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汇总_第1页
德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汇总_第2页
德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汇总_第3页
德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汇总_第4页
德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2004年11月——2005年6月阶段总结周健思想咨询显然是德育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德育方法与心理咨询法的交替结合运用,是解决好学生来电来访的综合方法,构建德育与心理咨询结合的基本框架和实施平台,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有效的途径,也是对“两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一心理咨询虽然和德育分属于两门独立的学科,但它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补充。高校心理咨询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指的是在高校德育中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识、情感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心理问题以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方法。它的以心理适应咨询和心理发展咨询为主要内容,给大学生帮助、启发和指导,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样一种德育方法在高校中是必要的,这种必然性源于心理咨询与德育相结合在我国高校德育中的成功运用。探索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将更有助于建立适合我校教育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心理咨询与德育的新体系,加深对德育内涵的把握。1、从心理咨询与德育的一致性看: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如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工作任务都是改变人,工作形式一般也都借助于语言的影响等等。具体地说,二者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服务。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二者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各自应行使的职能,担当其中各自的任务,如果德育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那么,心理咨询则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它们在育人的总任务下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其次,二者的职能是互相衔接的。心理咨询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二者协同作用,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再次,二者在实际操作中是融合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思想道德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造成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就是因为自私自利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思想,从而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造成人际敏感的问题;有的学生正是因为缺乏长远的人生奋斗目标,当近期目标实现时,很快陷入空虚,无聊和抑郁状态,对此,只有把心理咨询与德育结合起来工作,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2、从心理咨询与德育的结合所产生的作用看:首先,把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特点,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其健康成长,有助于增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该承认,虽然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面对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工作对象的变化,在内容和方法手段上都难以有大的突破,特别是在全面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方面做得不够,存在很多教条化、经验化的东西,其原因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对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心理学方面的必要知识和修养,影响了对学生的全面认识。而心理咨询的引入,不仅因为它在研究认识人的心现象有着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使德育工作者重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心理咨询具备的许多优势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学校德育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改变其简单化的模式和狭隘化的格局,极大地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其科学化的过程。心理咨询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累计了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把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引入将从整体上提高德育水平。再次,心理咨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它丰富和发展了德育的内涵,并使其效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塑造健全人格、最佳心态、良好情绪也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咨询应该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在学校德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心理咨询的积极有效的介入,使学校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效能进一步增强,另外,由于心理咨询比较深入、真实,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可以了解到许多从一般途径得不到的信息,可以真实地了解学生思想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为把握学生思想深层次的问题及脉搏,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心理咨询将有效地加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其有效性,增强其科学性。那种把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实际上忽视了二者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是无益的,也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当然,也要避免用德育的方法代替心理咨询,或用心理咨询代替学校德育的倾向,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二目前,有人认为大学生的价值和作用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以为大学的扩招就等于大学生贬值,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也有所下降。市场经济中的效益原则、等价原则,使得物质利益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人的价值目标随之向物质化的“有偿奉献”转化,出现了极端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这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观;一些学生就对学校德育中强调的理想道德与现实社会的实际反差想不通,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及存在于学校人际关系中的不正之风,也加重了这种失落心理和矛盾心理,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压抑;有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没有真正的友谊,男女之间更没有真友谊,真爱情等等。特别是扩招后,由于入学途径和年龄限制的放宽,使学生的入学就读动机较之经往更加复杂,人际交往环境也愈复杂得多,这使很多学生在交往中陷入困境,产生忧虑,孤独等不良心理;而婚恋政策在高校的放宽便得因恋爱和失恋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连连攀升,占所咨询次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扩招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用人标准和用人制度的变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亲情压力;在咨询中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都亲自倾诉了种种压力情结及由些产生的种种不适;而取消公费推行自费的政策更是极大地考验了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承受力,它一方面使有的贫困生学会了自强,自爱和独立的良好心态,但另一方面也使有的贫困生在私下里形成了自卑、焦虑、孤独、压抑等不良心理。高校的这些政策变化极易造成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情绪化的被动和不稳,意志上摇摆不定,以致形成、犹豫、悲观、失望等消极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业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情况正随着当代高校的改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渐凸现出来。要对这些状况予以引导和解决,就必然要求在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心理咨询法,通过适应性咨询到发展性咨询,不断解决学生各方面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德育工作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针对来电来访者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识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环境适应,学习方法适应,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好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新角色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实际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这一时期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这一阶段咨询的咨询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来电来访者,或者说,是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对这些人,主要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他们的正常需要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大部分工作在咨询对象的认识水平上来加以帮助,帮助并非在于去解决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与此同时,注重咨询对象理性的作用,发掘、利用其潜在积极因素,自己解决问题,咨询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这一咨询伴随其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所谓发展性咨询,是指导他们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识。