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消化和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1.gif)
![(4.2)-消化和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2.gif)
![(4.2)-消化和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3.gif)
![(4.2)-消化和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4.gif)
![(4.2)-消化和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55e39af0f9230cac66b831cbe306022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r6DigestionandAbsorption概述消化吸收肝的功能Digestion&Absorption第一节概述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管平滑肌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的神经支配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F)Introduction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直接吸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
消化
消化系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废物排出消化、吸收的概念和消化方式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消化液中消化酶
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消化(digestion)营养物质消化道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血液淋巴吸收(absorption)“形变”“质变”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磨碎混合推送Introduction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生理特性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自动节律性具有紧张性富有伸展性对不同理化刺激敏感性不同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Introduction静息电位:较低、不稳定波动大:50~-60mV++Ca2+Cl-Na生电性钠泵K(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Introduction2.慢波(BER/slowwave)1)定义:消化道平滑肌在Rp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缓慢的节律性的低振幅去极化和复极化波。幅度:10-15mV;频率:3-12次/min2)产生机制:源于cajalcell,与生电钠泵活动的周期性减弱或停止有关。受自主神经调节,但产生不依赖于神经支配。3)作用:使Rp接近阈电位,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控制肌肉收缩的频率。(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Introduction3.动作电位(快波)时程短;收缩幅度决定于叠加动作电位的数目BER→Ap→MCCa2+内流
K+外流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大肠液
体内消化腺及消化液6-8L
消化液的主要成分1.H2O:占90%以上2.无机盐:H+、Na+、HCO3-等3.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粘液Introduction①水解食物-消化酶②提供适宜pH值
③稀释食物④保护消化道粘膜-粘液、抗体
消化液的作用Introduction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消化道的神经支配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外来神经系统内在(壁内)神经丛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壁内神经丛(一)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nervoussystem)前者位于环形肌与纵行肌之间,主要支配平滑肌的活动;后者位于粘膜下层,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消化道管壁内的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局部传入Gutbrain(一)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nervoussystem)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运动神经自主神经躯体运动神经(二)外在神经系统(extrinsicnervoussystem)前者兴奋可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后者促进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交感神经支配起源:T5-L2支配:内在神经元、胃肠平滑肌、消化腺、血管平滑肌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兴奋时抑制胃肠道运动,
抑制腺体分泌、使血流量减少;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神经支配分布:横结肠以上--迷走N,以下--盆N支配:胃肠平滑肌、消化腺递质:Ach;极少数释放肽类物质作用:兴奋时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括约肌粘膜血管减弱加强减少增加收缩舒张收缩舒张外来神经(extrinsicnervoussystem)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图:内在神经与外来神经消化道的神经支配CNS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N消化道管壁receptors胃肠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局部肌间N丛黏膜下N丛由胃肠黏膜内分泌细胞(APUD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化学本质肽类-gastrointestinalpeptides消化道是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guthormone)
