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_第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_第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_第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_第4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教师资格理论考试真题小学教育心理学一、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景中___的基本的规律科学.2.皮亚杰认为___是智慧的最高表现3.科勒认为学习是通过____过程实现的4.奥苏佰尔认识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要由认知驱动力___和附属驱动力等三方面组成5.一般而言,概念货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____的信息,而返利则传递了最有利于___的信息6.定势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对指向该活动的一种________状态7.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______8.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________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9.______是辅导教师设身楚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受,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二、选择题1.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桑纳克B冯特C斯金纳D布鲁纳2.根据埃克克森理论,6-11岁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A主动感B自主性C自主性D勤奋感3.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是()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奖励4.学生会写”水”这个字以后,有助于学习”淼”这种迁移属于()A负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具体迁移5.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超过__时,效果并未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A50%B100%C150%D80%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下列应用中正确的是()A学习简单时,教师创造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B遇到苦难课时,使学生尽量紧张.C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心平气和的引导,以免学生焦虑D教授中等难度的内容时,让学生自学7.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A新的理解B不同的见解C认知策略D类比式表象8.根据严谨程度,教学评价可分为()A形成性和总结性B常模参照性和标准参照性C配置性和诊断性D正式性和非正式性9.阅读技能是一种()A操作技能B运动技能C心智技能D器械性技能10.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文某部分是,就会返回去重读困难的章节,放慢速度,这属于认知策略中的()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C调节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11.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遭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这种现象的合理理解是()A认知失调B效果律C经典条件反射D社会学习理论12.“349+1890=?”属于A有结构的问题B五结构的问题C排列问题D界定含糊问题13.关于创造性与智商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高智商就会有高创造性B低智商不可能又高创造性C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可能低D高创造者必须有必须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14.心理健康是()A无失败B无冲突C无痛苦D失败,冲突,痛苦中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15.研究发现,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A课堂中发生的细节B新材料的理解C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D课堂练习三、判断分析题,说明错误的理由1.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4岁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力2.任何一种操作技能的形式只需通过练习就足够了()3.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都是准水平的概括()4.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语言效应5.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四、简答题1.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有哪些影响?2.成败归隐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特殊儿童的类型有哪些5.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分别是什么五.论述题谈谈你对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教育理念的启示六.案例分析题下面是为教师教授”鸟”的概念的教学片断师:说手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鸟生:麻雀,鸡,鸭师:为什么说他们是鸟生:因为他们都会飞师:会飞的都是鸟?生:他们不是鸟师:为什么生:…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和老师总结出:”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的概念的本质特征请分析这位教师在教授”鸟”的概念时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的?2021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D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A.1一2岁B.3--4岁C.5---6岁D.7一8岁

2.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诞生的时间是.

A.1906年B.1908年C.1910年D.1912年

3.根据归因理论,属于外部、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是.

A.疲劳B.能力C.运气D.任务难度

4.“触类旁通”所反映的迁移类型是。

A.特殊迁移B.普遍迁移C.负迁移D.近迁移

5.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

A.组块B.图式C.知识网络D.产生式

6.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这一阶段属于心智技能形成的。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操作定向D.原型内化

7.因怀疑自己解题错误而重新审题,因阅读遇到障碍而反复阅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B.复述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8.历史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请回答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这是一个。

A.常规性问题B.结构不良问题C.有结构的问题D.创造性问题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师如何教的科学。

22.组块编码是促进知识理解的策略。

23.利用各种表格将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加工策略。

24.“知名科学家都是年长男性”是一种刻板印象。

25.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过程。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联结主义学习的主要观点。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8.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

29.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30.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1.请结合教学实际论迷学生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32.请结合实际论述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培养途径。【答案】一、选择题

1.A2.D3.D4.B5.D6.B7.D8.C.9.A10.B二、填空题

11.赫尔巴特12.同化13.刺激的分化14.附属内驱力15.司法型

16..痕迹衰退说17.操作模仿18.资源管理19.交互作用20.激励三、判断说明题

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师如何教的科学

【错误】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22.组块编码是促进知识理解的策略。

【错误】组块编码指是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经验,对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粗止、是有利于知识保持的策略。

