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秋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水》教学设计课题秋水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并灵活运用;2、理解文章的寓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的寓意。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过程自主研习提出疑难自主研习提出疑难(课前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并观看“微课”)一、走近作者。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但是他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也有其积极意义。《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譬喻,且用喻灵活;第三庄子散文多用韵,声调铿锵,富于节奏感。二、了解文体。“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是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言的基本功能是教训和讽刺。这些教训、讽刺一般在作品的开头点出来,有的在作品的最后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故事中间,让读者加以思索找出来。另外,寓言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动植物、非生物“人格化”,用来比喻社会上的某些人。三、借助工具书,给课本上标号的内容加上注释,读通读顺课文。四、掌握下列文言知识点。(一)实词①以为莫己若者赶上②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1)若③若垤若穴(《始得西山宴游记》)好像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假如⑤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你们(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始吾弗信始:①才②开始(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穷尽(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二)虚词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的②野语有之曰代词(1)之③今我赌子之难穷也主谓取独④我之谓也宾语前置⑤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①顺流而东行修饰②东面而视修饰(2)而③望洋向若而叹曰修饰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修饰⑤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修饰(三)通假字①不辩牛马“辨”②泾流之大“径”(四)古今异义词①百川灌河黄河②于是焉河泊欣然自喜在这时③至于北海到达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五)词类活用①秋水时至名作状,按季节②顺流而东行名作状,向东③东面而视名作状,向东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意动,以……为少(六)特殊句式 ①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宾语前置)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训练展示学案课内展示与评价找出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以及之前学过的相关例句。点拨:方位名词作状语,表地点。时间名词作状语,表时间或频率。普通名词作状语,表比喻或对人的态度。找出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以及之前学过的相关例句。点拨:翻译时按现代汉语顺序将前置的宾语放在动词后面。3、翻译下列句子。①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3分)要点:名词作状语“东”、古今异义词“至于”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分)要点:宾语前置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分)要点:被动句、古今异义词“大方”4、本文属于寓言故事,你认为本文的寓意是什么?提示:①做人要虚心;②有自知之明;③正确认识自己;拓展延伸埳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虾、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井底之蛙》强化训练5、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联系所学,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B)A.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时:时常B.莫吾能若也若:好像C.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举:列举出D.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潦:雨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此亦东海之大乐也我之谓也《秋水》B.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C.入休乎缺甃之崖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D.赴水则接腋持颐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3)你认为《井底之蛙》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提示:①放宽眼光;②努力进取;③正确认识自己;课堂小结6、学习完《秋水》《井底之蛙》两篇寓言,你有何收获?文言基础知识方面:文章思想内容方面:附:《秋水》译文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牛马了。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井底之蛙》译文浅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次,它对从东海来的大鳖夸口说:“我住在这里多快乐呀!我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回到井里,就躺在井壁的砖洞边休息一会儿。有时跳到水里,水就浸到我的两腋,托住我的下巴;有时在泥地里散一会步,软绵绵的泥就陷下了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看看那些孑孓、小蟹、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独占这一坑水,是这个井的唯一的主人,真是满意极了。您何不常来这儿游赏游赏呢?”东海的大鳖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是他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腿就已经被井栏绊住了。于是它连忙退后几步,站住了脚,把大海的情形告诉了青蛙说:“你见过海吗?即使用成千里那样的遥远,也不能形容海的广阔;即使用一千来丈那么高,也不能形容海的深度。大禹的时候,十年中有九年发大水,但海里的水,并没有见涨了多少;商汤的时候,八年里有七年大旱,但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多少,都不会使大海受到影响。住在那样的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呢!”井蛙听了这一番话,吃惊地呆住了,这才觉得自己太缈小了。学情分析我所执教的是高一的学生。虽然经过高一上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感受能力,但高一学生语文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加强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系统掌握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本文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分析“先学后教,训练达标”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学生已经观看了本课的微课并进行了对本课的自学。通过这节课的学生展示,我发现他们的自学效果非常好。在文言基础知识方面,基本没有太多的障碍,并且通过对以往文言知识的回顾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文言现象的用法。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不少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的实际畅谈对这篇文章寓意的理解,有些观点是我在备课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的。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他们的思维局限起来。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全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作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课后检测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渚崖()仲尼()伐纣()伯夷()

2、下列加点字注释有误的是()

A、不见水端端:尽头。

B、旋其面目旋:旋转,掉转。

C、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看着大海。

D、大方之家方:道。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河伯欣然自喜:河伯乐滋滋的高兴起来。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C、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仰望向着河神若叹说。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

4、填写:

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5、用现代汉语写出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

⑵于是焉(于:

⑶百川灌河(灌:

⑷秋水时至(时:

6、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课后反思本节课本着“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上一节课学生已经观看了微课视频并对本课进行了初步的自学,这节课主要是学生的训练展示课。第一个环节鼓励学生指出自学中有疑问的文言知识点。鼓励会的学生交给不会的,让学生互帮互助,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个环节学生展示诵读。初读注意字音、断句,能够读准字词,读通读顺句子。在点读之后,最好再让学生齐读一遍,让他们进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