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_第1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_第2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_第3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_第4页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及合案

第一章课程及课程设计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有A、B、C三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

择一个最佳答案填)

1.下列哪一时期,多数学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逻辑体系?(B)o

A.古代B.近代C.现代

2.下列哪位教所倡导的经验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C)o

3.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每题的横线上)

1.三种常见的课程定义是: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

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的五种课程分别是:理想的课程;正式

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3.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

个科目。

一、4.学科课程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

和相关课程。

三、判断题(请对下面的陈述作出判断,对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V",

错的打"x")

1.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是相互孤立的。(x)

2.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无权参与课程设计。(x)

3.古典人文主义是古代课程设置的主要标准。(V)

4.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V)

四、名词解释题

1.课程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通俗地说,就是从当前至未来的某个

时期学生所需从事的种种课业及从事这种课业的进程安排。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

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3.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

内容(如美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中国

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4.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

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

6.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

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

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

1.简要回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

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

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

的形式。

2.学科课程有哪些突出特点?

学科课程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各学科(各学术领域)由各种不同类

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二是各学科依

据不同的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三

是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

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

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

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

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

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

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

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

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

学习过程。

4.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核心课程的优点包括: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

生和社会的适用性。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

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

内容是实用的。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

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

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

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

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

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

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

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5.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

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

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

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

学。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从设计的结

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的各类教学

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从设计所涵盖

的因素看,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

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配,以发挥整

体功效。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

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

六、论述题

1.试论述校本课程的优点与局限。

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如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

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

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

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

和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

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

意度,等等。当然,校本课程也存在几方面的负面效应;第一,课程

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

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

质量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

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

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

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

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

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2.试论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一,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

“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公平发展”的理念是指一切

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而应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的公平的教

育。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个性发展〃的理念是指施以适合

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这是选修课程的直接

价值支撑。"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在大众主义教育时代是对立统一

的。“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的时候,才不至于导

致伐IJ一主义〃。"个性发展”也只有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使每

个人受教育机会、发展条件、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都具有平等的性

质),才不至于根据受教育者自然能力的差异,提供教育内容上有本

质差别的、分轨式的教育,使教育体制变成纯粹的"甄选体制",使非

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合法化。这就表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根本的

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第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

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必修课与选修课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

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

一个课程领域。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在教

育价值上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目前,我国教育界"优待"必修课程,

“轻视”选修课程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第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

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必修课程并不排斥选择,从长远看,它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选择能

力。在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

学生发挥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选修课程也

不牺牲共同标准和要求,不是随意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经

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学习。所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既有

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模式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

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中)

1.以下哪个选项属于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A)。

A.课程的根本目的B.教科书的编制C.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D.具体学

科教学计划的制定

2.影响中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有(D)。

A.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B.教师的自身条件C.可运用的课程资

源D.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3.关注对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组织,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逻辑序

列,强调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

规律,符合以上特征的是(B)。

A.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B.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C.人本

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D.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人们在理论上将课程设计取向作了五种清晰的划分,在实际中也

是按照其中某一种课程设计取向设计或实施课程

B.不同课程设计取向之间并非截然对立,不同取向之间的协调有助于

设计出平衡的课程

C.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

面上的认识,当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的课程设计,即为课程设

计取向

D.小学教师可能发现其课程取向趋向于人本主义和学术理性主义两

者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综合的取向

5.下列对目标模式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

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B.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

式,因此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

C.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

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D.鉴于目标模

式的着眼点在于效率和准确,故而它能够准确无误地描述复杂的教学

过程

6.下列对过程模式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B)。

A.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发展心理学理论,是过程模式的重要思想基

BJL童在学习中的兴趣不会随时发生改变,故而目标和内容也不必预

先制定

C.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现,自行探究

D.教育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更应突出儿童的发展

7,课程审议〃是以下哪种设计模式常用的方法?(A)。

A.实践与折中模式B.过程模式C.目标模式D.批判模式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每题的横线上)

