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确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一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幽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活力勃勃的风景。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别拼音规矩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加强,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2.随文识字11个,会写4个字。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2.会认11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把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四、教师教法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五、学生学法
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六、教学程序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心,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方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乐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方法加强普通话对字音的考究。生从读通一句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对比、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稳定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开心中识字,稳定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测、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稳定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乐意写好诗中的字。八、抓关键点的方法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遇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特性能得以张扬。九、板书及习题设计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二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其次单元的其次篇课文。《燕子专列》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叙事文章。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猛然下降,导致燕子经过瑞士时因找不到食物而濒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就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寻觅冻僵的燕子,把他们送到用带有空调的列车里开往温暖的南方这样一件事,字里行间充溢着人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环保意识。从语言文字特点来看,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用词具体形象,又含有对比多的意义深刻的词句,既适合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又适合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结合新课标针对其次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欧〞“洲〞“瑞〞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纷纷〞“顶着〞“踏着〞“四处〞在表达中心思想时的作用;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濒临〞“呼吁〞“长途跋涉〞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交流,通过情感朗读,感受课文中质朴的语言,感悟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音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养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参与环保的行列。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对本文的大量关键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践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对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并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朗读,加深对文本诠释的“环保〞主旨的把握,就成了教学重点。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对比广泛,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增加了综合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进一步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文的语言质朴又形象,情感丰富,充满着对动物的爱心,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尊重学生的特性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创设情境法:学生具有易感染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点,利用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以至更好地入情入境,发挥想象,释放自己的情感。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我还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花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准备教给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识字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自主识字,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在理解文本以及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这一环节,就应当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团体合作。
想象说话练习法: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后练习题三设计了: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治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以及“贝蒂不在乎,只在乎〞;和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向致谢,感谢她(他们)。这三个想象说话练习,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诚恳体验,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达到“一箭双雕〞之妙。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譬如燕子是留鸟,还譬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获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特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特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其次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其次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复,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十分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由于,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醒: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觅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治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觅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治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特性理解,只要是贴合常理的感悟,都应当呵护。由于我们的阅读理解最难得的地方就是特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觅的疲乏,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乏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测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特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屡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觅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翔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觅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复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其次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好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四处寻觅,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觅燕子。这么多地方,简单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乏,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觅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美丽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别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诚恳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譬如燕子是留鸟,还譬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获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特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特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其次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其次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复,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十分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由于,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醒: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觅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治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觅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治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特性理解,只要是贴合常理的感悟,都应当呵护。