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合集6篇_第1页
核舟记教案合集6篇_第2页
核舟记教案合集6篇_第3页
核舟记教案合集6篇_第4页
核舟记教案合集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舟记教案合集6篇

核舟记教案篇1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

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

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

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

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

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

“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

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

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

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

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__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__整体思路。

明确:__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

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

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

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

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

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

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

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

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

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

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

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

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

“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

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

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

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

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

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

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

“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

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

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

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

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

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

两相对比,其意晓然。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

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

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

“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

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

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

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

“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

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

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__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

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

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

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

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

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

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

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

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

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

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__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

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

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

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

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

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

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

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

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

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

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

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

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

“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②树。“以至鸟

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

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

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

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直,正。“其

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

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

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

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

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

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

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

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

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

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

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

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

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

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

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

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

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

(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

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

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

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

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

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

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

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

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

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

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核舟记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解决本单元教学要求──段篇质疑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2、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

的特点。

【教学重点】

围绕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以便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

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教学难点】

作者__中蕴涵的深层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评述。

【教学步骤】

一、课前3分钟“介绍”。学生介绍《小王子》及作者,点

二、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出示幻灯片)

1、字音:

罔不贻八分有奇衣褶矫首昂视不属锥髻虞山篆章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明有奇巧人特别手巧

罔不因势象形无不模拟(如象形字)

石青糁之涂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珠可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如“历历在目”)

其船背稍夷平(“化险为夷”的“夷”为“平安”)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3、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中轩敞者为舱/为人五(刻──是──刻有)

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木头──树木,如“草木皆

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长约八分有奇(特别──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边──正,如“端正”)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大约──可以)

能以径寸之木/闭之/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的──窗

──涂──左膝)

4、找出句中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

三、新授

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确了__总分总结构及主体

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

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今天我们

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幻灯片显示)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

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4、__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好像没表达什么更深的感

情,是这样的吗?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

船头?(同桌讨论)

学生:思考,但一时没有答案。

老师:齐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总结一下作

者笔下的核舟特点:

学生甲:小巧。

老师:学会从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达。

学生:奇巧、灵怪。

老师:为什么说它奇巧、灵怪?

学生:那么小一个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

老师:请同学们边看核舟的图示(幻灯片显示),边思考──

核舟的大小(长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厘米,高两黍许,即两

个黄米粒高。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王叔远刻了什么?

学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老师:是不是刻画东西多,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灵怪、奇

巧”?

学生:摇头,但不能说出所以然。

老师:雕刻出来的材料多但不能说明精,充其量只能说明他

技术高超而不能说明他艺术性强。如果作品缺乏主题也就缺了灵

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苏轼泛舟赤壁。

老师:王叔远赠送核舟时明明确确告诉作者雕刻主题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出来的,他用了一个“盖”

老师:根据呢?

学生:船舱部分对联的描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句子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老师:那么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甲:是苏轼两次游览赤壁的环境描写,秋季和夏季。

学生乙:它交代了苏轼仕途不得意时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

在这样的美好景色里他才能忘却忧愁。

学生丙:很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钴姆潭西小丘记》

里的环境和感情吧?

老师:很好,能联想到刚刚学过的柳宗元,柳和苏相似的经

历,相似的环境。《赤壁赋》中“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的

环境与《钴姆潭西小丘记》多么相似。请同学们回忆“清泠之状

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

谋”(齐声背诵)

老师:好,眼前有多少恬淡与美好,心中有多少块垒之气不

能宣泄呢!那么现在可以总结出两副对联的作用和作者先写船舱

的用意了吧?