1.根据课程设计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

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2.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成果是课程的科类结构。

3.课程设计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4.结构主义的课程设计视人的心灵的构造能力是第一性的,社会生

活的内在结构或秩序是第二性的,这就充分显示了结构主义哲学的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5.课程设计的客观基础包括社会基础学生基础知识基础。

6.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包括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7.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有目标中心思路和过程中心思路两种。

8.最早论述目标模式的是美国学者博比特。

9.泰勒被视为"教育评价之父"。

三、判断题(请对下面的陈述作出判断,对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V",

错的打"x")

1.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能将二者

绝对地区分开来。(V)

2.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中观课程设计

的结果。(x)

3.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体主要是课程专家和教师。(V)

4.中观和宏观的设计充其量是关于课程的某些条件的准备,只有经

过教师和学生进行合适的微观课程设计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课程。(x)

5.实用主义课程设计的认识路线在课程设计的基本途径上主张"真

理即效用〃,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x)

6.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基本等同于一般意义上谈及的"备课"。(V)

7.所谓课程设计最优化,就是指课程设计的最大合理化。(x)

四、名词解释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

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

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课程设计取向

3.课程设计思路

4.目标模式

5.泰勒原理

五、简答题

1.简述课程设计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2.简述课程设计三个不同层面的设计主体、设计任务和设计成果。

3.简述泰勒原理。

答: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他认为,这四

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①学校试

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

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

被实现?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

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

果的评价。关于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第一,三个来源。一是学生。

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三是学科。第二,两个过滤器。①哲学过滤器。

②心理过滤器。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

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

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

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

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

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关于学

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横向组织”和“纵

向组织”。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

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关于结果的评价,泰勒提出了如下步骤:步骤

一,界说教育目标。对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进行清晰地界说是评

价的第一步;步骤二,确认评价情境;要保证评价的效度,就必须为

学生提供一种评价情境,使其将获得的行为变化充分表现出来;步骤

三,编制评价工具。

4.简述课程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

答:整体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

论。整体设计思路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首先,整体设计思路强调

三级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

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

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体化。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

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具体论述如何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坚持课程设计辩证唯

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2.阐述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第三章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

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中)

1.把课程目标分成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或称展

开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的学者是(B)。

A.艾斯纳B.舒伯特C.泰勒D.麦克唐纳

2.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及对低年级的

儿童来说,应选择哪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D)。

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螺旋式D.直线式

3.以发展心理学从人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是(Ao

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逻辑顺序D.心理顺序

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者的角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

调适,这种课程实施的取向称为(D)。

A.忠实观取向B.生成观取向C.价值观取向D.互动调适观取向

5.对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评价属于

课程评价的哪个层面?(A)。

A彳散观层面B.宏观层面C.中观层面D.总体层面

6.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

事的评价是(C)。

A.总结性评价B.过程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结果评价

7.在课程设计中,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

造,这运用了课程设计的哪种策略?(B)。

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新编D.课程拓展

8.近年来,在大学和高中阶段开始时兴的“区域研究”,就是运用包括

历史、文学、地理和方言等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来论述文化上不同地

理区域的问题。这种课程设计的策略属于(D)。

A.课程改编B.课程补充C.课程拓展D.课程整合

9.针对课堂上或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教师通过不同的载体,如声像

材料、教学片和电影短剧、图画、模型、图表、游戏等,为学生提供

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种课程设计的策略是(A)。

A.课程补充B.课程改编C.课程拓展D.课程新编

10.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最新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可

能改变某一科目和关注焦点,而学校课程又必须对此予以重视,此时

需要使用(C)。

A.课程新编的材料B.课程选择的材料C.课程补充的材料D.课程拓展的

材料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每题的横线上)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2001)的课程目标包括:

普遍性目标,以及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目标。

2.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和

间接经验的总和,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

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3.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都

围绕着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

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4.课程专家辛德(J.B.Snyder)等归纳了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这三种取

