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好经常念歪_第1页
作文教学好经常念歪_第2页
作文教学好经常念歪_第3页
作文教学好经常念歪_第4页
作文教学好经常念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教学好“经”常“念歪”

中学作文教学,其实在“怎么做”上从来都不缺正确的有价值的思考,但诸多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除了虚无者不动脑不作为之外,还有就是乱作为,表现为好“经”常常被“念歪”。一、关于教师写作,光提“下水”是不够的“下水”,是指教师的写作,表面是一个好东西,但语文教师的写作本是必修课,却要用这个带有“试试看”意思的词,结果只能是呈现无聊。无聊之一,只是“提倡”。作文教学也是个生态场,教师写作素质不高且不愿写作是严重的生态失衡。有关教育者的素质问题几乎成了作文教学改革难以飞跃的一个关键。日本教育界认为,在作文方面,教师的问题比学生的问题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美国成立写作设计会,对作文教学作了调查研究,结论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快与教师不喜欢写作、拙于写作有很大关系,又证明了“写作教师越喜欢写,学生就越能学好写作课”。教师写作的好处起码有三个:其一获得写作体验,提高写作素养,如此才能真正把握学生写作的甘苦及规律,而这种写作体验和修养不可能从理论中来,必须依靠教师自己的写作实践。其二是在具体的写作任务中可以获得关于命题、要求、兴趣、指导是否合理的最早反馈,这相当于充分的备课。其三也是为自己树立形象,让学生信服甚至崇拜你,而且学生读自己老师的作品,在心理上没有读名家作品时的距离感、隔阂感。教师写作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停留在“提倡”层次显然不当,因为提倡也者,不做也行。教师写作,就应成为语文教师提高素质的硬指标。无聊之二,教师的学生腔。最把好经念歪的是教师写出与学生一样空洞无物的套式文章来,既见于平时也见于高考之后。也许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文章“样板”,为自己传授的写作套路作一个证明,从而结一个“无感而发”的“强扭之瓜”,而且是故意四平八稳地去迁就当前中学生写作的“时文”模式,这恰恰是忘了写作的本旨——深度、新意、有感而发、性情等等,内容上的乏味、言语上的无趣与学生文章一样。二、作文低幼,关“文体”何事“文体”说的完整说法是“文体要规范,记叙文要像记叙文,议论文要像议论文”。这个说法从“文体不限”出现在高考卷上就开始了,先是阅卷教师或专家说,后来是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强调,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并成为作文教学的一道咒语。然而如果敢于不唯众言是听的话,细究下去,却发现它是个虚假命题。对于它原来要纠正的写作问题来说,文体不规范其实是代为受过,是正打歪着。首先问,像样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究竟是什么样子,哪个权威大家给过它确切的标准——记叙的文字或议论的文字该占多大比重?倘若要问起边叙边议、半叙半议有什么不好,我们的文体规范论者只会说“这不像记叙文(或议论文)”。这简直不是理由,谁规定过记叙文或议论文就是你心目中的那个样子?难道我们不可以让文章既形象地反映生活又同时表达深刻的观点?从古到今,人们对文章好坏的评价有没有一条“像不像”的标准?《过秦论》是什么文体?论吧,可议论的文字是多少?《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是什么文体?记吧,可记叙的文字占多少比重?放在今天是不是都要归入“文体不规范”而打个不及格?其次问,文体究竟指什么?试卷上的“文体不限”,往往还有个“诗歌除外”与它并举,从逻辑上看,它似乎指的是与诗歌并列的文体,如小说、散文、戏剧等。从这个角度说,你写小说得像小说,写戏剧得像戏剧,怎么就演绎出了“记叙文要像记叙文,议论文要像议论文”这个虚假命题?什么时候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成了文体了?还有,有了“像样”的记叙文、议论文,是不是还该有“像样”的抒情文、写景文?它们都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啊。再看“文体”,《文心雕龙》里有35种,诗、赋、辞、论、颂、赞、祝、盟、表等,全是从应用角度说的。刘氏也大谈文体特征和作法,但往往是“文必纯美”、“辞必清烁”之类,提倡的也只是就应用而言的一些特征和要求,如同我们今天所说的“立意要新”、“观点要明”、“描摹要真”、“语言要流畅”之类,奈何我们对文体的理解是外部的“样子”,这实际上是将我们阅读教学时对文章进行“生理解构”的习惯迁移到了作文评价中。