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期与早期中世纪建筑_第1页
古代晚期与早期中世纪建筑_第2页
古代晚期与早期中世纪建筑_第3页
古代晚期与早期中世纪建筑_第4页
古代晚期与早期中世纪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建筑史之中世纪建筑篇第八章古代后期与早期中世纪建筑前言中世纪起于何时?过去历史学家常常以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来断代,一般历史教科书上也是以公元476年“蛮族”废黜了罗马最后一个皇帝作为西罗马帝国消亡和中世纪开始的标记,但从现代文化史的看法看来,这种断代过于简单化,忽视了罗马制度和文化在这一宏大文化圈中的长远影响。现代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家创立了一个新的时期看法,即“古代后期”或“罗马后期”,这一时期时从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开始,向来连续到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因为到那时罗马帝国才完全失去对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东西部地区最后分道扬镳了。这段时期,在艺术史上也称作“早期基督教时期”。从公元7世纪今后,东部为“拜占庭帝国”,向来连续到1453年被奥斯曼突厥人所灭;而西方则进入了早期中世纪时期,由法兰克人成立的第一个西欧帝国,创始了新的文化一致体的发展进度。人们对“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中世纪”这个词是在17世纪出现的,带有贬义,意指处于古希腊罗马与文艺中兴这两个黄金时代之间的一个漫长而黑暗的时期,古典传统被抛弃,艺术技巧失传,文化生活仿佛倒退到了洪荒时代,而造成这全部恶果的即是北方“蛮族”对罗马的破坏。这样一种看法向来连续到20世纪。但是,现代研究表示,“蛮族”入侵不过罗马帝国覆灭的外面原因,而在帝国内部更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中世纪不但不是“黑暗时代”,相反,它正是近代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期。在东部地区,中世纪出现了拜占庭和伊斯兰这两个新的文明,拜占庭帝国强盛而稳固,向来连续到15世纪;而对伊斯兰文明而言,“中世纪”不但不存在衰败,正相反,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一节早期基督教建筑公元4~5世纪,跟着基督教信奉的成功,基督教建筑从最初的宅邸式星期场所走向了大型基督教教堂,并以古罗马建筑传统为基础,形成了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这两种基本形制。这一时期在罗马、米兰、拉韦纳和君士坦丁堡兴建的第一批基督教巴西利卡和圣祠,为此后西方教堂建筑的发展确定了基础,也预示着此后拜占庭建筑的整体特点。一、早期基督教建筑的基本形制宅邸教堂叙利亚(杜拉欧罗普斯)3世纪20年代~40年代在君士坦丁之前的几百年,在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间出现了一个宣扬救世主将要降临的秘密宗教派别,基督教就是这一教派的分支。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基督教的传教者,他们到处宣扬耶稣基督的神话。那时基督教还处于地下状态,教徒们聚集在家里做礼拜。后来,随着教徒日益增多和礼拜仪式的日益复杂化,普通住宅已不能再满足宗教活动的需要了,于是宅邸教堂发展起来,他们通常是由私人住宅改建的。我们对这种教堂知之之甚少,只能通过文献和极少数的遗址来了解。在叙利亚的杜拉欧罗普斯有一处宅邸教堂的遗址,其建筑年代是公元3世纪20~40年代,这是一座普通的居家式建筑,在一个不大的庭院周围的房间里,设有祈祷室和洗礼堂。在叙利亚地区,“宅邸教堂”一直建造到4世纪,与民居没有太大的区别。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基督教才得以广泛传播,大量奴隶主、商人、皇室成员等社会上层人士介入了基督教,并逐渐取得了教会的领导地位,从而使基督教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米兰敕令,准许基督教徒信仰自由,这使小规模礼拜堂向大型教堂的转变成为可能。自此往后,定期的基督教礼拜仪式便在一种全新的建筑环境中进行了。早期基督教建筑有两种基本形制,即纵向式和集中式。这两种形制早在君士坦丁时代就同时被采用,它们拥有不同的外观形式和室内空间成效,决定了此后西方教堂的发展方向。1、纵向式在纵向式建筑中,巴西利卡是最流行的种类,它从古罗马巴西利卡发展而来,其特点是拥有一条明确的纵向轴线,室内拥有较大的空间,所以主要用于基督教信徒的星期场所,此后成为欧洲各地基督教堂广泛采用的基本形制。基督教巴西利卡的平面为长方形,进口一般位于西面,室内的主空间称为中堂,是容纳大量信徒的地方:为了增加空间,在中堂的双侧开辟侧堂,并以柱廊来区分;中堂双侧的上部开有高侧窗以供室内采光;屋顶覆盖着木结构平顶。沿教堂中轴线向前至教堂的东端,有一个半圆形凹龛,称为半圆室,设有祭坛和主教席位,此后这一地区扩大了,包含了唱诗堂。半圆室的左右双侧向南北伸出去,形同双耳,故称为耳堂。在早期的基督教教堂西进口处,还建有前廊,室外有一个由柱廊环绕的庭院,称为中庭。这种由中堂和左右边堂构成的教堂,我们称之为三堂式巴西利卡,还有中堂左右各有两个侧堂的,则称为五堂式巴西利卡。此后在北非,甚至出现七堂与九堂的大型巴西利卡。因为有了耳堂,使巴西利卡的平面表现出十字形状。而这种十字形的纵臂比横臂长,所以巴西利卡式教堂又被称为拉丁十字式教堂,它的平面象征着基督受难的十字架。2、集中式除了供举行星期仪式的教堂以外,从君士坦丁时代开始,纪念性教堂开始占有特别的地位,它们是成立在宗教原址之上的陵庙或为纪念殉教士而建的圣祠,多采用集中式形制。集中式与巴西利卡的主要差异在于它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外观拥有较为纯真的造型,室内空间集中而一致。其建筑规模一般比巴西利卡式小得多,但拥有一种纪念碑的性质。在罗马后期,集中式建筑的平面多为圆形,中央空间是巨型星期活动的场所,有一圈柱廊或拱廊将中央主空间与外圈的回廊分分开来。君士坦丁时代的皇家陵庙也采用这种形式建筑。浸礼堂在早期基督教教堂中并不是是独立的,此后分别出来,一般也是集中式建筑。浸礼盘设于室内中央,也有置于半圆室中的。在帝国东部的君士坦丁堡,发展出一种新式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它的平面也是十字形,但这十字的四个臂相同长,故称为希腊十字式。在中央十字交织口的上方加盖圆顶的做法也是东部地区的创立,此后发展为希腊十字的每条臂的上方都盖上圆顶,连同中央圆顶,形成了五个圆顶式的集中式建筑种类。还有一种集中式建筑,平面为八角形,也源自君士坦丁堡,在室内的中央空间四周有一圈壁龛形式的基座墙,支承上部的圆顶或拱顶。这一形式在帝国东西部各行省宽泛流传。二、君士坦丁时代至公元4世纪末1、罗马(Rome)君士坦丁是西方第一位基督教皇帝,他亲身在帝国各地倡导建筑了一批大教堂,对此后的西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在君士坦丁的建议下,在罗马修建了拉特兰圣约翰教堂,坐落于当时皇家卫戌队伍军营用地上,而这块地原来属于罗马有名的拉特兰家族,该教堂由此而得名。拉特兰圣约翰教堂是罗马的主教堂,一座五堂式巴西利卡。与此后教堂不同的是,它的进口在东面,半圆室在西端。在西部左右边堂以外,各有一室,这就是此后耳堂的雏形。拉特兰圣约翰教堂等比例复原图意大利(罗马)约320年君士坦丁修建的另一座壮心勃勃的建筑是圣彼得教堂,所以后重建过了,故称最初的建筑为“老圣彼得教堂”。它也是一座五堂巴西利卡,原来是建于圣彼得墓地之上的一座圣祠,此后扩建成用于星期仪式的大型教堂,它的巨大的室内空间正是为适应大量教徒对圣徒的狂热敬重而创立的。老圣彼得教堂的外观很朴素,但室内装饰十分豪华,壁面以大理石、壁画、镶嵌画装饰,华丽的柱头取自古罗马建筑。半圆室和耳堂的地区形成了教堂中最神圣的地区:圣所,而圣坛就坐落于圣彼得墓之上,其上部建立着从希腊运来的六棵螺旋形大理石柱。老圣彼得教堂平面图意大利(罗马)330年老圣彼得教堂室内素描稿藏于罗马梵蒂冈图书馆耶稣去世后,他最得力的使徒圣保罗在尼禄宗教伤害时期殉教于罗马城墙外,罗马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城墙外的圣保罗教堂。该教堂建于一处古代的地下墓室周边,相传圣保罗就葬在其中的一个叫卢西纳的女教徒的墓中。该教堂始建于公元385年左右,它沿用了老圣彼得教堂的平面,是一座带有耳堂的五堂巴西利卡,但不同的是区分中堂与侧堂的是连拱廊,而不是横梁式的柱廊,并且采用一个大凯旋门将中堂与耳堂分分开来。