向为: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取向,课程实施

的创生取向。

5.此次新课程改革,在国家层面上,专门性的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两

类:一是专题性评价;二是整体性评价。

6.课程选择有多种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科目选择;教材

或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选择。

7.课程整合的常用方法有开发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

8.一般的课程补充材料则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活动;与科目内容有

关的材料;言语、图画产品以及各种设备,也可以包括师生所用材

料的目录和指南。9.课程拓展材料可以划分为两类:正规课程的延

伸和个别化拓宽。

10.课程新编的方法有两种:地方性专题;时事专题。

三、判断题(请对下面的陈述作出判断,对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V",

错的打"X")

1.学校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而开发新兴的专题或

学科领域,属于课程新编活动。(V)

2.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x)

3.教师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

一步改进,是课程改编的内容之一。(V)

4.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把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

学,有时还有历史等串联在一起,这就是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V)

5.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课外练习是课程选择的一种类型。(x)

6.在中小学阶段,常常会有一些超常学生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兴趣

的学生,针对这种“吃不饱饭”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课程拓展。

(V)

7.要实现教育目的,并不需要先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培养目标。(x)

8.课程实施的创生性取向,其课程方案是不确定的。(V)

9.只有评价者是课程开发、设计的单位或个人才有资格参与课程评

价。(x)

10.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收集资料,然后就可以进入价值判断

阶段了。(x)

四、名词解释题

L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

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2.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

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

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

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3.课程评价

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

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课程方

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

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4.课程改编

4.课程改编: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

的学程上的修改,或者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

的调整。

5.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表示学科教学中,各学科内部的知识和跨学科间的知识,

通过渗透、互补、重组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和结果,它超越不同知识

体系和不同的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学习方式等的统整,以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使学生对知

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五、简答题

1.如何分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分析这四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

学目标的概念界定。当然,不同的教育学者对这几个概念的界定是不

同的。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权威性的概念界定。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最

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

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

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

色;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考虑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的要求。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扩充。

2.课程设计有哪儿种基本策略?

2.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

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简要说明每种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可。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课程实施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有:⑴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⑵

交流与合作;⑶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⑷教师的培训;⑸各种外

部因素的支持。在答出要点的基础上,稍加扩充即可。

4.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有哪些?

4.为了对选择课程内容有所帮助,应当考虑以下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⑴合法性;(2)重要性;(3)真实性;⑷适合学生的特点;(5)教师背景。

六、论述题

L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论述课程设计的程序。

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确定课程目标一一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的设计——课程评价的设计。

2.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选择恰当又合理的课程设计的策略,

可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论述。

选择课程设计的策略时应该考虑一下因素:新课程目标,注意新课程

Id标的层次性;确定课程内容时应考

七、案例分析题

1.从前有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在相互争辩谁跑得快。他们决定来一

场比赛分高下,选定了路线就此起跑。兔子带头冲出,跑了一阵,眼

看自己已遥遥领先乌龟,心想:我可以在树下坐一会儿,放松一下,

然后再继续比赛。兔子很快就在树下睡着了,一路上笨手笨脚走来的

乌龟则超越他,不一会儿就完成比赛,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冠军。等兔

子一觉醒来,才发觉他输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早已经听说过,

请就这个小故事,运用课程设计的策略设计你的教学过程。注意课程

设计的程序问题。

2."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

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

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

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积极的心态”是让学生们树

立“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奋进〃这一核心理念,通过教学,培植学生的生

命情怀。请根据以上说明,以"积极的心态”为主题,运用课程设计的

策略设计你的教学过程。注意课程设计的程序问题。3.处在青春期

的学生在中考指挥棒的压力下,由于成绩不佳而心理负担很重。他们

可能没有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或

者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等。于是,他们可能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舒

缓心理压力。有的学生故意损坏公物,有的学生产生自闭心理,有的

学生变得自私,有的学生厌恶生活……针对上述状况,如何在实际教

学中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可贵,从而来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