促胃液素胃窦、十二指肠
G细胞
促胰液素
小肠上部
S细胞
缩胆囊素
小肠上部
I细胞
抑胃肽
小肠上部
K细胞生长抑素胰岛、胃、小肠、结肠
D细胞胰多肽胰岛、胃、小肠、大肠
PP细胞
胰岛素
胰岛
β细胞
胰高血糖素
胰岛
α细胞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及其分布部位
胃肠激素分泌部位分泌细胞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开放型细胞(大多数)闭合型细胞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
内分泌
旁分泌
神经分泌
(复习概念)三大激素分泌刺激物功能促胃液素Gcells迷走N(Ach)蛋白质+胃肠运动+胆囊收缩+腺体分泌消化液促胰液素Scells盐酸脂肪蛋白质-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缩胆囊素(CCK)Icells盐酸脂肪蛋白质+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胆囊收缩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β细胞胰岛素3.营养作用:促进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
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胃、十二指肠粘膜生长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DNARNAProtein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脑-肠肽(brain-gutpeptides):在胃肠道和中枢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胃肠激素→脑组织;脑内肽类→消化器官促胃液素、CCK、生长抑素、P物质、神经降压素、脑啡肽第二节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一)咀嚼和吞咽(二)唾液及其分泌(一)咀嚼和吞咽作用:切碎、研磨、搅拌、混合,便于吞咽;化学性消化(唾液淀粉酶);反射性引起下段消化管活动,为进一步消化做好准备。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活动,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动的反射动作。1.咀嚼(mastication)2.吞咽(swallowing)口腔内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内的过程。口咽喉食管密切配合、复杂而有序第一阶段:口腔→咽,(口腔期)随意动作第三阶段:食管→胃(食管期)蠕动第二阶段:咽→食管上段,(咽期)反射动作协调有序正常情况下,胃内容物不向食管逆流Why?LES(食管下括约肌)
食管下端与胃连接处宽约1-3cm的高压区,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二)唾液及其分泌腮腺颌下腺导管颌下腺咀嚼肌舌下腺腮腺导管1、唾液的性状和成分大小唾液腺分泌,无色无味近中性,1.0~1.5L/d成分:水:99%有机物:无机盐:Na+、K+、Ca2+、
Cl-、HCO3-唾液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黏多糖免疫球蛋白激肽释放酶2、唾液的作用①湿润口腔,利于吞咽和说话④清洁、保护口腔清除食物残渣中和、冲淡有害物质杀菌--溶菌酶、球蛋白⑤排泄功能如:汞、铅,病毒②溶解食物,利于产生味觉③消化淀粉--唾液淀粉酶3.唾液分泌的调节reflex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唾液分泌的调节望梅止渴?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感受器位于头面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食物延髓下丘脑皮层唾液分泌增加ⅦⅨAchM
受体交感N量多稀薄口腔黏膜和舌感受器ⅤⅦⅨⅩ
副交感NNEβ
受体量少粘稠睡眠疲劳失水恐惧唾液减少二、胃内消化(一)胃的运动1.胃的运动形式2.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3.呕吐(二)胃液的分泌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胃粘膜的自身保护作用3.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一)胃的运动1.胃的运动形式(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relaxation):
进食动作和食物刺激咽、食管感受器,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舒张。意义:容纳和储存食物(2)紧张性收缩意义:保持形状、位置;维持一定压力,促化学消化(3)蠕动(peristalsis):食物入胃5min出现;由胃的中部开始,并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波形运动。
意义:①磨碎食物(机械性消化)②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
③推进食糜(胃排空)1.胃的运动形式特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往返运动;(4)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motorcomplex,MMC):在非消化期的一种间歇性强力收缩,分为四个时相。
意义:起“清道夫”的作用;抑制细菌过度繁殖1.胃的运动形式特点:周期性,静息期长1相:慢波电位,无收缩;2相:间断无规则的蠕动;3相:连续规则强力收缩;4相:过渡期;Ⅳ2.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胃的排空(gastricemptying):
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进食5分钟后开始。
排空速度:稀、流质>稠、固体小颗粒>大颗粒糖>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4~6小时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食物进入胃胃收缩运动食物进入十二指肠
排空的动力:2.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胃的排空受胃和十二指肠两方面因素控制:(1)胃内食物促进胃排空:(2)十二指肠内食物抑制胃的排空:胃内容物胃壁扩张→壁内N、迷走-迷走扩张/蛋白质产物→促胃液素↑胃运动加速排空盐酸、脂肪、高渗液肠-胃反射;促胰液素、抑胃肽和缩胆囊素释放胃运动延缓排空
