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石拱桥——走进说明文》教学设计作者姓名学校学科语文年级/班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名称《中国石拱桥——走进说明文》上课时间2015.3学生人数50单元背景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一单元文体侧重于说明文。鉴于学生过去只接触过较为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知之甚少,教学本单元教学应结合各篇课文特点,有计划有策略地实施说明文文体知识教学,化整为零地完成《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课时设计说明《中国石拱桥》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文章借助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详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一课的教学最初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研究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说明文在语言、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顺序的安排等方面的特点。但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小学语文课本上也有一篇《赵州桥》的信息,读后认为是一篇非常合适的比较阅读的资料,于是第二课时及时做了调整,主要通过小学的《赵州桥》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里介绍赵州桥的文字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学情分析1.说明文相对枯燥,不易调动学习兴趣。2.学生以前较多接触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对说明文相对比较陌生。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特点?2.引领学生初步体会说明文如何客观的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重点、难点1.引领学生体会什么是“特点”,什么是“客观”。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三个特点。措施:1.通过生活实例,生动故事化抽象为形象。2.通过比较阅读,给予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一、导入新课聆听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借助少儿版《赵州桥》和茅以升版《赵州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开门见山,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节省时间且在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性。二、解读说明文的定义,引导学生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体会什么是说明文。1.学生单读、齐读定义。2.思考生活中接触过的说明文。3.分析《中国说明文》和《看云识天气》的说明对象4.考虑什么是“特点”,人的独特之处。5.运用比喻、拟人或想象说说自己对“雨”的理解。6.分析少儿版《赵州桥》的对象、特点及客观性。1.课件出示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客观的介绍事物的特点、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2.结合定义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目的结合记叙文的目的明确说明文的目的。联系以前所学课文以及生活中接触的说明文体会说明文给人以知识这一目的。3.结合定义以及以前所学课文,生活经验体会说明文的写作对象。(板书:对象事物事理)4.结合定义体会事物说明文的主要内容为“介绍事物的特点”,着重体会“特点”的含义。明确说明文介绍事物以特点为主。(板书:内容特点)借“柏拉图对人的定义”的故事体会人的独特之处,进而体会“特点”的含义。5.结合定义体会说明文的客观性,科学性。明确说明文的原则:客观、科学。(板书:原则客观)结合《三国演义》和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炫迈口香糖广告语、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对“雨”的描写三个例子体会何为客观,科学。6.结合说明文的定义分析少儿版《赵州桥》是否符合说明文的要求,加深对说明文特点的理解。结合板书总结说明文的三个要点。结合三个要点分析少儿版《赵州桥》的对象、特点及客观性。客观性可结合茅以升版《赵州桥》概括的三个相同的特点推理出来。评价:先提炼定义中的要点,然后通过形象的事例解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深入浅出的吃透说明文的定义。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技术:ppt课件展示及板书三、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说明文如何客观的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白1.小组讨论2.畅谈研究结果3.谈收获1.导入:少儿版《赵州桥》,和茅以升版《赵州桥》内容相同,但在语言表述上尚有区别,请同学们找出不同之处,体会不同的语言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2、知识点预设:第一组对比:约数和确数结论:确数更准确,更具体。进一步追问:是不是在说明文中就不能使用模糊性语言呢?明确:说明文语言无论使用约数和确数,目的都是为了在介绍知识是做到客观真实,科学严谨。第二组对比:表述大拱和小拱的位置的语言方式:画图目的:继续体会语言的准确第三组对比:表述桥洞形状的语言目的: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第四组对比:表述桥洞外形的语言目的:1)体会说明文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亦可生动形象的特点。2)衍生知识点:文章内容应根据读者群体的不同而深浅有度。第五组比:李春出现的位置目的:1)借文章对李春的介绍一笔带过这一写法来体会事物说明文以事物特点为主要内容的特点。2)体会说明文的顺序特点。3.总结本课收获:1)有关说明文的对象、主要内容、客观性等方面的收获。2)如何客观的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白: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准确的说明语言等收获。评价:通过介绍同一说明对象的不同语段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说明文的特点,整个过程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技术:ppt课件展示四、布置作业:小练笔写作训练假如现在有外国朋友要参观卢沟桥,请你做导游,那你的介绍词就需要简明扼要了,课文中的介绍就太详尽了,所以请大家根据文中介绍卢沟桥的文字写一段100字以内的介绍词,提醒同学们注意,无论繁简,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评价:以练笔的形式检测本课的学习效果,导游词的形式容易调动大家的兴趣;对课文中的现成材料进行再加工,学生也容易操作。