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南中医_第1页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南中医_第2页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南中医_第3页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南中医_第4页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南中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南中医第1页/共114页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要求了解小儿神经系统特征及检查。熟悉化脑的病因、发病机制。掌握化脑的临床表现、婴幼儿的临床特点、护理措施。了解化脑的并发症。了解脑瘫的病因。熟悉脑瘫的治疗要点。掌握脑瘫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第2页/共114页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特征及检查

一般检查:神志、精神状态、皮肤颜色、身体气味等根据小儿对声、光、疼痛、语音等刺激的反应来判断有无意识障碍。第3页/共114页头颅和脊柱检查:头围、形状、前囟的闭合与张力、叩诊有无“破壶音”、颅骨透照试验是否阳性等。检查脊柱有无畸形、脊柱裂、叩击痛和异常弯曲等。运动检查观察头、躯干及四肢的随意动作,如卧、坐、立、走、跑、跳及手的动作。第4页/共114页第5页/共114页

反射检查

小儿反射异常的表现有:不对称;该出现时未出现;应消失时未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征。出生时即存在,终生不消失的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系统有病理改变。第6页/共114页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吸吮反射、颈肢反射,生后3~6个月消失。第7页/共114页拥抱反射用手托住小儿头、背部,使呈斜坡卧位,躯干与床面呈30°,然后迅速使其头向后倾10°~15°。引起上、下肢外展,同时躯干及手指伸直,然后上肢屈曲呈拥抱状。新生儿期无此反射,说明有脑损伤;若一侧上肢缺乏惊跳反射,提示臂丛神经因产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麻醉或锁骨骨折。脑部有损伤或急性病变时惊跳反射可以延迟或消失。如4个月后仍能引起应引起注意,9个月以后仍出现,最大脑慢性病变特征。

第8页/共114页吸吮反射又称口反射或唇反射。轻触小儿唇或颊,则婴儿张口并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运动,此反射出生数月后即减弱,渐代以自主运动,1岁左右消失。若此反射减弱,可由于反射弧神经损伤,亦可由于缺氧、外伤或感染引起的脑干损伤所致。有锥体束病变时,此反射持续不退或重新出现。

第9页/共114页颈肢反射(四肢紧张性颈反射)仰卧时使头转向一侧,则面向侧的上、下肢伸直,对侧上、下肢屈曲。本反射在生后5~6个月消退,如持续存在,则为锥体束病变。握持反射刺激婴儿手掌面,引起强握。此反射生后3~4月消失。出生后如数月无此反射,可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或大脑损害。如6个月后仍有此反射,提示大脑皮质功能障碍,特别在额叶病变时可重新出现。

第10页/共114页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在新生儿期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第11页/共114页腹壁反射用钝针或木签自腹外侧向中线方向快速轻划腹壁皮肤,分别试上、中、下腹部,肚脐向刺激的一侧收缩为阳性。上腹壁反射中枢在胸髓7—8,中腹壁在胸髓9一10,下腹壁在胸髓11—12。婴儿时期腹壁反射不明显,呈弥散性,随着锥体束的发育而逐渐明显,1岁以后比较容易引出,注意两侧是否对称。膀胱充盈、肥胖、水肿或脱水时可能引不出或减弱。第12页/共114页提睾反射用钝针或木签轻划大腿内侧皮肤,引起同侧睾丸上提为阳性,反射中枢在腰髓1~2,男孩4~6个月后才比较明显,正常时可有轻度不对称。第13页/共114页病理反射2岁内引出踝阵挛、巴宾斯基征阳性为生理现象,若单侧出现或2岁后出现为病理现象。脑膜刺激征重点检查颈阻力、克匿格征、布鲁津斯基征等,因小婴儿屈肌张力紧张,故生后3~4个月阳性无病理意义。又因婴儿颅缝和囟门可以缓解颅内压,所以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或出现较晚。第14页/共114页巴彬斯基征简称巴氏征,检查时平卧,全身放松,踝、膝关节伸直,足跟放在床上,若坐位时膝关节应适当伸直,检查者用手握住其踝关节。用大头针钝端划足底外侧缘,由足部向前划,阳性反射为拇趾背屈,其余各趾散开。2岁以内出现意义不大,2岁以后阳性是锥体束损害重要体征之一,但也可出现于深昏迷或熟睡时。第15页/共114页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第16页/共114页病因第17页/共114页第18页/共114页第19页/共114页细菌→侵入→血循环→脑膜(最常见)中耳炎、乳突炎邻近组织器官感染→脑膜。脑脊膜膨出或头颅骨折→直接进入蛛网膜发病机制第20页/共114页主要病变

