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数学下册教案_第1页
四年数学下册教案_第2页
四年数学下册教案_第3页
四年数学下册教案_第4页
四年数学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时间:2011、3、2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

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

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

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

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

少人?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课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别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

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

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

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4-3X664-3X987

=329X6=2X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4-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

再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

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

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

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

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

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72-44+85

=28+85

=113(人)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

待多少人?

(1)9874-3X6(2)64-3X987

=329X6=2X987

=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

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例3、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时间:2011、3、3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

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

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一一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

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课

1、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

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4-2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

个24是爸爸和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

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X2+244-2

24X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

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

共同特点?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

2、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

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汇报。

(1)2704-30-1804-30

2704-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

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

名保洁员。

(2)(270-180)4-30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

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1、P7/做一做1、2

2、PU/做一做

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

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4+24+24+2(2)24X2+24+2

=24+24+12=48+12270+30-180+30(270-180)+30

=48+12=60(元)=9-6=904-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时间:20H、3、6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

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着两级盘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

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课

出示例5(1)42+6X(12-4)(2)42+6X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

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

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

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X(12-4)(2)42+6X12-4运算顺序:

=42+6X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

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

序计算。

=42+48=114-4(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

=90=110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

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第四课时:关于0的运算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时间:2011、3、7

备课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

出示:(1)100+0=(2)0+568=(3)0X78=(4)154-0=(5)

04-23=

(6)128-128=(7)04-76=(8)235+0=(9)99-0=(10)

49-49=

(11)0+319=(12)0X29=

二、新授课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

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4-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

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319=3190+568=568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X29=00X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4-76=004-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能否做除数?

0不能做除数。

第五课时: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的第4—11题

教学时间:2011、3、9

备课人: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

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怎样?

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2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5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最后教师讲评

3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6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最后教师讲评

提问:如果180+72这样列式行吗?

4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最后教师讲评

教师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5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8题

分析:”5秒航行60千米”大家通过这一句话可以求出什么?

6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9题

分析:扑克牌上4个不同的点数就代表4个不同的数,分别是6、

2、4、3,通过添上四则运算符号和小括号,使运算的结果为24o

7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10题。

本题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出购票的方案

第一单兀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

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

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1、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2、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

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

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

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

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方

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

在观览车南偏东20°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

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绘制平面示意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的例题2。

教学时间: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

位置,学会绘制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绘制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右下图填空。

1、小熊家在米老鼠家的北偏()的方向上。

2、小狗家在米老鼠家的北偏()方向上。

3、小猪家在米老鼠家的南偏()方向上。

4、小兔家在米老鼠家的南偏()方向上。

西---------老

一鼠

小猪

三、新授课。教学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2。

出示例题2的图。教学楼

---------校门

50米

问:图中告诉我们几个内容?(①图中朝上的是北。②校门和教

学楼所在的位置。③比例尺就是告诉我们平面图上的1厘米表

示实际50米的距离。)

教学楼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教学楼距离校门有多远?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方向150米。

教师引导:

(1)要把标出图书馆的正确位置,我们要先确定图书馆的什

么?(要先确定图书馆的方向。)

(2)校门的北偏东35°的方向,应该怎样找呢?(北偏东就是

北和东之间,以朝北的线为0刻度线,向东量出35°度,画出

一个35°的角即可。)

(3)校门的北偏东35°方向的150米处,这150米应该怎样画

呢?(在刚才画出的35°角的射线上从校门的点上量出3厘米,

因为1厘米表示50米的距离,所以实际150米在平面图上只要

画3厘米就可以了。)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在书本上画出图书馆的正确位置。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方向200米处。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把体育馆的正确的位置

标上。

学生完成后,一定要他们说一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把画

图的步骤详细的说一遍。可多请几个学生来叙述。

4、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1)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定所画物体的大致的位置。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的具体位置。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图上距离。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的3题。

作业: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的4题。

板书设计:绘制平面示意图

看地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22页的例题3。

教学时间: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

1、音乐喷泉在电视塔的北偏东50°方向1千米。

2、体育场在电视塔的西偏南20°方向3500米。

3、科技馆在电视塔的北偏西30°方向3千米。

4、纪念馆在电视塔的东偏南45°方向1500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即可。

电视塔

/S

500米

1___1'r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2页的例题3。

(1)出示例题3: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67千米。

教师:我们在讲位置与方向的时候,主要是看观察点选在

那。如果我们站在北京,那上海就在北京的南偏东30°的方向

上。

(我们先在两个点上画好表示方向的图标,再连接这两个点。

如果我们站在北京看上海,那观察点就是北京,那上海就在北

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或者说上海在北京东偏南60°的

方向上。)