23、利用各种表格将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加工策略。

【错误】学习中通过画各种表格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是在知识一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一种组织策略。

24.“知名科学家都是年长男性”是一种刻板印象。

【正确】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种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

25.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过程

【错误】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四、简答题

26.简述联结主义学习的主要观点

答:(1)学习的实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28.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

答:(1)由官能心理学派提出的。(2)各种官能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3)能自动迁移。

29.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答:(1)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具有物质性,心智技能的活动对象具有观念性。(2)操作技能的活动结构具有展开性,心智技能的活动结构具有减缩性。(3)操作技能的活动要求不同(或操作技能的进行具有外显性,心智技能的进行具有内隐性.

30.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五、论述题

31.请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学生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学生的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适当的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有效的教学应该既适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理想的教学应该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上要点,如果没能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洽当的举例说明,扣分。

32.请结合实际论述学生道德隋感体验的培养途径。

(1)知情结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适当解释或阐述.(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适当解释或阐述.(3)真情感化甲硕苗些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适当解释或阐述,举例说明.2021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教育学史上,教育思想家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说是。

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交往起源说

2.19世纪后,欧美国家规定宗教不得干预学校教育活动,这体现了现代学校教育的。

A.科学性特征B.世俗性特征C.生产性特征D.国际性特征

3.“拔苗助长”有违人的发展的特征。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4.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_。

A.遗传素质B.学校教育C.主观能动性D.自然环境

5.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自然环境B.物质环境C.学校教育D.主观能动性

6.在实践上,教育目的有不同层次的表述,学科教学目标又称作。

A.国家教育方针B.学校培养目标C.班级教育目标D.课程教学目标

7.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判断,这指的是教师的角色.

A.诊断者B.指导者C.评价者D.研究者

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

A.认识的直接性B.学生的合作性C.教学的教育性D.活动的开放性

9.为检查英语写作能力,张老师以一则新闻报道为内容拟了一份英语试卷,用选择题和判断题考查学生对该报道的理解。这样的试卷其。

A.效度低B.信度低C.难度低D.区分度低

2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24教学即智育。

25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6.孔子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观点有哪些?

27.我国有关法律关于“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包括哪些内容?

28.简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9.简述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

30.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1.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32.案例分析:

早读的时候,班主任林老师发现著著薄施脂粉,不禁皱眉:“花季少女,何苦化妆呢?

学生就要有学生清纯的模样,我不能看着她在班里掀起化妆的热潮啊!再说学校正在进行仪容仪表的检查,要求较严。”

然而,林老师理解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当她们认为那一头五颜六色的头发很新潮时,我们的建议无论如何合理都会被认为“落伍”;当她们认为涂脂抹粉很有必要时,我们的阻止不管怎样真诚也都无济于事。

早读结束,林老师把育著叫到教室外,感叹道:“我们著著长大了!知道打扮自己了。”她不好意思地看着林老师笑,林老师也笑着真诚地说:“我上大学时因为要经常上舞台,也学过一点化妆技巧的。今天你的粉底打得不错,眼线画得却不好。下眼线不必画,要画也从中间开始画,眼睛才显得水灵、深邃,你画得太长、太满了!

著著吃惊的目光里带着几分钦佩。

林老师微微一笑,继续说:“以前我还经常感叹:看著著的皮肤多娇嫩!花季少女本身就很漂亮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该有多好!何必化妆呢?你是在遮掩你的优势啊!你这样一化妆,别的同学该向你学习了。你们又不懂化妆技巧,岂不是要越画越难看?而且,咱们做学生的,也买不起高档的化妆品,万一把皮肤伤害了,就更得不偿失了。”

