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化的含义_第1页
一、近代化的含义_第2页
一、近代化的含义_第3页
一、近代化的含义_第4页
一、近代化的含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起步阶段(1840〜1895年)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1、大事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到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思想(科学化):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然,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3)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一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2、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表现(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2)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3)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蒸蒸日上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走苏联的路: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走自己的路: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一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三、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二)具体特征: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四、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关系: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一一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五、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一一历史原因。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后腿。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小结】讨论: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及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高考考点检测题一、经济工业化专题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据此回答1——3题。1、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B、挽救清王朝统治地位C、壮大汉族地主势力D、挽救民族危亡2、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分别是A、安庆军械所、上海机器织布局B、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矿务局C、安庆军械所、轮船招商局D、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3、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B、创办洋务企业官员贪污腐败C、帝国主义的阻挠和压制D、不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据此回答4——6题。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近代”的实质是A、由私人投资兴办B、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D、受外商企业刺激而产生5、有人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指的是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C、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官僚、地主和商人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荣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成为统治阶级B、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C、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D、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二、政治民主化专题我们今天追求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可以从历史文化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据此回答7——9题。7、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动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用法律代替君主个人意志8、“自由”、“平等〃之所以被资产阶级视为天赋人权并写入《人权宣言》,归根到底是因为它A、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B、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C、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D保护私有财产的需要9、下列对维新派和革命派颁布的一些法令和措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原则和利益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C、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D、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三、思想近代化专题10、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的思想潮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这几种思潮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试分析这几种思潮产生的社会根源。(3)这些社会思潮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创新试题】(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可在课堂上做,也可在课外练习。)1.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f制度f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认为,当陈独秀一派思想家在此时得到“伦理的觉悟才是根本觉悟”的反省时,才算达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境地。就此谈谈你的理解。在近代中国,晚清政府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也进行了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试列举这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名称,谈谈你对晚清政府现代化的认识。答:(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实业方面,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兴办近代工业风气;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教育方面,创立了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外交方面,创立外交机构,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因此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理解:①器物层面技术资源的现代化必须与制度和观念层面非技术资源的现代化配套,没有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同步变革,器物的变革只能落于浅尝辄止的表面文章,最终归于失败。②“伦理觉悟”的反省,其目的不在观念变革的形式本身,而是求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协调。这是对“体用”关系认识的突破和深化,它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不只是需要移植西学的“用”,还必须在“体”上实现社会结构性的转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坚持“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是这些调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调整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2.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三次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三次历史性巨变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