这座教堂在1823年大火以后重建,被维修得改头换面,可是能够经过乔瓦尼·保罗·潘尼尼的油画一睹其修复前的室内景。城墙外的圣彼得教堂油画意大利(罗马)385年罗马最有代表性的集中式建筑是圣康斯坦察陵庙,是为君士坦丁的女儿修建的一座皇家丧葬建筑。它的平面为圆形,室内一圈柱廊将中央空间与外侧一圈回廊区分开,柱廊别具特点,由12对组合式柱头的双圆柱构成。外侧的回廊上部覆盖着筒形拱顶,贴有优良的马赛克镶嵌画。在中央结构之上建有圆顶,环绕着圆顶鼓座开有一圈圆头窗。这座建筑的结构可能遇到了公元4世纪初年在罗马所建的一座密涅瓦神庙的启示,不过将神庙中的圆形壁龛改成了一道连续的柱廊。这种圆形柱廊、圆形回廊再加上中央圆顶的结构,表示了异教建筑与早期基督教建筑的交融。君士坦丁在罗马还为他的母亲海伦娜建了一座纪念性建筑,叫做圣海伦娜陵庙,也是一座圆形建筑,现已成废墟。相传忠诚的海伦娜在圣地耶路撒冷兴建了一些教堂,并发现了基督的真十字架。圣康斯坦察陵庙内景意大利(罗马)约350年2、意大利北部在罗马帝国各地,基督教教堂都采用了巴西利卡式,但遇到各地建筑传统的影响而产生了无数变体。在乎大利北部,米兰、拉韦纳和阿奎莱亚是三个重要的建筑中心。从风格上来说,这些地区的建筑与东罗马帝国各行省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在拉丁教父之一、有名的米兰主教圣安布罗斯的时代,米兰建筑了圣洛伦佐教堂。这是一座布局紧凑的集中式教堂,平面为正方形,每条边有一个半圆室,故它的平面形成了一个四叶形图案,两层高的古典式柱廊将中央的主空间与外圈的回廊分分开来。在北部地区,从多瑙河及莱茵河地区到高卢北部的基督教建筑,结构简单,由尺度适中的长方形大厅构成,平时没有半圆形后堂。在遇到罗马文化激烈影响的地方,则出现了地中海沿岸的各种建筑风格,比如特里尔的主教堂是由两座三堂式巴西利卡构成的,建于公元4世纪。洛伦佐教堂内景意大利(米兰)388年~391年圣墓教堂平面图以色列(耶路撒冷)4世纪下半叶3、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公元330年,君士坦丁皇帝将敌国首都迁往君士坦丁堡,在迁都之初,君士坦丁及其继承者们雄心勃勃要在地中海东部建起一个新罗马,以延续罗马帝国的传统。他们根据罗马建筑的原型,建起了教堂和大型公共建筑群,以及壮观的凯旋门、纪念柱、巨型柱廊和通衢大道,其目的是要证明罗马帝国仍一如既往地繁荣强大,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在拜占庭文明的发端时期,建筑与艺术仍遵循着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这些建筑,落成于君士坦丁提乌斯二世时期,但未能保存下来。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年代为4世纪末,是一座献给两位圣徒的圣祠,只保留下底层部分。分。这是一座建有圆顶的圆形建筑,带有后堂和回廊。当时所建的圣索菲亚教堂和圣使徒教堂后来完全被改建了。前者是巴西利卡式建筑;后者是希腊十字形的集中式建筑。建有圆顶。在巴勒斯坦,这一时期建于耶稣受难地各各他的圣墓教堂,以及建于耶稣出生地伯利恒的圣诞教堂,均是由君士坦丁下令兴建的,前者是一座五堂巴西利卡,将圣墓包容在内,但它没有保存下来;后者是在圣母圣诞洞室之上建起的一座五堂巴西利卡,其端部为八角形结构,该教堂在查士丁尼时代被改建。三、公元5世纪及此后1、西罗马帝国(WestRomeEmpire)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战乱频仍,罗马城屡遭日耳曼人洗劫,但这仿佛并无阻碍建筑艺术的连续发展。这一时期罗马有四座建筑较为重要,两座巴西利卡式,两座集中式。圣萨比纳教堂和大圣玛利亚教堂是巴西利卡式建筑,从区分中堂与侧堂的方式来看,圣萨比纳教堂的圆柱上支撑着的还是连续的拱券,形成了富裕韵律的节奏感;而大圣玛利亚教堂则采用古典式的爱奥尼亚式柱廊及笔挺的柱上楣,形成了激烈的透视纵深感。大圣玛利亚教堂内景意大利(罗马)432年~440年圣萨比纳教堂内景意大利(罗马)422年~432年两座有名的集中式建筑一是拉特兰圣约翰教堂的浸礼堂,一是圣司提反圆形教堂。前者是对原君士坦丁建筑的拉特兰圣约翰教堂的重建,在室内,一圈圆柱将回廊与中央空间分开并支承着中央浸礼池上方的圆顶。后者是为保存基督教第一位殉教士圣司提反的遗骸而修建的,是一座圆形与希腊十字形相联合的建筑。圣司提反圆形教堂内景意大利(罗马)468年~483年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危如累卵的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初将国都从米兰移至拉韦纳,遂使这座濒临亚得里亚海的小城市成了意大利的政治文化中心。此刻该城仍保存有皇帝狄奥多西的女儿加拉·普拉奇迪亚统治时期修建的若干座建筑。圣十字教堂是拜占庭和意大利建筑风格的联合,平面为希腊十字形,室内无柱。有一座皇家陵庙建筑与圣十字教堂相连,它就是有名的加拉·普拉奇迪亚陵庙。从外观上看,该陵庙是一座规模不大朴素无华的砖砌建筑,墙壁上装饰着盲拱廊,但室内的镶嵌画却十分华丽堂皇。建筑的平面为希腊十字式,在十字交织口上方加盖了圆形穹顶,这些都反应了东方的兴趣。加拉·普拉奇迪亚陵庙内景加拉·普拉奇迪亚陵庙意大利(拉韦纳)425年2、东罗马帝国(EastRomeEmpire)而在此一时期的东罗马帝国,基督教流传得很缓慢,异教的权益很固执。尽管在狄奥多西大帝统治时期基督教已成为罗马国教,但直到狄奥多西二世以后基督教才在东部获得了完好的成功。据记录,在440年左右君士坦丁堡只有14座教堂,14个区中有6个区根本没有教堂。到了5世纪下半叶,君士坦丁堡兴建了当时最有名的斯图迪奥修道院的圣约翰教堂。这是一座三堂式巴西利卡,广阔中堂双侧以柱廊区分出侧堂,巨大的半圆形后堂突出于教堂端部。室内装饰几近豪侈,圆柱是以产自色撒利的绿色角砾岩为资料制成的,柱头与柱础则用白色大理石。柱头、柱上楣以及所有大理石的表面都充满难以想象的花边纹样,墙上以马赛克与大理石贴饰。此刻它成了废墟,即使这样也能看得出这是一间非同凡响的杰作。圣约翰教堂废墟土耳其(伊斯坦布尔)454年~463年在罗马帝国丧失了东部行省以弗列、安条克、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以后,希腊北部城市萨洛尼卡,即今日的塞萨洛尼基便成为东罗马帝国的第二大城市,那边在5世纪兴建的基督教堂比君士坦丁堡还要多。圣德米特里奥斯教堂是一座巨型的巴西利卡,建于5世纪后半叶,它的大型耳堂毁于火灾,于7世纪进行了重建。神迹教堂也是一座巴西利卡,连拱廊将中堂与侧堂分开,墙上开有大量的拱形窗,室内光芒光明,令人感觉它仿佛是以光色而非砖石构成的。在这座教堂中,我们能够听到伟大的希腊建筑的回声。进入6世纪,跟着查士丁尼统治下拜占庭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拜占庭建筑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此后便与西方世界分道扬镳了。神迹教堂希腊(塞萨洛尼基)470年第二节拜占庭建筑从公元5世纪下半叶至6世纪上半叶,西方的建筑活动因战乱频仍而堕入了逗留;而在东部地区,在查士丁尼时代,建筑活动屡次,并表现出拜占庭建筑的独到容颜。拜占庭建筑风格在中世纪对于东西方建筑史,特别在乎大利、法国与俄罗斯等地拥有很大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版图拜占庭原为古希腊殖民地的一座小城,叫做Byzas,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至此,经扩建更名为君士坦丁堡,意思是“君士坦丁之城”。开始时,迁都并未对帝国的重组产生多大影响。在4世纪,君士坦丁堡也就相当于罗马、米兰或特里尔这些帝国重要城市。但在395年狄奥多西大帝去世后,帝国分裂为由阿卡狄乌斯和霍诺留分别统治的两部分,因此君士坦丁堡作为一国之都获得了真正的权威性和完全的独立性。拜占庭帝国一度拥有几乎整个地中海地区,但从7世纪往后,许多省份丧失了,先是丧失于阿拉伯人之手,后来丧失于土耳其人之手。1453年,拜占庭被土耳其人占领,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称伊斯坦布尔。真正意义上的拜占庭艺术形成于5~6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它是希腊化艺术、罗马艺术、小亚细亚和埃及等东方艺术传统长期融合的结果。拜占庭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出现于6世纪查士丁尼时代,也就是圣索菲亚教堂建造的那段时期。这是一种皇家艺术,赞美拜占庭帝国的伟大与尊严,因为那时人们还相信光复罗马帝国是近在眼前的事。一、拜占庭建筑与装饰的基本特点拜占庭建筑大理石镶嵌画拜占庭建筑在6世纪以后与拉丁西方的建筑形式拉开了差距。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建筑形制的取向上来说,拜占庭人更喜爱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最初,他们将集中式与巴西利卡式结合将起来,在教堂的十字交叉口上建起了圆顶。