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 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术(行部 “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行窳”的“行”读xíng 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圆如箪,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所作的理论总结。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芳草鲜美,落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至若春和明,波澜不(范仲淹《岳阳楼记》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5.沙鸥翔.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每至晴初霜.,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而河间王琛最为《洛阳伽蓝记·王子坊》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为引申义。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申义。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组:肉食者谋之,又何《左传·庄公十年》)间,参与。引申义。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狐鸣呼曰:……(《史记·陈涉》间,暗地里,地。引申义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间,缝隙,空隙。本义。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间,隔些时候。引申义。对曰:“愿少《史记·淮阴侯列传》)间,避开别人。引申义。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间,乘间,暗中。引申义。间,破绽、,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韩信使人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地,暗地里。引申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苏轼《赤壁赋》)间,中间。引申义。组发,派遣。引申义。途有饿莩而不知《孟子·梁惠王上》发,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发,射箭。本义。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战国策·齐策四》发,启封。引申义。发,出发。引申义。莫共花争(李商隐《无题》发,开放。引申义。发,兴起。引申义。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发,发挥。引申义。以记之, 发,发扬。引申义。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 发,,爆发。引申义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彩和轻重的变化(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河,古代专指,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子路从而后,遇.,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空谷传.,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恨,古义遗憾,今义,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唐氏之弃地,而不(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古有钱财、货币、、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书于石,贺兹丘之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阴风怒号,浊浪空。(范仲淹《岳阳楼记》)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则有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之。(汪琬《传是楼记》)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词义范围扩大。则又跧伏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标点: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按: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译文: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标点:“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译文: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标点: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夜渡两关记》)译文: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我说,到傍晚的时候,还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练习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既而大叔命西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同”义,是引申义。故不能推车而《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屦。《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君不若引兵走大梁。《史记·孙膑》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骞因与其属亡月氏。《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句式“于”字句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为”字句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为……所”句“为”字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见”字句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说难》:“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见……于”句是“见”字句与“于”字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被”字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下面的句子,哪些是句,哪些不是句,句有什么不同形式: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前句是,“于”字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前句是,无标志。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前句是,“见”字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后句是,“于”字式。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有闻。(《论语·公冶长》)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奚以之 而南为?(《庄子·逍遥游》“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记》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画策》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欲辟土地,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朝:动词使动用法。“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远人,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同?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子尾多受邑而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纣贵为天子,死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不可,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骞从月氏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益长矣。”(《 ·十过》)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按:引文误“璧”为“壁”,今正十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2.必以倦而归也。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荀子·劝学》)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海。(《孟子·许行》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谓孔子曰:“子不为政?”(《论语·为政》)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道也,道也?”曰:“斯吾谓道也。”(韩愈《原道》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下视辙,登轼而望。(《左传·庄公十年》)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十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译文:陈康肃公尧咨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标点: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译文: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公,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标点: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即以头击楹,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酷吏列传》)译文: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 。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说:“想说什么?”董宣说:“圣德,使国家中兴,却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 ,没有不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之鼓不再响。”练习三—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地位的标志,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自称也称名,当着老师称呼其他也称名。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我国古代的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最高长官。九卿是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官制的基础。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宋代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废中书省,亲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三“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汉武帝把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四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五解释下列名词: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六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 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据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市。“祖”的意思是饯行。八《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九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引文下△处,本书改为下加点(A)素所自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树:建立、树立,引申义。庞涓死于此之下。(《史记·孙膑》树:树木,引申义。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孟子·许行》)树:种植,本义。 1.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涉:进入,引申义。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吕氏春秋·察今》涉:趟水过河,本义。