由于我们的阅读理解最难得的地方就是特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觅的疲乏,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乏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测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特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屡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觅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翔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觅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复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其次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好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四处寻觅,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觅燕子。这么多地方,简单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乏,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觅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美丽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别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诚恳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
(四)拓展文本,升华主旨
1.可爱的燕子开心地乘着幸福的列车驶向远方,这样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故事。
下发阅读材料:《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们保护动物。这一环节机动,可以当作课外作业。
2.学了课文,听了故事,看了图片,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好多话要说,请你把它写下来。
写段练习: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治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
3.指名4~5个学生展示,再进行总结:通过同学们这么深情的话语,老师相信《燕子专列》中的小贝蒂,《丹顶鹤的故事》中的小女孩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情感的深化,提升着对文本主旨更深一层的感悟,既发挥了想象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练习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当然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状况,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一段,可以四个内容都写,也可以选择一、二个写。表达了训练的层次性,也符合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性。
(五)布置实践活动
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共同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用自己的行动向自己周边的人呼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团体合作能力,表达了语文的综合实践性。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扼要,抓住题眼,直奔中心,达到“高效能、简约化〞的功能,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旨。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溜达》。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溜达》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溜达时互敬互爱、融洽和气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一家人溜达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舞,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溜达》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认真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大量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确切定位了。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致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终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觅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探讨、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考,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由于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由于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平静。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溜达。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沉重
b、朗读的语气:温柔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平稳、沉重、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大量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溜达。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漂亮的心灵。探讨)(四)、研读入境合作探讨
1、展示:(1)在整个溜达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毕竟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探讨,教师参与,点评探讨状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骄傲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活力——哲理:珍爱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活力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爽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爽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假如我们写作增加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好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浮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虑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细心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认真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6、朗读最终一段,感悟最终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表达了猛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习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肃的批评与责骂,……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认真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平日里被忽视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当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见、白、田、电〞4个字。认识2个偏旁“舟、门〞。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学会歌曲《小小的船》。
4、创设高兴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课件、电子琴
1、师生在音乐中问好。创设情境:全场灯灭,只剩下大屏幕上的夜空,星星一闪一闪的。(课件)
2、请学生看大屏幕:小朋友,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多美啊!看到这么美的夜晚,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你希望出现的是怎样的月亮?(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课件出示弯弯的月亮)。
3、灯亮,歌曲《小小的船》起,学生随便动作,感受意境。
1、这首歌的名字叫《小小的船》,它就在我们的书本里。轻轻开启书,轻轻读一读,待会儿告诉大家你特别注意了哪个字的读音。
2、反馈(根据学生说的状况,师出示课件中的相关生字变成红色,拼音也变成红色,并请生认读。)
⑴“闪、只、船〞是翘舌音。
⑵“星星〞是后鼻音,其次个“星〞读轻声。
⑶“坐〞是平舌音。
⑷“弯弯的、小小的、蓝蓝的、闪闪的〞中的“的〞都要读成轻声。
3、小组合作学习:组长负责组织大家稳定生字的读音,并带领组员读整首儿歌,读的形式随便。
4、反馈:小小的船教学实录说课稿
⑴个体读:会读几句就读几句。(请学生评价)
⑵小组齐读。(学生评价)
⑶全班一起读一读。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边读边想:怎么把你的喜欢表现出来?(读、表演、加动作等;允许自己单独进行,也可以与伙伴合作读。)
2、反馈,学生评价。
3、放录音:听得出是几拍子的歌曲吗?要求用手势表示。(老师示范打节拍)
4、师范唱,学生为师打节奏。
5、师为学生伴奏,学生轻轻地哼旋律。(需要电子琴)
6、学生轻轻地跟唱。
7、师生合作唱歌,要求一边唱一边闭上眼睛想:你在天上看到了什么?(师生一起唱唱动动、随便站位)
1、方才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我看到了()。
2、谁能说得更好?课件出示句子:我看到了()的()。
3、谁还能说说:我看到了()在()。(课件出示句子)
1、指名朗读。
2、还记得怎么唱吗?让我们再来动一动。(师生随便站位、唱游)
3、你能记住哪一句?自己先想个好方法,然后组长负责小组交流。
4、交流:先请学生背一句或几句,然后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1、小组探讨可以怎么说:“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同时师再次出示“看见〞一词让学生认读。
2、交流:可以从颜色、外形等方面展开想象。
3、师小结:课文中的月亮、星星、天空被小朋友这样一说,就好像化了妆一样,读起来给人美美的感觉,也让人感到十分明了。
4、自己想象说一说:()的()像()。
1、小组交流:这首儿歌中一共要认9个字,你已经认识哪几个了?先请组长组织伙伴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相互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还要注意认真听别人的识字方法。(小组活动)
3、反馈:如“坐〞──两个人坐在土上面;“闪〞──门里有个人一闪而过,……。
4、请你说说,你平日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些字?师同时再次出现“看见〞一词。
5、这篇课文还要写4个字,除了儿歌中的一个之外(出示“见〞),其余三个你还认识吗?(出示“白、电、田〞)你在哪里看见过它们?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6、先自己在红字上描一描,你觉得哪个字特别难写,需要大家的帮助?
