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件血栓与止血筛选试验的应用(阅读)_第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件血栓与止血筛选试验的应用(阅读)_第2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件血栓与止血筛选试验的应用(阅读)_第3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件血栓与止血筛选试验的应用(阅读)_第4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件血栓与止血筛选试验的应用(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冯莹抗凝血功能↑凝血亢进

血小板功能↓纤溶活性↓

血管受损血小板功能↑

出血血栓形成动态平衡第一节血栓与止血筛选试验的应用

血管壁损伤

血管

收缩

胶原

释放组织因子

内源性凝血途径

X

外源性凝血途径

血小板

粘附、聚集

Xa

凝血酶原(II)

凝血

酶(IIa)

初期止血血栓二期止血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一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应用出血时间延长合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正常血小板增多原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遗传性/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原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遗传性/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获得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计数正常束臂试验vWF:Ag血管性紫癜vWD遗扩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减少骨髓PAIg等血小板生存时间ITP、TTPDIC、SLE、脾亢巨核减少巨核增生再障骨髓衰竭

反映凝血因子含量和功能常规试验意义 活化的部分凝血时间(APTT)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酶原时间(PT)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功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功能其它凝血因子抗原和活性相应凝血因子含量和功能常用凝血试验XI、IXIXaXXaII(凝血酶原)IIa(凝血酶)I(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栓VIIaXTFPI组织因子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TFPITFPIvWF+VIIITFP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vWF,vonWillebrand

因子PTFIBTTVIIIAPTT,PT结果的分析

APTT(N)PT(A)APTT(A)PT(A)APTT(A)PT(N)APTT(N)PT(N)因子XIII缺乏因子XIII定性阳性

共同途径

X,V,II,I缺陷

抗凝物质内源途径缺陷无出血因子XII,PK缺乏有出血因子VIII、IX、XI缺乏外源途径缺陷因子VII缺乏PT、APTTPT(+)APTT(-)PT(-)APTT(+)PT(+)APTT(+)VII:CFVII缺乏症、华发林过量、肝病VIII:CIX:CXI:C

血友病遗传性获得性TT、Fg纤维蛋白原减少或异常抗凝物质存在SLEDIC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应用1、筛选试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BT)凝血酶原时间(PT)-外源凝血途径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内源凝血途径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g)基本原则拿到结果,首先考虑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要凭借一次结果确认异常,尤其时当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动态观察尤为重要迅速、准确、覆盖大部分出血原因

病例1女性,30岁。2月前因妇科病查血发现血小板计数仅2×109/L,多次复查血小板计数为0-10×109/L,但无任何出血表现。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与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骨髓检查正常。PAIg正常,MAIPA示抗GPⅡb

弱阳性,抗GPⅠb与Ⅲa阴性。患者血小板计数在EDTA抗凝液中为0,在枸椽酸中为124×109/L。诊断:EDTA抗凝剂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2患者,女,风心病拟行换瓣手术前凝血检查异常请血液科会诊既往:无出血史,家族史阴性查体:风心病面容,口唇紫绀,无贫血,无出血,二尖瓣听诊区可闻DM/III实验室检查:血小板、PT、TT、Fg均正常

APTT120s,FVIII/FIX均正常.RBC↑,Hg20g/L,血细胞比容(HCT)0.61。纠正试验1:11:21:31:4枸橼酸钠抗凝

APTT120s80s60s40s诊断:抗凝剂比例不符引起的“凝血异常”处理:无特殊,手术顺利无出血.

第7届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

BT对评价血管及BPC功能有一定价值,但对预测手术过程出血无帮助,建议不再作为术前常规对如下疾病有诊断价值:

VWD

血小板功能异常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抗血小板药物(关于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建议)

纤溶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IIa)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肽A、B纤维蛋白多聚体XIIIXIIIa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溶酶纤溶酶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二聚体a2-抗纤溶酶(-)tPA,uPA(+)PAI(-)血栓纤溶酶纤溶酶tPAtPA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抑制物

血管内皮交联纤维蛋白释放可溶性

FDP降解肝代谢PAI纤维蛋白溶解(示意图)2-PI

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常规试验意义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纤溶总活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间接反映纤溶酶的活性,敏感、简单、快速、D-二聚体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间接反映纤溶酶和凝血酶的活性,特异、敏感、简单、快速、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α2-抗纤溶酶(α2-AP)纤溶酶原(PLG)纤维蛋白肽Bβ1-42(Bβ1-42)纤维蛋白肽Bβ15-42(Bβ15-42)(PAP)纤溶酶活化程度

FDP与D-Dimer结果分析

FDP(+)D-Dimer(-)Fg降解→原发性纤溶,多属FDP假阳性肝脏病、术后大出血、重症DIC、纤溶早期、剧烈运动

FDP(-)D-Dimer(+)Fn降解,多属FDP假阴性:

继发性纤溶(DIC)、A/V血栓、溶栓治疗

FDP(+)D-Dimer(+)

Fg/Fn均降解,最常见于继发性纤溶(DIC)、溶栓治疗出血性疾病的常用确诊试验

血管异常:毛细血管镜、vWF抗原含量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功能、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凝血异常:纠正试验、因子活性检测抗凝异常:AT-Ⅲ、PC、PS、ACA、LA、

