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_第1页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_第2页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_第3页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_第4页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会,即生成与会合。本篇主要论述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会合、分布及作用,故以“营卫生会”名篇。[篇解]第一页,共24页。[学习要求]掌握营卫的化生及其特性了解营卫的运行、会合规律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了解营卫与三焦的关系掌握“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及其临床意义熟悉三焦的功能特点,

第二页,共24页。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1]。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2]。

[原文]一、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一)营卫二气的生成2.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此指气的性质刚柔而言,清为精微物质柔和的部分,浊为精微物质中刚悍的部分。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1.愿闻其会:会,要也,关键,要领。第三页,共24页。(一)营卫二气的生成

2.相关脏腑:脾、胃、肺。饮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后,其中之精气上输于肺。肺朝百脉,将水谷精气布散五脏六腑、周身百骸,化为营卫二气起到滋养与温煦的作用。

[理论阐释]1.物质来源:营卫二气皆源于水谷精微,其中性质柔和者化为营气,性质刚悍者化为卫气。第四页,共24页。(二)营、卫二气的运行与会合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1],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原文]1.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之时,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于手太阴肺经,故曰合阴。第五页,共24页。补充问题:运行五十度的测算《灵枢·五十营》:“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十六丈二尺为全身经脉的长度,包括手之六阴、足之六阴、手之六阳、足之六阳和任脉、督脉、蹻脉。一万三千五百息是一昼夜人呼吸的次数。

6(寸)×13500÷1620(寸)=50[理论阐释]第六页,共24页。

2.循行路径与周次

(1)营气:循十二经脉及督任二脉而行,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终而复始,昼夜运行五十周次。

(2)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始于足太阳,复会于足太阳。(二)营卫二气的运行与会合1.循行位置(1)“营在脉中”:营气性质柔和,故行于经脉之中。(2)“卫在脉外”:卫气性质慓悍滑疾,故不为脉道约束,能行脉外,其主流并脉而行,散行部分则达于分肉、腠理、胸腹部位。3.会合

营卫各行五十周次后在夜半会合于手太阴第七页,共24页。足太阴脾经手少阳三焦经营气运行图(据《灵枢·营气》)足少阳胆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蹻脉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支别者第八页,共24页。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足心外踝肾心肺肝脾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蹻脉入夜平旦卫气运行图(据《灵枢·卫气行》)第九页,共24页。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1]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2]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摶[3],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三)营卫二气与睡眠的关系[原文]1.夜瞑:“瞑”,音义同“眠”。入夜按时入睡。2.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3.五脏之气相摶:摶,医统本、金陵本、日抄本均作“搏”,可从。五脏之气相搏,即五脏功能不相协调之意。第十页,共24页。(三)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1.卫气行阴行阳决定人的睡眠节律:“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白昼之时,卫气行至阳分体表,阳主动,则人起而活动;夜间行至阴分体内,阴主静,则人卧而入睡。

2.营气亦与睡眠有密切关系:营卫二气,一阴一阳,相互配合,密不可分,故亦与睡眠密切相关。所以少壮之人气血盛,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五脏之气调和,精神得养,能够白天精神饱满,夜间睡眠得安;老年人营卫不足,运行不畅,白天精力不足,常打瞌睡,夜间睡眠不实而易醒。

3.临床意义:治疗不寐要重视调和营卫,使卫气能够正常循行。[理论阐释]第十一页,共24页。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灵枢·邪客》)[应用举例]第十二页,共24页。[医案举隅]某女,40岁,半年前因与人吵架而致心烦不寐,难以入睡,甚者彻夜不眠,伴有头痛、头沉、五心烦热,半年来,服用安定、舒乐安定,效果不佳,给以半夏小米汤。半夏6g小米适量七天后睡眠大为改善,继用七天,诸症若失。(《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3期P291)第十三页,共24页。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1]。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3]。[原文]二、三焦所出之气(一)上焦出卫气1.一周也:疑是注文羼入正文。3.漏泄:病证名,又称漏泄风。杨上善注:“言卫气勇急,遂不循其道,即出其汗,谓之漏泄风也。”第十四页,共24页。[理论阐释](1)所出部位:胃上口。

(2)循行路径与特点:卫气自胃上口发出,并咽(食道)以上,贯膈入胸中,循手太阴经而行,还至手阳明,上至口舌,下循足阳明经所过之处,与营气同行。1.上焦输出卫气第十五页,共24页。2.漏泄病机与临床表现(1)病机外伤风邪

腠理开泄

内有热食蒸迫肌肤(3)对治疗的启示《外台》引《删繁论》:“疗上焦实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出而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通脉泻热,泽泻汤方。”药用:泽泻、地骨皮、炙甘草、半夏、石膏、柴胡、茯苓、生姜、竹叶、人参、桂心等。卫气与汗俱出,发生漏泄(2)临床表现

汗出异常:或面部汗出,或背部汗出,或半身汗出第十六页,共24页。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1],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2],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二)中焦出营气[原文]1.出上焦之后:张介宾注:“后,下也。”谓中焦输出营气的部位,在上焦之气所出部位的下方。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大量丧失。无,通“毋”,禁止之辞。“无”后之“汗”、“血”,活用为动词。血、津、汗同源,津血互化,汗源于津,故血大伤者不要再发其汗,汗大出津伤者不要再伤其血。第十七页,共24页。

1.中焦输出营气

(1)输出部位:亦在胃口,且居于上焦输出卫气部位的下方。

(2)营气来源:胃中水谷经“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等复杂变化而来。

(3)生理功能:化生血液(“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理论阐释]第十八页,共24页。2.气血异名同类之理及其应用

(1)理论依据:“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营卫气血名称虽异,实则皆为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故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2)临床意义:阐明了气血的辩证关系,为后世医家“补气以生血,益气以摄血”治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阐释]第十九页,共24页。3.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含义:血液丢失过多者不要再发其汗,汗出过多津伤者不可再用放血疗法。

(2)理论依据:血、津、汗皆由水谷精微所化,气化相通。津排出体外即化为汗,渗入脉中则化为血,故多汗者必耗其血,失血者必伤其津。

(3)临床意义:对于失血过多或血虚较重之人,应避免再伤其津,不可妄行发汗之法;对于汗出过多或津亏之人,应避免再伤其血,不可妄用活血化瘀、刺络放血等法,以免虚虚之误。张机“疮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之诫,盖源于此。[理论阐释]第二十页,共24页。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1],济泌别汁[2],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原文](三)下焦出水液2.济泌别汁:济,通“挤”;泌,本指涓涓细流,此处作液体解。济泌别汁即云下焦能将小肠内食糜中的液体挤出,使之渗入膀胱形成尿液。1.而成下焦,渗而俱下:《病源》、《千金》、《外台》《素问·咳论》王注等引文均无,疑为衍文。

第二十一页,共24页。下焦输出水液

(1)输出部位:“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即言下焦所出的水液自小肠与大肠交接处别出。

(2)功能:“注于膀胱而渗入”,“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说明下焦输出的水液能渗入膀胱参与尿液的形成。[理论阐释]第二十二页,共24页。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1],中焦如沤[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