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山西省太原市2019-20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线粒体与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二者都具有基质,在基质中都能合成ATPB。二者都含有DNA,其DNA都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C。二者都由两层膜包被而成,内膜、外膜的作用不同D.二者在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气体的交换【答案】A【解析】【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的场所,两者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①均由两层膜包被而成,且内外膜的性质、结构有显著的差异;②均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详解】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基质,线粒体基质中能合成ATP,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能合成ATP,但叶绿体基质中不能合成ATP,A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内都有DNA,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其DNA都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线粒体和叶绿体都由两层膜包被而成,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很大,主要起维持线粒体形状的功能;叶绿体外膜蛋白质含量少,将叶绿体与细胞质基质隔开,创造一个独立环境,而内膜蛋白质含量多,因为内膜上附着了大量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为暗反应提供酶的附着位点,C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以及相互联系和区别,再根据题意作答.2.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浸润在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物质溶液的浓度大于表皮细胞的细胞质基质浓度B。甲物质不能通过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C。紫色液泡颜色会加深与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将质壁分离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可判断其是否具有活性【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详解】当表皮细胞的细胞质基质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水分子和溶解在水里的物质都能够自由通过,因此,甲物质能通过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B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植物细胞失水时,液泡内的水分会减少,色素相对含量上升,紫色液泡颜色会加深,这一过程离不开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将质壁分离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若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此细胞具有活性,若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则此细胞失去活性,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3。细胞各结构中的蛋白质都是A.由核基因编码 B.在核糖体上合成C.在内质网中加工 D.由高尔基体分泌【答案】B【解析】【分析】真核生物的基因主要存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的DNA.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内质网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及脂质的合成有关;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的分泌物形成及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详解】蛋白质可能是细胞核基因编码的,也可能是质基因编码的,A错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B正确;原核生物无内质网、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合成不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C、D错误。故选B。4.某课外小组用传感器测定了不同条件下250ml有鱼和无鱼池塘水的溶解氧变化,获得如下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编号12345条件26℃光照26℃黑暗26℃光照10℃光照10℃黑暗材料池水池水池水+鱼池水池水+鱼2小时后的溶解氧变化(μg)0。378-0。065-0。758-0。03—0.215A.1号瓶池水中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0.378μgB.4号瓶池水中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26℃条件下鱼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为1.136μgD.池水中藻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6℃【答案】C【解析】【分析】26℃黑暗和10℃黑暗溶氧量的变化表示呼吸消耗量;26℃光照和10℃光照下氧气的变化量表示氧气的释放量。【详解】1号瓶池水中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0.378μg+0。065μg=0。443μg,A错误;4号瓶有光照,池水中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26℃条件下鱼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为0。378μg+0.758μg=1。136μg,C正确;题目中只有10度和26度,无法确定池水中藻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故选C。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B。细胞中DNA主要存于染色质中C.不同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可能不同D.不同类型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糖原代谢的终产物(CO2和水)与糖原水解产物(葡萄糖)不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质中也有分布;不同细胞中含水量不同。【详解】A、糖原代谢的终产物是CO2和H20,水解終产物是葡萄糖,A错误;B、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染色质)中,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B正确;C、不同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可能不同,一般而言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相对较多,C正确;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类型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除需熟记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及分布外,还需要认真审题,如A选项中的水解产物与代谢产物不同。6.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单链RNA分子,可降解特定的mRNA序列.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酶和脂肪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B.核酶能将所有RNA降解掉,该酶破坏的应该是磷酸二酯键C.核酶在高温和低温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可能不同D.因核酶为单链RNA分子,所以核酶分子中一定不存在氢键【答案】C【解析】【详解】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单链RNA分子,不是蛋白质,只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题中可知,核酶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不是所有RNA,B错误;高温和低温都会影响物质分子的结构,降低活化能的效果可能不同,C正确;由转运RNA可知,单链的RNA也可以有氢键,D错误;答案是C。7。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糖类、脂肪、蛋白质等都可以作为呼吸底物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可以作为细胞中其他物质合成的中间产物C.细胞呼吸过程中释放的热能可以提高植物体温,有助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D.