Ⅷ:C抑制物纤溶异常:FDP、D二聚体抗凝功能测定

抗凝血酶AT-III活性和抗原蛋白C、蛋白S活性测定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凝血因子活化的标志物

纤溶功能测定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测定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测定纤溶酶原抑制剂(PAI)检测

D-二聚体定量测定特殊实验

蛋白质结构分析氨基酸测序基因分析第二节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出血性疾病的定义止血功能缺陷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血管壁功能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单纯性)

获得性(过敏性紫癜、血管炎、免疫性)数量遗传性获得性Aa

、巨核、免疫性、

ITP、DIC

血小板异常数量(ET,CML)

功能异常(GT、BS、颗粒性)凝血功能障碍

遗传性(血友病、VWD、其他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VK缺乏,肝脏病,DIC、药物)病理性抗凝物质凝血因子抑制物肝素样抗凝物质;狼疮样抗凝物纤溶亢进遗传性t-PA/u-PA↑,PAI缺乏,抗纤溶酶获得性(DIC,血栓症)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分析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测

病史出血史(出血年龄、部位、频度)诱因(自发、创伤、手术)手术史(出血、伤口愈合)流产史(习惯性流产、死胎)药物史(阿司匹林、肝素、华发林、鼠药)家族史(出血史、近亲结婚)相关病史(肝、肾脏病)

临床表现

出血部位:皮肤、黏膜、肌肉、关节、内脏特点:出血点、紫斑、血肿相关并发症:关节畸形、肌肉萎缩出血性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纤溶异常循环抗凝物出血点多见常见罕见罕见罕见紫癜常见多见少见少见少见大片瘀斑罕见少见少见常见少见血肿罕见少见多见多见常见关节出血罕见罕见常见罕见少见内脏出血少见少见多见多见少见月经过多少见常见少见多见多见外伤、手术后出血少见多见常见常见常见根据临床初步疾病分类,选择初筛试验;根据初筛试验结果,选择确诊试验;正确解读凝血功能检测的结果1.表型诊断(筛选、定性、定量)2.分型(HA/HB)3.严重程度(轻、中、重)4.家系分析(检出携带者;高危胎儿产前诊断)5.基因诊断(直接、间接)

实验室检查诊断步骤

1、

是否属于出血性疾病?

2、

分型——血管、血小板异常,还是凝血障碍或其他疾病?

3、

分类——哪一环节异常?

4、

病因——先天性?获得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APTT延长PT延长APTT,PT延长FVIII,FIX,FXI测定

FVIIIFIX正常

HAHBFXI缺乏

FVII测定TT正常异常FII,FV,FX

纤维蛋白原测定正常异常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先天性凝血异常的实验诊断出凝血筛查试验初步分析(分类)BPCAPTTPTTTFig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异常/FXIII缺陷BPC/APTTPTTTFig

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功能异常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血友病、肝素抗凝、内凝血途径的因子抑制物等)BPCAPTT

PTTTFig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肝脏疾病早期、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剂、FVII缺陷等)BPCAPTTPTTTFig共同途径异常(FX缺陷、FV缺陷、存在抗凝物质等)BPCAPTTPTTT/Fig复合因素:DIC、严重肝脏病等BPCAPTTPTTTFig有出血表现纤维蛋白原缺陷、原发纤溶等BPCAPTT/

PT/

TT

Fig一.过敏性紫癜机体对某些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全身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导致以皮肤和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诱因:感染,食物,药物,其他分型:单纯型,腹型,关节型,混合型过敏性紫癜实验室检验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血常规大致正常尿常规:肾型伴发血尿和蛋白尿30%~50%束臂试验阳性皮肤或肾脏活检具有诊断价值病例3男性,28岁。进食海鲜后出现双下肢紫癜3天。开始时为散在针尖状出血点,逐渐扩大及融合成紫癜,并向臀部蔓延,伴搔痒,局部皮肤水肿及焦痂,双侧对称,有膝关节红肿疼痛,无发热、腹痛。过敏性紫癜病例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蛋白(++),RBC20个/HP,管型(-)ESR35mm/h,ASO(+),ANA(-)束臂试验(+),BT、APTT、PT正常诊断:过敏性紫癜(混合型)治疗:抗过敏,强的松,维生素C二.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

ITP

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成人发病率约为5~10/10万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临床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而增加。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没有出血症状。患者可有明显乏力症状。Incidence:~

3newcasesx100,000person-yearsPrevalence:~20casesx100,000person-years121086420<1818–2425–3435–4445–5455–5959–6465–7475–8485–100TotalAge(years)Meanannualincidence

(per100,000person-years)FemalesMalesSchoonenWM,etal.BrJHaematol2009;92:1165–1171.AverageannualITPincidencebyagegroupandgender(n