两方面作用相互配合-胃排空间断进行胃内容物胃的运动加强,促进排空食糜进入十二指肠抑制胃运动,延缓排空食糜中的酸被中和,消化产物被吸收十二指肠抑制胃排空的因素被解除3.呕吐将胃及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反射动作。刺激胃肠道感受器延髓呕吐中枢胃、小肠、膈肌、腹壁肌肉收缩前庭N视嗅觉间脑、皮层颅压增高意义:防御性反射,促进胃内有害物质排出。(二)胃液的分泌G细胞贲门腺-黏液细胞-稀薄碱性黏液泌酸腺-三种细胞幽门腺-碱性黏液消化腺内分泌细胞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ECL–组胺上皮细胞-黏稠黏液胃的分泌细胞(肠嗜铬样细胞)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状:无色无味酸性液体(PH:0.9~1.5)分泌量:1.5~2.5L/d主要成分:水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HCO3-内因子(1)盐酸(HCL/gastricacid)基础排酸量:0~5mmol/h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男性>女性;50岁以后降低分泌机制:壁细胞主动转运H+(H+、K+-ATP酶)H+←H2O的解离Cl-←血浆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1)盐酸(壁细胞)主要作用:②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③杀灭胃内细菌④(十二指肠)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⑤促Fe2+和Ca2+的吸收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最适pH环境
胃酸过多→溃疡消化性溃疡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马歇尔和沃伦(由此二人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胃蛋白酶原(主细胞)HCl和自身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PH=2活性最强—PH=5失活蛋白质眎和胨(3)黏液和碳酸氢盐来源: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上皮细胞成分:糖蛋白;0.5mm黏液凝胶保护层黏液作用:润滑,利于往返运动;胃黏膜免受机械性损伤;
减慢H+向胃壁扩散速度;
来源:非泌酸细胞分泌、组织间液渗入,进食时分泌速率增加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barrier):
胃粘膜表面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厚约0.5-1.0mm的抗胃粘膜损伤的屏障。碳酸氢盐作用:中和胃酸
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黏液-HCO3-
屏障黏膜屏障胃黏膜的细胞保护粘液-碳酸氢盐屏障:HCO3-H+特点:粘度大,存在PH梯度(靠近胃腔侧呈酸性,靠近粘膜细胞侧呈中性)。作用:避免H+直接侵蚀;阻止胃蛋白酶原激活。紧密连接胃粘膜屏障胃粘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侧膜之间存在紧密连接,这种结构可以防止胃腔内的H+向粘膜上皮细胞内扩散,称为胃粘膜屏障。胃粘膜的细胞保护前列腺素
1.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2.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
3.增加黏膜血流,助于黏膜修复
⑴来源:壁细胞分泌
⑵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亚单位A+B12→复合物:防B12被水解酶破坏亚单位B+结合特异受体:促进回肠末端吸收B12⑶临床:胃大部切除、广泛性萎缩性胃炎、,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粘膜B12B12B12IFIFB12胃回肠Ca2+IF(4)内因子(intrinsicfactor)1.头期胃液分泌:相关刺激或进食动作引起,感受器在头面部。机制: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分泌特点: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占消化期分泌总量的30%;酸、胃蛋白酶原均高;消化力强,与食欲有关。2.胃期胃液分泌:食入胃后,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特点:占进食后分泌总量60%;酸高、胃蛋白酶原含量也能很高。2.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主要作用途径:①迷走-迷走反射:食物直接扩张胃,刺激胃底、胃体的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至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起胃液分泌,这一反射称为~。3.肠期胃液分泌:食糜入十二指肠引起体液调节为主(促胃液素、肠泌酸素)量少,10%②扩张刺激幽门部感受器,通过内在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释放。③食物的化学成份可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酸度不高,消化力较弱。食物刺激眼、耳、鼻口、舌、咽、食管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幽门部化学刺激胃腺机械小肠刺激化学胃液
促胃液素头期胃期肠期胃幽门部机械刺激中枢壁内N丛壁内N丛幽门部G细胞十二指肠G细胞Ⅴ、Ⅻ、Ⅸ、ⅩⅠ、Ⅱ、ⅧⅩ迷走N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3.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⑴乙酰胆碱:迷走N末梢,M受体
⑵促胃液素:G细胞分泌,作用广泛
⑶组胺:ECL细胞分泌,H2受体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①ACh②组胺③促胃液素胆碱能N元嗜铬样细胞G细胞
壁细胞M3受体H2受体特异受体特异受体M受体泌酸↑质子泵阿托品××××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生长抑素×(1)盐酸胃窦PH≤1.2-1.5或十二指肠≤2.5②机制(负反馈):HCL分泌增多时会负反馈抑制胃酸分泌。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SS十二指肠促胰液素球抑胃素胃酸胃酸4.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组胺①(2)脂肪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十二指肠黏膜肠抑胃素胃液胃运动(3)高张溶液高张溶液小肠渗透压感受器小肠黏膜释放激素胃液3.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肠-胃反射第四节小肠内消化小肠的运动胰液的分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是消化和吸收
