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2_第1页
《灯笼》教学设计2_第2页
《灯笼》教学设计2_第3页
《灯笼》教学设计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灯笼》教学设计郑倩雯【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俗文化,希望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集中训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感受作品中寄寓的情思,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灯笼》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本文是一幅引人情思的民俗风情画,也是一篇绽放青春、保家卫国的壮词,语言典雅而隽永、温情而豪迈,文章既有文化上的传承,历史的况味,更融入了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高雅审美情趣、树立文化自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梳理文章脉络,感受散文的自由笔法。2.品味典雅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3.感知“灯笼”的文化内涵,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灯笼,溯流光大屏幕欣赏灯会视频,感受热烈喜庆的节日气氛,同时以“诗词中的灯”滚动展示:“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孤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灯笼起源于西汉,几千年来,一盏灯笼下记载了多少悠悠往事,陪伴了多少黑夜无眠人,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俨然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先生的散文《灯笼》。【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二、提起灯笼,忆往事学习任务——分享自读收获1.我积累的字词按照词类梳理字词。分类整理、交流文中化用的诗词、典故。示例:叠词:闹嚷嚷熙熙然暖融融四字雅词:雪夜驰马荒郊店宿风至锵然张灯结彩垂珠联珑金吾不禁翠羽流苏动词:思慕斡旋怅惘燎原诗词典故:塞外点兵、吹角连营、雪夜入蔡等2.我梳理的事件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文后“阅读提示”,展示梳理出的与“灯笼”有关的回忆。【屏显】夜晚照路的灯笼(2)接祖父晚归点灯笼照明(3)慈母提灯等待我晚学归来(4、5)村口高挂红灯慰藉孤行客(6)元宵节观龙灯猜灯谜(7)族姊远嫁看满街灯火(8)朱红描字爱纱灯(9)关于宫灯的想象(10)关于塞外军营灯笼的想象(11)【设计意图】新课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分享自读发现,既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概括能力,又能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顺着“灯笼”这条线索,体会散文自由笔法。三、点亮灯笼,理情丝学习任务——“以批注的形式揣摩语言,以朗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本文情感含蓄,语言节制,在作者的纷繁意绪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情感?批注并品读赏析。例如:“灯笼”中有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你看——“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想起……想起……”预设:1.“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2.“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3.“梦都随了蜡火开花。”4.“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5.“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6.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文化典故补充:宫灯故事——“西宫南内多秋草”、“汉献帝《逍遥津》唱词及故事梗概”军营灯笼——辛弃疾《破阵子》、李愬“雪夜入蔡”、霍去病抗击匈奴背景资料补充:1931年9月18日,日本铁蹄践踏东北三省,炮火震碎壮丽河山,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让作者吴伯箫忧心如焚,十分愤懑,于是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灯笼》就是这一时期的文章。小结:化用诗词典故,语言典雅,意味深长。宫灯的联想包含着作者对历史的兴衰更迭的慨叹。军营灯笼的想象中饱含对保家卫国英雄的赞颂,借古喻今。梳理一条情线:对家乡民俗风情的喜爱回味——对家乡亲人的爱和思念——对文化历史变迁的感慨——誓做马前卒征保家卫国的宏愿——希望凝聚更强大的力量,团结抗战的期盼【设计意图】新课标发展型任务群要求阅读文学作品时“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通过批注品读、资料助读,学生充分感受这篇散文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由深情款款到悲壮激越的情感变化,体会从个人小我上升到家国情怀的主旨表达。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在语言的品读中自然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四、高挂灯笼,明写法学习任务——比较阅读1.以小见大的写法本文借灯笼这种小事物表达家国情怀,在写法上我们可以称为:以小见大。小组交流探讨,回顾前几课你是否发现本单元课文“小”背后的“大”?示例:《社戏》小村庄的人们展现出的是美好人性之“大”《回延安》小团聚背后是延安革命历史之“大”《安塞腰鼓》小小腰鼓打出的是黄土高原蓬勃生命之“大”《灯笼》小小灯笼传递出的是家国情怀之“大”2.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大”是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展现出的呢?继续合作讨论,试举例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示例:“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议论抒情,升华主旨。“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抒情议论,点明主旨。小结: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便于主旨的升华,让“大”深入人心;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便于展现画面,让“小”更加生动立体,为主旨服务。要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已学知识,梳理探讨,引导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发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好处,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同时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五、回望灯笼,续诗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请仿照句式,续写小诗,探寻民俗的价值和意义。迎神赛会、横笛歌吹,社戏里有人们对风调雨顺的祈盼;高原边塞、斜背响鼓,腰鼓中有人们对磅礴力量的赞颂;、,灯笼里有人们。悠悠灯笼情,拳拳爱国心,小小的灯笼里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怀,更有人们对光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我们怀着这种美好的希冀,再读课文结尾两段。【设计意图】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回顾单元人文主题,深刻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文化自信,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六、作业布置1.吴伯箫散文善于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内涵。课外阅读《马》《羽书》《记一辆纺车》等文章,体会这一特点。2.课文第2段,作者运用联想和意象叠加手法,描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各样的与灯笼有关的人、事、景,请你用类似手法写自己记忆中的某个物件。100字左右。“提起__________,就会想起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