=

1145)Eventsperpatient-yearFatal0.4%1.2%13%0.350.300.250.200.150.100.050.00<40Age(years)40–60>60Non-fatal2.5%7.3%1.751.501.251.000.750.500.250.00<40Age(years)40–60>6072%CohenYC,etal.ArchInternMed2000;160:1630–1638.Estimatedannualrateofbleeding

accordingtoagegroup慢性ITP患者生活质量低于癌症患者AmericanJournalofHematologyDOI10.1002/ajh2008与ITP患者比较:高血压(P<0.0001)关节炎(P=0.0014)癌症(P=0.0003)糖尿病(P=0.52)健康人普通人癌症高血压关节炎慢性ITP糖尿病慢性心衰截肢或瘫痪病人发病机制进展体液免疫异常巨核细胞表面亦表达GP自身抗体与巨核细胞结合,影响增殖和成熟细胞免疫异常ITP患者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失耐受ITP患者抗原特异性T细胞凋亡抵抗细胞毒T细胞直接溶解作用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ITP发病机制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血小板生成已成为ITP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2012年10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草案)ITP病因分类原发性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没有原因的单纯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小于100×109/L)为特征。原发ITP的诊断仍然是排除性诊断。继发性ITP:是指除了原发性ITP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在诊断继发性ITP时,应在括号内说明原因,比如:继发性ITP(药物诱导的)、继发性ITP(狼疮相关性)、继发性ITP(HIV相关性)至少2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脾脏一般不增大。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排除其它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假性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感染等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等。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ITP的诊断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① 血小板膜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MAIPA(Monoclonalantibodyimmobilizationofplateletantigenassay)法检测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的特异性高,可以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助于ITP的诊断。但实验方法尚待标准化。②血小板生成素(TPO)可以鉴别血小板生成减少(TPO水平升高)和血小板破坏增加(TPO正常),从而有助于鉴别ITP与不典型再障或低增生性MDS。③幽门螺杆菌检测、HIV、HCV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ITP的诊断ITP分期新诊断的ITP:指诊断后3个月以内的血小板减少的所有患者持续性ITP:指诊断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所有患者。包括没有自发缓解的患者或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慢性ITP: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所有患者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ITP的分型重症ITP:指血小板<10×109/L,显著的皮肤黏膜多部位出血和(或)内脏出血。难治性ITP:指满足以下所有三个条件的患者:①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②仍需要治疗以降低出血的危险;③除外继发性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病例4男性,8岁。因口腔粘膜出血、龈血及全身散在紫癜2天入院。起病前2周有“感冒”,曾服泰诺等退热药。上午门诊查:WBC10.3×109/L,HB115g/L,PLT56×109/L。入院后发现有血尿,即复PLT22×109/L,晚再查PLT7×109/L,出血加重。病例4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巨核细胞46个,以幼稚巨核为主,有成熟障碍。ANA(-),PAIg(-),HP(-)诊断:ITP(新诊断,重症)治疗:约输同型血小板,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病例5女性,28岁,因反复下肢皮下出血点及月经增多2年就诊。伴头晕、活动后心悸气促。三年前曾患有“甲亢”,已愈。体查:中度贫血貌,双下肢可见散在针尖状皮下出血点,非对称性,部分融合成紫癜。浅表淋巴结、肝脾未扪及。血小板减少

皮肤出血点病例5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34×109/L,红细胞2.24×1012/L,血红蛋白78g/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两系正常,巨核细胞482个,以颗粒巨核为主,未见产板巨核。铁染色内铁(+),外铁(-)ANA(++),PAIgG↑,铁蛋白↓诊断:慢性ITP;缺铁性贫血(中度)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Evan综合症(ITP+自身免疫性溶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综合症(HUS)过敏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外周血中三系均低,Ret减低,骨髓中可见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各系幼稚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造血岛中以非造血细胞为主;急性白血病:临床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外周血中可见到幼稚细胞;骨髓中有大量幼稚细胞;过敏性紫癜:皮肤瘀点以臀部及双下肢为主,成批出现,对称分布,高出皮肤;血小板计数及骨髓正常;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生成减少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苯、铅、有机磷药物因素——抗肿瘤、抗生素造血系统疾病——AA、PNH、AL、MM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血小板破坏增多药物、输血后、新生儿紫癜免疫性——SLE、Evens、淋巴瘤、甲状腺炎血小板消耗过多DICTTPHUS体外循环血小板分布异常脾亢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Evan综合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过免疫机制同时破坏血小板和红细胞。除ITP的表现和检查结果外,尚有Coomb(+)和溶血表现。脾功能亢进:常见于肝硬化伴脾大和骨髓增殖性肿瘤伴脾大等。血象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呈一系或多系细胞增生伴成熟障碍,血细胞寿命缩短。三.血小板功能异常症获得性临床特点:存在诱发血小板功能减低的疾病,无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和既往史造血系统肿瘤(白血病、MDS、MPN)免疫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淋巴增殖性疾病)尿毒症、慢性肝病药物(抗血小板药、抗生素)心肺旁路手术、异常球蛋白血症、DIC储存的血小板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

诊断病因与机制粘附异常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1b-FX

血管性血友病(vWD)

vWF

量、质异常血小板型vWD

GPIIb-FIX自发结合vWF

聚集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

GPIIb-IIIa缺乏释放异常(颗粒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症颗粒储存异常或成分缺乏储存池病、(致密)颗粒缺乏受体与信号传递异常环氧化酶缺乏症环氧化酶缺乏合成酶缺乏症合成酶缺乏信号传导缺陷症花生四烯酸不能动员

血小板结构与功能

病例6女性,4岁,自幼反复鼻出血、牙龈出血,黑便2天。父母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重度贫血貌,皮肤可见陈旧淤班,余正常。实验室检查:BPC84X109,血小板形态正常。BT12’,PT12.3”,APTT35”,vWF:Ag105%ADP诱导不聚集,