学生甲:交代环境,利于突出主题。

学生乙:打破时空局限,移来江上风月。

老师:很好很好,有了这样的背景,兴趣相投而又神态各异

的人物出场就合情合理了。

老师查过一些资料,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区,因为纹路比较粗,

而且多有小孔通内部,能用的材料万中选一,明清只有极少的人

敢向桃核下手。王叔远也只雕出了两三枚核舟。又因为传说桃木

能辟邪,一如我们学过的王安石《元日》中的描写“千门万户瞳

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样,所以桃核雕一般存于宫廷,贵于

金银。你觉得王叔远把这么珍贵的核舟送给作者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他们关系好吧。

老师:除了这一点,还有吗?

学生:王叔远觉得作者能读懂他,能理解他的苦心吧。

老师:很好。知己。下面看作者怎么样读懂王叔远的。请同

学们思考第2个问题──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

学生沉思。

老师:音乐家通过音乐说话,舞蹈家通过形体说话,文学家

通过语言说话,那么雕刻家通过什么来说话呢?

出示幻灯片──课文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请学生上台表

演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注意人物的细微差别。

学生三人上台,分别模拟苏轼、鲁直和佛印。其余同学互相

提醒学生突出“执卷端,抚鲁直背,如有所语,佛印“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又臂”等动作。

老师:能分析三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甲:三人都比较放松,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较好。

老师:对,宽松的气氛里能看出他们豁达的胸怀。但我们看

过《赤壁赋》。里边交代过苏轼与谁游赤壁吗?

学生:只说过“客”,但没说谁。

老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来,王叔远有意识地把仕途不得意、

有退隐思想的苏轼与好友鲁直和皈依佛门的佛印请到了一起,可

见他真是读透了《赤壁赋》读透了苏轼。这样的三个人物面对如

画的江月,很自然能产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思想。同学们再来看,三位

主人公神态一样吗?

学生:不同。苏轼和鲁直更为谨慎一点,而佛印是目中无人

了。

老师:为什么会如此呢?

学生:苏轼和鲁直毕竟还在做官,而佛印已经出家。

老师:对。前两位并未退出官场,也未脱出红尘,从他们“共

阅一手卷”的如痴如醉可以看得出,而佛印已看破红尘,所以能

放浪形骸。

主人公如此,两个舟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请两个同

学来模拟两“舟子”的神态。

学生两人上场,根据理解和老师的朗读来做动作。学生互相

提醒“锥髻仰面,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的神态刻画。

老师:两个舟子是随从人物,写他们两个是否多余?

学生:不是,应该也是一种衬托。船浆闲置不用,水手没有

在岗位上,一个仰天吹哨,一个平静如水。可见真是“泛舟”,

可见主人给他们的环境也是很轻松的。

老师:对,水手如斯,可见主人更是如斯。这样愉悦的环境,

这样优美的景色,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能与自然溶为一体,物

我合一,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想两个舟子也是王叔远向主人

公送去的会心的微笑吧。下面请大家再来看__最后一段,思考最

后一个问题──最后一段与核舟关系不大,能去掉吗?

学生:不能,是在总结。

老师:好。老师现在也来总结一下

有苏轼泛舟赤壁,方有了《赤壁赋》,有了《赤壁赋》,方

有了核舟,有了核舟,方有了《核舟记》。一根红线穿了几粒明

珠,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魏学洢看似在一板一眼地介绍

核舟,但全文却充实而又光辉。作为雕刻艺人,王叔远捕捉并刻

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他读懂

了苏东坡。而魏学洢又读懂了王叔远,他在审视核舟时聆听了这

种奇妙的“说话”,借助了一系列的动词来为人物添色。我认为

他在构思__时,胸中有赤壁的如画江山,有苏轼为之神往的人生

佳境,有审视和赞赏“灵技”的灵感,有把这一切混沌起来加以

升华、融如自我的创造力。

(幻灯片)他在__结尾处连用了九个“为”字,我们可以设想,

他是怎样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第一一点算。这里边有有朋如此

的自豪,有对这一微雕精品的真诚而又热烈的赞叹。同学们,魏

学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核舟,他还教会了我

们如何阅读: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心来思考。

核舟记教案篇3

一、主旨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

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结构内容

__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

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

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

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三、清晰的层次与精巧的布局

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全文分三部分,

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

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

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

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

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

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

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

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的

一幅立体的画面。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

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__的最后部分,将核

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合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