值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看完以上内容后,

请你运用课程设计的策略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注意课程设计的程序

问题。

1.教学过程:目标(让学生领会并学习乌龟锲而不舍、不轻言放弃的

顽强精神);读、思并讨论,对比兔子

和乌龟的优缺点;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成功的故

事,让他们体会不放弃、努力争取就有机会成功;

2.教学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地生活态度);展现生活中学生能

理解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积极地心

态总是带来健康、成功等人人需要的结果;对比方法,并让学生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自我生命的意义);开展

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找出自己的特长,教师

及时加以肯定,并公开表扬或者请学生用自己的特长为大家服务;及

时反馈学生的信息,使其认识到自己是有用之人;营造宽松氛围,使

学生学着自信并信任他人;介绍缓解学习压力的科学方法,建议学生

试着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四章课程评价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每题的横线上)

1.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E.G.Guba&Y.S.Lincoln)把课程评价的

产生和发展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测验和测量时期、描述时期、

判断时期和建构时期。

2.根据评价的作用、性质,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和终结性评价。

3.根据评价关注的焦点,评价可分为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4.根据评价方法,评价可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我们一般把课程评价的基本取向归纳为三种:廿标取向、过程取

向和主体取向。

6.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毕姆及

其同事提出了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其具体内容,也就是C、I、P、

P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的四种评价,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

评价和成果评价。

7.1967年,美国评价学者斯太克在其发表的论文《教育评价的全貌》

中,提出先在因素、实施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

立起评价的外观性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课程评价的三种价值取向。

答:从取向的维度,一般把课程评价归纳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

向的评价以及主体取向的评价。(1)目标取向的评价。课程评价被看

作是将教育结果或课程计划和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以“自

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化。

它把预定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本质上受“科技理性”和“工

具理性”所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2)

过程取向的评价。它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

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倡导“量化研究”方法,但

同时也关注“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本质上,它是受“实践理性”

所支配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

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

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

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它评价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

评价方法,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

支配的。它以人的自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倡导对评价情境

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2.简述课程评价的功能。

3.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答:课程评价活动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课程评

价的设计及指标体系应该科学、客观的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

也经得起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检验。(2)人文性原则。评价的执行

要尊重个人与群体(教师、学生、编者等)的合理性需求,并要能充

分地发挥评价各方的自主性。应把学生看做是评价的过程的主动参与

者,应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尊重和促进教师的

专业成长。(3)完备性原则。评价过程与准则的确定是共同分担的责

任,评价程序要考虑到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教育人员之间的公正性。

评价样本也应有代表性。评价是教学、课程、方案设计、学校与部门

的改进、专业发展及其他计划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

领域。(4)适应性原则。首先评价应该适合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预

期结果。再次评价应适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并向学生、家长、

教师以及教与学的行动做出反馈。最后评价应该适合评价各方人员信

息的可信性。

三、论述题

1.试述目标评价模式的实施步骤及其特点。

答:目标评价模式是课程评价中最早的也是最完备的评价理论模型,

它的创立者拉尔夫•泰勒认为,评价程序大体包括如下步骤:⑴建立

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2)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定每一个目

标;⑶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⑷选择

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⑸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