Ristocetin诱导聚集正常,GPIIb(CD41)13%,平均荧光强度1.32诊断:血小板无力症,缺铁性贫血治疗:输注血小板病例7女性,22岁,自幼皮肤易出现瘀斑、鼻与牙龈出血。13岁月经初潮后每次出血量大,持续达半月,可引起出血性贫血。患者父母非近亲婚配。父亲两年前死于恶性淋巴瘤。母亲与一兄弟无出血倾向。PLT100×109/L,血小板巨大,MPV17fl(正常范围7-11fl)。最大血小板直径8μm。BT>20min(正常范围4-8min)。凝血检查正常。血小板聚集率:2μMADP12.4%4.5M肾上腺素10%

12.5mg/ml瑞斯托霉素0诊断:巨大血小板综合症图1BSS患者血小板的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图象左为患者外周血光学显微镜照片,显示血小板大小与红细胞相当;中为患者血小板电子显微镜照片(×10000倍),显示血小板巨大,颗粒增多;右为正常对照血小板电子显微镜照片(×10000倍)。A为BSS患者,B为正常对照。括号内为阳性细胞百分数图2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ABGPⅠ-Ⅸ(99.4%)GPⅡb(99.5%)GPⅢa(94.9%)阴性对照(2.5%)阴性对照(2.5%)GPⅠb(14.2%)GPⅠ-Ⅸ(21.7%)GPⅠb(99.2%)GPⅡb(98.8%)GPⅢa(97.9%)1为正常对照;2为BSS患者。箭头示核苷酸突变部位。图3糖蛋白Ⅸ基因DNA测序12四.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临床常见的由于凝血因子遗传性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发病率A:B=138:20Sex-linkedrecessive

性连锁隐性遗传46%~50%的患者无遗传性家族史,用基因技术检测发现患者有基因缺陷,可能是母体在妊娠过程中胎儿自身基因发生突变所致。临床特点: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出血常发生于负重的大关节腔内和负重的肌群内,导致血友病假瘤、内脏出血、关节畸形和残疾。血友病(Hemophilia)Distribution

分类HemophiliaA(FVIIIdeficiency,ClassicHemophilia):85%甲型血友病(凝血因子VIII缺乏,典型血友病):85%1:1000males

男性HemophiliaB:(FIXdeficiency,Christmasdisease):15%乙型血友病(凝血因子IX缺乏,克里斯马斯病):15%1:3500males

男性FVIII(Xq28)FIX(Xq27)qp染色体X血友病A、B血友病的实验诊断筛检试验凝血活性检测:分型:A/B、重、中、轻、亚临床型凝血因子抗原含量测定CRM+:活性下降而抗原含量正常——提示凝血因子结构异常CRM-:活性和抗原含量同步降低——提示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排除试验BT、vWF:Ag、vWFRco:排除vWDAPTT纠正试验:排除获得性血友病基因诊断产前诊断血友病携带者和产前诊断流程PCR扩增外周血DNA抽提(携带者)直接核酸测序间接联锁分析明确诊断长链PCR检测内含子1,22倒位血友病A①、②、③羊水DNA抽提(胎儿)①③②病例6男性,11岁,拔牙后出血不止1天。平素有反复关节肿胀、皮肤瘀斑。有一姊,无出血倾向,其表兄有类似出血病史。病例6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50×109/L,PT12s/,APTT92s/,纤维蛋白原2.2g/L。APTT纠正试验——新鲜血浆可被纠正,吸附钡浆可被纠正。因子VIII:C2%,因子IX:C72%,抗VIII:C抗体阴性。诊断?血友病A

(中型)病例7男,8岁,拔牙后牙龈出血12小时既往:无出血史,家族史阴性查体:无贫血,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关节无畸形。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出血时间、PT、TT、Fg均正常,APTT42s,vWF:Ag100%,FVIII:C25%诊断:血友病A(轻型)治疗:DDAVP+止血芳酸血管性血友病

vonWillebrand’sdisease

由于vWF基因缺陷而造成vWF数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或瘀斑)、粘膜(鼻衄、龈血)和月经量增多为主,很少有关节腔和肌肉深部组织的出血。

APTT↑+BT↑;

Ristocetin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FVIII:C:正常或10%~40%下降;重型可下降3%~5%;vWF:Ag:1型中度降低,重型含量极低或缺乏,与血型有关。vWF