最重要的部位(一)小肠的运动1.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
意义: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保持形状,维持内压,有助混合,密切接触,利于吸收。(2)分节运动(3)蠕动(4)移行性复合运动(MMC)(2)分节运动(segmentationcontraction)
定义:以多点环行肌同时舒缩活动为主的节律性活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1.小肠的运动形式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性消化;
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
挤压肠壁促进小肠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利于吸收。意义:上段频率高,下段频率低(3)蠕动重叠在分节运动之上,可发生在小肠任何部位。0.5~2.0cm/s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意义:推进食糜达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
近端速度>远端;较慢;进行几厘米后消失;进食后增强1.小肠的运动形式蠕动冲(peristalticrush):
肠粘膜受到强烈刺激时,引起的一种强烈、快速的蠕动。2~25cm/s。食糜由小肠始端→末端,甚至大肠作用:迅速清除有害刺激物,解除肠管过度扩张
逆蠕动:回肠末端出现。防止食糜过快进入大肠,利于充分消化和吸收
(4)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motilitycomplex)(一)小肠的运动2.回盲括约肌(回盲瓣)的功能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环形肌增厚,起括约肌作用。1、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延长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2、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活瓣作用。主要功能:盲肠充盈-壁内N丛-回盲瓣收缩,回肠运动减弱—延缓食糜通过进食--胃回肠反射—回肠蠕动加强--回盲瓣舒张—食糜排入结肠3.小肠运动的调节(1)壁内神经丛(肌间神经丛)(2)外来神经(3)体液因素机械、化学刺激副交感(+);交感(–)(+)促胃液素、CCK、胰岛素、5-HT(–)促胰液素、生长抑素、VIP、NO胰腺腺泡细胞:各种胰酶小导管上皮细胞:
H2O、HCO3-、Cl1-2L/d、无色、无味、碱性、PH7.8-8.4外分泌腺内分泌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二)胰液(pancreaticjuice)的分泌1.胰液的性状和成分和作用组成胰液(1)
HCO3-盐(在胰液无机成分中的含量很高)浓度:140mmol/L(比血浆高4倍)作用:1)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2)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2)胰淀粉酶:α-淀粉酶;PH:6.7-7.0淀粉胰淀粉酶糊精、麦芽糖高效、高速胰脂肪酶甘油三酯甘油+甘油一酯+脂肪酸胰脂肪酶(3)胰脂肪酶:PH:7.5-8.5,在辅脂酶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辅脂酶脂滴胰液中还含有胆固醇酯酶、磷脂酶A2(4)胰蛋白酶原和靡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肠激酶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月示和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单独蛋白质羟基肽酶+胰液是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消化液为什么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不消化自己?胰蛋白酶抑制物暴饮暴食急性胰腺炎视、嗅、咀嚼食物扩张胃泌素(血液)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盐酸CNS胰腺胃窦胃体小肠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1.头期(20%)2.胃期(5%~10%)3.肠期(70%,最重要)神经为主水和HCO3-少、酶丰富(血液)2.胰液分泌的调节体液为主水和HCO3-少、酶丰富体液为主水、HCO3-、酶都高Ach①促胰液素分泌:S细胞刺激因素: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肪酸作用: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水盐多、酶少,保护肠粘膜;提供适宜PH;促胆汁分泌
②CCK
分泌:I细胞刺激因素: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脂肪
作用:促腺泡分泌,酶多、水盐少;促胆囊收缩、胆汁排出;对胰腺营养作用(2)体液调节(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肝细胞胆囊十二指肠肝胆汁胆囊胆汁消化期非消化期金黄色,弱碱性深棕色,弱酸性800~1000ml/d,味苦、有色、液体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H2O▲
有机物:胆盐
胆固醇(是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卵磷脂)
胆色素(血红素的代谢产物,是决定胆汁颜色的主要成份)▲
无机盐:Na+、K+、Ca2+、HCO3-
2.胆汁的作用(胆盐—脂肪的消化和吸收)(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使脂肪乳化为微滴,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乳化剂”(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促进脂肪吸收: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利于通过小肠粘膜—“运载工具”
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中和一部分胃酸;进入小肠的胆盐绝大部分由回肠粘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再形成胆汁,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4)胆盐的利胆作用