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

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

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四、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

对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尺寸、

大小,给人具体清晰的印象。例如:启闭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

中的足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细若蚊足的题字等等,都说明了

作者观察细微,毫发不爽。对五个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样,

做到形神倍现,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

形,如闻其声,如置身于长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五、丰富的想象

《核舟记》之所以写得成功,除了归功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外,

还得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核舟上雕刻着的一切,固然可以凭肉

眼一一辨认,但有些地方,却非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不可。例

如写苏、黄共阅一手卷,黄鲁直“如有所语”,这是作者的想象

所得,核舟本身并未直接说明。但是,就是这么传神的一笔,把

苏、黄二人亲切交谈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对二舟子的描写,一若

“啸呼”状,一若“听茶声”然,也是作者的想象,不但反映出

舟子休息时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而且,从“啸呼”上仿佛听

到了回荡于大江之上的舟子的啸呼声;从“听”字上使人仿佛也

同舟子一样隐约听到茶壶里的沸腾之声。这些都是作者的主观想

象,然而却都是在观察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

又都是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逻辑的。应该说,作品之所以如此传

神,如此形象、生动,给人以如此亲切、自然之感,这是与作者

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否则,__可能只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解说

词。

六、生动传神的语言

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线条的勾勒与细致

刻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

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

人不只见其人,而且闻其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

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

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

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迥然不同。写舟子也写出了他们

的神情。

这些描述,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表现力量,使读者深刻地感到

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七、谈话式教学方法建议

课文中难句不多,注解又比较详细,可以用谈话方式来进行

教学。要点有三。

1.用比较的方式启发学生。例如将首段改为“明有奇巧人曰

王叔远,善雕刻。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将“旁开

小窗……石青糁之”这段话改为“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右刻‘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再跟原文作比较。

2.用提问方式揭示学生注意雕刻品上的重要细节。例如问学

生船头中间坐的那个人何以见得是苏东坡(“峨冠多髯’),苏、

黄共阅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闲适、旷达),从什么地方看出

船是顺流而下(楫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如此等等。

3.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

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

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

观察的细致。

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__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

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

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

领悟__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__是如何按

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__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

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__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

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

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

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__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__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

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

àn)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

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

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

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

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

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

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

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

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

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

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

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

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

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

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

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

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

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出

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

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

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

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

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

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

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

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

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

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

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

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

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

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

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

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

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

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

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

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

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

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

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

曰,是;天启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

秋天,苏武《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来神宗元丰五年

(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

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武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

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i,赞叹声;灵,善,好;怪,

奇异,罕见。

3.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

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

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l)__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__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__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核舟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⑵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

雕刻技艺。

2、技能目标:

⑴学习掌握__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⑵理清__

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__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

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

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难点

理清__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应很容易完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课前检测:

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

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

五、师生探究:

(一)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

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

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

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

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

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

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

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

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

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

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

不至呢?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

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

可历历数也”。

(二)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

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

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

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顶真:

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

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

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

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

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六、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尝贻余核舟一(总)

船头坐三人中轩敞者为舱船尾横卧一楫

舟(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苏轼佛印居左者居右者

通计一舟(总)

反思与重建

一、课前检测题: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

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6.启窗而观()

二、课堂检测题: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

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三、作业设置:

1、背诵课文第三段(选做)

2、同步训练(必做)

核舟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

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

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

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__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__生字词注音

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__段意

[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__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

摹写的意思。__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

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__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

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

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__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

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

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

即二市分多,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

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

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

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

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

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继

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

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

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

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

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

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

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

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

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

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

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

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

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

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

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

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

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观赏核舟,恍惚间已

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

—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从主到

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

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

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

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

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

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

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

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

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

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