多聚体分析:SDS-凝胶电泳分析。vWFRco检测;胶原结合试验;FVIII结合试验。

分型1——vWF部分缺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A——大、中多聚体缺乏

2B——大的多聚体缺乏,但与GPⅠb结合↑

2M——多聚体正常

,血小板功能

2N——多聚体正常,与FVIII结合力

3 ——严重vWF缺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实验诊断病例8男,34岁,龈血、鼻衄。出血时间14分,凝血时间9.5分。PT10秒,TT11秒,APTT57秒,纤维蛋白原3.3g/L。血小板聚集:ADP65.3%,瑞斯托霉素6.7%。因子VIII:C40%,vWF23%诊断:血管性血友病(vWDⅠ型)治疗:DDAVP,冷沉淀病例9女性,20岁,反复月经量增多伴鼻衄、皮肤瘀斑5年就诊。家族史:外婆、母亲、两个姊妹均有类似病史,从未就诊。PE:轻度贫血貌,右下肢肿胀,压痛明显。血常规:Hb82g/L,WBC6.8X109/L,PLT96X109/LBT>20min,APTT44.7s,PT11.7s,TT15.2sADP(2um)53.4,53.2,59.8;Risto(1,25)12.7,10.1,15.3;

vWF:Ag21.7%,血浆中存在各种分子量的多聚物。诊断:血管性血友病(2M型),缺铁性贫血五.其他凝血因子缺陷症

1.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遗传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Fg0~0.4g/L:无;Fg0.5~0.8g/L:低),纯合子有自发出血和伤口愈合不良。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发生基因缺陷(纤维蛋白肽释放障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障碍、纤维蛋白原对纤溶酶原结合能力降低)临床表现:出血(20%),血栓形成(25%),伤口愈合不佳。半数可无症状。病例10先证者,24岁,男性,自幼反复肌肉血肿,血尿。父母系近亲结婚。查体:无贫血,皮肤粘膜无出血点与淤斑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正常,PT↑

,APTT↑

TT↑

,Fg0.25g/L

诊断: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治疗:输注冷沉淀物、纤维蛋白原病例10表1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家系实验检测指标指标先证者父亲母亲哥哥妹妹侄子1侄子2Plt(×109L-1)25014818920318613553Fg(g.L-1)

0.171.051.231.13.51.152.5PT(sec)

120.113.312.115.011.714.611.9APTT(sec)300.131.335.232.731.133.232.3

β链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DNA测序

Fg

chain8exon7972碱基处缺失G,移码突变,形成截短的链Xiucai

Xu,Jingsheng

Wu(Correspondence),etal.AnovelfibrinogenBβchain

frameshiftmutationinapatientwithseverecongenitalhypofibrinogenemia.Thromb

Haemost2006;95(6):931-935.(IF3.05).2.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3.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乏症

4.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症病例10男,23岁,血尿一个月入泌尿外科,请血液科会诊.追问病史,患者自幼出牙、拔牙时多次发生牙龈渗血,劳累后关节肿痛。家族史:无类似症状患者。其父母为近亲结婚。查体:中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紫癜。实验室:Hb90g/L,BPC100X109,尿WBC少许,RBC++++,肾功能正常。APTT37S,PT64s,Fg2.2g/L,FVII:C0.1%。家系调查:其母亲、二弟、二妹、表弟无出血,FVII:C分别为0.40%;0.15%;0.27%;0.35%诊断:遗传性FVII缺乏症家系。治疗:PCC及血浆输注,次日血尿消失。

病例11患者,女,25岁,妊39周,拟剖腹产术前查凝血异常既往:无出血史。家族史阴性。查体:无贫血,无出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PT、TT、Fg均正常,APTT120s,FVIII:C、FIX:C、FXI:C均正常。FXII:C1%诊断:遗传性FXII缺乏症处理:无特殊,产后无出血FXIII缺乏:凝块稳定性血小板功能不全先天性药物引起血管性疾病:束臂试验

PT、APTT、TT、PLG均正常出血时间血块回缩聚集试验

凝血XIII因子缺乏症FXIII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其作用是催化相互接近的纤维蛋白单体间形成共价键,使其形成结构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FXIII缺乏,引起纤维蛋白凝块不稳定,临床上出现反复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症状。遗传性——先天性FXIII合成减少

获得性——合成减少,消耗增加,抗体形成凝血瀑布血管损伤组织因子因子VIIa因子

VIIa/TFCa2+FactorX因子Xa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交联的纤维蛋白因子XIIIa因子

XIIIFactorIXa因子

VIIIaCa2+PL因子VIII因子

VaCa2+PLFactorV因子

XIa因子

XICa2+FactorIXFactorX因子XII凝血酶凝血酶原Ca2+纤维蛋白因子

IX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因子

VIIFactorIXa因子Xa遗传性FXIII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终身有出血倾向出生后数小时脐带残端出血、伤口愈合不良及习惯性流产,早期确诊。30%因颅内出血而死亡病例12患者,男性,18岁,因左下肢肿痛三月,头痛、恶心半个月入院。既往史:断脐后即有出血难止,自幼反复皮下青紫、血肿,外伤后出血难止,曾两次出现膀胱出血。家族史:其弟有类似出血症状,3岁时因“脑出血”死亡。父母系近亲婚配,均无出血史。查体:神志模糊,两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颈部轻度抵抗,克氏征(+),轻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实验室:CT:颅内出血