计分单位;⑹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⑺将收集到的

信息与行为目标做比较。泰勒的评价步骤和评价定义是一致的。课程

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类型,那评价就应该反映行为变化的程度。

因此,建立课程计划的目标并用行为术语对每一个目标加以界说就应

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行为目标确定后再为学生提供表现这种行为所

需要的情境就能清楚地检验出目标是否达到。行为目标是合理的评价

标准。目标评价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目标评价模式把关注的焦点

从学生转向整个课程方案。目标评价模式要求评价人员必须对课程方

案的宗旨、目标及其界定以及方案实施的情境等都有所了解。评价的

具体方法也不仅仅局限于纸笔测验,还有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总

之,任何关于行为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证据,都可被看做评价的有效

方法。(2)目标评价模式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它

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过程,提出一个循环圈,认为评价应当为课程修

订提供有用信息。教育目标、课程的内容和组织、课程的实施等,都

在刻意修改的范围之内,课程开发由此不断拓展和深入,课计划不断

完善。(3)目标评价模式提出了用教育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在目标

评价模式中,目标不仅是评价的起点,也是评价的标准。(4)目标评

价模式把当时出现的一些新理念和既有的科学传统结合在一起。目标

评价模式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比如,用行为语言陈述教育目标,

从目标中引申出恰当的学习经验,对学习经验加以纵向和横向整合,

以及使用反馈和循环的方式提供修订课程计划的信息等等,泰勒把这

些新理念同从科学测验运动中得出的旧观念,像测量、客观性、效度、

信度等混合使用。

2.试述回应性评价模式的特点。

答:回应性评价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

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在与预定式评价的对比中,可以得到回应性

模式的以下儿个特点:(1)从评价的目的来看,预订式评价的主要目

的是回答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回应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向委托人提

供其所需要的信息,解答他们的疑问,探究课程计划的特点。(2)从

评价人员所涉及的范围来看,预定式评价要求评价人员严格按照特定

的规划去搜集和分析材料;回应性评价要求评价人员探讨整个计划中

所有恰当的事务和问题,适时地搜集有用的资料。(3)从评价契约的

签订内容来看,预定式评价的契约往往是正式的、专门的,具有更多

的约束性,而回应性评价的契约式一般性的,具有更多的弹性和开放

性。(4)从评价的导向上看,预定式评价是以课程计划为导向的,根

据计划来搜集资料,以便确定目标是否达成,计划的实施是否按照预

定方案进行;回应性评价往往是以委托人所关注的事项和问题为导

向,课程涉及的意图和预定目标不是评价的一句,而有可能是评价的

对象。(5)从评价的设计来看,预定式评价的设计要求尽可能地明确

和专业化;回应性评价的设计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并希望设计能反映

或发现委托人所关注的问题,而且,随着评价的深入,新问题的发现,

评价人员可以修改原来的计-划。(6)从评价的方法论上看,在预定式

评价中,通常会使用实验研究的模式,运用二到三种处理方法观察某

些变量对学生的影响,并验证不同的假设,即使用一种“刺激一反应”

的模式;回应性评价要求在自然状态喜爱观察、描述并解释人的行为,

向委托人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以便计划的修改,这类似于一种“反

应一刺激”的模式。(7)从评价技术来看,预定式评价常用的技术有

实验设计、行为目标、假设检验、随机取样、客观性测验、统计推论

等,评价报告往往采用研究论文的格式;回应性评价通常采用的技术

是个案研究、表现性目标、随机取样、观察、多方听证等,评价报告

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8)从评价人员与当事人的沟通来看,预定式

评价的沟通时为了使所有的参与者明确和实现各自的责任,了解进行

评价的理由和方法,并提出一致的最后报告,因此,这种沟通往往是

正式的、偶然的;回应性评价中的沟通是为了了解自然真实的情况,

因此,沟通时评价自身所要求的,且是自然发生的、非正式的。(9)

从评价的解释方面来看,预定式评价对计划的价值及观察结果的解释

需要以预先拟定的目标或常模为依据;回应性评价的解释虽然也要参

考这些因素,但更依据参与评价的各方人士的不同价值观。一般来说,

回应性评价爱并不简单地提供单一的判断结论,二十对有关各方的价

值判断都加以陈述。(10)从评价的取舍代表来看,预定式评价是为

了取得客观的研究报告,往往放弃了修改课程计划的服务;回应性评

价可能牺牲了部分测量的精确性,获得评价对当事人的有用性。(11)