棉花和油料作物种子中含脂肪多,萌发时耗氧多,要注意适当浅播【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呼吸分为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大部分的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为酒精发酵,产物为酒精与CO2,少数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为乳酸发酵,产物为乳酸;植物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产物为CO2和H2O。【详解】A、糖类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底物,此外蛋白质和脂质也可以作为呼吸底物,A正确;B、丙酮酸是植物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产物,B错误;C、细胞呼吸过程中,无论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能释放热量,有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C正确;D、脂肪中氧的质量分数比糖类中氧的质量分数少,故在呼吸作用时,以脂肪做呼吸底物时耗氧量会比以糖类做呼吸底物时耗氧量大,因此需要适当浅播保证氧气含量,D正确。故选B。【点睛】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释放能量,且在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有少量的能量释放.8。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升髙。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AFP的加工与运输B.肝细胞的分裂周期变长时,AFP合成会增加C.指导合成AFP的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才表达D.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而容易发生扩散【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升髙,故甲胎蛋白(AFP)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也表达,据此分析。【详解】A、甲胎蛋白(AFP)是一种分泌蛋白,其运输和加工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A正确;B、肝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其分裂周期变短,AFP合成会增加,B错误;C、指导合成AFP的基因是人体正常基因,正常时也表达,C错误;D、肝细胞发生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而容易发生扩散,D错误.故选A.9。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上的糖类可与蛋白质结合,不与脂质结合B.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高尔基体数量增多C。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与细胞核通过胞间连丝实现信息交流D。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周期性变化的结构有染色体和中心体【答案】B【解析】细胞膜上的糖类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可以与脂质结合形成脂蛋白,A错误;浆细胞能够合成大量的分泌蛋白,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比较发达,因此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高尔基体数量增多,B正确;植物的相邻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实现信息交流,细胞质与细胞核通过核孔来实现信息交流,C错误;洋葱根尖细胞中没有中心体,D错误.【点睛】易错警惕:植物细胞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实现信息交流,但细胞内细胞质与细胞核可以通过核膜上的核孔来实现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10.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和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②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虫棉过程实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棉花的共同进化③人体肝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④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⑤酶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在细胞外或细胞内起催化作用的物质;⑥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5 B.4 C.3 D.2【答案】D【解析】【分析】1、鲁宾和卡门利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发现只有供给H218O的小球藻释放18O2,证实光合作用中氧气来自于水,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和蔡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分别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检查放射性的分布,发现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抗虫棉过程,实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棉花的基因重组。3、人体肝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数分布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中。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4、酶的绝大多数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详解】鲁宾和卡门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赫尔希和蔡斯也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①正确;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虫棉的过程实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棉花的基因重组,并未体现共同进化,②错误;人体肝细胞的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少数分布在细胞质的线粒体中,③正确;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④错误;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但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⑤错误;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⑥错误。因此,正确的有两项,本题答案选D。11。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岀了“微型人脑”,该组织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将人体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B。在培育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C。若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细胞凋亡,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D。若培育过程发生了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全能性是以形成个体为标志。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详解】A、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B、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程,B正确;C、细胞凋亡是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D、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错误。故选B。12。下列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N标记某丙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而游离的核糖体无放射性B.给水稻提供14C0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02一14C3一(14CH20)C.给水稻提供14C0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有可能出现14C2H5OHD。小白鼠吸入180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0,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18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利用N标记丙氨酸,在内质网核糖体或游离的核糖体上都可能出现放射性,故A错误。