技术:ppt课件展示附学习资料:赵州桥(少儿版)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中国石拱桥》第四、五段(茅以升版)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中国石拱桥——走进说明文》学情分析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走进说明文》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具有以下特点:(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初中生活,课堂注意的深度、广度、持久性都有所提高,在思维方式上还是长于形象思维,兴趣仍然是学习的主因,课堂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课堂上仍有一部分同学保持发言的热情,大部分同学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二)学生的学习基础关于说明文,小学课本出现过几篇,七上学习了《看云识天气》,生活中应该接触过说明书,但都是一些感性上的认识,没有文体概念,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分析能力,能够较容易的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点,但对于语言的准确,说明方法的运用,写作顺序这些知识点需要老师引导。(三)学生个体差异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接受程度上会有差异。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认知基础产生的差异;一是有些学生提前接触了较为系统地说明文知识造成的认知基础和接受程度上的差异。(四)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首先说明文相对于记叙文,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或感人的力量,比较枯燥,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说明文的定义中涉及的诸如“特点”、“客观”等词汇较抽象,不易理解。针对以上学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法,实现高效课堂。具体措施如下:1.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定义时:先提炼定义中的要点,然后通过形象的事例解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深入浅出的吃透说明文的定义。教师的对话式的点拨引导,娓娓道来,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生动的故事,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2.在第二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如何客观突出事物特点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在班级中,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学生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互相启发,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兴趣,活跃气氛,完成自我学习。3.运用好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图片及灵活的教学方式,如通过画图体会特点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石拱桥——走进说明文”效果分析一、课堂教学效果分析(一)教师的教学行为(1)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组织有序,目标达成比较从容且顺利完成,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2)注意中心:教师在课堂的注意中心始终停留在全班学生的思维上去。随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表情和思维的变化,面对新的课堂生成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发展的进程。(4)教学态度:教师在与学生的生生对话中,亲切自然,课堂气氛融洽,能够尊重与信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与宽容,能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更多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体验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二)学生的学习状态(1)情绪状态:课堂气氛和谐,教学目标和知识的呈现有阶梯型,学生情绪比较轻松。课堂学习过程中全员参与。(2)交往状态:教师有层次呈现知识目标,使教学能紧紧地贴近学生,使学生对所呈现的内容有熟悉感、亲切感,形成自然流畅、有效的师生对话。在小组合作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学生能对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启发,生成有效的生生对话。(3)思维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跟教师的讲授同步,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发表见解时具有独创性。(4)生成状态:课堂教学目标完成后,各个层次的学生虽然接受程度有所差异但都各有所得,对后继的作业任务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二、作业效果分析(一)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后,布置了习作练习,具体内容如下:假如有外国朋友来参观卢沟桥,请你去做导游,请写一篇100字以内的介绍卢沟桥的文字。小提示:抓住卢沟桥的特点进行客观介绍。(二)作业效果分析收交作业39份,所有同学的作业都能按照要求完成,从收交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同学的写作内容都借鉴了《中国石拱桥》中介绍卢沟桥的文字,同学们写作的热情颇高,写作的字数很多都超出了作业中的要求。具体数据如下:写作内容符合说明文要求,能够围绕卢沟桥进行介绍的39人,能够抓住卢沟桥的特点对卢沟桥做出全面而客观地介绍,并且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的的26人。符合以上要求,且行文精彩,体现自己独特思维的有10人。优秀作业展示:(一)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二十五级九班于天浩同学作业)(二)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是非常值得纪念的,这座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桥身极坚固且形态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胜景之一,工艺之精巧,又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十五级九班林昕宜同学作业)(三)在中国,桥文化历史悠久,因此随之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的好奇,中国的桥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敬佩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放到“石拱桥”上。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已经闻名世界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构成一平面。