如果我们站在上海,那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让学生自己

独立寻找答案。)

(2)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位置关系是相对性的。

2、完成教科书第22页“做一做”。教师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

方形,并联结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角度,让学

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东偏南45°”也可以说是“东南方向”。

3、完成教科忆第24页练习四的第一题。

三、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4页练习四的第2题。

板书设计:

看地图

位置关系是相对性的。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的例题4。

教学时间: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懂得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2、使学生会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懂得绘制

简单的线路图。

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

教学基:难点:使学生会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4北

1、学校在小亮家的()偏()的方向上。

2、书店在学校的()方向上。

3、小亮家在陈敏家的()偏()的方向上。

4、陈敏家在书店()偏()的方向上。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3页的例4。

出示教科书例题4的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

(1)说一说每一个地点的相对位置。

1号点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1号点在教学楼的东北方向。)

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要求学生说出根据。(我用尺子量出

它们在书上的距离是厘米,因为图上距离是1厘米实际距离是

50米,所以书上4厘米实际就是200米。)

2号点在1号点的什么方向?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终点在2号点的什么方向?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同桌的同学根据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说一说每一赛段所

走的方向和路程。

(一种:以教学楼为起点,先向东北方向走大约200米到1号点

上,再从1号点向西偏北30°方向大约150米到2号点上,最

后再从2号点向西偏南40°方向走大约250米到终点。

另一种:先向东北方向走大约200米到1号点上,再从1号点

向北偏西60°方向走大约150米到2号点上,最后再从2号点

向南偏西50°方向走大约250米到终点。)

(3)如果以教学楼为起点沿着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走到终点,

一共要走多少米?

三、练习:

U成教科书第23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四的第3题。

作业: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四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的例题3。

教学时间: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巩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来巩固简便计算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

1、计算并验算。

480+547=456+358=789+457=

提问:验算的根据是什么?

2、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用符号来表示。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30页的例题3。

下面是李叔叔在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

城市A—B城市B—C城市C—D城市D-E

(1)根据题目的内容,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115+132+118+85=

(3)观察这一算式,想一想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

答?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

(4)115+132+118+85

=115+85+132+118……应用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应用加法交换律

=200+250

=450(千米)

答: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450千米。

学生一边讲计算的过程,教师可提问这样做的理由,也就是

这样计算根据,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小结:运用我们学过的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

简便。

3、完成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独立列式,然后教师讲评。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这

样做的理由。

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习五的第4题,32页第5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32页练习五第6、7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下面是李叔叔在后四天的行程计划O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

城市A—B城市B—C城市C-D城市D-E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应用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应用加法交换律

=200+250

=450(千米)

答: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450千米。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34页的例1和例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2、让学生学会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来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1、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大家可以提什么问题。

二、新授课:1、教学教科书第34页的例题lo

参加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负

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解

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列式来解答。)

列式一、4X25=100(人)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参加种树的一共是25个

小组,就是求25个4是多少。所以用4X25)

列式二、25X4=100(人)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有25个小组参加种树,每组里都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

也就是25的4倍是多少。所以用25X4)

(2)观察:

这两个算土都表示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得数相同,相乘的两个因数也相同。不同点:两个

因数的位置不同。)

(3)小结:两个因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

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Xb=bXa

(5)看图:能不能用乘法交换律解决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例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2人负责抬水、浇

树,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X2=50(人)2X25=50(人)

2、完成教科书第

35页“做一做”第1题。

3、教学教科书第

34页的例题2。

参加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

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根据已知条件,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

解法①: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5X5=125(棵)

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125X2=250(桶)

解法②先求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5X2=10(桶)

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25X10=250(桶)

列出综合算式:(25X5)X2或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的解法有什么不同?

这两种解法的结果如何?

这两个算式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1)请大家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30X9)X7=30X(9X7)

25X(4X32)=(25X4)X32

(2)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它们

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3)请大家用字母算式来表示乘法结合律。

(aXb)Xc=aX(bXc)

4、完成教科书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

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7页练习六的第1、2题。

四、作业布置:练习六的第3、4题。

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例1、负责抬水、浇树,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X25=100(人)25X4=100(人)

4X25=25X4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加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Xb=bXa

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25X10=250(桶)

(25X5)X2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所以,(25X5)X2025X(5X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

叫做乘法望合律。

用字母表示:(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例题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

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来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X47X450X26X4

提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口算。(把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的就用用等号连

接起来。)

(1)(6+4)X56X5+4X5

(2)(8+12)X48X4+12X4

(3)8X(7+3)8X7+8X3

二、新授课。

1、教学例题3。

参加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

人负责抬水、浇树,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分析:(D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参加种树的人分为几个部分?要求参加种树的一共

有多少人,你想怎样求?(让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讨论看看

有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方法①先求每组有多少人?再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

人?