给二氧化碳中的碳标记,其转移途径是先到三碳化合物,再到糖类,故B正确.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出现在葡萄糖中。在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细胞呼吸,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的是葡萄糖,可能出现在酒精中,故C正确。小白鼠吸入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以尿液中可能检测到,水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呼出的二氧化碳中也可能含有,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和细胞代谢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应用能力。13。下列关于物质运输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A.胞吞、胞吐只能运输大分子物质或颗粒B.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C.DNA聚合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没有穿过生物膜D。温度对跨膜运输的各种方式都有影响【答案】A【解析】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甘氨酸等小分子物质也是通过胞吐形式运出细胞,A项错误;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运输属于主动运输,B项正确;DNA聚合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没有穿过生物膜,C项正确;温度影响细胞膜成分的流动,对跨膜运输的各种方式都有影响,D项正确。【点睛】认为胞吐胞吞运送的的都是大分子物质是易错点。14.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细菌。体检时可通过13C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Hp感染情况.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可被Hp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NH3和13CO2。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3CO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Hp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B。Hp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细胞膜C.脲酶由Hp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D。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为DNA,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详解】Hp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所有生物膜均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B正确;Hp为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C错误;根据“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可知感染者呼出的13CO2不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D错误。故选B。15。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甲、乙、丙三种微生物体内同一种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如下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效率最高的是微生物甲中的酶B.在30℃条件下竞争能力最强的一定是微生物丙C。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最可能是微生物乙中的酶D。若将温度改为PH,则所得实验结果曲线与图示结果相同【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效率最高的酶的种类不同,A错误;在30℃条件下竞争能力最强的微生物应该是乙,B错误;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最可能是微生物乙中的酶,C正确;低温的作用机理和强酸、强碱以及高温不同,因此若将温度改为PH,则所得实验结果曲线与图示结果不完全相同,D错误。16。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面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产生的[H]可在②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B。[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氧气参与C.能形成ATP的过程有①②④⑤⑥⑦D。长在向阳坡上的小麦比背阳坡上的小麦①过程旺盛【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是水的光解,②是暗反应,③是单糖形成多糖,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⑥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⑦是多糖的水解。【详解】A、①光反应过程中的水的光解产生的[H]可用于②暗反应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A正确;B、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还原氢的氧化,该过程需氧气参与,B正确;C、②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消耗ATP,不合成ATP,④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不合成ATP,C错误;D、长在向阳坡上的小麦,阳光充足,所以比背阳坡上的小麦①水的光解过程旺盛,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为背景,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熟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是解题关键。17.下列有关碱基的说法,错误的是A.碱基包含有嘌呤和嘧啶B.碱基是核酸、核苷、核苷酸的成分C。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中,起配对作用的部分是含氮碱基D.tRNA为单链结构,分子内不存在碱基对【答案】D【解析】【分析】碱基是构成核酸的重要成分,其中DNA分子是中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碱基包括嘌呤(腺嘌呤A和鸟嘌呤G)和嘧啶(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A正确;B、核苷由碱基与五碳糖组成;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五碳糖构成;核苷酸脱水缩合可形成核酸(DNA和RNA),故碱基是核酸、核苷、核苷酸的成分,B正确;C、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中,通过配对作用使核酸分子更稳定,其中起配对作用的部分是含氮碱基,C正确;D、tRNA为三叶草结构,其中双链部分存在碱基对,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熟记核酸的分布及组成,并需要记住tRNA特殊的三叶草结构.18。如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的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需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参与相关物质的合成B.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丁时期图形C。秋水仙素作用于丁戊的过程中,抑制着丝点分裂D.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两倍【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其中甲→乙表示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丙表示分裂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丁表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戊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详解】A、甲→乙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中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此期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参与相关物质的合成,A正确;B、减数第二次中期染色体形态如丁时期,B错误;C、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因此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存在乙→丙时期,C错误;D、戊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相等,D错误.