返回到肝脏的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称为胆盐的利胆作用。3.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放胆囊的作用:储存、浓缩和排放胆汁;调节胆管内压力胆汁的分泌是持续的,排出是间断的:食物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以高蛋白食物刺激作用最强,高脂肪和混合食物次之,糖类食物作用最弱。胆汁的分泌以体液调节为主。③胃泌素④胆盐①②3.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1)神经调节进食动作、食物刺激胃和小肠①神经反射(传出:迷走N)胆汁少量增多、胆囊收缩轻微加强②促胃液素(2)体液调节(为主)①CCK③胃泌素④胆盐①②蛋白质、脂肪产物(通过血液循环)胆囊收缩、Oddi舒张、胆汁排放(作用强)②
促胰液素③胃泌素④胆盐①②胆汁中的水和碳酸氢盐增加③
促胃液素胆管上皮分泌肝细胞、胆囊肝胆汁分泌、胆囊收缩胃酸分泌十二指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胆汁分泌④
胆盐(肠-肝循环)肝细胞分泌胆汁(胆盐的利胆作用)(四)小肠液的分泌1.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肠激酶--肠腔内激活胰蛋白酶原肽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上皮细胞内继续消化性质: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弱碱性,分泌量大(1~3L/日)特点:分泌量多但变动较大成分和作用:水、电解质、粘液、免疫蛋白、酶类黏蛋白--抵抗机械性损伤HCO3---中和胃酸,保护肠黏膜量大--稀释消化产物,降低渗透压,利于消化吸收2.小肠液分泌的调节食糜局部机械、化学刺激肠壁内神经丛反射神经因素:体液因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主要机制五、大肠内消化没有重要消化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吸收细菌合成的VitB、VitK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一)大肠的运动及排便(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餐后或副交感兴奋(3)蠕动:肠内容物远端推进集团蠕动(massperistalsis):强、快、远的蠕动。3-4次/d,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便意(1)袋状往返运动:空腹和安静时,环形肌无规律收缩,使结肠袋内容物向两端短距移位,但无向前推进--利于水和电解质吸收胃-结肠反射,生理现象,多见儿童1.大肠的运动2.排便排便反射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大脑皮层、脊髓骶段传入神经排便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盆神经、腹下神经盆神经(+)阴部神经(-)结、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肛门外括约肌舒张排便(二)大肠液的分泌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粘液、碳酸氢盐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酸碱度温度细菌繁殖酶分解食物残渣中糖类、脂肪-发酵作用产物过多腹泻分解蛋白质--腐败作用入血至肝解毒粪便排出利用肠内容物合成VitB、K第三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血液、淋巴液1.吸收的部位口腔、食管:不吸收胃:仅吸收少量水分和酒精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主要部位回肠只吸收胆盐、VitB12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③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④食物停留时间长(3~8小时)①
吸收面积大
总长4~5米皱褶、绒毛、微绒毛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淋巴管、平滑肌纤维、神经纤维网②有利于吸收的特殊结构2.吸收的途径与机制
▲吸收的途径▲吸收的机制(1)跨细胞途径:(2)细胞旁途径:(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渗透(2)主动转运:原发、继发(3)入胞和出胞:肠腔→顶端膜→基底侧膜→血液/淋巴肠腔→紧密连接→细胞间隙→血液(一)糖的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与Na+耦联)细胞易化扩散细胞间隙-血液形式:单糖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Na+-半乳糖同向转运体机制: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二)蛋白质的吸收:细胞二肽、三肽继发性主动转运(与Na+耦联)二肽酶、三肽酶水解氨基酸血液扩散形式:二肽、三肽、AA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Na+-肽同向转运体(三)脂肪的吸收:机制:与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淋巴途径为主形式:被动吸收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四)无机盐的吸收:1.Na+的吸收:97-99%吸收入血转运体上皮细胞与水一起血液主动吸收基底侧膜钠泵使细胞内低钠组织间隙2.Fe2+的吸收:1mg/日,必须是2+,VitC、HCl促其吸收(四)无机盐的吸收:3.Ca2+的吸收:主动转运离子钙才能被吸收;VitD、脂肪、HCl促吸收;草酸妨碍吸收肠腔血液Ca泵Ca2+Na+Ca2+顶端膜基底侧膜CaBPCa2+Ca2+4.负离子的吸收Cl-的吸收被动扩散HCO3-的吸收以CO2形式,经肺排出(六)维生素的吸收:脂溶性(VitA、D、E、K)--类似脂类水溶性--Na+同向转运体(小肠上段)VitB12+内因子--回肠(五)水分的吸收:8-10L/日,渗透方式summary消化吸收机械性化学性平滑肌生理特性消化液、胃肠激素神经支配口腔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功能胃液胃运动胰液、胆汁小肠运动排便反射部位主要营养物质第四节肝的功能一、肝分泌胆汁的作用二、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三、肝的解毒作用四、肝的防御和免疫功能五、肝脏的其他功能课堂作业1.名词解释:胃排空、容受性舒张、分节运动、胆盐的肠-肝循环2.简答题: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与吸收内分泌免疫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mechanicaldigestion):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性消化(chemicaldigestion):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变)Digestivetract1893年,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用甲基蓝及嗜银染色法在胃肠道观察到一类特殊的间质细胞称为Cajal细胞。位于环行和纵行肌之间,呈纺锤型或星状,发出细长的分支形成细胞突起。SantiagoRamonyCajal
