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1页
一轮复习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2页
一轮复习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3页
一轮复习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4页
一轮复习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一轮复习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

Ⅲ。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3.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生物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水平上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包括、、、等。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群落是更高层次的。3.群落的物种组成:

⑴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⑵特点:不同群落间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区别很大。⑶丰富度:群落中数目的多少。⑷探究试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统计方法寻常有两种,一是法,二是法。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或进行调查,一般采用方法。

探究过程: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测和分类→统计和分析4.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旅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5.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区别,常呈分布。

例1:(08海南)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繁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例2: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以下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一致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滚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二)群落的演替:

种群数量%

甲乙丙

食物大小

1.概念: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是指在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

是指在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杂草植物→灌木植物→森林植物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依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23年1月20日起施行《》。

例3:(07广东)群落不断发展变化,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以下关于演替的表达,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礼成短、速度慢

B.在正常状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遇火灾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例4:(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表达,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寻常十分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二.知识归纳与拓展(一)种间关系的比较捕食竞争寄生特点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举例人体中的某些细菌与人两种生物在数量上浮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白蚁与鞭毛虫,不同物种间生态需求越接近竞争越猛烈。在两种生物生存水稻与裨草争夺阳光,牛与羊争夺能力不同时,数量上浮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食物寄生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寄主,但寄生生物的存在对寄主有血吸虫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蚤寄害,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宿主的数量。生在其他动物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昆虫吃草,青蛙吃昆虫,蛇吃青蛙,互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浮现出“同生共利死〞的同步性变化。猫头鹰吃蛇共生注意:①互利共生为种间互助,而竞争、寄生和捕食则为种间斗争,前者对双方个体都有利,后者对部分个体有利。

②以上各种关系均对种群进化有利,属于进化学说中的生存斗争内容。(二)对群落演替的理解1.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

2.过程: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的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1.演替类型比较:类型内容起点初生演替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完全消灭了的环境经历的时间长缓慢自然因素裸岩上的演替次生演替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存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速度影响因素实例经历的时间短较快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本卷须知及试验结论1.本卷须知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明确。

2.试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繁杂。三.当堂检测

1.以下各项中,不参与组成生物群落的是()

A.作物与杂草B.昆虫与鸟类C.细菌与真菌D.土壤与水分

2.雀鸟、煤山雀、血雉等在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分层次地分布,这表达了()A.种群的密度B.种群的水平结构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

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以下判断正确的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靠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4.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据图判断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靠,相互有利5.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原生(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6.以下哪一种状况不属于生态演替趋势()A.营养级数目的增加B.生产力的提高

C.提高群落的稳定性D.减少有机物的储存7.群落演替达到最稳定的阶段是()

A.地衣阶段B.苔藓阶段C灌木阶段D.森林阶段8.以下不属于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的是()

A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C.砍伐森林D.建立人工群落

9.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靠共生的绿藻而生存。

(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生存提供和_。

(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培养液中除须含有外,还须置于处培养。

(4)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四种试验条件下培养,试验条件是①“有光—食物丰富〞,②“有光—食物贫乏〞,③“无光—食物丰富〞,④“无光—食物贫乏〞。下图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试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图A.B.C和D结果的试验条件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用序号表示)。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着________关系。第四章种群和群落Ⅱ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群落的结构2种群数量动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基础系统3.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数目物种记名计算目测估计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4.体表彼此有利5.垂直水平例1.C例2.B

(二)2.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完全消灭了地衣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