实验室检查初筛试验:血常规、PT、APTT、TT、Fg、VWF及FVIII:C、Ⅸ:C均正常。FⅩⅢ定性试验定性试验:患者血凝块(5mol/L尿素液中)1h内完全溶解(正常对照凝块至24h仍未溶解).家系其他成员FⅩⅢ定性试验为阴性。诊断:遗传性FⅩⅢ缺乏症获得性凝血XIII因子缺乏症合成减少或消耗过多导致继发于肝病、DIC、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过敏性紫癜、急性炎症反应、手术后期。出血症状不严重,在原发病控制后出血现象可自行缓解。尿素溶解试验阳性,但可被新鲜血浆纠正。需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鉴别:尿素试验,纠正试验,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TT)获得性凝血XIII因子缺乏症由凝血因子ⅩⅢ抑制物引起的FⅩⅢ缺乏是一种十分少见的出血性疾病,目前国际上有正式文献报道的病例仅36例。发病年龄较大,无男女性别差异。FⅩⅢ抑制物通过中和FⅩⅢ的活性,导致纤维蛋白单体间交联异常血凝块不稳定临床表现:严重的反复自发性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常表现为皮肤粘膜瘀斑、软组织及肌肉血肿、内脏出血、术后延迟性出血甚至颅内出血不易诊断,出血症状重,疗效差,死亡率接近50%。病因与发病机制FⅩⅢ抑制物产生原因不明,可能与体内免疫机制紊乱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红斑狼疮)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如异烟肼、青霉素、普鲁卡因胺、环丙沙星等)1%的遗传性FⅩⅢ患者在接受FⅩⅢ浓缩物替代治疗后可产生FⅩⅢ抑制物部分FⅩⅢ抑制物在正常人体内自发产生

病例13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便血行痔疮手术,术后反复排暗红色血便,伴全身多处出血(双上臂皮下血肿、瘀斑、鼻出血、注射部位渗血),由外科转入血液科。既往史:无特殊用药史和出血性疾病史,曾因下肢烧伤接受植皮手术,无出血。家族史:无特殊。查体:全身多处皮肤瘀斑,双上臂、右腋下和注射部位均见散在皮下血肿,肛门3点位持续有渗血,可见血块。中度贫血貌。实验室检查初筛试验:血常规、PT、APTT、TT、Fg、VWF及FVIII:C、Ⅸ:C均正常。FⅩⅢ定性试验定性试验:患者血凝块(5mol/L尿素液中)1h内完全溶解,加入新鲜血浆后的定性试验,不被纠正。诊断:获得性FⅩⅢ缺乏症治疗:皮质激素、CTX、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六.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肝病出血病因复杂,涉及一期止血、二期止血、纤溶亢进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合成减少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消耗增多异常抗凝物质和FDP增多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障碍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正相关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检验复杂而重要对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的指标:FⅦ:C减低,先于肝功异常,早期诊断指标之一;Fg和FⅤ:C减低,反映肝病严重,或进入肝硬化期;异常PT增高:原发性肝癌参考指标之一;FⅧ:C和vWF水平愈高,反映肝病愈严重。七.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常见病因吸收不良,如完全性阻黄,胆汁丢失过多,肠瘘,慢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维生素K2合成减少新生儿出血症,自身合成减少口服抗凝剂鼠药中毒病例14女性,48岁,因反复龈血、皮肤瘀斑1周,伴肉眼血尿3天入院。既往无自发性出血和外伤后出血不止病史。否认特殊药物接触史。无类似家族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APTT88s,PT54s,TT17s,Fg2.1g/L,FVIII:C110%,FV:C95%,FⅡ:C5%,FVII:C1%,FIX:C2%,FX:C2%诊断: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治疗:新鲜血浆,维生素K1八.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定义直接抑制某一特异性凝血因子或其凝血反应,或与凝血因子非活性部位结合使其清除率增加;或针对多种凝血因子及不同凝血阶段和途径的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分类肝素样抗凝物质狼疮样抗凝物质特异性凝血因子抑制物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常见于SLE,也可见于肝病、流行性出血热、急性白血病、浆细胞病、恶性肿瘤、DIC、器官移植、药物、老年人临床表现:瘀斑、粘膜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注射部位及伤口出血实验室检查:APTT、PT、TT均延长且不能被正常血浆所纠正,但TT可被甲苯胺蓝、鱼精蛋白所纠正。肝素含量增高。

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抗凝血酶肝素赖氨酸结合点47,125,136活化的丝氨酸结合点活化的精氨酸结合点Arg393-Ser394戊聚糖区凝血酶肝素激活的抗凝血酶(AT)灭活的凝血因子

(肝素可增强灭活作用1000-4000倍)

抗凝血酶活性

抗FXIIa+

抗FⅪa+

抗FⅨa+

凝血酶原酶(结合)

抗FⅩa(游离)+

抗FⅡa++(4000倍)ATXaPIVa狼疮样抗凝物质(LA)增多LA主要通过结合磷脂复合物及抑制磷脂表面发生的凝血反应来干扰依赖磷脂的凝血过程而起抗凝作用见于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栓栓塞,流产,皮肤、粘膜和内脏出血筛选试验:APTT延长混合试验:等量正常的乏血小板混浆不能纠正确诊试验:补充磷脂可纠正或缩短延长的APTT排除其他抗凝物质存在(肝素、FV、FVIII抑制物)获得性FVIII抑制物针对凝血因子FVIII的最常见的自身抗体年发病率:1:1-4

/百万出血:以紫癜和软组织出血多见,关节腔出血较少见。严重者有肌肉出血、血尿、龈血、胃肠道出血腹膜后血肿甚至颅内出血。血小板受累少见。获得性FVIII抑制物对215例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调查显示年龄:多数>50岁,呈双峰分布性别:男女发病机会均等既往无出血病史和家族史较大的出血:87%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22%Green&Lechner.Thromb