...…

下午,背著就恢复了以前的素面朝天。

请问:林老师的做法符合德育原则中的哪一条原则?请加以评析。【答案】一、选择题:1.A2.B3.A4.B5.D6.D7.A8.C9.A10.A二、填空题:11.体质的增强(增强体质)12.195713.洛克(诺克等同音词)14.升学权(学生升学权)15.创造期16.主体17.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18.设计教学(备方法)19组织教学20.讨论法三、判断说明题:Www.KaO8.CC21.【错误】说明终身教育的时空延展性。仅说明终身教育不限于学校中的教育适当给分。22.【错误】《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3.【错误】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或者人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必须区别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并且考虑年龄阶段的衔接性。24.【错误】教学和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处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概括地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式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25.【错误】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6.答:第一.因材施教;第二.启发诱导;第三.学思结合;第四.谦虚笃实。27.答:第一.尊重学生人格,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第二.禁止搜身或搜杳学生个人物品;第三.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第四,保护学生隐私权,禁止私自查阅信件、电子邮件或日记等,28.答:具体体现在:第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二.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第三.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29.答:第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第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第四.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第五.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第六.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第七.评定学生操行。30.答:第一.选择课题;第二.查找文献资料。第三.设计研究法方案;第四.实施研究方案和收集资料;第五.处理和分析资料;第六.撰写研究报告;第七.课题结题。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1.答:一节好课的要求,一般在如下几点:第一.目标明确.要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且具体、正确,恰当.第二,内容正确,传授的是科学的知识.第三.方法灵活.方法多样,恰当、有效.第四.学生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理积极思考.第五.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洁、生动、抑扬顿挫,有条理、有逻辑性第六,学生思维活跃.32.答:林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原则要求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能够联系案例加以分析酌情加1-3分);案例中,林老师严格要求菁菁,没有迁就菁菁的非期望表现,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对待她的问题,使菁菁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关爱,于是自觉自愿地接受老师的要求,处理好自己的问题.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A.人自身的活动B.实物C.标本D.说教

2.一般而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问题D.教育规律

3.建国初期,下列哪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产生的影响较大?()

A.赞可夫B.巴班斯基C.凯洛夫D.阿莫纳什维利

4.()提出了设计教学法。

A.杜威B.华虚朋C.柏克赫斯特D.克伯屈

5.()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A.杜威B.泰勒C.桑代克D.赖斯

6.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主要指的是学生()。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惟一选择B.内容C.途径D.基础

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

9.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B.目标一致的原则C.可接受性原则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11.如果一个测验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那么这个测验()。

A.信度较好B.效度较好C.区分度较好D.难度适中

12.《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13.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教育。

A.政治立场和观点B.政治思想品质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D.品德

14.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5.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A.科技活动B.学科活动C.体育活动D.社会活动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

2.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此观点肯定____和_____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它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地逐渐体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与_____共同发展的结果。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3.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_____。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_____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______学校教育。

5.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是_____。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____。

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_。

8.瑞士教育家_____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9.先秦时期,以____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10.《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指_____。

11.通过网络教育,既可以进行_____,又可以进行协同式教学,二者结合是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

12.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日益揭示出受教育者的_____,从而使教育活动更符合这种规律,扩展他们的受教育能力。

13.基础教育新课程理论的基础是_____。

14.为提高班主任的素质,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文件名是____。

15.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2.为什么说“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3.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4.简述义务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6.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教学实际,试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2.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有些人开始提出所谓“学校消亡论”,认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近年来,美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home—school),有些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因而不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在家中由自己担任教师,借助互联网等的帮助,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现象引起很大的争议。

结合教育学的知识,请说说“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或要求?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从教育史上看,最早的教学手段就是人自身的活动,如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练习,但主要通过语言,也包括表情、动作、形体等进行。

2.C[解析]教育学是关于怎样培养人的一门科学,而要解决培养人的问题,就势必会在解决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当人们体会到某些教育事实对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的发展有某种意义,但还不了解它,同时又想知道它,弄清它,而决定去研究它时,这样便构成教育问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达到这个水平时,即把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学的对象时,教育学就产生了。”因此,教育学的研究最根本的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3.C[解析]新中国教育学发生、发展既得益于我国学者对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又与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导入有着深刻的关联,特别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4.D[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构想。创始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