(4+2)X25

=6X25

=150(人)答:参加种树的一共有150人。

方法②先求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再求抬水、种树的有

多少人?最后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X25+2X25

=100+50

=150(人)答:参加种树的一共有150人。

2、提问2:这两种解法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求参加种

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所以:(4+2)X25=4X25+2X25

同样:25X(4+2)=25X4+25X2

3、练习: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

什么样的关系?

①(18+7)X618X6+7X6

②20X(15+9)20X15+20X9

(先让学生算一算,得出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

等号连接)

4、观察:(1)上面的3道题等号左边的算式

有什么相同点?

(2)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3)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4)从上面这三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规律,然后教师在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

再把它们的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5、启发学生写出乘法分配律字母表达式。

(a+b)Xc=aXc+bXc

或者aX(b+c)=aXc+bXc

6、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6页“做一做”。

三、布置作业:

1、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操表演。

一共有8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0行,每行有25人。一共有

多少人?

2、两个工人加工晶体管。甲工人每小时加工

24个,己工人每小时加工26个,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两

人一天能加工多少个晶体管?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2)X254X25+2X25

=6X25=100+50

=150(人)=150(人)

所以:(4+2)X25=4X25+2X25

同样:25X(4+2)=25X4+25X2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

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

(a+b)Xc=aXc+bXc

或者aX(b+c)=aXc+bXc

连减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题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

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减的简便计算进行

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简便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合理选择

算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使计算简便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大家和字母表示出来。

2、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05X2835X9832X205

48X25X465X125X8X20

135X6+65X68X47+8X53

154X34—42X34—12X3478X45+21X45+45

提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例题1。

出示例题1:我昨天看到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

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1)分析:这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我昨天看到66页”这里的66页表示什么?

(昨天一共看了66页。)

学生自己列式:234—66—34

(2)提问:你们想怎样计算呢?(让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计算

方法,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种解法的理由。)

第一种:234—66—34

=168—34

=134(页)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第二种: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把总页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而这个和正发是一个整百数,这样使计算简便。

第三种: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先把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页数,因为这样正好是一个整百数,

可以这样使计算简便。最后再把所得的数再减去昨天看的页数。

答:还剩134页没看。

(3)教师:这三种解法你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

的和。

三、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39页“做一做”

第1、2题。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七第1题。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41页练习七第2、3题。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题1:我昨天看到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

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234—66—34234—66—34234—66—34

=168—34=234—(66+34)=234—34—66

=134(页)=234—100=200—66

=134(页)=134(页)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加减计算的灵活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题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

法使计算简便。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对比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

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使

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

130+150=—+130

374+—+518=___+(482+____)

125X___=_____X8

_____X25X____=4X73X____

123X103=____X_____+______X_____

2、计算:875—137—63983—117—283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40页的例题2。

出示第一个画面:

(1)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看

一看可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看哪一种价钱最

接近100元。

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格,看哪一种价钱最接

近100元。

(2)讨论: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呢?

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但从四本书中取三本共有四

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

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

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格,很容易得出共有四

种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

总结:这两种方法中第一种学生相对较困难,第二种是反过来

思考的问题思路,比较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2、出示第二个画面:

(1)根据画面的内容,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看

一看可以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后,进行汇报。

第一种:100—48—47

第二种:100—(48+47)

第三种:把100元分成两个50元。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

小于50元,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

三、练习完成教科书第4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科书张42页练习七的7、8题。

板书设计:

加减计算的灵活应用

例题2

(1)56+31+19+24=130(元)(2)100—48—47

130—56=74100—(48+47)

130-31=99(50—48)+(50—47)

130-19=111

130—24=106

连除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题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

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除的简便计算进行教

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简便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合理选择

算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使

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并把简算的过程用字母表示出来。

15X(20+8)2500—875—125

258+791+64225X5X4

2、简便计算。

155+264+3683X115+115X17

72X10179X99+79

2000—368—1321814—378—432

二、新授课。

1、、教学教或书第43页的例题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

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2)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4-254-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多少钱)

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第二种:12504-(25X5)

提问:25X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

・2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3)教师: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因此这两个算

式有什么关系?