Haemost1981;45:200-3FVIII抑制物抗C2抗体通过阻止FVIII与磷脂及VWF的结合点而影响凝血酶对FVIII的激活针对A2和A3的抗体则干扰FVIII与FX和FIXa的相互作用

Mainepitopes:allo-antibodies:A2,A3,C2;auto-antibodies:A2orC2FIXbindingA2A3C2A3FVIII抑制物同种抗体的特点

大多数同种抗体的浓度与FVIII的灭活呈线性关系,呈时间依赖性,且不会自行消失。自身抗体的特点非补体结合,与FVIII的灭活呈非线性关系多属于IgG家系(IgG1、IgG4)型免疫球蛋白有时间和温度依赖,可自行消失。残余FVIII受自身抗体的影响,临床与实验室不符。病因约50%找不到原发病自身免疫疾病(17~18%)SLE、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其他可见于多发性硬化、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重症肌无力、Graves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实体瘤如前列腺癌、肺癌、结肠癌、胰腺癌、胃癌、胆管癌、头颈癌、宫颈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肾癌,但不局限于某些类型肿瘤切除有助于抗体的清除病因产后妇女常见于第一次分娩后,极少发生于孕期,可导致产后严重出血病程长短不一,但多于12~18个月后患者体内抑制物自发消失

母体在妊娠期产生的自身抗体可经胎盘传递引起新生儿出血预后较好,据报道治愈率97%以上血液系统恶性病变最常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红白血病

病因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药物相关性青霉素及其衍生物、磺胺类抗生素、苯妥英钠、氯霉素、甲基多巴、某些抗精神病药、干扰素α、氟达拉滨、左旋多巴、氯吡格雷、紫杉醇

某些皮肤病天庖疮、银屑病、大庖性表皮松解症抑制物的诊断非血友病人–临床有出血表现或不能解释的APTT延长APTT纠正试验(随孵育时间呈进行性下降

)可被纠正:因子缺乏

不被纠正:抑制物FVIII、FIX因子活性测定抑制物滴度检测排除其他导致APTT延长的特殊类型的抑制物(爬虫酶时间、鱼精蛋白中和试验、抗Xa活性、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抑制物检测

BethesdaUnit(

抑制物滴度)一份稀释的受检血浆+一份正常血浆在37oC混合孵育2hr检测剩余的FVIII活性1BU=灭活50%FVIII:C的量抑制物的滴度=1/患者血浆稀释倍数如;

检测1/50稀释的灭活50%FVIII:C因子活性,其原血浆的抑制物滴度=50BU病例15患者,女,65岁,皮肤青紫2月余伴血尿7天。既往:体健,无出血与流产史,家族史:阴性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多处大片青紫。实验室检查:PT,TT正常,APTT120s,LA(-)延长的APTT不能被正常血浆纠正;FⅧ:C<1%,FVIII抑制物滴度(Bethesda法):58BU诊断:获得性血友病A治疗:

FVIII,强的松+CTX,美罗华

九.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

2001年定义: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受损,严重损伤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DIC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DIC的临床特征局部缺血是最早期的症状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DIC的实验诊断

DIC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病症,没有一个特异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单独做出DIC的诊断,应根据多项指标的结果综合判断。过筛试验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凝血酶时间(TT)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浓度是纤溶的一个敏感指标;D-二聚体是纤溶的一个敏感指标,也是DIC诊断的特异指标。DIC诊断与分型中华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修订的DIC诊断标准。

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提出的积分系统。将DIC分为两个阶段:非显性DIC(non-overtDIC):止血机制处于代偿状态DIC,即pre-DIC;显性DIC(OvertDIC):止血机制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即临床典型DIC。

DIC诊断标准

(2001年全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一般诊断标准

1、存在易于引起DIC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抗凝治疗有效3、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标准: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血小板低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4.0g/L。3P试验阳性或FDP>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或APTT延长10秒以上。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抗凝血酶、因子Ⅷ:C及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测定。

前DIC(pre-DIC)诊断参考标准

1、存在易致DIC的疾病基础。

2、有下列1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及溃疡形成等。

②原发病的微循环障碍,如皮肤苍白、湿冷及紫绀等

③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轻度或可逆性脏器功能障碍。

④抗凝治疗有效。

3、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

①正常操作条件下,采集血标本易凝固,或PT缩短3s以上,APTT缩短3s以上。

②血浆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如-TG、PF4、TXB2、GMP-140。

③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F1+2、TAT、FPA、SFMC。

④抗凝活性降低:AT活性降低,PC活性降低。

⑤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志物升高:ET-1,TM。

DIC与重症肝炎的主要鉴别

项目DIC重症肝炎微循环衰竭早、多见晚、少见黄疸轻、少见重、极常见肾损早、多见晚、少见RBC破坏多见(50-90%)罕见FⅧ:C降低正常血小板活化及代谢产物增加多数正常FPA明显增加正常或轻度增加D-dimer

增加正常或轻度增加DIC的鉴别诊断DIC与TTP鉴别要点项目DICTTP起病及病程多急骤、病程短可急可缓、病程长微循环衰竭多见少见黄疸轻、少见较重、极常见FⅧ:C减少正常PC含量及活性减低正常FPA