故选A。19。果蝇的眼色有红眼、伊红眼、白眼之分,分别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1、A2、A3控制。为研究眼色的遗传规律,某小组用一只伊红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F1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既有伊红眼,也有白眼。以上有关杂交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有2种B.3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C。A1、A2、A3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D。F1中的雌果蝇与伊红眼雄蝇杂交,子代出现的伊红眼雌蝇全为纯合体【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果蝇的眼色有红眼、伊红眼、白眼之分,分别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1、A2、A3控制,一只伊红眼雌果蝇(XA2X ̄)与红眼雄果蝇(只有XA1Y基因)杂交,F1中雌果蝇全为红眼,由此可以确定(A1)红眼对伊红眼(A2)是显性;又由于“F1中雄果蝇(XA2Y、X ̄Y)既有伊红眼,也有白眼”,说明亲本中伊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A2XA3,则表明伊红眼(A2)对白眼(A3)是显性.【详解】A、据分析可知,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有XA1XA2、XA1XA3,A正确;B、根据分析可以看出,3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B正确;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正确;D、F1雌果蝇的基因型有XA1XA2、XA1XA3,伊红眼雄蝇基因型是XA2Y,所以若F1中的雌果蝇与伊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会出现XA2XA3的伊红眼雌果蝇,故子代雌果蝇不全为纯合子,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分析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三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以及亲本的基因型。20。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Pd–—深紫色、Pm–-中紫色、Pl–—浅紫色、Pvl–-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Pd〉Pm〉Pl〉Pvl(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若有浅紫色企鹅(PlPvl)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A.1中紫色︰1浅紫色 B.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C.1深紫色︰1中紫色 D。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d时,子代全为深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m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中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浅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v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2深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综上分析,选项A、B、D均不可能出现,只有选项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1.某动物种群中,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60%、20%,假设该种群中BB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它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则子一代中BB:Bb:bb的比例为A。1:2:1 B。9:15:25 C。0:2:1 D.9:30:2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遗传平衡定律的运用与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考生能透彻理解相关知识并能迁移运用。【详解】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60%、20%,且BB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Bb占60%/(20%+60%)=3/4,bb占1/4,因此b的基因频率为(3/4×1/2)+1/4=5/8,B的基因频率为3/4×1/2=3/8,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BB的频率=3/8×3/8=9/64,Bb的频率=2×3/8×5/8=30/64,bb的频率为5/8×5/8=25/64,因BB:Bb:bb的比例为9:30:25,故选D。【点睛】解题关键能准确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能扣住题干中关键信息“BB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和关键词“随机交配”答题。22。在自然条件下,某一种群中有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其中AA占24%,Aa占72%,下列有关该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A。在某种条件下,A、a的基因频率可以相等B。种群自交后基因型频率不变,但A、a的基因频率改变C。该种群自交一代后,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分别为60%和40%D。在随机交配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在某种条件下,A、a的基因频率可以相等,A正确;种群自交后基因型频率改变,但A、a的基因频率不变,B错误;AA占24%,Aa占72%,则aa占4%,所以A为60%,a为40%,而自交后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在随机交配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正确。23。某蛋白质由124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8个—SH,在肽链形成空间结构(如图)时,生成4个二硫键(-S-S—).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减少的分子量和至少含有的O原子数分别()A.2222125B。2214125C.2222124D.2160124【答案】A【解析】【详解】124个氨基酸形成1条肽链脱去的水为:124-1=123个,则水的分子量为123×18=2214;8个—SH形成4个二硫键共脱8个H,H的分子量为8×1=8;因此,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减少的分子量为2214+8=2222.又一个肽键中含有1个氧原子,肽链中肽键有123个,且1条肽链中至少有游离的羧基1个,因此,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至少含有的O原子数为123+2=125个。故选A【定位】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24。HIV是逆转录病毒,其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生成病毒cDNA。AZT(叠氮胸苷)是碱基T的类似物,能取代T参与碱基配对,并且AZT是逆转录酶的底物,可阻断新病毒的形成,但不是细胞中DNA聚合酶的合适底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ZT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B.AZT可与碱基A发生互补配对C.AZT不会抑制细胞中DNA的复制D。AZT参与细胞中DNA的转录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HIV病毒是逆转录病毒,遗传物质是RNA。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宿主细胞为其生长提供原料、能量和场所等。【详解】AZT可阻断新病毒的形成,因此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A正确;AZT(叠氮胸苷)是碱基T的类似物,能取代T参与碱基配对,因此,AZT可以碱基A发生互补配对,B正确;AZT不是细胞中DNA聚合酶的合适底物,因此,AZT不会抑制细胞中DNA的复制,C正确;AZT是逆转录酶的底物,参与的是逆转录过程,而不参与细胞中DNA的转录过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AZT(叠氮胸苷)是碱基T的类似物,能取代T参与碱基配对,并且AZT是逆转录酶的底物,可阻断新病毒的形成,但不是细胞中DNA聚合酶的合适底物”,再根据题意作答。25.某基因由于发生突变,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A.该基因最可能发生碱基对的替换B.突变可能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C.该突变导致转录时需要的核苷酸数目减少D。