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_第1页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_第2页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_第3页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_第4页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一、前置导学

学习目标:

1.理解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意境和写作手法;

2.掌握唐诗的韵律和修辞方法;

3.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步骤

1.阅读原文

苔深不见底,落木千重妨路漫。

远山伴随险,长河几曲入云间。

桥上风吹急,草下霜锁残阳散。

借问路旁人,何处可寻行迹断?

2.分析诗歌

(1)形式结构分析

此诗为五律,共20句,每句字数相同(7个或8个)。诗歌描写了诗人拟行路行的途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和难题,表现出诗人意志坚定和不畏艰难的决心。

(2)语言特点分析

①语言朴素,寓意深刻。诗人用简约的语言表现了追求真理和自由所付出的奋斗和牺牲之重。

②用典巧妙,意境优美。诗中多处用典以突显作者的思想境界,如“桥上风吹急”,喻指乘风破浪,既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决心,同时也更加强化了诗词的意境。

③修辞手法丰富,抒情力量强大。如“长河几曲入云间”,喻指人生的河流不断曲折而又辗转,洋溢着强烈的抒情气息和代表人生的意蕴。

3.理解诗歌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与其他拟行路难诗歌相同,其“路”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探索未知的道路,是图解人生之谜的自由探究与思考。在诗歌中,每一个“难”都象征一种困惑或疑虑,衷心与叹息在诗歌之中交织;又在“难”之中自创牺牲精神,展现出诗人自由探索的决心和果敢进取的精神。全诗寓意深刻,寓言深远,是一部真正反映李商隐思想哲学的巨作,堪称唐诗之冠。

4.应用拓展

(1)文言文的语言结构特点和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有何不同?请分别举例说明。

(2)什么是唐诗?请结合唐代文学史的发展来简述唐诗的韵律特点和代表作品。

(3)你对诗人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和人生哲学有什么看法?

5.思考总结

此篇名篇虽然写的是我国古代一位诗人的情思世态,但是它的沉痛、慷慨和肆意放矢,却无疑启示了我们为人处世之法,为社会担当之义。它教人珍爱生命,拓展思维,发扬进取的精神,寻求得到自由和真理的觉悟。因而,振奋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世界文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理解、领悟其中的真谛,同时,更应把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去,发扬光大总之,李商隐的《无题·长相思》以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并引领后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与真理的决心。阅读名篇应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更应该深入思考其中的哲学内涵和文化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继承和发扬其所体现的思想精髓和文化传统。通过学习和阅读名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的真谛,珍惜生命、锤炼品格,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2《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一、教材解读

《拟行路难(其四)》是元稹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南国遇到的艰险和挣扎。“南人有言,『不知之者不为不吉』』』,这说明了大自然中的种种不可预料的变幻不测和其对人类的神秘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元稹还对于自己本人的处境作出了反思,提出了关于人生的一些哲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拟行路难(其四)》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征和修辞手法,正确地运用到写作中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1.对于文本的深层次理解:进一步探讨作者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如何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寻找可能存在的启示和契机

2.运用修辞手法:学生如何灵活地运用诸如“夜行黄沙道,穿杨打虎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水落石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丰满,文笔更加优美、精湛。

四、教学方法

1.诗歌欣赏法:引导学生用“五步赏诗法”,逐步分析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在特征

2.小组研讨法:引导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和探究,互相交流与汲取精华,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幻灯片和多种音像制品,加深学生对于语境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认识,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

1.引入:与学生进行对话,通过询问问题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

2.课前准备:老师先用幻灯片呈现一段较为精彩的诗句,让学生认真理解。

3.课堂教学:老师讲解影响元稹创作的背景,结合“五步赏诗法”逐步读解诗歌,并呈现相应的图表。

4.小组探究: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听取他人的建议和公鸣。

5.梳理思路:在讨论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梳理和总结大家的想法,明确已有的共识和不足。

6.作文指导:在课后,老师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话题,引导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成果应用到写作中,并进行作文指导。

七、总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拟行路难(其四)》的背景和内容,并从中获得了启示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较为全面和实用的语言和写作技能,并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法,包括小组研讨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元稹创作《拟行路难(其四)》的背景和内容,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内涵,也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本次课程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和文学视野,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针对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不足,学生可以在课后进一步探究和提高《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3《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引言:

李商隐的《拟行路难》是一首极为优美的长诗,全诗用了49个字,行文流畅,音调和谐,表达了作者离别故土,四处漂泊,感受自然风景的心情。和同学们共同欣赏和学习这首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探究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理解《拟行路难》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3.利用诗歌表达感悟,发散思维,寻找与学生自身经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请同学翻译“行路难”的字面意思,并简单描述一下自己所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次旅行。让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一位文人,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旅行经历?

2.学习诗句(20分钟)

让同学们分组,每组读档诗句,并试着解释每句的意思。并叫几组同学读出自己精心演绎的某几句,共同欣赏这首诗的唯美之处。

3.李商隐的作品和文学风格(15分钟)

介绍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唐代文学的重要贡献。让同学明白李商隐的《拟行路难》是他离开安福县出发去长安的心情和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色的抒发。在此基础上,探讨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如意境深远、艺术性强、语言简练、意蕴丰富等。

4.诗歌分析(30分钟)

对《拟行路难(其四)》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进行分析。让同学们了解:诗歌主题、诗歌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手法、审美效果等方面。另外,还要体味李商隐在诗中所采用的比喻、拟人、对偶、借景等修辞手法,体验李商隐借景抒情的独特魅力。

5.诗歌欣赏和写作(20分钟)

同学们自己进行诗歌欣赏和写作。在教材中找寻赏析过的古诗词,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进行欣赏。要求文言文译成白话文,也可选好的现代诗。在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同学们尝试写一首诗或一篇小说(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仿古人,也可创新表达方式。

6.收尾(10分钟)

评论诗歌欣赏和写作,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以鼓励学生们发扬文学创新精神。同时,还可让同学发表对学习诗歌和文学欣赏方面的感想。并勉励同学们不断拓展自己的文艺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风格,理解《拟行路难》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欣赏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效果,发散思维,用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难点:体会李商隐“抒写离愁别绪”的艺术手法和特点;深入理解李商隐对大自然景色的借景抒情制造的特定艺术效果;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白话文翻译和写作能力提升。

四、教学评估

1.课堂教师评价:通过课堂听讲,诗文解析,小组分析和作品写作等环节,考核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学生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间互评,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课后拓展

1.学生可以参考其他李商隐的作品,了解更多唐代文学家的作品,并探寻与现代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

2.可将抒情的诗歌与音乐、绘画等进行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富含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文化艺术;

3.可以唤起学生对生命和自然的反思,让学生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