脑膜表面血管极度充血、蛛网膜及软脑膜发炎,大量的脓性渗出物覆盖在大脑顶部、颅底及脊髓,可发生脑室膜炎→硬脑膜下积液或(和)积脓、脑积水。炎症损害脑实质、颅神经、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临床神经系统体征。第21页/共114页第22页/共114页临床表现第23页/共114页第24页/共114页并发症第25页/共114页后遗症癫痫、智能低下、耳聋、失明神经系统后遗症。第26页/共114页实验室检查第27页/共114页情况压力(kPa)外观潘氏试验白细胞数(*106/L)蛋白(g/L)糖(mmol/L)其他正常0.69~1.96清-0~50.2~0.42.2~2.4化脑↑混浊++~+++百~万多形核1~5↓↓(<2.2)图片培养见细菌结脑↑毛玻璃样+~+++十~百淋巴↑↓见结核菌病脑→/↑清±~++正常或数百→/↗→病毒抗体阳性各种情况的脑脊液改变第28页/共114页第29页/共114页治疗要点治疗原则早期、静脉、穿透性高、杀菌、剂量足。疗程10~14天。根据不同的致病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对症和支持治疗

1)维持水、电平衡;2)处理高热,控制惊厥和感染性休克;3)降低颅内压;第30页/共114页

4)并发症处理:硬膜下积液行穿刺放液,20~30ml,硬膜下积脓,注入抗生素,必要时外科处理;脑室管膜炎作侧脑室控制性引流,注入抗生素;脑性低钠血症需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酌情补充钠盐。第31页/共114页常见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潜在并发症颅内高压症与颅内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硬脑膜下积液等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机体消耗增多有关。有受伤的危险与抽搐有关。恐惧(家长的)与预后不良有关。第32页/共114页预期目标患儿体温维持正常。患儿的颅内压能维持正常水平。患儿的营养供给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患儿没有受伤的情况发生。患儿家长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第33页/共114页护理措施维持正常的T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为避免强光对患者的刺激,宜用窗帘适当遮蔽。绝对卧床休息。每4小时测T1次,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儿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T>38.5℃,给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减少大脑氧的消耗,防止惊厥,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抗生素治疗。第34页/共114页病情观察、防治并发症1)监测生命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囟门及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肢体发紧等惊厥先兆,说明有脑水肿。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说明有脑疝及呼吸衰竭。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第35页/共114页协助做好腰椎穿刺术,术前排空小便,专人固定体位,放脑脊液时速度不宜太快,放液不宜太多,留取标本立刻送检,腰穿过程中,注意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平卧4~6时,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第36页/共114页2)并发症的观察:治疗中发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前囟饱满、颅缝裂开、呕吐不止、频繁惊厥,应考虑有并发症存在。可作颅骨透照、头颅CT扫描检查等,以早确诊及时处理。3)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氧气、吸引器、呼吸机、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备。第37页/共114页4)药物治疗的护理:了解各种药的使用要求及副作用。如配伍禁忌;青霉素应在1小时内输完;高浓度的药避免渗出血管外;静脉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保护静脉血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出入量。第38页/共114页保证营养供应;保证足够热量摄入,制定饮食计划,给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餐间可给水果及果汁,少量多餐,减轻胃的饱胀感,防止呕吐发生。注意食物的调配,增加食欲。频吐者观察呕吐情况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介质平衡。监测患儿每日热能摄入量,及时调整。昏迷病人可给予鼻饲保证病人有足够的入量。

第39页/共114页防止外伤

1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病室内嘈杂声,对患儿的一切操作要动作轻柔,避免刺激而致的躁动。

