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九年级的学生已经临近毕业,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位,但也有的学生存在应付老师的现象,这些学生迫于中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自主读一些课外文言文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的学生处于焦虑状态,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好在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只需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即可,而且可喜的是学生在平时的上课中已经形成了积极踊跃的学习状态,因而表现和往常一样,课堂气氛不错。《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彭集街道中学教师寄语:古人愚公能移山,气壮山河美名传。少年皆做新愚公,宏伟大业早实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巩固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积累文言词语。2、能力目标:认识愚公形象,感悟其精神内涵,理解寓言的寓意。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语言法讨论法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疏通,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二、温故而知新(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方七百里2.指通豫南3.阳阴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如太行、王屋何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二)翻译句子甚矣,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三、我当小小配音员——情景朗读说说下面图片展示的是文中哪部分内容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回答四、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一)出示歌曲《愚公移山》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研讨的问题之一:愚公移山这件事情困难大不大?是否是笑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1.愚公移山不是笑谈。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2.愚公移山是笑谈。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愚公移山是否是笑谈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三)研讨的问题之三:

有人说故事最后还是靠神的力量才能把两座大山移走,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组内讨论展示交流“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五、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六、拓展延伸“愚公精神”感动了天帝,也一定深深震撼着你吧。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翟墨和200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张荣锁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下面是他们的事迹材料,请试着为文中的愚公或每一位“当代愚公”写一段颁奖词:翟墨是个画家。他原本与航海无缘。当他听到新西兰航海家说,他航海大半辈子,都没有碰到过中国人时。翟墨深受刺激。2007年1月6日,翟墨从日照起航。他沿黄海、东海、南海出境,过雅加达、经塞舌尔、好望角、巴拿马,穿越莫桑比克海峡、加勒比海等海域,横跨印度洋、南大西洋、太平洋,经过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15个国家、地区和岛屿。他航行了二万八千三百海里。2009年8月16日,他终于回到了日照,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这两年半,他历经艰险,不断地挑战自身的艰险。附颁奖词: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七、当堂检测小练笔:某报社要评选“感动中国的十大文学作品人物”,愚公也当选在列,现在评委组邀请你为愚公写一段颁奖词,请你模仿翟墨的颁奖词,为愚公写一写吧。八、课外作业(一)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二)欣赏漫画《愚公新传》,写一篇500字左右议论文。

附板书设计坚持不懈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坚持不懈教学反思《愚公移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我用它导入新课,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故事情节虽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愚公,最后得出启示: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我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过程当中我自始至终没有过多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争辩……。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演练场。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这节课我采用情景朗读——当配音员,模仿语气朗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还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在辩论“愚公移山是笑谈”和“愚公移山不是笑谈”这一环节中,我自我感觉开展得很成功,大多数学生都赞成“愚公移山不是笑谈”的观点,能够领会到愚公精神,我又以两个板书“愚公移山”和“愚公移山”比较哪一个效果更好展开辩论,并由此让学生得到启示:应崇尚愚公实干精神,做什么事都不要半途而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当然,课堂本身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感觉学生在朗读方面还不够熟练,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后半部分的处理也稍显仓促了些,这都是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可读性强,语言琅琅上口,易于背诵、记忆。②神话给故事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从而延伸到课外,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评测练习【温故而知新】(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方七百里2.指通豫南3.阳阴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如太行、王屋何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二)翻译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当堂达标】小练笔:某报社要评选“感动中国的十大文学作品人物”,愚公也当选在列,现在评委组邀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请你模仿翟墨的颁奖词,为他写一写吧。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节课我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从孩子们的课堂反应及当堂达标情况看应是令人满意的。首先这节课我采用了抢答、自主回答及争辩等方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真正变成了孩子们的阵地,在我的引导帮助下,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基本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可以,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基本人人学有所得。其次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里不时传出的阵阵笑声就是证明。另外通过观察孩子们由困惑到微笑的表情变化、会心的点头及纷纷参与的情况,也可获知课堂达标率较高。课标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应该是构筑于生活之上,来源于生活,并长期影响着生活的。为贯彻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制定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