从评价对消除误差的努力来看,预定式评价较为重视评价误差的消

除,因此它采用客观的程序和独立的观点,以使评价结论能够经受相

应的技术检验;回应性评价强调主观性信息的重要性,不主张使用标

准化、客观的技术,因而对误差的存在持较为宽容的态度。总之,重

视评价对当事人的服务意识,重视实际的活动过程,反映多种价值观

对课程计划的观照,这是回应性模式的三个主要特点。这三个特点又

衍生出模式的其他特征,并决定了模式的整个面貌。

第五章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每题的横线上)

1.课程评价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类: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

价。

2.观察法有多种分类方法。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法

和控制观察法;按观察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按

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

参与观察法;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分为结构性观察法和非结构性观

察法。

3.测量一般通过量表来完成。按所测得到的数值的种类和特点,量

表一般分为四种:名义量表、顺序量表、间距量表、比率量表。

4.按照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访谈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

式访谈。

二、简答题

1.简述事件取样法和时间取样法的实施步骤,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2.采用实况记录法进行观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实况详录法。也称连续记录法。指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

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

采用实况记录法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场

景和时间。第二、要善于借助现代化设备。第三、记录要客观、全面。

3.运用观察法有哪些途径?

观察通常有以下基本途径:1亲自为学生上课。2听课,观察教学全

过程。3实地考察,亲自参观学校。4参与学校的各种有关活动。5

列席学校各种会议或召开座谈会。

4.特尔斐法、头脑风暴法是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两种常用方法,简

述其运用过程。

答:(1)特尔斐法,即对初拟指标进行筛选,其任务就是将内涵相同

的加以合并,互相矛盾的去伪存真,有因果关系的正本清源,把多余

的去掉,把遗漏的补充上。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是第一轮调查。把需

要征求意见的指标写成若干条意义明确的问话,或设计成表格的形

式,发给有关专家,请专家们以书面的形式给予回答。将其调查问卷

收回后,对各位专家们的意见、看法加以统计整理,写出反映调查结

果实际情况的简单小结,其次是对参与第一轮调查的专家进行第二轮

调查。调杳时将专家本人第一轮的调查表的意见、看法与第一轮的总

体调杳小结一起寄回去,请专家参考总体调查小结对自己原来的意见

进行修改后再寄回来。最后再对第二轮专家们的意见、看法进行归类

整理、分析综合,做出第二次小结。如果指标体系设计者认为离筛选

任务的要求差距很大,还可以再次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第三轮调查。一

直到取得满意结果为止。(2)头脑风暴法,即召开座谈会,请专家们

在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自己意见,集思广益完成筛选指标任务的方法。

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指标体系设计者主持会议,向参加会议的专家

们说明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意义和任务,说明初拟指标的来历等

情况。然后,请各位专家对初拟指标如何筛选自由发言。最后,会议

结束后,设计者对会议的情况进行总结,对众多专家的各种意见和看

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初拟指标的筛选任务。

5.编制问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在编制问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重点突出。问卷中所提问

题应与调查目的相一致,突出调查重点。第二、结构合理。问卷中所

提问题应当符合逻辑顺序和被调查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遵循先易后

难,先简后繁,先一般后具体的原则。第三、问题明确,措辞得当。

问卷中的问题应当简明扼要无歧义。措辞力求通俗易懂,语气要亲切,

使被调查者乐于回答。避免使用带有导向性的问题。第四、要控制问

卷的长度,问卷的问题数量要适当。一般而言,回答问卷的时间不宜

超过30分钟。

6.简述文献法的主要实施步骤。

答:文献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是:第一、编写文献调查大纲。根据评价

目的和评价对象,事前拟定查阅资料、文件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

和人员安排,科学做到分工查阅,有分类,有统计,避免重复查阅。

第二、筛选和分类。筛选就是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从众多文献

中选择有用的材料。分类则是对选定材料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第

三、复印或摘录。为便于分析和讨论,评价者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档案

材料复印并分发给评价小组的各位成员。第四、文献核实和汇总。为

了使评价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评价者还要对选定的材料进

行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五、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对