这座桥两旁由石栏石杆构成,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形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听水声,还有的注视行人。这座桥可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我国的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二十五级九班夏艺方同学作业)《走进说明文》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这一单元文体侧重于说明文。鉴于学生过去只接触过较为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知之甚少,教学本单元时应结合各篇课文特点,有计划有策略地实施说明文文体知识教学,化整为零地完成《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本课教学可以说是《中国石拱桥的》衍生课,所选学习资料一是人教版小学课本上的少儿版《赵州桥》,一是中国石拱桥的四五段茅以升版的《赵州桥》。两篇文章都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不同之处主要是一个内容上迎合小学生的阅读经验及心理,较为简单;一个是内容上面向理解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阅读经验丰富,具备一定语文素养的成人群体,因而内容更详实,更客观,更科学。除此之外,桥的建造者李春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不同。两段文字做为说明文体,说明对象相同,介绍的说明对象的特点也完全一样,两相比较易于学生体会说明文的定义,即说明文是客观的抓住事物的特点,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两段文字在语言上的的不同之处,恰好可以让学生体会说明文是如何来突出事物的特点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恰当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科学性这些学习内容通过两段文字的比较都可以使学生又有直观的认识,学生能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化繁为简,易于理解。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教师引领、学生主导,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判断,培养发散思维,养成探究习惯。附学习资料:赵州桥(少儿版)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中国石拱桥》第四、五段(茅以升版)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中国石拱桥——走进说明文》评测练习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了下面的评测练习:写作练习:假如有外国朋友来参观卢沟桥,请你去做导游,请写一篇100字以内的介绍卢沟桥的文字。小提示:抓住卢沟桥的特点进行客观介绍。设计意图:1.作业的设计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合格的介绍词应该抓住卢沟桥的特点,并且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准确的语言来突出事物的特点,写作的过程是对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再认识和消化过程。2.设计“卢沟桥”为写作对象,一是本身为桥,在学习了赵州桥的基础上,易于模仿写法,降低了写作难度,对初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易于把握;二是课文及课后练习中都有“卢沟桥”的介绍,便于学生搜集整理写作素材。3.作业设计为以“导游”的身份,以“介绍词”的形式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落实,形式比较活泼,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介绍词本身要求短小精悍,不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只要学生能把握住说明文体的特点,写作上点到为止即可。《中国石拱桥——走进说明文》教学反思《中国石拱桥——走进说明文》一课的备课教学终于告一段落,此过程不可谓不漫长,之所以说漫长,是因为近两年来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实际教学和公开展示课中在不断修改,多次做了不同的尝试,至少有三个版本的教学三次设计,第一次和第二次完全不同,第三次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基础上又重新进行了整合,三次设计各有利弊,即使是最后一次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次备课的过程让我真真体验了什么是“教无定法”。这三次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基本比较一致,因为《中国石拱桥》是学生在初中系统接触的说明文的单元教学中的第一篇,所以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的学习首先了解什么是说明文,感知说明文的特点。这三次设计也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前两次的设计较为保守,基本是属于比较传统的教法,立足文本,把教材讲细讲透。第三次设计就放开了手脚,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通过比较阅读完成教学目标,这一设计缘于在一次试讲中发现同学们在小学学过一篇《赵州桥》,当时就有了比较阅读的想法,因为少儿版的《赵州桥》和茅以升版的《赵州桥》在内容上几乎如出一辙,只不过因读者群体的不同,少儿版内容简单,茅以升版更详实,更科学客观。同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相比,同为说明文的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说明文在阅读和写作上的文体特点,而前者的比较阅读只能感受到文体写作目的的不同。所以决定大胆的对文本进行取舍,更加灵活的使用教材,充分运用这两个材料,让学生通过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体会“说明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内容,客观性”这一知识点,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然后再通过语言表述上的不同,体会学习“说明文如何客观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这一目标。这一设计中两个课堂目标的实现都有亮点,第一个目标通过贴切、生动、通俗的实例使学生明白了“特点”和“客观”两个抽象的概念,真正让学生理解了说明文的含义。第二个目标通过比较阅读来实现,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感受说明文的特点及其写法,在加深对说明文定义的理解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如果要说遗憾,这个教学设计的课容量还是太大,教学内容进行的太多,以至于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教师不能进行更详细更深入的引领。如果把这堂课的两个目标分两节课来进行,每一个目标中加紧当堂练笔的环节,课堂教学会更从容,知识的落实也会更扎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