在长期的探索之后,他们逐渐放弃了西方人所喜爱的巴西利卡式平面,将希腊十字纳入一个正方形的平面之中。从10世纪起,集中式形制确立起来,希腊十字的四个臂相等,圆顶建在十字交叉空间之上,统帅着四臂之上的四个小圆顶。这种集中式形制在帝国境内和东欧、西欧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变体,其实例不胜枚举。这些教堂规模虽不及巴西利卡那样大,但比例适度,造型完美。其次,从建筑装饰来说,拜占庭人可以称得上是室内装饰大师。由于建筑物的墙体是以砖层与石板层相重叠的方法来砌造,表面较为粗糙,必须加以装饰,这就促使拜占庭的大理石与马赛克贴面技术发达起来。皇宫与教堂建筑中一般以彩色大理石贴面,在特定的装饰部位,用玻璃、马赛克和石片等材料的碎片拼镶成各种图样,这就是著名的碎块形工艺。在圆顶、拱顶、拱肩等部位,还装饰着光辉夺目的镶嵌画,以一种相对固定的图像程式,表现万能基督、圣母子、众使徒以及圣经故事。第三,从资料与结构技术来看,拜占庭建筑是一种砖砌或砖石混砌的结构,这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所决定的。地中海东部,包含埃及、叙利亚、土耳其、伊拉克以及伊朗等地区,因为森林资源的缺乏,自古以来就发展起用泥砖建房的传统。以烧制砖作为建筑资料,拥有结构坚固、防火、成本低、工期短等优点。经过长远的实践,拜占庭人发展出高明的砖砌技术,特别是各种造型优良、结构各异的砖砌拱顶。从小型的砖砌拱顶,到大跨度的圆顶,此间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最后达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其圆顶的高度与跨度,可与罗马人以混凝土建筑的万神庙圆顶对比美。但是这两种圆顶的支承方式是完好不同的:万神庙的圆顶直接坐落于下面的圆形鼓座之上,而拜占庭建筑的圆顶之下是一个正方形的空间。如何实现从正方形张口向圆顶底部的过渡?拜占庭人用帆拱解决了这一难题,即在正方形空间的每条边上建一大型拱券,在每两个相邻拱券处向上建一个弧面的三角形拱,即帆拱,以形成承载上面圆顶的圆形底座。这种结构可能来自于波斯,在拜占庭建筑中首次获取了大规模的运用。圆顶与帆拱拜占庭建筑装饰中最具特点的是优良的柱头雕琢。在狄奥多西时代,古典式的科林斯式柱头仍很常有,莨苕叶饰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雕琢的。此后,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与科林斯式的莨苕叶纹联合起来,其中还穿插着人物和动物形象。从6世纪开始,柱头上真切表现出拜占庭的装饰兴趣,拜占庭工匠们不再去模拟古典柱头的写实性植物母题,而是将柱头外形雕琢成上大下小的斗状体,并将植物纹样平面化、程式化地平铺于柱头的四个面上,而后用钻头和凿子沿纹样边沿深深刻入,将基底凿去,使整个柱头表现出一种透雕的成效。在柱头和它所支撑的上部拱券之间,应有过渡性的构件,古典柱式一般是在柱头上加一段柱上楣,而拜占庭人则另加上一斗状的立方体石块,称作拱基柱头,其形状一以下面圆柱上的柱头,相同也装饰着华丽的图样。拜占庭教堂中的柱头二、早期拜占庭建筑1、查士丁尼时代获取了“恺撒”和“奥古斯都”称号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登基时,面对着罗马帝国在强盛的蛮族攻击下分化崩溃的场面,很多欧洲和非洲国家陷于蛮族统治之下,几乎完好离开了帝国的控制,地中海周边地区亲密的经济联系也随之崩溃。壮心勃勃的查士丁尼试图挽狂澜于既倒,倾其所有国力,组织了强盛的兵力,要击溃波斯人,并再度从日耳曼人手中夺回对意大利、西班牙和非洲等地的控制权。拜占庭建筑表现了查士丁尼重整世界次序的壮心弘愿。当时的一位宫廷历史学家凯撒里亚的普罗科皮乌斯曾撰写了一卷书,题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记录了查士丁尼朝屡次的建筑活动。他对当时数百座建筑作了描述,谈到皇帝的主要目标是:对君士坦丁堡两座大教堂进行改造扩建,将拉韦纳建设成为光复意大利失地的国都,修葺耶路撒冷与西奈山的圣地,在全帝国境内修建军事要塞与公共建筑,等等。查士丁尼要光复罗马帝国的壮心只实现了一部分,他暂时光复了意大利与地中海的部分地区,但巨大的牺牲和财政支出极大地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并以致了6世纪的危机。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建筑在某些方面反应了这一背景。多柱式建筑需要大量的大理石圆柱、横楣和柱头,所以被弃而不用,而选择了拱顶式建筑,用较为经济的砖块砌造墙壁、墩柱和圆顶,很多采石场被封闭。古老建筑商的废旧建材愈来愈多地被利用,甚至圣索菲亚教堂也采用了大量老建筑上的柱子和大理石装饰板材。自然,经济的衰败其实不是6世纪拜占庭大型宗教建筑广泛运用拱顶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新形势其实在小亚细亚已有了长时间的发展。二、早期拜占庭建筑1、查士丁尼时代获取了“恺撒”和“奥古斯都”称号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登基时,面对着罗马帝国在强盛的蛮族攻击下分化崩溃的场面,很多欧洲和非洲国家陷于蛮族统治之下,几乎完好离开了帝国的控制,地中海周边地区亲密的经济联系也随之崩溃。壮心勃勃的查士丁尼试图挽狂澜于既倒,倾其所有国力,组织了强盛的兵力,要击溃波斯人,并再度从日耳曼人手中夺回对意大利、西班牙和非洲等地的控制权。拜占庭建筑表现了查士丁尼重整世界次序的壮心弘愿。当时的一位宫廷历史学家凯撒里亚的普罗科皮乌斯曾撰写了一卷书,题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记录了查士丁尼朝屡次的建筑活动。他对当时数百座建筑作了描述,谈到皇帝的主要目标是:对君士坦丁堡两座大教堂进行改造扩建,将拉韦纳建设成为光复意大利失地的国都,修葺耶路撒冷与西奈山的圣地,在全帝国境内修建军事要塞与公共建筑,等等。查士丁尼要光复罗马帝国的壮心只实现了一部分,他暂时光复了意大利与地中海的部分地区,但巨大的牺牲和财政支出极大地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并以致了6世纪的危机。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建筑在某些方面反应了这一背景。多柱式建筑需要大量的大理石圆柱、横楣和柱头,所以被弃而不用,而选择了拱顶式建筑,用较为经济的砖块砌造墙壁、墩柱和圆顶,很多采石场被封闭。古老建筑商的废旧建材愈来愈多地被利用,甚至圣索菲亚教堂也采用了大量老建筑上的柱子和大理石装饰板材。自然,经济的衰败其实不是6世纪拜占庭大型宗教建筑广泛运用拱顶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新形势其实在小亚细亚已有了长时间的发展。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修建了四座教堂,都被记录于普罗科皮乌斯的书中。圣塞尔吉乌斯·圣巴克乌斯教堂是查士丁尼时代的早期兴建的,原来是两座相邻的教堂,只有一座遗存下来。该教堂其实是一种传统的圣祠式建筑,中央八角形建筑商覆盖着现已损坏了的圆顶,两层的回廊环绕着中央空间,四周外墙将该建筑封闭于一个长方形的平面之中。因为采用了拱顶结构,所以墩柱和墙壁很厚实,但是在基层,圆柱支承着的不是拱券,而是完好的古典式大理石柱上楣,它连续地沿墩柱环绕整个八角形结构。这表示当时正处于从古典文化向拜占庭文化过渡的时期,在某些方面依旧执着于古典传统的兴趣。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开始兴建圣和平教堂,它是一座建有圆顶与楼廊的巴西利卡,但后经多次重建已改头换面。另一座重要的教堂圣使徒教堂约建于536年~550年间,在土耳其人1453年占据君士坦丁堡时被毁,它的平面为希腊十字形,除中央空间上方建有圆顶外,十字形的四个臂也各建有一个圆顶,所以它有5个圆顶,为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供应了范本。圣塞尔吉乌斯·圣巴克乌斯教堂平面图2、圣索菲亚教堂(HagiaSophia)圣索菲亚教堂无疑是查士丁尼时代最重要的建筑物,这不但是因为它漂亮、壮观,也因为它保存完满,这是拜占庭帝国和此后奥斯曼帝国各代皇帝尽心爱惜的结果。老的圣索菲亚教堂在532年的一次城市暴乱中毁于火灾,查士丁尼在残忍镇压了起义以后,开销了大量金钱重建这座城市的所有重要建筑,其企图是要使君士坦丁堡比过去更为灿烂,以此抹去人们心中对那可怕破坏的记忆。圣索菲亚教堂的重建特别重要,因为皇帝拥有神权,而这座教堂正是皇帝宝座的象征。该工程交给了两位小亚细亚的数学家安提米乌斯和伊西多鲁斯,由此可知,圣索菲亚教堂与罗马传统并无多少关系,而是表现了东部地区新的美学理想,代表了一致的、有机的拜占庭风格的形成。