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涉:经历,引申义。 信言不美,美言不。(《 ·第八十一章》)信:诚实,本义。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信:相信,引申义。俄而谢玄淮上至。(《世说新语·雅量》)信:使者,引申义。 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时,积功劳至。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迫近,惮之,徙奋为。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河内,从潼关向东经今省河段的北部地区。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孝文,即汉文帝。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提出意见。大:“太”的古字。九卿,秦汉时期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宫廷的事务。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译文: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后,迁居到温县。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高祖。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家里很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为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傅,被免去官职。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傅。到孝景帝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他的职位太接近,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就称石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十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方孝标点: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译文: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练习四—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称之为“正义。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邢昺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云气, ,然后南,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译文:穿过云层,背负,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去。解词:绝,动词,穿过。图,动词,计划、谋划。且,副词,将要。今恩足以 ,而功不至于百姓.,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独,副词,表反问语气。夫星之.,木之鸣,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是,指示代词,这。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人民众而财寡,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货,名词,财物。事,动词,从事、用。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三头猪渡过。解词:之,动词,到、往。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 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古文辞类纂》的归类: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我们的分类: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原文见第747页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邪,读如。”郑玄认为“邪”是“”的假借字,义为宽缓5五《论语·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重点则在于“敝”字。 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标点: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晏子春秋·)译文: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了他不再养马人。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交给法何谓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译文:什么叫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标点: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标点: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外)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练习五—解释下列名词: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和藻饰。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呼应、互相补充。二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文囿,泛辞林。(萧统《文选序》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看。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王勃《滕王阁序》)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面带路“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兮,伤 之数化(屈原《离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注:“近曰离,远曰别。”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的师傅。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的,即实对实,虚对虚“非”,动对动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孺榻:《后汉书·稚传》:“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 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代称:“白首”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代称:“皓齿蛾眉”是“”的代称,“甘脆肥醲”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比喻:将“皓齿蛾眉”的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用。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按:引文误“咳唾”为“咳吐”,今正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 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今如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译文:如今像这样的病,只应让世上的君子,见识广博而力强的人,乘着机会向你谈论一些有益于你健康的事情,改变你的思虑心意,并且时常不离左右,来作为你的辅佐者。那么淹溺沉迷的逸乐,纵情放恣的想法,过度的心思,还会从哪里来呢!八下面是骆宾王《为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段,试译成现代汉语,并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四六格式: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四四,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六六,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六六?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六六,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四四。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六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译文:诸位有的在封疆做官,有的是皇室至亲,有的心中接受过的言语重托,有的在宫中接受过先王临终的遗命,所受之言还在耳畔,怎能忘掉忠心?先帝陵墓上的新土还没有干,嗣位的新君又在何处?如果能够化灾祸为好事,先帝,服事新君,共同立下救助的功勋,不辜负先君的遗命,那么有功的一定受爵受赏,可指山河为誓。如果有人留恋末路的城池,徘徊在十字路口,坐观成败而看不清形势,一定会遭到以迟后为罪名的诛伐。请看今天的世界,到底是谁家的天下!宣室:汉末未央宫中有宣室殿,是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于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事。这里是,指的宫殿。一抔之土:指的陵墓。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乎?”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这里,是指的陵墓。宗李显,当时已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后至之诛:夏禹北伐共工氏,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防风氏因为,被处以。这里是,号召人们积极响应,警告那些怀有坐观成败想法的人。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离骚 王标点:《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美人以媲于君,宓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译文:《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进谗言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离骚》的行文,依照《诗》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不仰慕他的、赞赏他的文才、哀伤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练—“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二熟记先秦古韵三十部和“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韵目。先秦古韵三十部是: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之部职部蒸部第二类幽部觉部冬部第三类第四类宵部侯部药部屋部东部十二文五物十二侵十四缉十三元六月十三覃十五合十四寒七曷十四盐十六葉十五删八黠十五咸十七洽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四解释下列名词: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史记·)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数量不限。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五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破读字。假借字请说明此字的本义,破读字请说明其本音,并说明与本音、破读音相应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逑,通“仇”,匹,相匹、相对的意思,这里指配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塞,本音sāi,用作动词,堵塞、塞住的意思,此句即用“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启动仪式筹办服务合同协议书
- 2025含破碎锤挖掘机买卖合同书
- 2025咖啡粉批发合同
- 2025金属制品委托加工合同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5 Let's eat The first period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PEP
- 5 应对自然灾害(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 保母阿姨合同范例
- 人用工合同范例
- 上海检测合同范例
- 金属防水材料施工方案
- 颈复康腰痛宁产品知识课件
- 2024年低压电工证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微电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4课民航服务人员上行沟通的技巧
- 中国古代舞蹈史
- MT/T 538-1996煤钻杆
-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100篇(及答案)
- CB/T 467-1995法兰青铜闸阀
- 气功修炼十奥妙
- 勾股定理的历史与证明课件
-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