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美术-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美术-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美术-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美术-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特分析《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是山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美术的风格与创新的第四课,上好这课尤为重要。使学生能够大致的了解20世纪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并被被国人接受的过程。中国画在这一时期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原因和主要成就2)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西画的写生、写实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具有怎样的变革作用。教学难点: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观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术观,是产生自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历史中的,两种美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美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美术技法,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四)学情分析这节课偏重于国画历史研究,学生虽学过这段历史,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背景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对国画的历史陌生,因此这节课我运用方便快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以绘画作品为引,理论联系实际,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我主要设置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我主要以情境陶冶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以达到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1.情境陶冶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给出知识框架、营造艺术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自然、社会和文化艺术情境中深入思考艺术内涵,合作交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出本课重点和突破本课难点。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脉络和根源的自我归纳总结能力。3.活动式教学法:通过造型、表演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感情移入,建立与艺术作品沟通的可能性,并活跃了课堂气氛和趣味,深化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理解。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5.图示法(六)学法分析古希腊哲人说:“学生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团需要点燃的火焰。”所以我设置的学法主要以情境感受、探究合作、表达实践为主线,使学生达到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的境界!1.研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2.讨论法3.联系实际法(此学法符合‘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新理念)4.学科联系法(利用文学、音乐和历史等来纵横联络,相成鲜活的文化情境和知识网)6.对比法二、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知识回顾本册二单元第三、四、五课中关于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区别于西画的主要特点,接着提出问题:西方绘画怎样被国人接受的?引出课题—板书:《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讲授新课(时间约为30分钟)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历史背景A、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B、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1、写实改造中国画——中西融合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家,提出“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主张引进西方绘画观念与方法,使其与中国民族传统相“融合”或“协调”,以振兴中国绘画。代表画家: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等A、徐悲鸿:(1)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2)《泰戈尔像》与黄慎人物画比较,学生讨论并回答两者的异同黄慎人物画:写意,运用线条塑造形象,强调了用笔的书法式表现和韵律感《泰戈尔像》:写实,中国画笔墨与西方解剖、明暗相结合,注重对形象特征的刻画。(3)欣赏《愚公移山》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4)《群马图》与古代绘画比较B、蒋兆和:直接表现现实生活苦难的艺术家其代表作品《流民图》:高2米、长12米,称得上是巨幅长卷,通过一百多个不同人物的造型,真实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浓缩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流民图》饱含着艺术家的心血,也体现了蒋兆和的大智大勇。C、林风眠:受印象主义影响,提倡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将墨与色大胆结合,“弃写求画”。(1)代表作品《山村》与董其昌作品比较,讲述林风眠作品的特点(2)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皴法折带皴、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等2、继承传统又秉承时代新精神的画家——借古开今以齐白石为代表的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开拓个性化的情感形式,成为“借古开今”的开拓者。代表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等A、齐白石、黄宾虹简介B、齐白石作品欣赏:绘画强调“似与不似”之间。C、黄宾虹作品欣赏:以“黑、密、厚、重”的用笔为特点。D、李可染作品欣赏:把光线引入画面,形成了“境深象实”山水艺术图式,具有新鲜、浓郁的时代气息。E、潘天寿作品欣赏:以构图险峻而著称,擅长以生活中常见花草入画,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3、新生代画家作品欣赏讲解三)、课堂练习(时间约为5分钟)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1、历史背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2、中西融合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为代表“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融合性绘画——振兴中国绘画3、借古开今坚守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开拓个性化的情感形式代表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等第十三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学情分析这节课偏重于国画历史研究,学生虽学过这段历史,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背景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对国画的历史陌生,因此这节课我运用方便快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以绘画作品为引,理论联系实际,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十三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效果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是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历史原因和主要成就,偏重于国画历史研究,略显枯燥,因此,这节课我使用了方便快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运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音乐陶冶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起来。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顺利高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十三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材分析《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是山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美术的风格与创新的第四课,上好这课尤为重要。使学生能够大致的了解20世纪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并被被国人接受的过程。中国画在这一时期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第十三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评测练习1、2009市统考题当代作家老舍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老人作画(如右图)。对于白石老人这幅作品下面论述不正确的是()①画家用写意的手法表现画面内容②齐白石的画追求画趣中包含诗意,诗又深化了画意,诗境和画境相互补充③齐白石注重写生,他的画有“中西融合”的绘画特点④此幅作品如悬挂客厅装裱用“斗方”最为合适A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④2、2009年高考真题:花草烂漫的春天固然可爱,瓜果飘香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惊喜。秋天象征成熟、繁荣与收获。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是许多艺术作品的表现对象,国画大师齐白石也常将瓜果、蔬菜、昆虫等作为其作品的素材。据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画属于年画B.此画属于花鸟画C.蝈蝈采用写意画法D.画面没画背景,构图不完整[拓展运用]除了美术领域,还有许多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得到了继承与创新,你能列举几个实例,并谈谈对它们的看法吗?第十三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课后反思2.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3.要具体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4.5.总之,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只要老师认真钻研,运用合理的教

第十三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课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