12504-254-5=12504-(25X5)

(4)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能样算?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

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三、练习:

完成教科至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84—16—84343+27+57150+25+2

12X24—12X144X99+44X7X25

板书设计:

连除的简便计算

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

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2504-25H-51250+25+5

=50+5=12504-(25X5)

=10(元)=1250+125

=10(元)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课后记:

乘除计算的灵活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例题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方法使计算简便。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乘除计算的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对比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

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5X8lOO-r-4564-8

484-625X4634-7

1204-812X8804-16

2、简便运算。

(80+8)X2535X37+65X3732X(200+3)

38X52+38X47+38200—178—32210004-84-125

265+158+42+3565X182—64X182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44页的例题4。

出示例题4: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

25筒一打装的羽毛球,每筒32元。

提问:“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一打装就是12个,一打装意思就是说每筒都装12个羽毛球)

教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可以提什么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问题,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选择的解决)

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可以怎样列式?

列式:12X25

教师:12X25不列竖式可以怎样简便计算呢?

(让学生讨论)

12X25

=3X(4X25)

=3X100

=300(个)

提问:为什么把12看成3X4呢?(因为4X25能到一个整百

数,所以把12看成3义4)能不能把12看成6X2呢?(可以)

答:一共买了300个羽毛球。

(2)买球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一题主要讲解它的计算方法。)

330+32X25

=330+8X(4X25)

=330+800

=1130(元)

因为4X25能得到一个整百数,所以把32看成8X4,这样

计算较为简便。

答:买球一共花了1130元。

(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列式:330式5+2

=330+(5X2)

=3304-10

=33(元)

答:每枝羽毛球拍33元。

三、练习:完成教科书练习八的第1、2、题。

四、作业:练习八的第3、4题。

补充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

150+25+224X5X236X99

25X16125X1621004-42

板书设计:

乘除计算的灵活应用

例题4: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

一打装的羽毛球,每筒32元。

(1)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12X25

=(3X4)X25

=3X(4X25)

=3X100

=300(个)

答:一共买了300个羽毛球。

(2)买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30+32X25

=330+8X(4X25)

=330+800

=1130(元)

答:买球一共花了1130元。

(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3304-(5X2)

=3304-10

=33(元)

答:每枝羽毛球拍33元。

乘加计算的灵活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题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运算定律,能根据有

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教

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

运算定律,并能灵活性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根据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

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6X258104-18630+7+9203X15

59X83+40X83+8339X48+48X61

■新捋淳

1、、教学教或书的例题5。

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科考队这次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教师:根据这幅图,请大家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说一说。

要求科考队这次考察一共花多少时间?你想怎样列式?

(让学生自己独立列式,然后教师讲评。学生展示不同的列式

时,让他们说出列式的根据)

(1)31X2+30X2+26

=(31+30)X2+26

=61X2+26

=122+26

=148(天)

把两个大月加两个小月,再加上7月的26天。

(2)31X3+30X2—5

=93+60—5

=153—5

=148(天)

先按计划返回的时间算,三个大月加上两个小月,再减去7

月多算的5天。

(3)7X21+1

=147+1

=148(天)

按星期算,一共是21个星期多1天。

小结:这一道计算时间的题目,它可以按月计算也可以按

周计算。我们在解题时可灵活处理。在计算时也可灵活的运用

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

三、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47页练习八5、6、7、8题。

四、布置作业

1、用简便方法计算。

89+124+11+26+48875—147—23125X16X25

123X103125X887204-24

2、牙一小2006年9月1日开学,2006年12月27日放假。这

学期一共有多少天?

板书设计:

乘加计算的灵活应用

科考队这次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1)31X2+30X2+26

=(31+30)X2+26

=61X2+26

=122+26

=148(天)

把两个大月加两个小月,再加上7月的26天。

(2)31X3+30X2—5

=93+60—5

=153—5

=148(天)

先按计划返回的时间算,三个大月加上两个小月,再减去7

月多算的5天。

(3)7X21+1

=147+1

=148(天)

按星期算,一共是21个星期多1天。

五、三角形

课题:三角形的特性(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至第81页例1、例2。

教学时间: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

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用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

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

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

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

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课前用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用彩纸剪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课本第80页例1前教学情境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学过的图形?

指名回答。

教师:想一想,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指名回答,让学生举例说明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干角形的特性积累感性材料。

教师:对于三方形,你想探索哪些问题?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

就来重点探索什么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

的特征,探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出示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

角?几个顶点?

(1)学生独立操作。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2)小组交流。学生画出三角形后,针对例题中提出

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4)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

用小黑板出示下图: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顶点顶点

(5)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

顶点。

教师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2、建立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1)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

上A、B、C三个字母,如下图所示:

CB

(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说明边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

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

三角形的底。

强调以下三点:

①画三角形一条边的高要用直角三角板来画。

②要注明表示直角的符号“”

③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如

以BC边为底的高是AO,再如以AB为底的高是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