2护理操作尽可能的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过多打扰。

3将患儿指甲剪平,避免自己抓伤。

4使用床栏,对躁动厉害者,必要时约束四肢,防止碰伤。

5抽搐时有专人守护。第40页/共114页与化脑预后有关的因素是:患儿年龄、感染细菌种类、病情轻重,治疗早晚,有无并发症及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等。婴幼儿抵抗力差,早期诊断较困难故预后差。第41页/共114页健康教育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预防化脑。与流脑接触的易感儿应服用利福平,每日20mg/kg,共4天。还可采用疫苗在流行地区预防接种。第42页/共114页护理评价评价患儿生命体征何时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是否有效地避免了外伤,患儿所需热卡能否得到满足、水及电解质能否维持平衡,评价家属和患儿能否正确对待疾病,恐惧感是否减轻或消失,对有后遗症的患儿,家属能否掌握康复护理方法。第43页/共114页1、12岁以上的年长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脑膜炎双球菌和大肠杆菌

B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C流感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D大肠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B第44页/共114页2、婴幼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时,颅内压增高的体征为()

A剧烈呕吐

B喷射性呕吐

C前囟饱满,颅缝增宽

D颈抵抗

E布氏症和克氏症阳性C第45页/共114页3、关于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检查结果,下列那一项不会出现()

A压力升高

B糖及氯化物含量升高

C白细胞数明显升高

D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

E涂片革兰染色可以查到致病菌B第46页/共114页4、患儿,男,2周4个月,出现发热、头疼、呕吐、烦躁,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其不正确的护理措施是()

A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B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体液不足

C保持室内安静,避免一切刺激

D为防止患儿呕吐,应减少患儿食物的摄入

E给予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D第47页/共114页第五节脑性瘫痪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第48页/共114页病因出生前因素:多种因素→胚胎早期异常,胎儿期的感染、缺血、缺氧和发育畸形,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腹部外伤和接触放射线等,母亲在怀孕期严重营养不良、严重感染。第49页/共114页出生时因素;羊水或胎粪吸入、脐带绕颈所致的窒息,难产、产钳所致的产伤、颅内出血及缺氧。早产儿多,与其血管脆弱易受损害及并发的窒息或代谢障碍有关。出生后因素:核黄疸、严重感染及外伤等。第50页/共114页过去分娩异常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现在认识到脑瘫的发生,与产前胎儿的内在缺陷有关,近来,遗传因素在脑瘫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第51页/共114页出生前即有损害者,常有不同程度脑皮质萎缩及脑皮质发育不全。出生时和出生后损害者则以疤痕、硬化或软化、部分萎缩及脑实质缺损为主。锥体束可出现弥漫性病变。第52页/共114页①生后5分钟Apagar评分越低者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越高,在生后5分钟以后仍需复苏的新生儿惊厥的患儿中,仅这一项便能预示可能发生中度或重度的脑性瘫痪。②新生儿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越长,后来发生脑性瘫痪的可能性越大。发作1天者其发生率为7%,3天以上者有46%发生脑性瘫痪。

第53页/共114页③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类型,强直型发作与后遗脑性瘫痪的关系更密切。④中度或严重异常的脑电图者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性大。

第54页/共114页临床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运动困难,运动僵硬、不协调,不对称。第55页/共114页肌张力和姿态异常: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肌张力增高者呈足尖着地行走,或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膝腱反射亢进,有踝痉挛,巴彬斯基征阳性。异常的姿势:头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线位上,呈弓状反张、或四肢痉挛。脑瘫儿约2/3合并智能落后,约半数伴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或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第56页/共114页第57页/共114页第58页/共114页小儿脑瘫根据临床分为混合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手足徐动型痉挛型第59页/共114页痉挛型

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痉挛型约占2/3,其表现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双侧瘫、四肢瘫、偏瘫、截瘫、单瘫等。多数是因早产和缺氧,使脑皮质的活动中枢受损所致。

由于肌肉过度紧张,通过病理性反射,使关节突然作伸展运动,或者使脚后跟微微颤动。有的是两侧上肢同时受损,有的是仅仅上肢受损,或仅仅下肢受损,或仅一侧的上下肢受损等等。

第60页/共114页满6周后,让婴儿趴着,一般婴儿,很快就能抬起头来,但脑性瘫痪患儿却不能这样做.手脚也是垂着不动两下肢瘫痪婴儿,让他光着身子,大人把手放到他的腋下,把他扶起,则婴儿的双脚呈脚尖站立的剪刀步态.