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咨询对象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而素质尚待完善。咨询的任务就在于着重帮助咨询者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拓自我潜能。因其有突破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特征,往往使其在能力发展,信心重建等方面实现跃升,并指导他们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我信心。三从这个阶段的咨询情况看,咨询问题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的,占咨询总人次的三分之一以上;有关学业问题实习问题、毕业分配问题的,占咨询总人次的一半以上;因经济困难、自我锻炼的需要而打工、找家庭教育而引发问题的,占咨询总人次的三分之一以上,法律咨询十余次。就以上问题从德育和心理咨询角度进行简要概括:(一)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的扩大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交往顺利,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的则交住受挫,心情郁闷,身心受挫,产生各种不良后果。加之这一代大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从小集成千宠爱于一身,缺少宽容、谦让、合作的品质经历,他们渴望交往又缺乏技巧,面对交往的困难,很多学生自然选择走向寂寞,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际孤独和社交恐惧。表现在问题特征上有如下情况;感到交往困难,没什么朋友;缺少知心朋友,没法深交;与别人难以相处,甚至发生冲突;与他人交往平淡;社交恐惧;交往波动;主动和接触少;不想交往或不愿,不能交往等等。(二)恋爱问题大学生正值青春期阶段,是性机能成熟与性意识觉醒而引起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时期。高校是青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男女交往有较为宽松的环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交往密切,异性之间易产生感情,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也易形成如下一些不良的恋爱心理。第一,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产生形成的性爱好奇心理。第二,害怕毕业后遇到的女朋友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而产生的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第三,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的依赖心理。第四,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心理。第五,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的游戏人生心理。问题发生者的动机往往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他们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势自己的魅力,要么频繁更换女朋友,要么同时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甚至和谁都不确立恋爱关系。(三)学习动机缺乏引起的困惑我校是安顺市唯一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但又是部分考生迫不得已才来读的学校,一些学生进校后都常说是因自己高考发挥不好才进了安顺师专,社会上的人对专科学校不如本科学校的认识和本科实际存在的差距,使少部分学生背上了一定的心理负担,进校后困惑,无学习动力、心理复杂,表现如下:第一,不愿看书,不愿动脑筋、贪玩、学习拖拉、散漫、怕苦、怕累,并经常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借口;第二,注意力差,不能专心看书和集中思考,兴趣容易转移,满足于一知半解;第三,对学习冷漠、畏缩、常感厌倦,对学习生活感到无聊,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很少享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第四,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满足于死记硬背,把学习看成是奉命的,被迫的苦差使;第五,表现出从众性与依赖性,60分万岁和有抄则抄左右他们的学习,极少独立性和创造性。(四)弱势群体中的贫困生心理问题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必然承接其家庭身份的属性,而这种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其中经济压力是主要的。由于家庭无法提供充分的物质资助,多数贫困生需要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各种开销,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不但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作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大大地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周围人群对贫困生家庭的刻板印象也同样为贫困生带来压力,例如:不少人认为来自贫困家庭的人比较自私、小气、没有见识,这样使袋子贫困对社会评价特别敏感。绝大多数贫困生都能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校园里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他们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和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渐形移,郁郁寡观,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系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别人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帮助也会内疚和自责;有的进而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离消费。(五)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心理冲突选择好的就业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是每一个毕业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毕业生由于本身特性和经验的差异,在就业选择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由于他们的多自我意识较强、自我控制力较弱,毕业前夕,心理活动上显现了强弱不同的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懦弱、孤傲等,其中以焦虑障碍最普遍,他们焦虑的问题主要有: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由于对社会所知甚少,这使他们心神不宁,情绪紧张、烦躁;其次自卑障碍,自卑的毕业生由于缺乏信心和勇气,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而不敢积极主动的参与竞争;再次是懦弱障碍,懦弱者由于胆小怕事,在职业选择没有信心,在取得社会承认的过程中会过于紧张,影响择业表现和见解的发挥;最后是孤傲者,他们往往过度地评价自己,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总以幻想代替现实,造成难以承受的痛苦。四心理沟通和咨询,不仅要解决部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更重要地是为学校的心理教育和“两课”教学提供必要的帮助。就《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和心理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都面临发展的问题,需要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和渠道。《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前沿,迫切需要调整其现行的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而心理教育虽然发展很快,但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依托,迫切需要在现行课程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坐标,两者发展的需要,迫使了二者的结合。对此,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德育工作要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不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国家教委更是在德育大纲中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课的必修内容。目前,在全国各大学里,心理教育已被当成德育课和工作的一种重要辅助形式,这是符合思想德育和心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实际需要的。从这两年的工作情况看:在校生里除了部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学生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外,大部分希望进行心理沟通和咨询的学生都是出于对自身更好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对于这大部分学生中较为普通关心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大学生的学习、考研、中选、就业、兼职、男女婚恋、人际交往、弱势群体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相应课程《思想品德修养》中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而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的现实资料和案例,就可从学生的来电来访案例中提取。对于教师来说,即有针对性地了解了受教育者的现实心理需要,又有可能使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到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既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就学生主体而言,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赖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为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更易于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并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的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障碍,造成了其思想品德的内化和外化的困难。这里的不健康心态通常又是指学生个体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的状态,时间较长的就会出现自我意识的封闭障碍。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