增加正常F1+2增加正常D-dimer

增加正常血栓性质纤维蛋白血栓为主血小板血栓为主

DIC与原发性纤溶亢进(PF)的鉴别要点

项目DICPF微循环衰竭、栓塞常见罕见凝血因子(Ⅰ除外)明显减少减少不明显血小板明显减少正常血小板活化及代谢产物明显增加正常TAT、F1+2、ATⅢ变化明显正常D-dimer

增加正常Bβ1-42肽正常增加Bβ15-42肽增加正常病例16患者男性56岁.入院诊断:乙型病毒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于全麻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程顺利,术中出血约200ml,输RBC4u,血浆2u。术后6小时出现创口大出血、失血性休克、HB持续下降,经补液、输血、止血、抗休克等措施未见好转。再次急诊手术,全麻下腹腔探查,术中见腹腔大量不凝血及血块约2500ml,脾窝及贲门未见明显出血点或结扎松脱。查PLT21×109/L,APTT63s,PT24s,Fg0.85g/L,D二聚体2400ug/L,FⅧ:C38%诊断:肝功能失代偿并凝血功能障碍,DIC病例19抢救治疗:输血:新鲜血浆1600ml,机采血小板2u,冷沉淀16u/天,纤维蛋白原2g,凝血酶原复合物7500单位(7天内成分输血及出血量、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变化详见后表)止血:重组人凝血因子VII(诺其)1.2mg×7支对症支持治疗疗效:患者腹腔内出血渐止,神志及精神状态进一步好转,四肢能自主活动,肌力尚好,腹部伤口愈合良好。术后第15天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小结对出血性疾病可根据初筛试验结果选择确诊试验,明确出血发生的环节、病因、分型、严重程度,并检出基因携带者及作出产前诊断。正确解读凝血试验结果现有的检测在DIC的实验诊断中不具有特异性,需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动态观察和综合分析。第三节血栓与止血检验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定义和分类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栓塞动脉血栓静脉血栓易栓症:指某些遗传性或获得性危险因素导致止血机制异常而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凝血亢进抗凝血下降

纤溶活性低下血小板活性增高血栓形成血栓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栓性疾病能发生在青年和老年人血栓性疾病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生率有上升倾向不同年龄组血栓的发生率和所涉及的危险因素不同,

血栓发生为多病因,并存在基因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血栓病将使21世纪的医生面临严峻挑战发病率常见的血栓病: 心肌梗塞(MI)

缺血性脑梗塞(CI)

外周血管病(PAD)

静脉血栓栓塞(VTE)

每种发病率均为1~3/1000人/年外周血管病发病率为心脑血管病的总和血栓是老年人死亡的第一位病因血流变化:血流停滞与涡流血管壁的管壁破损损伤:血小板数血液性质凝血因子的改变:抗凝物纤溶物付凝现象胶原微纤维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释放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机理血栓形成是凝血系统被激活的结果内皮细胞或者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变学因素血液淤积、流速变慢血液成分的变化高凝状态接触激活、组织因子释放血栓形成的条件血小板血流动脉TMPGI2动脉(高流速)、静脉(低流速)下的血栓形成机理血流血小板静脉凝固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正常脂肪条纹纤维斑块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溃/

裂隙和血栓形成心肌梗死

缺血性中风/TIA严重的下肢缺血临床无症状心血管死亡年龄增长稳定性心绞痛间歇性跛行不稳定性心绞痛}ACS*ACS,急性冠脉综合征;TIA,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TIA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稳定性,不稳定性)心肌梗死间隙性跛行严重缺血,静息性疼痛,紫绀,坏死缺血性突然死亡动脉与动脉血栓动脉管腔小,压力高,流速快,因此剪切应力高。血小板易于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凝血系统的启动以管壁损伤为主要原因,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在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的同时,也形成纤维蛋白血栓(红色血栓)因此,动脉血栓的治疗应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同时也应进行抗凝血酶(抗凝)治疗1.我国流行病学研究

九十年代中多次调查表明:心血管病(包括心梗,脑卒中)是我国人民死亡的首要疾病。

1995年的统计表明:在城市心血管病死亡比例高达37%,冠心病死亡率1988年66.5/10万,1996年84.5/10万。据预测:中国大陆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每年的心梗发病人口约在80~100

万名左右。心肌梗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冠心病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聚集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I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100增高诊断指标重要的实验诊断指标肌钙蛋白(cTn1)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栓前体蛋白(TpP)在胸痛发作6小时内敏感性最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导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指标二.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脑血栓栓塞临床特点:起病缓慢,睡眠或休息时发病,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卒中的疾病负担卒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在全球范围是排第三位的死因1

(仅次于MI和癌症),占所有死亡的12%;在发展中国家,卒中将是未来10年内的第二位死因;是痴呆的第二位病因;在西方国家是严重残疾的第一位病因。

1-MurrayJLetal.Lancet.1997;349:1436-1442.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实验诊断指标——辅助诊断急性发作期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功能增强vWF:Ag、TM、ET-1增高AT降低纤溶活性一过性增强后转为长期降低确诊主要依据神经定位体征、脑CT、核磁共振深静脉血栓

(DeepVeinThrombosis,DVT)

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PE)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

(VTE)静脉血栓栓塞:

沉寂的杀手绝大多数病人的静脉血栓栓塞没有临床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