再要问,大家讨厌“文体不清”的实质是什么?其实是将文章本质上的问题让“文体”来代为受过,另外还反映了我们的“将习惯当成规范”的一种民族心理特征。笔者曾特地研读过那些被公认为“文体不清”的低分作文,说实话,没有错杀,表面上也可以说它们文体不清,但细究本质,真正的问题在于思路不清,言之无物,乏味空洞,叙不生动,议没有力,对所叙没有深切感受,对所议没有认识,强叙强议,其本质是浅薄无思想亦无饱满的语言,无物无思无我无情无性,而不是文体不规范。文体在这儿代为受过,我们要纠正的问题本不是它。“文体”本是文章学里的一个概念,实际是体式、样式,是与“应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样式,决定于这是一种什么用途的文章,是悼文,还是书信;是小说,还是诗歌;是驳论,还是自荐,等等。这些体式,跟叙多少议多少没什么关系。三、关于题材,两三年刮一阵风这个话题指向的现状是我们总试图告诉学生“写什么题材”或“不写什么题材”来迎合作文评价中一时的“好恶”。比如现在提得很多的“不要总是回到古代”、“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等等,话本不错,但经教师和专家们一再强调之后,就不是“不要总是”的问题了,而是“回到古代”和“不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成了不受欢迎的写法,在高考中就成了犯忌,进而成为平时作文教学中题材上的禁忌。当我们告诉学生不该写什么或写什么才讨巧时,目的正确,结果却堪忧。说“目的正确”,是因为这些导向有利于纠正学生作文包括教师指导作文的弊病。以2008年高考江苏作文题“好奇心”为例,这个“贴着地面”的命题显然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而让那些惯说假话、空话、废话的庸手们与惯写“秀色可餐”而言之无物无我的“高手”们少了用武之地。中学生作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思想,没有真正的生活感悟,而热衷于指导的教师们却有很多办法可以让学生这种无物、无思、无我的“三无”作文套上一个漂亮的衣服而获得安全的分数。学生不用真本事,教师也不用真功夫,只要所谓做“实”——熟练用“套”就安全。所以放在2008年来看,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好题目。但是放在前后好几年的作文评价之“风”中来看,它依然是在“试图指导学生写什么内容”的惯性中,只是从一个石头跳到另一个石头上去“指挥”,可能会产生一种对“关注生活”的矫枉过正——必须是自己的、亲身的、现实的生活。我们都知道,可写作的“生活”本就很多,上学、家庭是生活,读书,心神游于书本,至于古代,与书本与古人感应,不也是生活?从阅卷细则中一条——特别强调“三真”(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来看,矫枉过正倾向有可能不幸被言中。真知灼见的要求不错;真情实感也很对,但不知道阅卷者会如何把握,写历史的会不会被认为没有真情实感?可以肯定的是,余秋雨写苏东坡时一定是带着强烈的真情实感的。至于真实生活,更让人担心,什么是生活的真实?如果说这次设题是为了扭转脱离生活的虚假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现在那些受到批判的“故事新编”、“文化散文”,当年都是得高分,甚至是满分的。说实话,那类文章中其实有真的优秀的,也是关注生活的,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也有后来群起“效颦”的,不关注生活,徒有其表。作文形式的“风”刮得不正常,但现在要从导向上把这类题材归入不受欢迎之列,如造出一个贬义词“秋雨体”加以批判,这又是西风唱罢东风登场了,还是“不正之风”。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命题的方式告诉学生写什么好,写什么不讨巧?这不是作文之本,而只会不经意间,又留下几年后再一次纠偏的必要性。一心在“题材”上予以导向,其实是把作文好坏的本质标准与写什么混淆了。我们应该知道,写自己的平实生活的会有好文章,写古人、写新编故事的也有好文章,写小说、写文化散文写得好的,更是好文章。由此,高考作文的出题与评价在题材上千万不要有过分的导向性,导向性一强,便直接影响到评卷的客观性,更会影响到高中作文教学的百花齐放。只要从文章本质出发,对那些玩花样的,你把他评为文风浮靡、言之无物,不给他像样的分数就行。反过来,即使是说古人,但真正很有深度、有创新、有独到的感受和评价的,你给他好分数就行。写真实生活的有可能是很好的,也有可能是最幼稚的,为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