圣索菲亚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532年~537年重建的圣索菲亚教堂,其平面构成的看法是崭新的,它将圣祠和巴西利卡两种形制有机地联合起来。教堂的总平面为长方形,其中包含了一个正方形的主空间。这个巨大空间的四个角上各建有一个巨型墩柱,支撑着上面的帆拱,帆拱上坐落着大圆顶。这意味着能够去除厚重的墙壁,将圆顶下的空间向四周延长,从而形成了若干个半圆顶,这些半圆顶使室内空间更为多样,光影成效更丰富,同时也在结构上起到抵挡中央圆顶侧推力的作用。直径约32.6米的中央圆顶在工程技术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不论从室内还是室外看去都拥有振奋人心的成效。圆顶基部有一圈40个窗户环绕,在视觉上减少了圆顶的深重感。对于拜占庭人而言,圆顶在室外或许更为重要,它形成了整个教堂坚固轮廓的最高点,君临着四周的建筑群和山丘。而我们知道,像罗马万神庙的圆顶,其象征意义只有在室内才能领会到,在室外它却隐蔽在高高的墩座墙后边。圣索菲亚教堂局部平面图圣索菲亚教堂的室内装饰相当豪华,中堂的所有墙壁上都装饰着彩色大理石板,这些饰板大多是按同一块石料切割的纹理进行对称拼接的,加上碎块形工艺的装饰地区和玛瑙镶嵌的边框,更增加了华丽成效。圆柱的柱身是用最为昂贵的绿斑蛇纹石或斑岩制成,其上有雕琢优良的拜占庭式柱头。侧堂上的拱顶和中央圆顶现仍保存着原来金色的镶嵌画。光芒从中堂和圆顶上的窗户直接照进来,同时也透过楼廊漫射进来,辉映着色彩斑驳的室内,充满魔幻般的奇异成效。圣索菲亚教堂室内景圣索菲亚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532年~537年3、拉韦纳(Ravenna)公元5世纪初,西罗马帝国宫廷迁至拉韦纳,使这座城市日益重要起来。公元476年罗马陷于“蛮族”之手后,东罗马帝国皇帝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唆使东哥特人去进攻他们。东哥特人在其首领狄奥多里克的率领下,成功地推翻了日耳曼人的统治。并于493年占领了拉韦纳,建立了东哥特王国。狄奥多里克是欧洲早期中世纪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从小作为人质生活在东罗马帝国的宫廷中,受到罗马文化的熏陶,也颇受皇帝的器重。所以狄奥多里克其实是拜占庭宫廷的一个诸侯,他在意大利实现了33年的和平统治,并对拉韦纳的建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和君士坦丁堡的密切联系,拉韦纳反映了拜占庭艺术的繁荣,为数众多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与镶嵌画驰名于世。年,在狄奥多里克兴建的建筑中,圣灵教堂、新圣阿波利纳雷教堂以及附属的洗礼堂等建筑保存了下来。新圣阿波利纳雷教堂始建建于490年,因首任主教阿波利纳雷而得名。这是一座砖结构的大型巴西利卡,室内大理石圆柱将中堂与侧堂分隔开,雕刻柱头属于君士坦丁堡类型,这些圆柱和柱头,可能是拜占庭皇帝赠给哥特国王的礼物。新圣阿波利纳雷教堂意大利(拉韦纳)始建于490年拉韦纳大主教马克西米安在查士丁尼的大方救助下,达成了两座灿烂的教堂,即克拉塞圣阿波利纳雷教堂和圣维塔莱教堂,他们现仍完好无缺。克拉塞圣阿波利纳雷教堂坐落于港口小镇克拉塞,始建于东哥特王国时期,达成于拜占庭统治时期。它是一座三堂的巴西利卡,内部没有楼廊,外墙装饰着盲拱廊,这些是典型的西方特点;但半圆形后堂表现了拜占庭的影响,它在室内为半圆形,在室外为多边形,两边还建有隶属星期堂。该教堂的豪华的灰白大理石圆柱以及叶饰柱头也产自东方。克拉塞圣阿波利纳雷教堂内景意大利(拉韦纳)533年~549年圣维塔莱教堂则是一座拥有东部特点的集中式建筑,始建于东哥特王统治时期的526年,达成于查士丁尼征服意大利以后的547年,是6世纪拉丁西方最优异的教堂建筑。该教堂内部的中央空间为八角形的结构,与外圈的回廊相贯穿,上建拱顶。教堂前部加上前廊,后堂外面增建了多室组合结构,室内建有开窗的大型拱顶楼廊,这些均表示了东方的兴趣。室内装饰也采用了拜占庭的工艺,优良的圆柱、柱头以及门侧廊,都是制作于马尔马拉的采石场,而后运往拉韦纳的。星期堂中表现皇帝查士丁尼与皇后迪奥多拉的镶嵌画有名遐迩,表示了这是一座皇家教堂。圣维塔莱教堂意大利(拉韦纳)526年~547年三、中后期拜占庭建筑查士丁尼时代过去以后,以圣索菲亚教堂为代表的拜占庭建筑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原因来自于帝国的外面与内部。7世纪,拜占庭帝国成功击退了波斯人的攻击,但新起的伊斯兰扩充浪潮又席卷而来,在8世纪初对拜占庭帝国构成致命的威胁。固然皇帝利奥三世暂时化解了危机,但也正是他发动了有名的反对偶像敬重的运动,在教堂中除去基督教图像,给写实性绘画与雕琢艺术以破坏性的打击。利奥三世的儿子和继承人君士坦丁五世更竭尽全力推行这一政策,使这场运动向来连续到9世纪,史称“破坏圣像之争”。反对偶像敬重运动的实质是要限制教会的权益,并剥夺其财产,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修道院的地产大幅度减少,教堂建筑的规模也大大减小。此后今后,拜占庭的教堂便以希腊十字形为主,上面覆盖着圆顶,横向的两臂构成了短短的耳堂,纵向的两臂则作为前厅与半圆形后堂。在破坏圣象之争结束后,拜占庭文化经历了一次“黄金时代”,史称“马其顿文艺中兴”,建筑与宗教艺术有了复苏与发展。马其顿王朝后期,在希腊福基斯兴建的一座希腊十字式教堂可作为中期拜占庭建筑的优异代表,它就是圣卢卡修道院的主教堂。它的平面是正方形内含有一个希腊十字,所以又像是一个正方形被区分为九个部分,一个巨大的圆顶在正方形的主空间上方升起。在这里,圆顶不像圣索菲亚教堂那样是落于帆拱之上,而是以内角拱来支撑。希腊十字四臂之间的角落建成了两层楼廊,经过敞口的拱廊与中央空间相贯穿。东端为半圆室,上面覆盖了一个小圆顶;南北双侧则为耳堂。固然室内的空间不大,但各个部分相互贯穿,十分紧凑,显得不分彼此。室内装饰着大理石贴面和镶嵌画,光芒从四周照射进来,给人以十分优美的印象。圣卢卡修道院的主教堂希腊(福基斯)1011年圣卢卡修道院的主教堂的室外墙体主要以石板砌造,窗户张口则以整齐的砖块砌成弧形的边框来装饰。砖、石墙以及大理石浮雕,形成了丰富的肌理对照成效。圣卢卡修道院是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二世时期成立的一座皇家修道院,与君士坦丁堡有着亲密的联系,它的有名的镶嵌画,是从国都召来的艺术家制作的,分布在中央圆顶、半圆室的穹顶、高拱顶、内角拱、帆拱以及各处的墙面上。圣卡卢修道院主教堂内景圣使徒教堂希腊(萨洛尼卡)1312年~1315年自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西方十字军洗劫之后,拜占庭帝国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但这并没有影响拜占庭艺术的继续发展。帕里奥洛基王朝于1261年从十字军手中重新夺回了首都,这一时期经历了帝国覆灭之前的最后一次文化复兴。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包括镶嵌画、壁画和手抄本绘画。在建筑领域,虽然其形式丰富多样,但大多多是老形制的变体。由于受到伊斯兰艺术的影响,多彩的墙面装饰趣味发展起来,标志着拜占庭建筑进入了“巴洛克”阶段,过分的装饰使得建筑结构的特点变得模糊不清了。晚期拜占庭建筑最迷人的实例是萨洛尼卡的圣使徒教堂,建于1312年~1315年间。室内中央,四棵圆柱支承着中央圆顶,楼廊环绕三面,各端部覆盖着较小的圆顶。在室外前廊的立面上,红砖与白石形成强烈的对比:半圆形后堂的外部镶嵌着Z字形的图样。圆顶坐落在很高的鼓座之上,似乎急切向上飞升,追求永恒的精神;而圆顶的檐部则波动起伏,使得建筑的天际线富于变化。四、拜占庭建筑的流传1、俄罗斯(Russia)拜占庭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的一大成就,是成功地使巴尔干地区和俄国该宗基督教,故而拜占庭文化朝向这一方向流传开去。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皈依基督教,并与拜占庭皇家联姻。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事件,此后此后俄罗斯成为东正教的一个重镇。在雅罗斯拉夫大公一世统治时期,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建筑师与石工于1015年~1037年间建筑了基辅的圣索菲亚主教堂,这是一座拜占庭式建筑,共有13个圆顶,代表着基督与他的十二门徒。其中半圆形后堂的镶嵌画,有名的《奥兰斯圣母》保存了下来。到了12世纪,这座教堂的中央圆顶经过重建,外轮廓鼓胀起来,这变为了此后俄罗斯教堂的一大特点。到15~16世纪,俄罗斯教堂圆顶的外轮廓变为了洋葱头的形状,这种特点能够在诺夫哥罗德圣索菲亚主教堂的那些重建过的小圆顶上见到。