第61页/共114页手足徐动型患儿在静止时常出现缓慢的、无规律、无目的、不协调、不能自控的动作,面部表情怪异,入睡后消失。第62页/共114页手足徐动型是指手指和脚趾的活动异常,如抓空状,或慢慢弯曲,或抓拧,或张开。不仅是手足,有的连头、脖子、直到躯体,也做同样的动作。这是因为脑底神经核受损而引起的疾病,多半是核黄疸所造成。另外,有的孩子想做什么的时候,肌肉忽然变硬,不能活动。也有的孩子肌肉紧张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

由核黄疸引起的徐动症患儿,伴有对高频率音调的耳聋,智能变得低下.必须查明他的听力是否正常。

第63页/共114页肌张力低下型肌张力显著降低呈软瘫状,自主动作少。仰卧时,四肢外展如仰翻的青蛙。此型见于婴幼儿期,2~3岁后转为他型。强直型少见。全身肌张力增高,身体异常僵硬。四肢被动运动时,可感到肢体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常有严重的智力低下。第64页/共114页共济失调型

少见。稳定性差、协调性差、步态蹒跚,上肢有意向性震颤。这一类型多见于出生正常的儿童,可认为是小脑病变。小脑是调节身体平衡的部位,这里受伤,就会引起运动感觉和平衡失调。患儿不能走路,想抓东西也抓不住,伸出的手颤抖不已。这种类型的脑性瘫痪一般发现较晚。

第65页/共114页混合型同时兼有以上某两种类型的症状,以手足徐动型与痉挛型并存多见。混合型脑部病变范围大,小儿除有抽搐、四肢瘫痪及视觉、听觉功能障碍外,还可能有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失语等表现。25%~75%智力不足,个体差异性较大。脑性瘫痪总的表现就是活动能力差、脖子软、抬不起头、不能翻身、手指徐动、坐不稳、不能站着走.一般作母亲的多是根据脖子软、不能站着走去判断是不是小儿麻痹症。

第66页/共114页典型病例:出生或婴儿期→双侧瘫或偏瘫→智能缺损和痉挛发作→不自主运动或小脑共济失调,病情稳定,非进行性,诊断不困难。可行脑电图、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先天畸形或合并癫痫等。第67页/共114页脑性瘫痪小儿如无智力障碍,轻度瘫痪经过治疗、功能锻炼,病情可以好转。如果智能严重障碍、体质差、严重瘫痪常易患肺炎、消化不良等疾病而威胁生命。第68页/共114页治疗要点

脑性瘫痪的治疗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治疗在于肌肉训练、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矫行手术仅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手段,而且在手术前、后均需要不断的进行各种康复治疗。

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正常发育,纠正异常姿势,减轻伤残程度。第69页/共114页原则:早期发现,早期功能训练,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利用各种有益的手段对患儿进行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家长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训练计划、评估训练效果。此外可用整型外科手术及脑外科手术解除肌紧张,减轻肢体畸形。癫痫发作者按发作类型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第70页/共114页预防由于脑性瘫痪不仅可引起小儿运动障碍,还可能合并有智力障碍,所以我们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孕妇在孕期要加强营养,避免接触放射线,避免患风疹、带状疱疹、巨细胞包涵体病及流感等疾患;孕后期避免重体力劳动,预防早产。第71页/共114页开展早期产前检查、胎儿预测,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孕妇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要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最好不看电视及操作计算机。第72页/共114页

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1)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2)近亲结婚。(3)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史。(4)孕妇智力低下,或双方近亲有癫痫、脑瘫及其他遗传病史。若怀孕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就尽早终止妊娠。

第73页/共114页产时因素引起的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是造成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预防早产、难产,提高医护人员的医技、医德,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各个环节,做好难产胎儿各项处理,这是预防小儿脑瘫发生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74页/共114页产科医师要注意避免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如小儿有颅内出血应积极抢救,尽快控制出血;对有窒息的小儿应及时救治,避免长时间的脑缺氧;对严重黄疸的小儿应尽早治疗,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的发生。第75页/共114页胎儿出生后一个月内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疾病,若出现应尽早去医院诊治。第76页/共114页发现脑瘫关键在零岁出生后第一个月:若婴儿仰卧时双下肢僵直,被动屈曲和外展困难,头颈伸直,肩臂回缩,双臂外展……这些都提示家长注意脑瘫。大多数脑瘫婴儿在新生儿期并不出现痉挛的体征,而以不同程度的肌张力低下为多。第77页/共114页3个月以后:如果小孩两手握拳,拇指紧握在手掌中时,一只手能张开而另一只手则紧握,同时俯卧位时表现为抬头困难,这些都能提示注意脑性瘫痪存在。6个月以内是认识脑性瘫痪最困难的时期,若有迹象,应速找专科医生检查。第78页/共114页7、8个月以后:不会爬,不会坐,这是脑性瘫患儿最常见的症状。1岁时:小儿如果常用一只手去拿东西,而且表现不对称自主运动,这提示有脑瘫表现。第79页/共114页患脑瘫的小孩早期的时候一般有六个症状:容易惊吓,稍微有点刺激小孩就猛一惊容易哭闹,这个哭闹和正常的生理需要没有关系,不是饿了、需要睡觉或是不舒服