该突变导致翻译时需要的氨基酸数目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因为该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因此最可能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正确。虽然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可能是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的原因,B正确。因为该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因此该突变导致转录时需要的核苷酸数目不变,C错误.虽然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因此翻译时需要的氨基酸数目减少,D正确。【点睛】基因突变中的替换一般不会改变转录出的mRNA长度,而增添和缺失都会使mRNA的长度发生改变。26。由青霉菌中提取的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淀粉反应1h和2h,其产物麦芽糖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第1h内,酶的最适温度在45-50℃之间B.第1h到第2h,45℃条件下淀粉酶活性提高C。第1h到第2h,50℃条件下酶的催化作用明显D。若只生产1h,45℃左右时麦芽糖产量相对较高【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需根据图示分析得出该实验的初步结论,由柱形图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反应1h后,在35℃—50℃范围内麦芽糖的相对含量是先增加再减小,若反应2h,麦芽糖也是先增加再减小,若需要确定该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还需进一步在45-50℃设置温度梯度实验进行探究。【详解】由图分析可知,不管是第1h还是2h内,酶的最适温度都应在40—50℃之间,A错误;第1h到第2h,45℃条件下淀粉酶活性并未提高,只是因为1h的时间并未将所有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麦芽糖会在1h的基础上有所增加,B错误;第1h到第2h,50℃条件下,麦芽糖含量相对较低,并且酶的催化作用相较于低于50℃条件下而言不明显,C错误;由图可知,若只生产1h,45℃左右时麦芽糖产量相对较高,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识图获取相关信息,必要时,我们可将柱形图转化为曲线图或折线图进行分析,对判断最适温度区间有一定价值。27。有的时候,携带丙氨酸的tRNA上反密码子中某个碱基改变,对丙氨酸的携带和转运不产生影响。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tRNA可作为蛋白质翻译的模版 B。tRNA的反密码子直接与氨基酸结合C.决定丙氨酸的密码子只有一种 D.tRNA上结合氨基酸的位点在反密码子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反密码子中某个碱基改变,对丙氨酸的携带和转运不影响,也就是说有可能存在多种tRNA转运同一种氨基酸的情况,根本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详解】mRNA才是蛋白质翻译的模板,A错误;tRNA的3’端才是直接与氨基酸结合,而不是反密码子与之结合,反密码子是与mRNA上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结合,B错误;反密码子中某个碱基改变,对丙氨酸的携带和转运不影响,也就是说有可能存在多种tRNA转运同一种氨基酸的情况,根本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决定丙氨酸的密码子不只有一种,C错误;tRNA上结合氨基酸的位点在tRNA3’端,即反密码子之外,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点睛】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密码子的简并性,只是换了一种描述方法而已,因此,具有隐蔽性,准确识别题干提供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8.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基因决定着生命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决定着生命体的表现型,即“基因决定论"观念。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也发现一些“基因决定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马、驴的后代差别较大;同卵双生子的两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他们在性格、健康等方面仍会有差异.根据题意,下列能够解释后者的是A。在不改变DNA序列情况下调控基因表达,多种环境因素对生理或行为参与调控B.遗传物质的改变是物种变化的原因C.“中心法则”认为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生物性状是由DNA序列决定的D。生物由过度繁殖经过生存斗争,达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基因决定论认为基因决定着各种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同卵双生子的两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他们在性格、健康等方面仍会有差异,原因在于生物的性状不仅仅是由基因决定的。【详解】A、同卵双胞胎之间之所以出现差异,是由于个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即在不改变DNA序列情况下调控基因表达,多种环境因素对生理或行为参与调控,A正确;B、遗传物质改变是物种变化根本原因,但不能解释文中所述现象,B错误;C、“中心法则”主要描述的是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C错误;D、生物由过度繁殖经过生存斗争,达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不能解释文中所述现象,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题干要求解释的是后者,即基因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不同的原因,进而分析作答。29。图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A代表噬菌体侵染细菌、B代表噬菌体空壳、C代表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需含32P的无机盐B.若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需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C。保温时间延长会提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成功率,使上清液中放射性的比例下降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大肠杆菌为噬菌体繁殖提供了所有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保温的目的:让噬菌体充分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的目的:让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开来.【详解】该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故培养液不能用32P标记,A错误;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出现在上清液,引起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C错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DNA是噬菌体提供的,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原料,酶、场所等是大肠杆菌提供的,D错误。故选B。30.下列关于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密码子由3个碱基构成,位于DNA的一条链上B。细胞核和核糖体中均存在A—T和A—U的配对方式C。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由64种tRNA共同完成转运D.一条mRNA上可附着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提高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场所:细胞核;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酶:RNA聚合酶;产物:mRNA,tRNA,rRNA;(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详解】A、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A错误;B、细胞核中可以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等过程,故存在A-T和A—U的配对方式;核糖体中主要完成翻译过程,不存在A-T的配对方式,B错误;C、tRNA共有61种,C错误;D、一条mRNA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提高翻译效率,D正确。故选D。【点睛】密码子共有64种,但能决定氨基酸的只有61种,因有3种终止密码不能编码氨基酸。3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生殖的基本单位B。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西瓜是新物种C.