圣索菲亚主教堂俄罗斯(基辅)1015年~1037年圣索菲亚主教堂俄罗斯(诺夫哥罗德)1045年~1052年这种鉴于拜占庭与俄罗斯当地木结构教堂传统的建筑形式,在莫斯科圣巴西尔主教堂上发展到了巅峰,该教堂由伊凡雷帝建筑于1555年~1560年间,它的中央空间是个小型教堂,四周有8个星期堂环绕着,每个星期堂上都建有圆顶,纪念8次军事上的成功。圣巴西尔主教堂俄罗斯(莫斯科)1555年~1560年2、威尼斯(Venice)威尼斯城与君士坦丁堡相同,位于古代东西方商道的十字路口,自5世纪建城后便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个行省。到了10世纪,它成为一个完好独立的共和国并逐渐强盛起来。威尼文雅化长远遇到拜占庭的影响,但也正是威尼斯人出于商业动机驱遣十字军改变了攻击方向,于1204年洗劫了君士坦丁堡。拥有拜占庭风格的圣马可教堂坐落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它最初成立于830年,其蓝本为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修建的圣使徒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但能否也模拟了它的五个圆顶则不得而知。在976年的大火以后,圣马可广场进行了重建。此刻的圣马可教堂重建于1063年左右,设计师是个希腊人,他采纳了拜占庭帝国通行的希腊十字式平面加上五个圆顶的形制。圣马可教堂意大利(威尼斯)重建于1063年教堂内,高高的圆顶开有窗户,墙面大理石贴面,拱券以上的圆顶、拱腹、帆拱等各处全都以黄灿灿的金色马赛克作底,其上装饰着色彩华丽的镶嵌画,创立出一种神奇而豪侈的氛围。在室外,面对广场的西立面有五个拱门,原来是拜占庭式的砖砌墙面,自13世纪开始用名贵的大理石板材、圆柱、雕琢以及马赛克进行装饰,中央进口拱门饰上的四匹铜马是1204年十字军从君士坦丁堡掠来的战利品,自己就是一件十分宝贵的古罗马制品。在12世纪或13世纪,拜占庭式的砖砌圆顶也加上了奇异的洋葱形外壳,15世纪时西立面的上部也修成了洋葱形轮廓,使得立面充满了飞扬的动向,远远看去,一派喧闹喜庆的节日氛围。圣马可教堂内景2、西西里与法国(Sicily&France)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在查士丁尼大帝时代就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此后在9世纪上半叶沦于阿拉伯之手。在1061年~1091年间,诺曼人征服了西西里,使得它与拜占庭的文化联系得以恢复。可是,当地建筑上的一些伊斯兰特点保持了下来,如尖拱顶、肋拱以及蜂窝拱。这些特点能够在蒙雷阿莱的宫廷星期堂的室内看到,该建筑是诺曼王罗吉二世于1132年~1143年间建筑的,是巴西利卡与希腊十字式的混淆体。中堂内拜占庭式的圆柱与柱头,支撑着穆斯林式的尖拱券和彩色的蜂窝拱天顶。在12世纪40年代,从君士坦丁堡找来了希腊艺术家,依照拜占庭教堂的圣像系统装饰了圆顶与鼓座。在罗吉二世任期内兴建的切法卢主教堂的室内,也以拜占庭的镶嵌画有名。西西里各主要城市的主教堂在建筑结构方面是罗马式的,但在室内装饰方面则常常带有拜占庭的特点。而在法国西南部地区有一组教堂则相反,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但其平面与结构却拥有拜占庭特点。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十字军战士在东方获得了节节成功,先后占据了安条克、耶路撒冷等城市,并成立起一系列十字军教国。十字军在已控制的所有大教堂中强行推行拉丁礼仪,同时也对这些教堂的建筑加以修葺整顿。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是西方人所神往的基督教圣地,在这一时期也进行了重建与扩建,在东端加上了大型的唱诗堂,它带有西方式的后堂回廊和大型城堡的结构方法,他们在当时新建的教堂大多是圆形或多边形的,是对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的模拟,同时在教堂装饰方面也模拟拜占庭人的豪侈兴趣。十字军不仅带回了东方宫廷的豪侈品和圣像画,并且也带回了拜占庭工匠和建筑技术。在法国西南部地区,在12世纪上半叶兴建了一组建有圆顶的拜占庭风格的教堂,位于卢瓦尔河与加龙河之间,共有70多座,如佩里格的圣埃蒂安主教堂、穆瓦萨克的圣彼得大修道院教堂等。这些教堂中,最优异的是佩里格的圣弗龙主教堂,它的希腊十字式平面加上五个圆顶的形制,近似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并可追忆到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而纯真朴素的室内,其结构了如指掌。固然东西部地区在历史上向来保持着联系,但正是十字军东征成为大规模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建筑方面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正是西方人这一时期在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对于伊斯兰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和深入认识,才促进西方罗马式建筑中愈来愈多地采用了尖拱,这预示了哥特式建筑的流行。圣弗龙主教堂法国(佩里格)1125年~1150年第三节早期伊斯兰教建筑伊斯兰建筑是出生于荒漠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早期阶段是在罗马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汲取了拜占庭、中亚和西亚等地区的建筑传统因素。在本节中将观察早期伊斯兰建筑的地区分布及结构、装饰特点,并对西亚、北非和西班牙的早期伊斯兰建筑名作进行介绍。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文明以穆罕默德的传教为初步,阿拉伯语伊斯兰的意思是“服从”,即信徒穆斯林要以服从世上独一的真主安拉为己任。穆斯林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七分之一,他们固然在地理分布、语言和种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却拥有共同的信奉与生活方式,这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印度人以及非洲不同部落的人团结起来,成立起在以平时生活规范与宗教戒律相和睦为基础的世界大家庭。伊斯兰文明自出生以后向各个方向扩充自己的权益,所以对东西方以及印度、非洲等各地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穆罕默德于632年去世后,他的继承者哈里发成为穆斯林最高宗教与政治领导人,开始了伊斯兰教的伟大征服,在短短的100年时间内,穆斯林便征服了波斯帝国全境以及古罗马的大片地区。在这扩充时期,有两个哈里发王朝起到重点作用,即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前者将其征服的锋芒指向拜占庭统治地区和西方,但最后未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者迁都巴格达,将统治的重点放在了往日波斯帝国的广大地区。这两个王朝都成立了较为稳固的哈里发统治,并创立了伟大的伊斯兰艺术传统。穆斯林没有发展出发达的绘画与雕琢艺术,所以建筑是最重要的艺术门类。但是,发源于阿拉伯荒漠地区的伊斯兰教并无自己值得骄傲的建筑传统,所以在发展之初,伊斯兰教建筑汲取了各种文明的传统因素:在布局与基本形制上,遇到基督教石造巴西利卡的影响;在结构技术上,遇到西亚与中亚砖石结构和拜占庭拱顶技术的影响;在装饰上则继承了美索不达米亚与波斯的传统,主要表此刻复杂抽象的植物纹样方面。这些成为伊斯兰建筑外观最明显的特点。一、伊斯兰建筑的特点1、分布与种类伊斯兰世界幅员辽阔,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从中亚到南非,但在其整个历史上并无一个主导性的中心。伊斯兰建筑也是这样,除了一些共性因素以外,各地的建筑都表现着自己当地区的传统。从地理上看,伊斯兰建筑可区分为以下几大地区:一是东部伊斯兰地区,包含伊朗、阿富汗和中亚西部,以及印度次大陆;二是中部伊斯兰地区,包含阿拉伯、伊拉克和叙利亚及周边地区,以及埃及;三是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地区;四是西部伊斯兰地区,包含西班牙和北非。伊斯兰教的主要星期场所是信众清真寺,或叫做聚礼日清真寺,它无疑是我们理解伊斯兰建筑结构与审美兴趣的最正确种类。在早期,清真寺是穆斯林社区的中心,它同时拥有张开教育与进行慈善活动的功能。此后清真寺仅限于做星期,而其余拥有特别功能的机构分别出来,包含经文学院、营救院、医院、小学校等等。这些建筑大多拥有共同的形式结构。伊斯兰建筑中有大量的纪念性建筑。听说先知穆罕默德以及他创办的正统教义都不同意修建陵墓,但这一建筑种类还是发展了起来。