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_第1页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_第2页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word版文档下载可直接编辑精选word版文档下载可直接编辑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基础知识]危机表现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措施、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基本理论]1.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是这一朝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本质反映了封建统治的危机。2.庆历新政是一种对封建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因触犯保守集团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3.北宋中期的改革,是地主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典型反映了改革运动的曲折性和复杂性。4.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进步,改革者的勇气值得肯定和学习。[能力培养]1.让学生自己归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的能力。2.分析两次的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4.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立场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重点难点]北宋中期的危机表现与原因分析,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教具教法]资料,表格,讲述,讨论,比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评价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导入。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统治者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加重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出现严重不稳定。2.“三冗二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这一点请同学具体描述。只是要补充一条:由于与辽、西夏的战争失利,政府要送给它们银、绢。3.农民反抗。宋仁宗时便已经出现,并波及统治中心中原地区。4.辽与西夏的威胁。二、庆历新政时间:1043年。人物:宋仁宗。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江苏吴县人,10xx年进士,历任地方官,八九年中曾三次被贬。核心:整顿吏治。措施: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解释“恩荫”:官僚子弟不必通过科举即可为官,“任子”:官僚在重大节日时可“荫”子孙为官)c、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d、裁并州县,减轻徭役;e、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评价:请同学据措施内容的倾向性判断,这“严重”影响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从而分析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新政触及官僚的财产和权力再分配问题,这是理想主义的文官集团的政治设计,在皇帝授予的有限的职权范围内进行的革新,他遗留下来的问题,只得由王安石接手了。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如果将当权者或既得利益集团作为打击对象,没有不遭到惨败的,他们只能容忍不独及自身利益的小改小革。[资料]联系《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请同学回顾。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1058年,王安石即向仁宗上万言书,指出如不进行改革,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他是江西抚州人(时为临川)。1044年进士,曾任舒州地方官。建议至英宗时仍未有采纳,至神宗上台,第二年,他以翰林学士侍从的身份与神宗达成共识,开始变法。1.措施:(1)理财。(前四项,初中已学过,此处由同学阅读理解即可)a.青苗法。b.募役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税法。e.市易法。(2)军事。a.保甲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