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A正确;B、三倍体西瓜之间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一个新物种,B错误;C、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相当于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向一定方向进化,C正确;D、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如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能生存,但人类却不能生存,D正确。故选B.【点睛】判断是否为一个物种要看在自然条件下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32.除草剂敏感型的玉米经辐射获得了抗性突变体,敏感和抗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关于突变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B。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抗性基因与敏感基因的碱基序列一定不同C.若为染色体易位所致,则四分体时一定发生了交叉互换D.若为一对碱基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答案】B【解析】【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详解】A、除草剂敏感型的玉米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突变体若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缺失片段中含有敏感基因,说明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A错误;

B、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抗性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与敏感基因的碱基序列一定不同,B正确;

C、交叉互换是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易位(移接),C错误;

D、若为一对碱基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可能不编码肽链,也可能编码的肽链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知道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本质区别,且区分交叉互换和易位的区别。33.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1970年他又重申了中心法则的重要性并完善了中心法则(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中心法则描述了生物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B.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C.图中①〜⑤过程都可以在细胞内发生D。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答案】D【解析】【分析】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包含在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分子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核苷酸顺序称为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转移包括核酸分子间的转移、核酸和蛋白质分子间的转移。图中①表示转录,②表示逆转录,③表示DNA复制,④表示RNA复制,⑤表示翻译.【详解】中心法则描述了生物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A选项正确;在中心法则中的每一步骤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准确性,B选项正确;图中①表示转录,②表示逆转录,③表示DNA复制,④表示RNA复制,⑤表示翻译,以上过程均发生在细胞中,C选项正确;中心法则揭示了自然界中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没有揭示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D选项错误。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D。34。下列有关染色体、染色体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能联会配对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B。同源染色体大小形状一定相同C。一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D.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详解】AB、X与Y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不同,但其仍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两配对,这是同源染色体最本质的判断标准,A正确、B错误;C、根据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也没有等位基因,C正确;D、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其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即为一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B.【点睛】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35。西瓜的有条纹对无条纹是显性,由基因D、d控制。用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Dd)的地上部分,地上部分长成四倍体成株.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可见根尖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B.观察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现分裂前期细胞内没有形成纺锤体C.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和dd,比例1:1D.该植株自花传粉后代中,最多有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答案】A【解析】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由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额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可见根尖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会形成纺锤体,B错误;地上部分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后基因为DDdd,因此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Dd:dd,比例1:4:1,C错误;由于该植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Dd:dd=1:4:1,该植株自花传粉后代中,最多有2种表现型,5种基因型,即DDDD、DDDd、DDdd、Dddd、dddd,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够明确秋水仙素处理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明确地下部分染色体数目不变,能够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确定植物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和比例.第II卷非选择题36.袁隆平研发的海水稻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在高盐条件下,植物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性.将某品种水稻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实验组用含较高浓度NaCl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培养两周后,在晴朗天气下测定净光合作用日变化及胞间CO2浓度,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吸收NaCl时,对Cl—的吸收快于Na+,可能会导致Cl-的积累而产生毒害作用。这一现象表明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_______________。(2)与正常状态相比,在高浓度NaCl作用下,该水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在6:00~10:00,对照组和实验组净光合速率都增加,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浓度NaCl会导致水稻的气孔开放度会降低。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研究者认为:在高盐条件下,10:00~12:00时光合速率下降,其主要限制因素不是气孔的开放度,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选择性(2)。