公元900年以前的陵墓极少见,而在此以后,先知、地方圣徒、国王权贵的陵庙建筑修建得愈来愈大,也愈来愈堂皇了。伊斯兰的宫殿建筑保存下来的极少,因为当初设计时考虑更多的是炫耀而非持久。固然各地宫殿的平面与尺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高度的凝集性,常常环绕一个或数个院落来安排。2、伊斯兰建筑语言及特点伊斯兰建筑独具特点的因素有尖拱、洋葱形拱顶、内角拱、蜂窝拱、光塔、伊万等等。尖拱是伊斯兰建筑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与古罗马的圆形拱券对比,在视觉上有向上的动感,并且在结构上能够化减其上部的压力,使建筑物建得更高并且更为坚固。正是因为这一优点,使它成为此后西方哥特式建筑师的灵感之源。因为伊斯兰拱券呈尖头状,故穹顶的外形一般也采用了尖顶式的洋葱形式样,与西方的呈半球形的圆顶对比,轮廓更饱满,线条更富裕变化,结构也更为坚固。自然,在伊斯兰建筑的开端阶段还没有形成这一特点,最初巴勒斯坦圣石庙、大马士革清真寺,以及此后奥斯曼突厥人的清真寺建筑中,主要承继的是罗马和拜占庭的圆券和圆顶形式。穹顶结构技术对美化室内外的建筑景观,提高建筑物的纪念性成效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最不平时的是15世纪伊朗和中亚地区那些漂亮的圆顶。内角拱是一种在正方形或长方形平面之上创立拱顶或穹顶的方法,以叠涩法砌造,用以支撑横跨方形角落的拱券或圆顶。这与拜占庭的帆拱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少从10世纪开始,内角拱的后部就实现了无负载重量,所以这一地区可供做任何装饰性的办理。在传统的内角拱和帆拱的基础上,穆斯林建筑师创立了一些新的装饰形式,以解决拱顶与底座之间的过渡问题,其中最有名的是钟乳拱,或称蜂窝拱,是由一排排密集而突出的微型壁龛构成的。高高的光塔是清真寺的外观标记,也是纪念性陵墓的地标。它的前身是早期清真寺院内简单的高台,在做星期以前,宣礼人站在上面用嗓音来宣报星期时刻和招集信徒。光塔形制多种多样,开初有方形的、回旋上升形的,在后期则多为圆柱形的。在中亚与伊朗地区,光塔还与大型进口的“伊旺”联合为一体。“伊旺”是一种在高大建筑壁面上所开设的向内凹进、形同壁龛状的建筑形式,一般用作门廊。伊斯兰建筑宽泛使用石头、木材、灰泥、砖块、赤陶或瓷砖来进行装饰,还采用雕琢、涂绘、上釉和泥金等多种手法来制作装饰面。伊斯兰教义反对以人的形象来表现真主,所以建筑装饰母题仅以抽象的几何纹样、植物纹样、阿拉伯纹样、书法铭文为主。这些装饰母题平时由某些单元构成,拥有很强的生发性,能够无穷重复扩展以覆盖大面积的装饰地区。在自然环境以黄褐色与棕色为主色彩的地区,鲜亮的色彩是使建筑突出于背景的重要方式。比如在伊朗与中亚的那些天青色的釉彩圆顶反射着天穹的光彩,给予建筑一种离开卑微人间的尊贵感。伊斯兰建筑中的“伊旺”形制二、早期清真寺的基本形制早期伊斯兰宗教制度的发展决定了其建筑的基本形式。穆罕默德致力于流传的伊斯兰教是一种简单的一神教,是一种不需要圣礼、不需要牧师的宗教,每位信奉真主的穆斯林直接听从于真主,无需中间环节。伊斯兰教中没有教士和牧师,只有宗教课者,称为“阿訇”,他们负责对伊斯兰教信奉和律法问题进行解说。因为这种宗教简单易行,故带有很强的普世性。在伊斯兰教发源地之一的麦加圣城里,有一座圣殿,即有名的克尔白古庙(天房),该庙里有一块奇异的黑曜石,遇到不同教派的敬重。在穆罕默德成功成立了新的宗教以后,天房保存了下来,被立为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听说穆罕默德在世时不主张大兴土木,所以早期伊斯兰教的星期场所十分朴素,它们固然早已不存,但有文件记录了当时的修建活动,并且穆罕默德亲身规定了星期的方向一定朝向麦加的克尔白。克尔白沙特阿拉伯(麦加)始建于前18世纪最早的清真寺是建在方形大庭院中的圆形大厅,这种庭院近似于古希腊市集广场或古罗马广场,是城镇公众活动空间,兼有宗教星期、司法行政与商贸的功能。此后较为成熟的清真寺发展起来,整个地区由柱廊环绕起来形成了一个大庭院,叫做“萨罕”,其中的主要建筑物是星期大殿,它的形制近似于基督教巴西利卡,所不同的不过方向改变了:因为基督教徒做星期面朝东方,所以巴西利卡的主祭坛位于东端;而穆斯林做星期一定面朝南方,故清真寺将主祭坛放在了巴西利卡南墙的中央。这样,原来呈纵向的巴西利卡用作清真寺后,就成了沿东西张开的横向布局了。所以在清真寺的主殿中,南墙拥有了神圣性,称为“齐布拉”,即“圣地朝向之墙”的意思,它朝向圣地麦加方向;位于这面墙中部设壁龛形状的圣龛,叫“米哈拉布”,它的左右双侧建有宽宽的柱廊;在圣龛前面的十字交织处,建有木结构的圆顶。圣龛的右边一般设有高台状的宣教台,叫做“敏拜尔”,近似于基督教堂中的布道坛。清真寺中的敏拜尔因为伊斯兰教的星期仪式不太侧重主祭坛的作用,所以早期殿内的柱廊仍保持着巴西利卡的款式,沿东西方向摆列,与南墙相平行,其上覆盖着木结构的天顶。此后,跟着清真寺规模的扩大,柱列向北面大大增加,就出现了垂直于南墙的纵向式的柱廊,列柱上的连续拱券构成了朝向圣地方向的节奏感,仿佛更适应星期仪式的需要。可是,在此后的清真寺中,这两种柱廊摆列的方式都存在。清真寺外面最引人注视的标记是光塔,最早光塔是借用了基督教堂或异教神庙的方塔,位于萨罕的角落上,如大马士革清真寺。此后光塔移出院外,并且一般不居于主殿的中轴线上,而是稍偏一些,可能为的是给主进口留出地点。跟着清真寺越建越大,光塔也越建越高,其听觉功能便让位于视觉功能,成为清真寺的标记性建筑。在两河流域,依据古代建筑传统,创立出一种回旋上升的光塔,极具特点,令人想起了古西亚的庙塔,以及传说中的巴别塔。星期大殿一般不高,沿水平方向延展,而光塔是垂直性因素,有了塔的配合,建筑群的构图便完好起来。这种早期建筑形制直接影响了公元10世纪以前西亚、北非和西班牙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从11世纪以后,伊斯兰建筑进入了盛期发展阶段,跟着军事征服流传到伊朗、中亚、安纳托利亚及巴尔干、印度等地,与当地建筑传统订交融,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也发展出拥有鲜亮伊斯兰特点的装饰构件,到15、16世纪时达到了极盛。下面我们将从三大宗教的圣城耶路撒冷开始,追忆早期伊斯兰建筑的发展。三、西亚的早期清真寺1、圣石庙(DomeoftheRock)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占据了耶路撒冷,但只过了近50年,即685年,在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阿卜杜勒·马立克的统治下,穆斯林就开始兴建他们的第一座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圣石庙,于692年达成。圣石庙建于耶路撒冷圣殿山上,那边是老的所罗门神庙原址。这是一座典型的集中式建筑,坐落于圣殿山的中央,平面为八边形。在四个方向上开有四座大门,内部有两圈拱券式回廊,罗马柱子与墩柱订交替,环绕着中央主空间,上方的鼓座上坐落着双层木结构大圆顶。这种双回廊的集中式布局,本源于早期基督教圣祠,令我们想起了罗马圣康斯坦察陵庙,不过结构更复杂一些。圣石庙以色列(耶路撒冷)685年~692年这种早期的圣祠,在耶路撒冷当地就有十分有名的实例,即建于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圣墓教堂中的圆形教堂,它必定是圣石庙建筑师的主要参照对象。所以与其说圣石庙是一座伊斯兰建筑,还不如说它是一座罗马式或拜占庭式的建筑。正如圣墓教堂是建在传说中基督的墓穴之上,圣石庙也是环绕着一块神圣的岩石而建,这块石头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联系:相传它既是亚当之墓,又是希伯来先人亚伯拉罕准备向上帝献祭自己亲生儿子以撒的地方,穆罕穆德在此也留下了圣迹。圣石庙以丰富的装饰而有名。室内外墙面上以绘画与马赛克装饰,伊斯兰装饰纹样纷复杂杂,令人目不暇接。进口圆柱的柱头是罗马式样的,圆顶涂以金色,在激烈的阳光下放射着刺眼的光辉。这样的装饰,可能是为了使当地的基督教徒们敬羡不已,也是为了将穆斯林的眼光从那些华丽壮观的基督教堂上吸引过来,为自己的宗教而骄傲。就像《古兰经》中所言,基督不过真主的一个使徒,而亚伯拉罕、雅各、大卫和所罗门等人也都是伊斯兰教的先知而已。圣石庙内部装饰2、阿格萨清真寺(MosqueofalofAqsa)固然圣石庙此刻是座清真寺,但当初并不是是供信众做星期的场所,而是一座纪念性建筑。在圣殿山上与圣石庙相邻的阿格萨清真寺则是一座早期星期清真寺,可能始建于倭马亚时期,后出处马立克的儿子和继承人韦立德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主殿内的拱廊一改先前的东西走向,变为了南北走向,与齐布拉相垂直,拱廊之间构成了宽大的星期空间。这座古老的清真寺在8世纪的地震中严重被毁,此后历经重建,此刻的建筑可能是于11世纪重建的。阿格萨清真寺以色列(耶路撒冷)重建于11世纪3、大马士革清真寺(GreatMosqueofDamascus)韦立德还在倭马亚王朝的国都大马士革建筑了一座大清真寺,成为当时伊斯兰世界中最有影响的建筑物,它经过多次重建,到现在保存完满。