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一的学习教案第1页/共43页第一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神经元(neuron)
1.基本结构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第2页/共43页3第3页/共43页
以典型的脊髓运动神经元为例:树突:多而短,逐步发出分支,愈分愈细。轴突:由轴丘分出,开始一段称始段,后具有髓鞘;轴突的末梢分成许多分支。
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
小体。突触小体的胞浆内含有丰富的
线粒体和突触囊泡。第4页/共43页2.基本功能:(1)功能部位
①受体部位:胞体树突②产生AP的起始部:轴突始端(轴丘)③传导神经冲动部位:轴突④释放神经递质部位: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第5页/共43页(2)神经元基本功能①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②传导兴奋;③整合、分析、贮存信息;④神经-内分泌功能。第6页/共43页(二)神经纤维及其分类
神经纤维(Nervefiber):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统称轴索轴索及其外面包裹的髓鞘或神经膜构成神经纤维。第7页/共43页1.神经纤维的分类
按髓鞘厚薄分:
①有髓纤维 ②无髓纤维
按传导兴奋的方向分:
①传入纤维 ②传出纤维
第8页/共43页(1)根据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分:
A类(Aα、Aβ、Aγ、Aδ) 有髓鞘的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
B类:有髓鞘的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C类:无髓鞘的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
无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第9页/共43页(2)根据直径分:
Ⅰ类:又分为Ⅰa和Ⅰb类。相当于AαⅡ类:相当于Aβ、AγⅢ类:相当于Aδ、B类
Ⅳ类:相当于C类
传出纤维:第一种传入纤维:第二种第10页/共43页2.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
⑴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①纤维直径:速度与直径成正比;
V(m/s)=6×D(总直径,μm),
其中:D=轴索+髓鞘厚度第11页/共43页②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0.6,为最适比例;③有髓纤维>无髓纤维;④温度: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第12页/共43页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轴浆运输(axoplasmictransport):借助轴突内轴浆的流动进行物质运输和交换(顺向、逆向)第13页/共43页(1)顺向轴浆运输
Anterogradeaxoplasmictrasport
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
按运输速度分为:
快速顺向轴浆运输:运输速度较快,可达250-500mm/d。 (滑面内质网、神经分泌颗粒、囊泡)第14页/共43页
慢速顺向轴浆运输:运输速度慢
约1-8mm/d。
(微管、微丝)(2)逆向轴浆运输
(Retrogradeaxoplasmictrasport)
自末梢向胞体的运输。 (蛋白质、复合小泡、溶酶体,病毒)第15页/共43页4.神经纤维的营养性作用功能性作用:神经通过传导神经冲动,使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从而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营养性作用:神经通过末梢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从而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第16页/共43页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生长因子⑴神经营养因子 (neurotrophin,NT)(2)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
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所产生的对神经元具有支持作用的蛋白质。第17页/共43页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①
生理完整性(结构、功能)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长时间传导兴奋)第18页/共43页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cell)中枢: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外周:施万细胞
卫星细胞
第19页/共43页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支持、隔离和绝缘作用2.吞噬和免疫应答作用3.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4.合成和分泌活性物质5.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第20页/共43页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根据突触传递媒介物的不同,可分为:
化学性突触(chemicalsynapse)
电突触(electricalsynapse)
第21页/共43页一、化学性突触(一)突触的结构:
第22页/共43页
突触小体(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稍)
突触小体胞浆内含有大量突触小泡,直径为20nm~80nm,内含高浓度神经递质。突触小泡常聚集在突触前膜附近。在突触小体的胞浆内还含有一个或多个线粒体,提供能量。第23页/共43页1.突触前膜(presynapticmembrane):较一般神经元的膜稍增厚,约7nm。在前膜内侧壁上附着致密突起,形成囊泡栏栅。栏栅结构引导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内侧面接触,促进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第24页/共43页2、突触间隙(Synapticcleft):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 神经递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 存在使神经递质失活的酶类。第25页/共43页
3、突触后膜(postsynapticmembrane):
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电刺激不敏感(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产生去极化反应)。第26页/共43页(二)突触的分类根据突触发生的部位分为:①轴突-树突式突触②轴突-胞体式突触③轴突-轴突式突触第27页/共43页根据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分:①兴奋性突触(突触后膜去极化)②抑制性突触(突触后膜超极化)第28页/共43页(三)突触传递的过程1、突触前过程: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
通道开放→膜外Ca2+内流入前膜→轴浆内[Ca2+]升高→①降低轴浆粘度;②消除前膜内侧负电荷→促进囊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第29页/共43页
2.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散到后膜。第30页/共43页3.突触后过程: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发生跨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
(Postsynapticpotential)第31页/共43页
总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联因子;囊泡膜的再循环利用是突触传递持久进行的必要条件。第32页/共43页(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Na+和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导致后膜局部去极化,产生EPSP。第33页/共43页⑵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①Cl-通道开放,Cl-内流,膜发生超极化;②对K+的通透性增
加、K+外流增加,以及Na+
或Ca2+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产生IPSP。第34页/共43页
4.EPSP和IPS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整合
(integration)同时与多个神经末梢形成突触的突
触后神经元,其电位变化的总趋势
取决于同时所产生的EPSP和IPSP的
代数和。第35页/共43页(四)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第36页/共43页二、兴奋传递的其它方式(一)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曲张体第37页/共43页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①不存在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
曲张体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第38页/共43页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距离一般大于
20nm,远者可达几十μm;④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
⑤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有无相应受体。第39页/共43页(二)电突触传递
Electricalsynapse
1.结构特点:⑴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Gapjunction⑵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三月学雷锋精神活动总结
- 腕部石膏固定护理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for某电影作品的授权播放3篇
- 玉林师范学院《生物统计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名著选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年度工程造价咨询2024合同3篇
- 基于2024年度计划的研发团队建设与外包合同2篇
- 规划管理基础知识
- 精益管理培训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某地标建筑的施工建设3篇
- 完整版消化道出血护理查房
- 佣金协议中英文范本
- 2024年新安全生产法培训课件
- 电梯维保服务方案及措施
- 当代媒介素养 课件 第1、2讲 媒介素养范畴、媒介本体属性
- 会计专业生涯发展报告
- 烧结钕铁硼行业分析
- 苯磺酸瑞马唑仑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 《CT检查技术》课件-CT图像后处理
- 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基础知识试题题库
- 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试行)(TB 10638-201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