降低(3)。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的增幅大于呼吸作用速率的增幅(4)。气孔的开放度降低会影响CO2的供应,而此时胞间CO2浓度上升【解析】【分析】左图曲线中,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均会出现午休现象,即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植物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光合作用下降;右图曲线中,实验组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高于对照组。【详解】(1)植物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体现了细胞膜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透过性。物吸收NaCl时,对Cl﹣的吸收快于Na+,可能会导致Cl﹣的积累而产生毒害作用。这一现象表明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2)左图曲线看出,与正常状态相比,在高浓度NaCl作用下,该水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在6:00~10:00,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的增幅大于呼吸作用速率的增幅,因此对照组和实验组净光合速率都增加。(3)根据题意可知,在高盐条件下,气孔的开放度降低会影响CO2的供应,而此时胞间CO2浓度上升,因此10:00~12:00时光合速率下降,其主要限制因素不是气孔的开放度。37。下图表示某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各阶段(用字母表示)的时间,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据图可知,脱氧核苷酸在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期被消耗,请据此提出一种研制抗癌药物的思路___________。(2)研究表明,动粒是覆在着丝粒外面的蛋白复合体,主要负责细胞分裂时期牵引子染色体分离,若动粒结构被破坏,会导致___________变异的发生。(3)研究发现,癌细胞大量消耗葡萄糖却不能高效产能,其原因是癌细胞选择性地抑制线粒体膜上丙酮酸载体(MPC)或使其部分缺失,据此推断癌细胞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第___________阶段;正常细胞因分裂过程中造成DNA损伤,导致细胞停止分裂,走向分化、衰老、凋亡.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1)。S(2)。抑制DNA合成(3)。染色体数目(4).一(5)。癌细胞(的端粒酶具有活性)能将损伤的DNA修复【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一个细胞周期经历的时期的顺序为G0→G1→S→G2→M,一个细胞周期时间约为3.4+7.9+2.8+1.2=15.3h。【详解】(1)脱氧核苷酸可用于合成DNA,据图可知,脱氧核苷酸在S期被消耗,据此,可通过设计药物抑制DNA合成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2)研究表明,动粒是覆在着丝粒外面的蛋白复合体,主要负责细胞分裂时期牵引子染色体分离,若动粒结构被破坏,会导致染色体分裂异常,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异.(3)研究发现,癌细胞大量消耗葡萄糖却不能高效产能,其原因是癌细胞选择性地抑制线粒体膜上丙酮酸载体(MPC)或使其部分缺失,而丙酮酸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故据此推断癌细胞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第一阶段;正常细胞中存在端粒酶,会因分裂过程中造成DNA损伤,导致细胞停止分裂,走向分化、衰老、凋亡,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的原因是癌细胞能将损伤的DNA修复。【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有氧呼吸过程、癌变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38。玉米条纹病由a细菌感染引起,叶枯病则由P细菌感染引起,玉米抗条纹病和不抗条纹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抗叶枯病和不抗叶枯病由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以下是利用玉米品种甲、乙(均为纯种)所做实验的结果:实验组别品种用细菌感染自交子代用细菌感染自交子代1甲均成活均死亡2乙均死亡均成活请据表回答:(1)抗叶枯病的玉米品种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2)若用两种细菌同时感染品种乙的多株植株,则成活率为________.(3)以上述玉米品种甲、乙为亲本进行杂交,取其F2中的三棵植株分别编号1,2,3,让其自交,收获种子并分别播种于不同实验区中进行相应处理,统计各区的存活率,结果如下表:实验处理无菌水α细菌进行感染β细菌进行感染α细菌+β细菌进行双感染植株1自交后代存活率(%)1002500植株2自交后代存活率(%)1001007575植株3自交后代存活率(%)100257518.75据表推测:①抗条纹病是__________(填“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②品种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植株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答案】(1).乙(2)。用β细菌感染乙自交子代均成活,而用β细菌感染甲自交子代均死亡(3).0(4)。隐性性状(5).aabb(6).aaB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知,A(a)与B(b)独立遗传,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析表格一,甲自交后代用α细菌感染都成活,而用β细菌感染甲自交子代均死亡,说明甲植株具有玉米条纹抗性,不抗枯叶病;乙植株自交后代用α细菌感染都死亡,而用β细菌感染甲自交子代均死亡,说明乙植株不具有玉米条纹抗性,但能抗枯叶病。分析表格二:植株1自交后代用α细菌感染,成活率是25%,都不抗β细菌感染,相当于1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植株1是抗α细菌感染的杂合子、不抗β感染的纯合子,抗α感染是隐性性状,基因型是Aa__;植株2自交,抗α细菌感染的比例是100%,抗β细菌感染的比例是75%,抗α、β感染的概率是75%,因此植株1是抗β感染的杂合子、抗α感染的纯合子,抗β细菌感染是显性性状,基因型是aaBb,植株1的基因型是Aabb;植株3自交抗α细菌感染的概率是25%,抗β细菌感染的概率是75%,因此植株3的基因型是AaBb,F2三株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F2是由F1自交产生的,因此F1的基因型是AaBb。【详解】(1)由表格信息可知,用β细菌感染乙自交子代均成活,而用β细菌感染甲自交子代均死亡,说明乙是抗叶枯病的玉米品种,甲不抗枯叶病;(2)用α细菌感染乙植株自交后代,均死亡,说明乙不抗条纹病,因此用两种细菌同时感染品种乙的多棵植株,植株均死亡,成活率为0;(3)①由分析可知,株1自交后代用α细菌感染,成活率是25%,说明抗条纹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是隐性性状;②由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是AaBb,甲是抗条纹病不抗枯叶病,乙抗枯叶病不抗条纹病,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由表格信息可知:植株2自交,抗α细菌感染的比例是100%,抗β细菌感染的比例是75%,抗α、β感染的概率是75%,因此植株1是抗β感染的杂合子、抗α感染的纯合子,抗β细菌感染是显性性状,所以株2的基因型是aaBb。【点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分析结合两个表格中实验结果推出甲、乙以及甲乙杂交得到的F1和F2中植株的基因型.39。某自花传粉二倍体植物(2n=20)的花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对a完全显性,基因B对b不完全显性.已知基因A可以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色素,BB可以将红色色素彻底淡化为白色,Bb将红色色素不彻底淡化为粉红色。将一株纯合的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aaBB)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F1用射线处理后萌发,F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其余为粉红花。请回答:(1)关于F1白花植株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假说一: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假说二: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假说三:F1种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①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个数为____个,可以否定假说一;②已知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可以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的小抱子母细胞(与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相同)中荧光点的数目为__________个,可以否定假说二。