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教案_第1页
《买椟还珠》教案_第2页
《买椟还珠》教案_第3页
《买椟还珠》教案_第4页
《买椟还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买椟还珠》教案

《买椟还珠》教案

《买椟还珠》教案1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领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

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

意。

1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

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

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

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熟读课文,了解“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买椟还珠”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2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文言文,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文

言文的?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学会《买椟

还珠》这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1、介绍韩非子。

战国晚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

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断句。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

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纠正字音:辑玫瑰。

三、指导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意。

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3

四、全班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其:代词,他(楚人)。

2、熏以桂椒。是“以桂椒熏”,“以”是“用”的意思。郑人

买其椟而还其珠。其:代词,指楚人。而: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

为“却、可是、但是”。

3、全文意思是: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齐国卖珠宝,

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作了一个小盒子,把盒子雕刻

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珠宝

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

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

商人。

4、尝试背诵课文。

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

意。

1、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那个郑国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

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

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观看买椟还珠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

中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

4

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2、查找相关出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精心装饰

郑人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教案3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认清本质决定取舍”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抒情散文,都是描写祖国

5

大好河山,并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那么这一单元我们将来到

汉语家园,对文言文进行学习,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大家有没有

信心学好它(

生答:有)

2、分别讲《守株待兔》和《画蛇添足》的故事引出寓言《买椟还

珠》。

二、新授

1、板书课题并解释课题。

2、朗读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

①老师范读,同学们标注拿不准的字音并注意停顿(教师出示PPT

停顿处)

②同学出声自由读,读准字音并能自由停顿。③教师指名读,纠

正学生停顿错误。

3、指名同学汇报生字。

4、分析文言文

①结合书下注释,同学自己标注理解。

②教师重点分析书下五注释字词,使学生理解句意。

③小组讨论,回报文言文大意。

④同学讨论并总结文言文寓意。

6

5、表达训练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改变成一个小故事,并汇报给大家,

在表达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给大家放一段改编的小动画。

③互相说一说你身边曾发生哪些买椟还珠的事例。

6、作业

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你改编的买椟还珠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②背诵文言文

7、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楚人为、薰、缀、饰、辑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只注重外表二不顾实质

《买椟还珠》教案4

教学目标

落实朗读,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分析故事情节,多角度概括寓意。

重点难点

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落实有节奏感的朗读

多角度分析理解寓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法指导

读寓言借助多种形式朗读,疏通文意,概括情节。

品寓意分析故事人物形象,谈谈对寓意的理解、认识。

写寓言从郑人的角度来重新改写寓言故事

7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一阶段,我们学习吟诵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感受古人“寄

情山水”的情怀,今天来接触凝结古人智慧的另一种载体古代寓言。

二、指导学习《买椟还珠》

(一)读寓言

1、出示古文语段

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散读古文,读给同桌听,请划分节奏停顿

2、请一位同学朗读,正音,标停顿

请同学评点其朗读,并示范朗读,落实节奏停顿;

同桌对译,再读古文,有哪些字需要积累落实,或者有哪些字无

法解决需要提出

交流,落实一些文言实词;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散读学生代表朗读(请朗读的同学,读出古文

感觉来)全班齐读

(二)品寓言

1、故事的起因是:楚人“卖其珠”

落实“珠”的含义:价值连城的明珠

为了“卖珠”,他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木兰之柜,薰以……缀

以……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象一下他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心理

请为楚人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8

(四位同学一组,一人记其余几人补充想象,一人朗读)

(用儿童的语言去消化故事,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故事,考查学生

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能力)

2、学生交流写作片断

2—3人,可借助动作、神情来表达心理活动,读出楚人的踌躇满

志来

(注意引导学生,“珠”的价值远胜于“椟”,这样做是为了抬

高明珠的身价,使明珠包装华美更易卖出,包装再华美也只是用以彰

显明珠价值的附属品……)

3、故事的结果是: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楚人此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

郑人最终是取“椟”而舍“珠”了,你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参考点:楚人的过度包装使得喧宾夺主;郑人舍本逐末,取舍不

4、古文可概括为成语:买椟还珠,作者(战国,韩非)

引出寓言:用简单的小故事,讲一个深刻的道理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意图是:

讽刺了那些舍本逐末,不分主次的人

再读古文,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形式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只看到形式,而忽略了内

9

容;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

5、小小的故事蕴含着古代先哲大大的人生智慧,再来读一读这

则智慧的结晶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寓言?

三、布置作业

(一)展开丰富想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