汇总和核实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明确结论,以便较好地引用。

7.简述观察法、访谈法和测试法的优缺点。

8.简述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四个环节。

答: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一

般包括四个环节:(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成立一个评价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和领导评价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可以下设若干个专题评价

小组。(2)制定评价实施活动计划及组织培训参评人员。领导组织机

构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周密的评价活动计戈IJ,评价活动

应该包括评价的目的和任务、评价对象和评价重点、评价活动的行为

准则和整体要求、评价实施的步骤和具体日程安排并组织培训参评人

员。(3)设计评价方案。评价方案一般包括评价的目的和对象。评价

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方法、实施期限、评价报告的

完成时间和接收单位、预算等。(4)编制问卷、设计表格等相关物质

上的准备。

三、论述题

试述评价方案的内容及主要设计步骤。

答:一个完整的评价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第一、评价目的和评价对

象。评价目的是指评价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是制定评价目标

的前提。评价对象是被评价者,评价谁,谁就是评价对象;评价什么,

什么就是评价对象。第二、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是评

价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和可操作化,是进行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

是评价方案的核心内容。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目的的尺

度和准则,有时还包括评价标准的背景描述等。第三、组织实施。包

括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组织方法以及一些纪律规定。第四、评价方

法。包括评价信息的搜集方法和处理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对于相同

的评价信息源,由于搜集信息的方法不同,所得到的评价信息可能不

同;由于评价信息方法的不同,对于相同信息,也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第五、实施期限。评价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评价标准在一定时间内

有效。对于导向性较强的评价指标,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修改

或补充,这也是一个时效性的问题。第六、评价报告的完成时间和接

受单位、部门或个人。评价结果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因此,应包括完

成时间。同时,应该包括评价报告的接受者,便于及时反馈,使评价

报告的接受者能及早做出决策和改进工作的计划。第七、预算。在实

施评价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这需要通过预算来保证。评

价方案的设计步骤主要有:第一、确定评价目的。不同的评价目的需

要不同的评价准则,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目的的明确有助于科学规

范评价方案和规定评价方案的使用范围。第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这是评价方案的核心部分。第三、分配和确定指标权重。即按照各准

则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等级关系,并依据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对各个指

标赋予相应权重。第四、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为测量和评价提供

参考尺度,它的科学性极大地影响着评价的质量。第六、对评价方案

进行论证。基本议题有:从方案的整体上看是否能全面体现评价目标,

有无遗漏指标,有无重复或多余指标?方案的科学性如何,方案的结

构是否层次分明、主次得当?评价标准和各个指标设计是否合理?方

案的可行性如何,是否符合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方案的效度如

何,能否达到评价的预期目的?论证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召开座谈会,

研讨会,进行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等。较为常用的是召开

有关专家参加的论证会。设计好论证会的议题,把评价方案和需要说

明的问题送给有关专家,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把专家召集到一起开论证

会。不论何种方法,就是为了完善评价方案,使之更加科学、有效、

可行。

第六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

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中)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应(A)。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综合与分科并行D.以综合实

践活动为主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应(C)。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综合与分科并行D.以综合实践

活动为主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应(B)。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综合与分科并行D.以综合实践

活动为主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

实践性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

性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二级管理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B)为内容呈现形式。

A.活动B.主题C.实践D.单元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特点的是(B)。

A.综合性B.知识性C.开放性D.生成性

7.下列对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B.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储备,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促进学生多

元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C.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

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认知性的课程,而是实践性的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它要求充分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亲身体验,积极实践

C.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

解决生活情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各方面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D.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经验性主

体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9.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

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既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由

教师确定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

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

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0.(D)o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的步骤:制定活动方案一一确立活动主题一

组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交流评价和反思--活动拓展延伸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

主性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

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11.B)o

A.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的是"圣人〃,而不是“剩人"

B.学科课程中形成的经验、感悟、学习方法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

C.学校所有教师和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

D.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

家等担任学生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和指导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是(