(2)现已确定种子萌发时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有人认为:F1种子一定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该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_____________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对此提供一些依据。【答案】(1).10(2).8(3).不正确(4)。当发生b→B的显性突变时,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5)。基因与基因的产物【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基因A可以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色素,BB可以将红色色素彻底淡化为白色,Bb将红色色素不彻底淡化为粉红色"可判断红色植株个体基因型为A_bb、粉色植株个体基因型为A_Bb,白色植株个体基因型为aa__、A_BB。【详解】(1)①根据题文“植物(2n=20)"可知此植物有20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10个四分体,故若显微镜观察到F1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10个四分体,说明没有丢失染色体;如果F1种子丢失了一条染色体,只会观察到9个四分体;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进行复制,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倍,因此用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可以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与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相同)中荧光点的数目为8个,可证明F1种子没有发生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可以否定假说二,否则荧光点的数目应小于8个;(2)现已确定种子萌发时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可能是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导致F2植株的基因型由AaBb(粉色)变为aaBb(白色),也可能是发生b→B的显性突变,导致F1的基因型由AaBb(粉色)变为AaBB,而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因此有人认为:F1种子一定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该说法不正确;(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中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判断粉色、红色、白色植物个体的基因型,要求考生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题中具体要求作答,注意逐对分析法的运用.40.假如某二倍体雌性动物的染色体2n=4,图1表示该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回答:图1图2(1)图1甲细胞具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图2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阶段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2)图1中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应该处于图2中的________段(用字母表示)。(3)图2中hi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4)假设该动物在图2所示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请分析:Ⅰ.根据图1乙细胞的基因型,判断该动物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_种。Ⅱ。假设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并在图2中的a1阶段对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B、b都被标记为红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ef阶段的细胞中黄色和红色的荧光个数分别是________个,若在nl阶段观察到红色荧光点有3个,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①ab阶段发生了交叉互换②ef阶段着丝点分裂后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同一极③ab阶段同源染色体未分离④km阶段着丝点分裂后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同一极【答案】(1).4(2).ch(3)。极体或次级卵细胞(4).cd(5).受精作用(6)。2(7)。2、2(8)。②③④【解析】【分析】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甲图为有丝分裂后期,乙图处于减II前期,为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因图2的纵坐标为染色体组数目,结合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特点,故图2中ab为减I,cd为减II前、中期,ef为减II后期,gh为卵细胞或极体,hi为受精作用,ij为有丝分裂前、中期,km为有丝分裂后期,nl为有丝分裂末期。【详解】(1)因该雌性动物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条,图1甲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具有4个染色体组,因图2的纵坐标为染色体组数目,结合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特点,故图2中cd为减II前、中期,ef为减II后期,gh为卵细胞或极体,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阶段是ch。(2)图1中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含染色单体,故其名称是极体或次级卵细胞,应该处于减II前期,即图2中的cd段。(3)图2中hi阶段染色体组加倍,发生的生理过程是受精作用。(4)假设该动物在图2所示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请分析:Ⅰ.由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结合图1乙细胞的基因组成,其B或b是减I四分体时,发生交叉互换,判断该动物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和AABb。Ⅱ.因等位基因A、a被标记为黄色,B、b被标记为红色,ef阶段为减II后期,细胞中有两个A或a,为黄色;另有两个B或b,为红色,若在nl阶段观察到红色荧光点有3个,其原因可能是ef减II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的两条红色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另2个黄色的正常分开,之后受精卵有2个红色1个黄色,km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的两条红色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另两条红色染色体正常分开,两个黄色染色体正常分开,这一极就出现3个红色,1个黄色,结果nl阶段有3个红色荧光点,1个黄色;或者ab阶段减I后期两条红色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一极,黄色正常分离,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前、中期有2个红色、1个黄色,得到的卵细胞有2个红色、1个黄色,受精卵在km有丝分裂后期阶段着丝点分裂后的两条红色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另两个红色染色体正常分开,两个黄色染色体正常分开,得到3个红色,1个黄色的细胞,故选②③④。【点睛】nl阶段正常情况只有1个红色,1个黄色,但第4题的第2问中给出“在nl阶段观察到红色荧光点有3个",推出是减I后期两条红色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减II后期两条红色染色体移向同一极;有丝分裂后期两条红色染色体移向同一极。【生物一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41。果蝇肠道中有包括醋酸杆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对其进行了分离、研究。(1)分离醋酸杆菌: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甘露醇既可为醋酸杆菌提供__________,又能抑制其它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可作为___________培养基用于分离醋酸杆菌。实验中剥取果蝇肠道并用______________(蒸馏水/无菌水/生理盐水)冲洗,将所得液体涂布于已制备的培养基中,分离得到醋酸杆菌。(2)为研究醋酸杆菌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者分别使用含肠道微生物(A组)、无菌(B组)、醋酸杆菌(C组)的培养基喂养无菌果蝇。测定蛹形成的平均时间.结果如图。据图可知,醋酸杆菌对果蝇蛹形成具有__________作用,酵母粉含量为__________时作用最显著。若研究者利用此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