5.C[解析]桑代克从动物心理实验着手研究学习心理、智力及个别差异。他观察动物走迷宫、开迷笼等从尝试错误到成功的学习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桑代克提出了有名的学习律,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6,B[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要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就是教学过程的间接性。

7.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8.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包括美观、朴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净化美化校园等。

9.A[解析]班级组织建构主要是为了教育,因而其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10.C[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1.A[解析]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

12.B[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记》还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13.D[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14.C[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

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5.B[解析]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按学科分别组织活动。这类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二、填空题

1.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内在品质外在环境3.学校文化

4.法律形式免费5.终身教育6.双重性7.外部条件8.裴斯泰洛齐9.墨翟10学校11.个别化教学12.身心发展规律1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14.《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15.心理特征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2.[参考答案]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宿命论观点。

3.[参考答案](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4.[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5.[参考答案]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2)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6.[参考答案]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想象对儿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培养也是很困难的。必须根据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增多。

(2)小学生的想象总是天真灿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因而培养这种能力必须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氛围;根据学生特点引导想象,拓展想象空间,发挥想象潜能。

2.[参考答案]

“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要勇于创新。教育形式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要不断拓展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既重视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塑造,又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2)观念层面应该革新。从上述材料中也可看出,“家庭学校”对学校教育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正是由于学校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或者缺漏之处,致使家长会选择“家庭学校”的方式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也凳出反映现今学校教育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学校提供的教育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从而需要对学校教育进行进一步的革新,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也满足不同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3)技术手段上要革新。在学校教育的手段上,可以大量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诸如多媒体和互联网,让学校教育在技术层面上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利用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改进教学质量,也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突破口和教学的亮点,改善学校的形象,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加强。同时,也应加强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充分地掌握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能够很好地运用于教学,最终改善学校教育的质量。