+图: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RP图:胃壁内的神经丛粘膜层粘膜下层粘膜下神经丛环肌层肌间神经丛纵肌层
自主神经对内脏功能调节
交感兴奋心跳快,血压升高汗淋漓,
瞳孔扩大尿滞留,胃肠蠕动受抑制;
副交兴奋心跳慢,支气管窄腺分泌,
瞳孔缩小胃肠动,还可松驰括约肌。
记忆口诀:除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外,近年来发现神经系统和其他内分泌腺内也含APUD细胞。来源:外胚层的神经内分泌程序细胞。
APUD细胞能产生胺类物质如儿茶酚胺、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褪黑激素、组胺等;肽类物质如:加压素和催产素,腺垂体的各种激素,以及诸多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胃泌素,CCK、VIP、P物质、脑啡肽等等。APUDcellAPUD细胞及其功能的发现可解释脑-肠肽的双重分布。蠕动(peristalsis):消化道平滑肌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由神经介导的,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的反射活动。蠕动反射包含两个部分:脑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注意防止吸入性肺炎喷门失迟缓症
--吞咽困难LES张力减弱
--胃液逆流二、盐酸、内因子粘液胃蛋白酶原泌酸腺黏液颈细胞Gastrin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刺激ECL细胞分泌组胺营养作用加强胃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胰液、胆汁分泌Shamfeeding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头部感受器兴奋Ⅰ.Ⅱ.ⅧⅤ.Ⅶ.Ⅸ.Ⅹ中枢G细胞促胃液素迷走N胃液分泌组胺Ach蛙皮素胃期胃液分泌的研究—小胃法胃期胃液分泌的机制:食物扩张刺激胃底、胃体感受器迷走-迷走长反射内在神经丛反射胃液分泌食物扩张刺激幽门内在N丛G-cell释放促胃液素蛋白质产物头期胃期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蛋白质分解产物经GRP1897--19691-2ml胃窦幽门胆盐(biltsalt):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的钠盐或钾盐,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ofbilesalt):胆盐在随胆汁排入小肠后,约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小肠的过程。
胆盐是胆汁分泌的主要刺激物。胆固醇:脂肪代谢产物。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成适当比例,维持胆固醇呈溶解状态。胆固醇过多胆盐过少胆固醇析出成结晶—胆结石SegmentalcontractionareresponsibleformixingNonetforwardmovement1.消化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主要依赖于(
)。A.交感神经的支配B.副交感神经的支配C.平滑肌本身的特性D.食物消化产物的刺激作用
E.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性变化2.所谓“食道-胃括约肌”是指(
)。A.食道与胃交界处增厚的平滑肌B.位于食道下段的高压区C.能阻止食物进入胃的瓣膜装置D.食道与胃交界处的横纹肌E.食道与胃交界处的括约肌3.胃容受和贮存食物的功能主要是由哪个部位提供的(
)。A.幽门B.胃底C.胃窦D.胃底和胃体的一部分E.胃体4.下列对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兴奋性低,收缩缓慢B.具有快而规则的自动节律C.具有紧张性收缩D.富有伸展性E.对化学、温度、牵拉刺激敏感5.有关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
B.静息电位的形成还与钠泵活动有关C.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由Na+内流形成
D.静息电位的幅度较骨骼肌低E.基本电节律与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6.消化道中能对胆盐和维生素B12主动吸收的部位是(
)。A.十二指肠B.空肠C.胃D.回肠E.大肠8.在胃可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铝板幕墙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民族服装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烹饪工艺学(第2版) 课件 单元5糊浆调配工艺
- 2024年12月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属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煤矿掘进工程承包及安全生产监管服务协议(2025版)
- 疼痛-诊断学基础课件
- 外科手术学基础总论无菌课件
- 人工合成抗菌药课件
-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同步
- 《CPU基础知识》课件
- 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 个人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2篇
-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计算题100道及答案
- 认识比例尺人教版课件
-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课件
- 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医院放射诊疗中的辐射防护常识学习培训
- 《中国山水画技法》课件
- 如何提升小学教学质量
- 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A卷)
- 变电站模块化建设2.0版技术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