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汇编8篇_第1页
《声声慢》教案汇编8篇_第2页
《声声慢》教案汇编8篇_第3页
《声声慢》教案汇编8篇_第4页
《声声慢》教案汇编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案汇编8篇

《声声慢》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

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

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

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

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

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声声慢》教案篇2

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

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

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

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

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

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

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

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

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

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

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

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

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

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

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

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

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

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

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

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

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

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

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

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

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

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课件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1、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

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

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

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

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

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

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

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

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

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

“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教师赏析名句

(课件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

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

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

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

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

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

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

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

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

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

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

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

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6、小结

(课件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

渲染自己的愁苦,

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

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课件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课件显示。数字表示出现顺序)

《一剪梅》

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色调明丽清新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雁、黄花、

梧桐、细雨

色调灰暗阴沉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

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

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

“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

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

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

1、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

时期的作品。

(课件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

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

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课件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

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

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课件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

吗?如有,试举例。

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

还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

《声声慢》教案篇3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3、理解该词,

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

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

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

息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

该如何解读?(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

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一、读“天”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风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

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

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

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

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

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

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

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

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

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

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黄昏风急细雨

国家自己寻寻觅觅亡国之恨

声声慢李清照淡酒怎敌丧夫之哀

过去现在守着独自孀居之苦

地:家窗儿黄花梧桐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

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

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

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

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

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

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

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

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

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

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

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

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

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

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

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

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写完这篇后记,已是

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

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

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

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

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

「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

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

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

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

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

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

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

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

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

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

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

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

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

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

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

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

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

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声声慢》教案篇4

一、说教材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

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

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

为: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

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

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

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

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

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我准备采用多

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

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

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

论。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

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

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同时通过听觉让

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

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

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

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

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

的妙处。

3、缘愁选景

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

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

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出现,让他

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学过的诗句

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从

“特殊”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例如“酒”这个意象,学生们能背出“举杯销愁愁更愁”(李

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都门帐饮无绪”

(柳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等诗句,所有诗

词句里,“酒”都表现了“愁”。很自然的,学生得出结论:在

这首词里,李清照通过“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

像梧桐这个意象,学生们学过的诗词中很少出现,我在列举

一些例句时比较详细的解释诗句内涵,否则学生们可能不能理

解。

当所有的意象分析结束,每一个意象都指向“愁”字,学生

们很自然得出“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的结论。

4.、分析“为何生愁”

这一点一定要结合李清照的经历来谈,所以我排了一个“李

清照大事年表”,将她从“结婚”到“离世”的经历一一列举,

学生很直观的就得出了“愁”的源头----“亡国之痛”“丧夫之

哀”“沦落之苦”“乡土之思”。

5、结语

我用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

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输千古是著书。”和梁衡李清照传记《乱

世中的美神》来总结评价李清照。

课后,学生们集体朗诵这首词,播放《声声慢》歌曲,在乐

曲声中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致敬!

四、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虽然不用动多少粉笔,但很多演示的部分其实也就

是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充分利用了课件的优势,让板书出现

有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层次,既有绘画美又有形式美,既扣住了

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学的思路,有利

于解决重难点。

《声声慢》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

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

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

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

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

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

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

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

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

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

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

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

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

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

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

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

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

谐的生活,

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

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

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

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

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第二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

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一

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我们在初中学的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

无依,形影相吊。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四.找出两首词的词眼,说说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

的情愫。

……

《雨霖铃》: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解说:《雨霖铃》以一个冷落的秋景作为背景,表达了

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上阕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朋

友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

孤独寂寞的清冷之情。《声声慢》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也

是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的,表现词人因国破、家忘、

夫死而只身流落江湖的孤苦无依。

五.寻找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理解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

上的作用。

(一)《雨霖铃》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

天杨柳晓风残月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

缠绵绯恻,悲苦凄冷,难舍难分……

3.哪些意象我们在以前的诗歌里面学到过?

(1)长亭

长亭:(看注解)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

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使古人送别的地

方。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

暗寓离愁别绪。

(2)兰舟

兰舟:“看注解”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

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

它在表达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

船夫催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

两人肝肠寸断。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两人不忍分离,却又

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泪眼

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

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眼,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语“挥

泪而别”。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万物调令,肃杀萧条的季节,在这样的生理

感受和心理体验下,清秋意象就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性的

心理记忆。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

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5)杨柳残月

1.杨柳: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柳成为寄别之物,自汉

代始。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

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

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

很高的。

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

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

江浸月”。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面对杨柳、残月,作者不禁黯然神伤。

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

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

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二)《声声慢》

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愁绪的意象

……

酒雁黄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别是离人更爱饮酒。如: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独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

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

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3.雁

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

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人们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

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明确:于是“雁”就成了诗人用于寄寓离别伤情的典型意象。

4.黄花

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中

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用它暗示着时光流

逝,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如:

李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还有像“梧桐细雨”等,诗人运用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尽

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表达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六.小结。

婉约派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喜欢用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

意,《雨霖铃》和《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品。

以后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理

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背诵《雨霖铃》和《声声慢》;学习《雨霖铃》中“点染”

法,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作用;再听名家朗诵《雨霖铃》和

《声声慢》,感悟词人离别之苦和流离之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我们昨天学习了两首宋代婉约派词,它们的题目和作者分别

是:

……

《雨霖铃》柳永《声声慢》李清照

二.朗读背诵《雨霖铃》、《声声慢》

……

指名背诵。

三.理解《雨霖铃》中“点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

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

“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

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警务渲染烘托。请你在《雨

霖铃》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1-2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是“点”,

“兰舟催发”是“染”。词人先用“留恋处”来说离别,再用“兰

舟催发”来烘托离别的恋恋不舍。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

是“点”,“冷落清秋节”是“染”。词人先说出离别之苦古来

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已经超越了

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

“点”,说明离别之苦,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这种

离别,让人更深切地体会词人的这种愁苦之甚。

归纳: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

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四.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

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

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

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

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

寻寻觅觅——反复寻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种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这是寻觅不着的结果,这叠词给人一种渐次浓

重的感觉。“冷冷”时外部环境,而“清清”却是内在感受。

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是由冷清的环境凝聚在心而表

现的,“惨惨”比“凄凄”心情更凄凉,而“戚戚”所表达的情

感更甚,似乎已无法承受。这三个叠词有浅入深,最终把人物内

心深处的悲哀、孤独、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流离颠沛之

苦。

点点滴滴——“点点”是雨声,而“滴滴”却滴在词人的心

上。这个叠词也是逐层推进,道尽了人世沧桑。

课外举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叠词法形象写出了声音的逼真和自然

流畅,显示了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写出

了秋的肃杀气氛;滚滚写出了长江的浩荡。

还有语气词的重叠,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噫吁

嚱,危乎高哉,这些叠词的运用或加重语气,或加深情感,起到

很好的表达作用。

五.小结。

《声声慢》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

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

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

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

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

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

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

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

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

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

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

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

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

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

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

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

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

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

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

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

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

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

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

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

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

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

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

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

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

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

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

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

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

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

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

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

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

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

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

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

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

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

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

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

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

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

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

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

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

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

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

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

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

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

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

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

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

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

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

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

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

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

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

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

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

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

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

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

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

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

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

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

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

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

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

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

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

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

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声声慢》教案篇7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

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

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

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

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

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

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

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

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

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

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

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

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

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

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

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

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

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

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

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

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

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

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

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

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

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

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

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

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

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

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

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

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

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

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

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