容易抖动

第80页/共114页容易打挺,一把尿小孩象一个棍子

,不好把尿哺乳困难,喂的时候吸吮反射吞咽都不行,不好喂养肢体发软,一抱象面条一样,

特别软这都是早期脑瘫的症状

第81页/共114页误区脑瘫的孩子不一定是脑子的损伤,

不一定在CT和核磁共振检查上能反映出来,所以CT正常的孩子不一定没事。

一般家长认为脑瘫是智力不好,

傻子,可是脑瘫的孩子不一定都是智力低下,有一种类型的脑瘫:手足徐动型的孩子基本智力都是正常的,而且孩子还非常聪明,但是他一点运动不了。

第82页/共114页常见护理诊断生长发育改变与脑损伤有关。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肢体痉挛性瘫痪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躯体不能活动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脑性瘫痪造成进食困难有关第83页/共114页护理措施日常生活护理指导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正确护理患儿。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脑瘫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更衣时应注意患儿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方便。为患儿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要注意培养患儿独立更衣能力。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卫生梳洗训练,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随年龄增长教会患儿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预示,学会使用手纸、穿脱裤子的动作等。第84页/共114页伴有听力、语言障碍患儿,按语言发育规律训练,尤其0~6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丰富的语言刺激,鼓励发声、矫正发声异常,持之以恒,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多表扬进步,调动积极性,防止发生孤独、自卑心理,促进健康成长。第85页/共114页保证营养供应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独立进食困难患儿进行饮食训练。喂食时保持头中线位,避免头后仰导致异物吸入、患儿牙齿紧咬时勿硬行喂食,防损伤牙齿。耐心教进食动作,尽早脱离他人喂食的境地。如热量无法保证,应鼻饲。第86页/共114页皮肤护理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脑瘫患儿往往长时间卧床,侧卧位适合各种脑瘫患儿,护理人员常帮助患儿翻身,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或继发其他感染。第87页/共114页功能训练脑瘫儿大脑病损是静止的,神经功能缺陷并非永远固定不变。不早期功能锻炼,异常姿势、运动模式固定→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智力障碍。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最佳效果。一经确诊→功能锻炼→肢体功能位→被动、主动运动→肌肉、关节活动、改善肌张力→推拿、按摩、针刺、理疗→纠正异常姿势,平衡肌张力→严重畸形→5岁后→手术矫形。第88页/共114页物理疗法,就是做手和腿的屈伸运动,在家里母亲一天做3次,比用器械一天做1次有效.在家里,母亲早些开始耐心给患儿屈伸手指和脚趾,活动和腿就能够进一步防止僵化.这样就会提高母亲对患儿治疗的信心.假如认为只能用器械治疗,那样一来,如果没有器械,父母就会感到绝望,会感到好像被抛弃了似的.

在婴儿时期,脑性瘫痪婴儿不同于其他婴儿,很难养育,但并不是养不活.

第89页/共114页

孩子的头摇摇晃晃,就给他支撑着头;不能翻身,就帮着他托腹部;手不听使唤,给玩具让他抓,做这些运动训练,当妈妈的是最内行的.

应当循序渐进地慢慢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如果孩子喜欢洗澡,可在浴盆中进行运动练习.

孩子做得很好时,父母会从心里高兴而加以赞扬,这也是对孩子的鼓励.第90页/共114页

满1岁半左右,怎么也不会吃稍硬的食物,就不要勉强让孩子吃代乳食物.这时也不用着急,可以让孩子吃预防贫血的食物,最好是喝牛奶.

到两三岁时,好歹能独立坐了.独自能坐的孩子以后是能够走路的.

第91页/共114页如果能坐着,就给他做一把椅子,和普通椅子不同,座位的前面要高,让后屁股坐稳,两侧有扶手,防备从旁边跌下.这样坐着,也容易喂代乳食了.