7、师根据生说的字进行板演。如“见〞的撇与捺的位置,“白、电、田〞中的“日〞要写得宽扁一些等。小小的船教学实录说课稿
以下作业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选一项或几项完成:
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各组三个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给这些生字各组一个词语,再用这个词说一个句子,能写的写下来。
从课外书上找一找“()的()像()〞的句子,读一读,并背下来。
自己找一些写月亮的儿歌,读读背背。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五
《十五从戎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绮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设计思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白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勉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十五从戎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楚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饱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确切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饱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楚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浮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六
1,教材分析
《母亲的召唤》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以"母亲的召唤"为线索,写了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层次明显,结构完整。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母亲的召唤"里包含着母亲深深的爱,体会母爱的深切和宏伟。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认识母爱的宏伟和亲情的难得,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的道理。
3,教学重点:
从母亲简单的话语,朴实的举止中,体会母爱的深切和宏伟。
4,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篇课文歌颂了母爱的深切和宏伟,情真意切,意味深长;语言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教法:
(一)紧扣"召唤",层层深入
"母亲的召唤"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于全文。基于课文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母亲的爱和关心主要表达在三件事上。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领悟母亲的召唤里包含了关心,关爱,担忧和幸福,母亲的召唤其实是爱的召唤,而在母爱的感召下,学会了长大,学会了给予,学会了责任,懂得了珍惜。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情真意切。为激发学生的感情,我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个情境。如上课伊始,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我还和学生一起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来升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穿插音乐,配乐朗读,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三)品词析句,明情悟理
语文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没有感情的课堂就宛如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生命。怎样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焕发生命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品读,赏析"轻柔","憔悴不堪","泪眼模糊","喜极而泣","声嘶力竭"等词,领会文字的美好,品悟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我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牵引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人物的精神,明白母亲的召唤其实都是母爱的流露,都是亲情和关心的表示。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两种学法的指导。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例如: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探究和体验,思考母亲的召唤里包含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反馈交流状况。再如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你有过听到母亲召唤时的幸福体验吗对母亲的召唤你也有和文中小蓉一样心生厌烦的一致感受吗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心,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情感的介入,孩子们的心里一定蕴蓄了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亦或是愧疚之情,于是我设计了抒情吧这项练习,让学生以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以及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一句话。它是对课文的一个拓展和延伸。旨在抒发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紧系课题,奠定情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上课伊始通过赏读古诗《游子吟》,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对母爱有了初浅的感受。师生一起演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奠定情感基础。再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母亲的召唤包含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感情的互动。
(三)精读探究,品读体会
1,读中联想,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
整体把握课文后,通过交流,探讨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母亲的召唤包含了什么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擦过岁月的痕迹,将情景再现,勾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把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课文第1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轻柔"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是轻柔的召唤是什么给了初学走路的婴儿勇气和力量感受到母亲的召唤是亲切的,温暖的,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了解母亲的召唤包含了无限的关爱。再让学生说说自己都有哪些幸福体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通过齐读,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我"在和母亲捉迷藏时总能看到母亲引导学生体会"总是"一词,领悟母亲是时刻关注着我,关心着我。在和"我"捉迷藏时母亲的神态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理解"慈祥",表达母亲的良善,和蔼。再让学生说说看到儿时和母亲捉迷藏这个场景有何感受理解为什么说那温馨的一刻,是我幼年生活中最开心的回忆。
2,读中感悟,走进人物,体验情感
课文第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文章最感人的部分,为了更好突出重点,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感悟不是告诉,不是分析,不光是理解,而是刺激,探究,更是体验。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重抓住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神态的变化描写,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全方位地感受一位母亲的宏伟。①采用"默读—点读—评读—齐读"等多种变化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情感得到熏陶。②音乐是奏响心灵乐曲的奇妙音符,因而我选择了一段极富感染力的音乐来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精神,情感得到震撼。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七
在《池塘边的叫声》这篇好玩儿的课文中,富有情趣的故事,漂亮、静谧的画面,将学生自然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在揣摩与思考着青蛙与小鱼的一言一行中,他们仿佛也将自己幻化成了那只天真、好奇的小鱼或是那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小青蛙,共同品位着友情的美好与难得,感受着充满世界的真、善、美。
富有情趣的故事,漂亮、静谧的画面。将学生自然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在揣摩与思考着青蛙与小鱼的一言一行中,他们仿佛也将自己幻化成了那只天真、好奇的小鱼或是那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小青蛙。小鱼、青蛙的对话,富于童趣,极为适合孩子们练习分角色朗读。所以我在教学预设中,安排了诸多分角色朗读环节,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男女生分角色读,教师学生协同读等。并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感悟的阅读策略,进行特性化的阅读活动,以青蛙和小鱼的身份,进行角色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语言表达中获得情感体验。
(一)在对本课进行具体分析和确切把握后,我们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道德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我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初步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生字;通过指导,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理解能力;通过想象小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这一环节,发散学生思维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道德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朋友应当真诚,肯于帮助别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设定后,明确了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个生字。并将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中感悟小鱼和青蛙间难得的友情,懂得对朋友真诚,肯于帮助别人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做为教学难点在教学中予以突破。