它所坐落的地址原是希腊化时期的一个带有柱廊的朱庇特神庙区,此后在公元4世纪后期的狄奥多西时代建起了圣约翰教堂。穆斯林征服者于635年占据大马士革时,利用了这一圣区中的一部分作为露天清真寺。705年,韦立德拆掉了基督教堂,建起了新的大清真寺,原来的建筑只有围墙和四个角塔保存了下来。大马士革清真寺有一个大萨罕,一边为星期大殿,其余三边以两层高的连拱廊环绕,这拱廊在基层是两棵圆柱与一个墩柱订交替支撑着拱券,上层以两个小拱券与下面一个大拱券相对应,角塔则被改为最早的光塔。星期大殿室内的柱廊一如基督教堂的布局,是东西走向的,两道柱廊将大堂区分为三个横向的地区。圆柱和柱头各种形制的都有,取自起初的基督教建筑物。南边齐布拉的中央有三个浅浅的米哈拉布,在巨大的中央十字交织处上方,覆盖着木结构的双层穹顶。阿格萨清真寺与大马士革清真寺的平面为未来无数清真寺的形制确定了基础。改建后的阿格萨清真寺在圣龛左右双侧各增建了7道柱廊,与齐布拉相垂直,可能是最早的垂直种类的清真寺;而大马士革清真寺大殿的柱廊为三道,与齐布拉相平行,它较为明显地反应了早期伊斯兰建筑利用基督教巴西利卡室内布局的状况,也表示了伊斯兰教星期活动其实不重申礼仪性的特点。大马士革清真寺叙利亚(大马士革)705年~715年4、萨迈拉大清真寺(GreatMosqueofSamarra)在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下,哈利法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穆斯林扩充的锋芒转向东方,遂将首府迁往巴格达,在那边建起了一座灿烂的圆形城市。但到了第八任阿拔斯哈里发穆阿台绥姆时期,其军队中开始聘用突厥人等外族,王朝每况日下。836年,他将国都迁到巴格达以北约96公里处的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的萨迈拉,此后历任哈里发将该城扩大至57平方公里,成为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就在迁都的那一年,开始了萨迈拉大清真寺的兴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它的带有围墙的巨型庭院,长宽比率为3:2,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能够容纳10万人。庭院南面的巨型星期大殿共有九堂,其规模令人想起了波斯波利斯的多柱大厅,其余三边以回廊环绕。星期大殿中共有216个方形泥砖墩柱支撑着木结构的屋顶,但早已不存,而砖砌的围墙大概保存了下来,每隔16米便建一个半圆形的塔楼。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位于北端的那座高大的光塔,较为完满地幸存下来,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灿烂。892年,哈里发宫廷又迁回巴格达,这座城市被放弃了。大清真寺光塔伊拉克(萨迈拉)848年~852年四、北非和西班牙的早期清真寺1、凯鲁万大清真寺(GreatMosqueofKairouan)凯鲁万位于突尼斯东北部,是北非第一座穆斯林城市,建城于公元7世纪60年代。原来的清真寺十分简陋,724年,当地总督获取哈里发的赞成,重建了清真寺,并在其一端修建了一座结实的三层方形光塔,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座光塔,高31米,模拟了西方古典时代的灯塔和望楼形式,为此后北非和西班牙的光塔供应了样板。此后在772年~774年间,除了光塔以外的整个清真寺又推倒重建。大清真寺突尼斯(凯鲁万)重建于836年我们此刻看到的凯鲁万大清真寺是自836年重建的,在米哈拉布前面的一个开间上建起了一个木结构的圆顶,那边是总督专用的星期地区。十多年后,星期大殿又朝向庭院一边扩展了两跨,增加了前厅,并在中央进口处的上方建起了第二个圆顶。11世纪中叶,凯鲁万遇到柏柏尔人的洗劫,但该清真寺却未伤筋动骨,13世纪时进行了修葺。这座清真寺的历史充分说了然伊斯兰教建筑在艺术上的保守性,在历经数百年的多次重建与修复以后,依旧在整体上保持着原来的容颜。凯鲁万大清真寺的星期大殿规模巨大,有16条拱廊朝向齐布拉方向摆列,每条拱廊由7个拱券构成。支承着拱券的是科林斯式圆柱,其上的拱券造型不同一般,其形状为圆拱向下压扁略呈马蹄形,这种拱最早在公元5世纪出现于叙利亚的基督教堂之中。凯鲁万大清真寺内部柱廊2、伊本·土伦清真寺(MosqueofIbnTulun)位于埃及开罗的伊本·土伦清真寺或许是阿拔斯王朝兴建的最漂亮的一座清真寺,其名称来自于埃及总督艾哈迈·伊本·土伦。这位总督要在开罗建一座堪与萨迈拉大清真寺对比美的建筑,回旋上升的光塔就是以萨迈拉的光塔为原型,基层平面也近似于萨迈拉清真寺。可是不像凯鲁万等地的早期清真寺,它从未进行过扩建或改建,可见它的建筑是鉴于设计师当时的深谋远虑,这在伊斯兰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伊本·土伦清真寺埃及(开罗)877年~879年伊本·土伦清真寺星期大殿中的5列拱廊平行于齐布拉,由砖砌的墩柱支撑,每个墩柱的角上镶以小圆柱,从而减弱了墩柱的深重感。修建这样大规模的清真寺需要300多根圆柱,相传之所以没有使用圆柱,是因为总督拒绝去拆毁基督教堂以打劫那边的柱子。大殿里的墩柱不像萨迈拉清真寺直接支撑着屋顶,而是支撑着拱券,但拱券既不是圆头拱,也不是马蹄形拱,而是尖头拱。尖头拱宽泛使用于早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建筑中,但这里显得更为英勇而优雅,尖拱的轮廓由浮雕带勾画出来。更为奇妙的是,每个厚实的墩柱之上也开有小尖拱窗,这种设计明显有利于光芒的照入和空气的流动。伊本·土伦清真寺景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平面图3、科尔多瓦大清真寺(GreatMosque

ofCordoba)在750年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马亚王朝之后,叙利亚倭马亚王室的一个成员逃脱了阿拔斯家族的大屠杀,流亡到西班牙,利用当地阿拉伯人的派系纷争而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当地的穆斯林拥戴为军事统帅,他就是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这位新的穆斯林首领打败了查理曼和阿拔斯哈里发的军队,在西班牙建立了穆斯林王朝,并选择了昔日罗马帝国城市科尔多瓦为首都。在他的统治期间,科尔多瓦成为当时西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伊斯兰世界中仅次于巴格达。据说该城当时建有3000多座清真寺和300多个公共浴室。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与王宫相毗邻,两者以一条跨街的天桥相连,所以以它是一座哈里发的宫廷清真寺。除了大量采用马蹄形拱券之外,该建筑的最大特色在于新奇的双层拱券支撑体系,大大改善了礼拜大殿中的采光通风条件。设计师在圆柱的柱头上加上了拱基石,它一方面支撑着下层拱券,同时还承接着上部的石柱,第二层拱券即从这石柱上发券。这种设计早在786年该清真寺始建时就采用了,历经300多年的扩建,证明这一设计是十分成功的,只需作少许调整,便可无限制地扩大室内面积。这座清真寺的扩建一直持续到10世纪末叶,达到了现在的规模,比最初的面积扩大了4倍。扩建后的大殿内数百棵柱子构成的圆柱之林,加上双层的拱券,层层叠叠,渺无边沿。圆柱是古罗马式的,上层拱券为准半圆形,基层为马蹄形,以白石与红砖订交替砌造,这是埃及与北非穆斯林的装饰手法,形成了抽象而明快的装饰感。齐布拉中央的米哈拉布是一个加盖了圆顶的小室,它的前面有一个由马蹄形拱廊所围成的门厅,与大殿其余部分分分开来。这些马蹄形拱券相互穿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图样。近看,拱券自己的表面装饰着精致的雕琢、色彩娇艳的马赛克以及金光闪闪的《古兰经》经文,是从君士坦丁堡而来的工匠制作的。门厅上方有三个圆顶,米哈拉布上的圆顶是最漂亮的一个。天才的伊斯兰建筑师采用了内角拱横跨于各个角落之上,并以拱肋骨架挑起了穹顶。风趣的是建筑师没有将这些拱肋遮蔽起来,而是让其裸露在外,形成了一种抽象的几何图样。这种穹顶的结构方法,成为今后欧洲建筑师的灵感之源。科尔多瓦清真寺于16世纪末期被改为基督教堂。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米哈拉布上的圆顶大清真寺俯瞰西班牙(科尔多瓦)961年~976年五、宫殿建筑与城市规划早期伊斯兰世俗建筑有宫殿、地方官员的官邸、公共浴室、商游客店等种类,但是,哈里发和贵族的宫殿是最值得注意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住所,仿佛星期场所相同是十分简陋的:有一个用土墙围起的大院子,院子的一边有一个廊道,上面覆以棕榈叶,为来访者遮阳;在院子的另一边,是一些小屋供他的妻室居住。