在这个时期,尽可能同孩子说话,让他练习讲话,手足徐动症的儿童比起强直性瘫痪的儿童,一般说话要晚一些.

第92页/共114页另外,脑性瘫痪的孩子容易发生龋齿(虫牙),糖果、巧克力、掺糖的果汁之类的东西,尽可能少吃.不管怎样,自己不能使用牙刷的孩子,当父母的要用牙刷给他刷牙,这也很必要.

到了四五岁,要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习惯.根据瘫痪程度不同,情况各不相同.怎么也不会用匙的孩子,可让他用吸管吸吮着吃.罐头筒上面开一个孔,插入吸管,吸时不会撒出来.

第93页/共114页

使用匙时,由于不会随意运动,孩子会把饭盆从桌上摔下.最好桌上放一块橡胶吸盘,将食器固定在桌子上.孩子一紧张,想做的事情就做不成了,因此必须让孩子放松.

自己能走的孩子,可以在屋内墙上安装一根横木棍,让他用手抓着横木练习走步.

第94页/共114页

为了让患儿能象普通人那样自立于社会,只要没有多大妨碍,最好让他们进幼儿园.

幼儿园也要挖掘这些孩子的潜在能力,让他们产生一种信念:自己同别的孩子一样,都是人.

去幼儿园以前,做父母的可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带孩子到小朋友家去玩,让患儿体验到孩子们一起玩的乐趣.

第95页/共114页对有抽搐的患儿,必须长期让他服药.没有抽搐的患儿,无需服药,因为服药,也收不到什么效果.

大部分脑性瘫痪是由脑外伤损伤引起的,不是遗传性疾病.第96页/共114页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1.脑瘫患儿的抱姿: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应采取屈曲抱姿,对双下肢内收肌张力高的患儿应注意保持下肢的外展。手足徐动型患儿由于出现不随意运动,所以抱这类患者时,应将患儿的双手合在一起,双侧腿靠拢,关节屈曲尽量靠近胸脯,把他抱在胸前或身体的一侧。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由于身体像“软面条”一样无力,抱这类患儿时,除了帮助把双腿屈曲头微微下垂外,最重要的是给他一个很好的依靠。第97页/共114页2.脑瘫患儿的睡姿:下肢肌张力较高的患儿在睡眠时应将其双腿分开,侧卧仰卧均可,但双腿之间要夹一小软枕头,以免双下肢过紧引起内收肌张力过高;手足徐动型患儿睡眠易惊,应保持侧卧位,双上肢屈曲并抱在一起,双下肢也呈屈曲状;偏瘫的患儿应保持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仰卧位,以免患侧长期受压引起循环障碍或肢体麻木。俯卧位可以帮助患儿睡的更好。第98页/共114页3.脑瘫患儿的进食姿势:(1)抱坐喂食,患儿取半坐位,头微微前屈,背部伸直,双侧肩内收,髋关节屈曲呈直角,并且略微分开,膝关节屈曲后略高于髋关节,双足有所支撑,这样患儿全身肌张力可相对正常,喂食也就容易进行。(2)坐位进食,使患儿髋关节充分屈曲90度,肩部与上肢向前,头部轻度前屈,护理者固定患儿的后头部,防止患儿全身伸展。注意脊柱伸展,身体不可后倾,后倾会影响进食。第99页/共114页(3)固定椅上进食,前方放一小桌子,患儿两脚踩在地板上,这样的姿势对称,脊柱伸展,对进食十分有利。(4)面对面进食,让患儿靠在墙角或呈直角的地方,护理者一手固定患儿的头部,另一只手控制患儿躯干帮助患儿进食。(5)俯卧位进食,对于全身屈肌肌张力较高的患儿,患儿倾斜于三角垫上45度,双肩尽量前伸,两腿分开。第100页/共114页4.脑瘫患儿的饮水姿势:患儿饮水时,为了确保体位正确,头部不可过度伸展,否则不但水咽不下去还会引起全身性肌紧张。饮水时为了避免咬合反射的出现,水杯边缘最好不要碰到患儿的牙床,饮水时上下颌骨、双唇及舌部的控制也是极其重要的。第101页/共114页5.脑瘫患儿的基础护理:舒适温馨的环境细心讲解脑瘫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脑瘫治疗后的预后效果及时补充各种所需营养,增强体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