(4)提倡素质教育。应继续坚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加强德育教育,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教育逐渐符合家长对其的期待和愿望,让家长明白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可以取代的教育形式。202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桑代克B.詹姆斯C.罗杰斯D.巴甫洛夫2.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A.1903年B.1913年C.1914年D.1900年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征D.能力4.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A.《比纳—西蒙量表》B.《斯坦福—比纳量表》C.《比纳—推孟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5.加涅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等五种类型的依据是()。A.不同的学习结果B.学习层次的高低C.学习情境的简繁D.学习水平的优劣6.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7.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8.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9.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10.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定势B.讲解C.启发D.迁移11.下列哪项属于真正的创造?()A.鲁班发明锯子B.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C.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D.陶渊明发现桃花源12.先行组织者技术一般用于()。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合作学习D.掌握学习13.吹拉弹唱属于()。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1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A.图示B.坐标C.遗忘曲线D.练习曲线15.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技能可以分为徒手操作技能与()。A.器械型操作技能B.细微型操作技能C.连续型操作技能D.开放型操作技能16.教师威信的重要来源是()。A.高尚的职业道德B.学识渊博C.情感丰富D.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17.“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的观点。A.乌申斯基B.波斯纳C.阿尔波特D.斯金纳18.()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A.观察B.案卷分析C.情感评价D.测验19.信度是指测验的()。A.正确性B.可靠性C.真实性D.适合性20.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A.效标关联效度B.预测效度C.构想效度D.内容效度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的作用。A.描述B.解释C.验证D.预测E.控制2.布鲁纳的教育心理学成果主要表现在()。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3.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A.单维思维B.具体逻辑推理C.思维的不可逆性D.自我中心4.自我意识包括哪些成分?()A.认识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自我评价5.学习的定义说明()。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B.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C.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短暂的D.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E.学习是生理心理成熟的结果6.学生的学习内容有()。A.知识、技能的掌握B.学习策略的掌握C.潜意识的挖掘D.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E.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7.动机的一般功能有()。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C.强化功能D.调整功能8.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等。A.学习的兴趣B.爱好C.努力D.学习的信念9.个体创造性的标志有()。A.创造态度B.发散思维C.创造能力D.创造性开发10.下列属于模象直观的有()。A.各种图片B.图表C.模型D.幻灯片E.教学电影电视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__________。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__________和__________领域里的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的规律。3.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的过程。4.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__________。5.“身教重于言教”是__________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6.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__________。7.从动机的生理基础上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__________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8.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有研究表明,坐在教室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的学生似乎是最积极的学习者。9.一般来说,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领域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第二种是__________。10.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__________。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定型的期望2.个别化教学3.形成性评价4.标准参照评价5.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2.简述如何有效管理学习时间。3.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4.简述华莱士的问题解决四阶段模式。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l0分)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2.A【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3.A【解析】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4.B【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经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5.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6.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定义。7.A【解析】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8.C【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9.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0.D【解析】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11.A【解析】真正的创造是指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12.B【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因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13.C【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4.D【解析】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用练习蓝线(学习电码的练习曲线)表示。15.A【解析】略。16.D【解析】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威信的重要来源。17.A【解析】略。18.B【解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19.B【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20.D【解析】心理学上,效度可分为效标关联效度、预测效度、构想效度和内容效度等。其中,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被称为内容效度。二、多项选择题1.ABDE【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2.ABCD【解析】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3.ACD【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4.ABC【解析】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5.ABD【解析】见教材关于学习的心理实质的论述。6.ABDE【解析】学生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7.ABC【解析】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8.ABD【解析】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9.AC【解析】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10.ABCDE【解析】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故以上选项均为模象直观。三、填空题1.心理规律2.小学儿童发展教育各种心理现象发展变化3.社会自我心理自我4.认知过程5.替代性强化6.倒U型7.中等8.前面几排中间几列9.按功能安排课堂空间10.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四、名词解释1.定型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2.个别化教学: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3.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4.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5.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五、简答题1.人们在学习、阅读时常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其具体情况和使用。在进行学习的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都可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原则。2.(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3.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4.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认为解决问题和创造过程分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即收集信息,辨明问题的特点,多方联想,发现解决问题的头绪和线索。(2)孕育阶段: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以后,如果问题并不复杂,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则需要或长或短的酝酿时间。(3)明朗阶段:问题解决处于酝酿之中,可能因无意中遇到的某种情境的启示,使问题解决办法突然明朗起来,这又叫“原型启发”。(4)验证阶段:明朗之后的解决办法,不一定都是正确而有效的,尚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这是付诸行为操作的最后阶段。六、论述题【答案要点】(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记忆术有: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一定的归类和整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记忆,将零散的材料用一定的方法串联起来,展开想象等。(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2.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3.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4.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5.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务行政管理;(3)教学工作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6.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3)经济管理方法;(4)思想教育方法;(5)数理统计方法。7.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8.简述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②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9.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10.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劳动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11.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1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年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1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1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15.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7.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18.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19.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20.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21.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搞“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遵循长善救失原则;(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23.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2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25.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哪些内容(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26.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7.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28.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1)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29.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可以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30.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31.感觉的基本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联觉效应;(4)感觉后效。32.简述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恒常性。3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3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35.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36.简述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37.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38.情绪与情感的关系(1)区别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2)联系情绪是感情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39.意志的基本特征(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40.简述意志的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坚持性;(4)意志的自制性。4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42.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43.简述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2)多血质,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3)粘液质,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4)抑郁质,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44.简述印象形成效应包括哪些内容(1)社会刻板效应;(2)晕轮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45.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鲁纳等;(2)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等。46.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是根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47.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1)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的发展要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4)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48.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49.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50.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确定研究课题;(2)文献检索;(3)提出研究假设;(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得出结论;(7)撰写成文。51.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5)教育叙事研究;(6)个案法。52.文献检索的方法(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综合查找法。53.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延迟模仿。(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守恒、去中心、可逆。(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抽象、推理、假设、反思。54.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具体如下:(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3-6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55.简述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1)理解阶段;(2)保持阶段;(3)迁移和运用阶段。56.简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5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8.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意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5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60.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2)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已不把准则堪称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6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别是:(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62.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63.良好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6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65.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的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66.小学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课外和校外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4)团体活动与集会活动;(5)班主任工作。67.简述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指导实践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8.简述美育的功能(1)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3)美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