不过到了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迁都大马士革后,才建起了豪华的宫殿,但是这些建筑都没有保存下来。像大马士革这样的城市属于古老的商业都市,此后发展起来的城市有库法和巴士拉等,那边的人口快速增加起来。阿拉伯人在马背上征服世界的过程,也是他们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城市生活转变的过程。但倭马亚哈里发不太适应拥挤噪杂的城市生活,他们喜爱将自己的宫殿别墅建在农田与打猎区,自然此刻这些地方已经成了荒漠。凡大型的倭马亚王哈里发宫殿都是对称布局,内设清真寺、觐见厅和大量个人套房,以及罗马式的浴室。1、姆夏塔宫(ThePalaceatMshatta)倭马亚王朝末期的宫殿姆夏塔宫是早期伊斯兰宫殿建筑的代表,它位于约旦国都安曼以南32公里处,建于8世纪中叶。该建筑群的平面为正方形,由一圈围墙围起,主进口朝南,整个宫殿地区由东到西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是哈里发办理政务和招待使者的地方,是宫中最重要的地区,双侧是哈里发与妃子的住所。中央部分从南到北又分为三个地区:进口处是一组精致的门厅建筑,它通向中央的庭院,院子的北面是觐见大厅。风趣的是觐见大厅相同也是三均分:中堂与左右两个侧堂。觐见大厅的双侧分布着四套功能设备齐备的单元房间。姆夏塔宫中央部分的布局在当时建筑的很多宫殿与官邸中是很有代表性的,表示宫廷礼仪趋势复杂化。比如,考古发现约在它一百年以前所建的位于库法的地方长官官邸中,就有近似的中轴式布局以及巴西利卡式的觐见厅。姆夏塔宫进口立面的装饰也很风趣,以石灰石雕琢而成的巨型Z字形的图样规则地装饰着壁面,图样之间点缀着圆花饰,圆花饰的基底充满了密密层层的植物纹样雕琢,而这种纹样,并不是是此后典型的无可限延展的对称性图样,而是自由生长的纹样,说了然它遇到地中海地区装饰艺术的影响。姆夏塔宫门廊立面曼苏尔圆形城市平面图2、巴格达新城(Madinatas-Salam)阿拔斯家族于公元750年取代了倭马亚王朝建立了阿拔斯王朝,该王朝的战略目标是在波斯而非拜占庭,所以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便将都城迁到离波斯旧都不远的巴格达,称之为“和平之城”,于762年开始大兴土木兴建巴格达新城。有趣的是,这座新城的规划并没有按照当初罗马帝国城市那样设计为长方形的网格状,而是设计成圆形的平面,称作曼苏尔圆形城市,它反映了波斯人的宇宙观,暗示了这座城市是宇宙轴心的概念。整个城市和建筑的尺度都基于一个基本单位,即砖的尺寸,大致为38厘米,城市的周长为16000个单位,约8公里;宫殿为400个单位,清真寺为200个单位;宫殿中的觐见厅是20个单位的立方体空间,殿、天顶覆以圆顶,周围环绕着大小相同的房间,上面建有著名的“绿圆顶”。宫殿、清真寺和政府办公建筑集中在直径1.5公里的区域里,形成了一个城中之城。整个巴格达新城由厚厚的城墙包围着,有四个城门。主入口处有一个觐见厅,上覆以金色的圆顶。进入城门有一条约300米长的拱顶长廊通向内城。城中的普通居民聚集于外圈狭窄的区域之内,跨度只有275米左右,但有8公里长。这样的布局对于市民生活来说无疑是不方便的,但体现了穆斯林绝对服从统治者哈里发的观念。、在1258年,巴格达被蒙古人夷为平地,阿拔斯王朝灭亡了,而这座繁华一世的城市竟无一点可见的痕迹保留下来。第四节西欧早期中世纪建筑除了地中海周边地区陆续出现的新文明以外,在西方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这就是日耳曼的文化。以前消亡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并无自己的建筑传统,但到了早期中世纪时期,他们已经不再是未开化的“蛮族”,而是接受了罗马文化的征服者与定居者。加洛林王朝和奥托王朝的统治者们不时将中兴神圣罗马帝国作为他们最高的政治理想。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从非洲到不列颠的广袤地区全部沦陷了。若干新的日耳曼王国诞生于血泊之中。从那时起直到8世纪之前大约300年的时间,战乱频仍,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所谓的最为“黑暗”的时期,但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奠定了未来欧洲的基本政治格局。在昔日罗马帝国领土上建立起来的这些蛮族国家中,要数数法兰克王国最大,延续的时间最长。496年,法兰克人的首领克洛维与他的军队在兰斯接受了洗礼,皈依了基督教,同时他也成了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开始了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到了8世纪,西欧开始抖擞精神,迈出了走出黑暗的第一步。732年,法兰克将领查理·马特击败了阿拉伯军队,组织了阿拉伯帝国对西欧的扩张,他的儿子矮子丕平从墨洛温人手中拿过攫取了政权,于751年当上了国王,开始了加洛林王朝。丕平的儿子查理曼于768年继承了王位,罗马教皇于800年圣诞节为它加冕,使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查理曼雄心勃勃要复兴罗马帝国,并向东罗马帝国所声称的原先整个罗马帝国的宗主权地位进行挑战。历史忧如走了个循环,以前摧毁了罗马帝国的“野蛮人”此刻试图将它中兴。查理曼本来是个军人,说的是德语,但他倡议将拉丁语作为全帝国的官方语言,并对政治和教会管理进行改革,致力于从头创立一种“古典”文化。其结果是引起了学术和艺术上的中兴,史称“加洛林文艺中兴”。皇帝自己是此次文化中兴的真切倡导人,他热中于文学与神学,关心礼仪圣歌、拉丁文《圣经》的订正,延聘各地学者来帝国辅助创办僧侣与教士的教育,保存与研究古典文件。正是这一时期发了然小写字母,后经早期文艺中兴学者从头发现,用于书本印刷。查理曼还对拜占庭发生的圣像破坏之争颇感兴趣,但他认为艺术对于他的臣民拥有教育功能,主张保护艺术。但到了9世纪末,因为帝国政治分裂,以及维金人等“野蛮民族”的入侵,加洛林王朝突然衰败了。加洛林时代的教堂建筑中兴了早期集中式与巴西利卡式的传统,并在建筑形制上有了重要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此后的罗马式建筑的发展。奥拓王朝在文化上是加洛林王朝的继承者,他们在10世纪中兴了神圣罗马帝国。962年,罗马教皇在罗马为奥托大帝加冕,欧洲的领导权从法兰克人手中转移到萨克森人手中。奥托大帝要中兴查理曼帝国的政治和文化理想,所以,奥托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不过加洛林艺术的中兴。奥拓王朝存在到1056年,其地区没有加洛林王朝广阔,因为法国不在其内,主要包含德国与意大利北部地区。此后,法国与德国开始分道扬镳,发展起它们各自的文化。在奥拓时代,对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兴趣再度流行,并遇到同时代拜占庭艺术的激烈影响,两个帝国宫廷之间关系十分亲密。奥托时代的教堂建筑进一步发展了加洛林的巴西利卡形制,有许多大型教堂建有双耳堂与双唱诗堂,并发展出了拥有罗马式建筑特点的结构与构件。一、加洛林建筑1、加洛林建筑的改革在加洛林时代的皇家和教会建筑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预示着中世纪建筑的发展。改革第一表此刻教堂的西部,在此建起了一种附带的建筑物,叫做“西部结构”,其主要形式是在教堂西端主进口处建起一座与中堂等宽的两层或多层建筑,左右两边各建一座塔楼,内设楼梯。这种将塔楼与建筑立面联合为一体的形式,早在6世纪就出现于叙利亚的建筑上,加洛林建筑采用了这一式样是出于其实质的需要,因为当时多战乱,教堂愈来愈多地采用大钟,故建起钟楼,它被看作是力量与正义的象征。处于两塔之间的楼廊是教堂中皇家专用的地区,一般设有皇帝的主室和跟从的辅室,东面的连拱廊或拱形窗朝向中堂敞开,站在那边能够俯瞰教堂的整个室内空间。西部结构代表了法兰克皇帝的双重使命,他既是国家的保护人,又是教会的包庇者。实质上,加洛林时期的纪念性建筑仅限于宗教建筑,所以,所举行的对皇帝的效忠仪式、叙任仪式和法律诉讼活动大多在教堂中进行,特别是在西部结构中举行,所以西部结构要有足够大的空间,并相对独立于教堂其余部分。西部结构在教堂中的重要性向来保持到10世纪中叶,那时,皇帝的实力下降,而教会的力量上升,西部结构就变小了,也不太重要了。总之,西部结构以致了教堂设计中对于西立面的重申,到了罗马式与哥特式时期,建有高耸入云的双塔、装饰着优良雕琢的西立面,表现着西方教堂的外面特点。其次,教堂中圣坛地区逐渐扩大,这是星期仪式日趋复杂化的必然结果,也与地下墓室的发展密切有关。在加洛林时期,地下墓室成了主教堂和修道院教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开始,最流行的是弧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