12.A)o

A.实践性B.综合性C.探究性D.开放性

13.下列不属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目标的是(C)。

A.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B.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C.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D.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14.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的儿点是(A)。

A.注重过程,突出重点,关注发展,形式多样

B.注重结果,突出知识,强调选拔

C.注重技能,突出知识,形式多样

D.注重方法,突出发展,强调选拔

15.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学习方

法是(B)。

A.信息技术B.劳动与技术C.研究性学习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包括三个维度,下列不属于这三个维

度的是(B)o

A.学生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

B.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教师专业提高的评价)

C.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支持

D.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改进的评价

17.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的是(A)。

A.作品的质量B.知识与技能C.过程与方法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8.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重要作用的评价

是(A)。

A.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B.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C.学生对教师的教

学反馈D.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的指导

19.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对象的是(A)。

A.对学校的评价B.对学生的评价C.对教师的评价D.对课程的评价

2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D)。

A.重发展B.重改善C.重过程D.以上都是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每题的横线上)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并作为必修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

课程领域。

3.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3年级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4.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实践活动为核心,主要围绕三

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

的关系。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

究者和建设者。

6.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小学阶段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学习

方式的综合性两个方面。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主

体的多元化两个方面。

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实

施途径和方式进行。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和班团队活动、学

校传统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

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在这门课程改变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

构体系中,只有结论性的教育模式,没有过程性教育模式的状况;学

生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从只有接受性学习到既有接受性学习,更有研

究性学习的转变。

1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想到做不到;用手不用

脑,事情做不好;手脑都能用,才会有创造。〃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实践性。

13.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目的在于以掌

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

及特定领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

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14.以"走近自行车〃和以“远离毒品,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

动,分别突出劳动技术教育领域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域。

1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涉及服务社区、走进社会、关爱他人、

珍惜环境、善待自己五个方面。

16.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袋评定和协商

研讨式评定被视为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三、判断题(请对下面的陈述作出判断,对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V",

错的打"x")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

和社会生活的一门实践性课程。(V)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以综合主题的方式,

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

术教育之中,或由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V)

3.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V)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个大拼盘,是其他课程的附庸。(x)

5.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不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x)

6.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

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V)

7.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

(x)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版本比较多。我们在选择教材的时候,

要尽量做到符合学校所处社区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V)

9.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x)

10.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注重研究结果的评价。(x)

11.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地方差

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

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

程资源。(V)

12.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只能集中使用。(X)

13.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V)

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

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

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V)

15.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V)

16.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V)

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

三至六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V)

18.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不以认知目标为主,而是以各种行为目

标和情感目标为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以系统知识的获

得为目的。(x)

19.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以及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等都属于综

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V)

2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学校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修

的一门校本课程。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人与自我"、"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来设计实施。(V)

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大致过程是:发现问题一一归纳

主题一一设计活动一一组织实施一一反思评价。(x)

22.分析、解决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x)

2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

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

源并组织实施。(V)

24.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切入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

定领域融合实施的有效途径。(V)

2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教

师资源”,立足于“学生个性”,提倡"因能施教"、"协同教学〃。(V)

四、名词解释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

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

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2.成长记录袋评定

成长记录袋评定: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

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

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状况。

3.协商研讨式评定

协商研讨式评定:适合对学生参与的专题活动的表现及其收获所进行

的评价,它集中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原则。通过协商研

讨式评定,学生对活动获得概括性的体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所获经

验的认识并激发兴趣,也可以分享其他同学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简答题

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

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注

意下列总体要求:(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

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

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⑶课时集中使用与

分散使用相结合;⑷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⑸以融合的方式设

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

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生

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加强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设计和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⑵转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

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

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

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3)面向学生的“生

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超越

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

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

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

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

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桥梁。

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

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乂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

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

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

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表现为:(1)学科类

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

的活动内容都与其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

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的,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

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

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2)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

践学习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

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

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3)学科类

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物理、化

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实施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察、实验、

制作为主,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

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