这节课我预设了两个课时,准备了课件、青蛙和小鱼形字词卡等教学辅助用品。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予以一些讲解。
教学按“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初读课文,随文识字品读课文,交流体会运用课件,指导写字总结谈话,启发运用〞这样的结构进行教学。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吸引注意,用贴图和多媒体图片迅速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立刻兴致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带着问题读文、圈生字、标自然段等教学手段都在训练学生怎样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随文识字这部分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等环节后,学生已基本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集中识字、词。
其次层次,对多音字进行重点指导。利用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出示了两个多音字:“背〞“好〞的字形、字音、句子,形象直观的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
第三层次,直接运用“好〞字,不着痕迹地过渡到“好奇〞上,运用“好奇〞造句,指导语气,并用“你好〞来规范礼貌用语。这个环节实为拓展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重的文学色调,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擅长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把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训练学生观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细心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好玩儿,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复,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聪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正确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表达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好玩儿,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气氛,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表达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测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测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细心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高兴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表达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醒",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10分钟)
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稳定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17分钟)
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其次教时分析对比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探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15分钟)
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探讨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由于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本节课(3分钟)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依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状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六、说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状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并请个别同学在上《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进行口头交流。
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九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一篇诗歌,诗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诗歌我将分2个课时进行授课,这是第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2.学会由远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图;3.体会江南风景之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爱护环境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2.感受江南之美。教学难点:1.在无法亲临其境的状况下感受江南之美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本课的实际状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知导入法。温故而知新,运用旧知导入可以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2.境陶冶法。由于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无法让其亲临江南的状况下,为学生创设一个旅游的情景,让他们可从听觉、视觉感受江南的美。
新课程说明: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评价成为学生朗读提高的推动力,同时也在正面、互动的评价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为此,在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1.读感悟法。2.学习法。
1.复习导入,稳定知新
一个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识记在心,是需要反复稳定练习的,因此,我选择了用开“小火车〞的形式来回想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而这种富有童趣的识字游戏有效地避免了识字的枯燥,稳定了生字识记。2.创设情景,激发想像
在复习完生字词之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即将坐火车出发去江南了,你们准备好了吗?那么,现在让我们带上生字宝宝一起出发吧。〞这样我们可以从语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想像中的旅游情境,激发学生对江南进行想像。
接着,我再以一个导游员的身份向学生简单介绍江南,让学生对它有一个大约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好基础。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十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其次篇。课文以丽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其次段的内容,其次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表达如下思想: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把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重视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丽丽为什么没有接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园园看见丽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1.引读法
丽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细心观测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细心观测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假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测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迁移法
(1)学习其次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其次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终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挖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好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醒。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把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假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猛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其次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其次、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其次段时,还可与观测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终一段
思考:园园看见丽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测其次幅插图)从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满,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园园不愿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丽丽的角度提问:"丽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深入探讨,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摸索、合作学习的气氛。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园园前面的晓晓没有带彩纸,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探讨,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依据"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十一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作风清爽,绘影绘色,细致诚恳。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别致奇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恬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称赞之情。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积累背诵。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