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服务楼装饰工程及室外环境工程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涪陵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服务楼装饰工程及室外环境工程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涪陵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服务楼装饰工程及室外环境工程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涪陵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服务楼装饰工程及室外环境工程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涪陵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服务楼装饰工程及室外环境工程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涪陵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服务楼装饰工程及室外环境工程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DL-00涪陵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服务楼装饰工程及室外环境工程道路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概述工程概况重庆市涪陵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服务楼装饰工程及室外环境工程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社会福利院内,本项目共包含4册,本册为第4册,道路部分。主要设计内容为新建进院道路一条,对社会福利院内既有混凝土路面进行白改黑,设计范围如下表:路段名称长度面积mm2新建道路360.5781773.0车行道白改黑A段397.0772114.0车行道白改黑B段115.782404.4车行道白改黑C段56.619218.2A广场白改黑598.8B广场白改黑280.7整治范围及内容设计内容包括车行道白改黑、新建道路、道路排水、边坡防护等。设计依据1)业主庆市涪陵区社会福利院与我公司签订的项目合同;2)业主庆市涪陵区社会福利院提供1:500地形图;3)现场调查收集资料;4)《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要点(2019年版)》;5)《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6)《重庆市涪陵区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工程综合楼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建设条件目前片区交通十分方便,该项目所需的各种机械都能顺利进场,所需各种建筑材料都能在本地或者重庆市购得。设计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02]202号)《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范》(CJJ152-201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1)《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401)《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5)《道路标线涂料》(GA/T298-2001)《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16修订版)技术标准新建道路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级外道路(小区道路)2、设计速度:10km/h3、设计荷载:BZZ-1004、最小平曲线半径:6m。5、设计年限: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8a白改黑主要技术指标重庆市涪陵区社会福利院内部道路,现状车行道宽4.0m,两侧局部无人行道,本次白改黑不改变平、纵线型和横断面宽度,仅进行沥青罩面。新建道路设计平面布线全长约360.578m,共设置7个交点,最大圆曲线半径60m,最小圆曲线半径6m,共一处,其余半径均≥10m,平面设计与院内规划完全保持一致。纵断面设计全线共设4个变坡点,最大纵坡12.00%,最小纵坡2.00%,最大填方高度2.26m,最大挖方深度5.50m。纵断面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路基横断面布设及加宽超高方式横断面路幅分配的选取(1)标准横断面路基宽4.0m,路幅布置为:0.25m(土路肩)+3.5m(行车道)+0.25m(土路肩)=4.0m。行车道、土路肩设2%横坡,对土路肩采用C30混凝土硬化。(2)加宽及超高方式加宽方式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设置加宽,本次设计采用曲线内侧单侧加宽方式,由于本道路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车辆,采用Ⅱ类半加宽实施,内切法加宽,使其与圆曲线的全加宽内侧边缘线相切,从而消除突出的转折。单车道路面加宽值半径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加宽值0.30.350.450.50.60.70.80.91.30超高方式正常路段,行车道为向外2%,土路肩为向外2%;超高路段,行车道超高,曲线外侧土路肩一起超过,土路肩横坡与行车道横坡一致,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圆曲线上为全超高,超高旋转轴采用绕路基中线旋转(同设计高程位置),超高过渡按线性渐变,渐变率大于1/330且小于1/125。道路路拱本工程采用直线型路拱,机动车道路拱横坡设置2.0%的单向坡,坡向外侧。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原则路基设计应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确定合理边坡坡率。路基设计本着安全、经济、合理、节约用地、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对于零填方路基、半填半挖、高路堤等应进行专门的路基设计,充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一般填方路段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草皮、耕植土及松软浮土等;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1.0m,当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对路堤作稳定性分析,并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4%。本项目填土边坡高度均H≤8.0m,填土边坡坡率采用1:1.5,以确保填方路基的稳定。对于一般路段要求清除杂草、草皮、树根,碾压后再填土方。当填方高度较小,地面横坡较陡时,设置C25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挡土墙襟边宽度,根据地质条件确定。一般挖方路基挖方路堑边坡根据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和边坡高度,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及力学验算法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当无不良地质或无外倾软弱层结构层面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并结合本项目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挖方边坡坡率及断面形式如下:表挖方边坡坡率(1:m)岩土种类风化程度边坡高度(m)1:m(<20~30m)一般性粘土1:1.0~1:1.25软质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泥岩、砾岩等)全风化1:1.0~1:1.25强风化1:1.0中风化1:0.75~1:1.0微风化1:0.5~1:0.75中硬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全风化1:0.75~1:1.0强风化1:0.5~1:0.75中风化1:0.3~1:0.5微风化1:0.15~1:0.5石质边坡:全线挖方边坡高度均<10m,采用一级放坡,边坡坡率根据岩性和风化程度确定。土质边坡:边坡高度0m<H≤3m时,边坡坡率采用1∶1.0;边坡高度H>3m时边坡坡率采用1∶1.25,对强风化的软质岩路段,采用土质边坡坡率。路基填挖交界处理1)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换填处理,当填方区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斜坡路堤处理方式处理。2)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换填处理,过渡段填方区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碎石或砂岩片碎屑填筑,并视地面坡度及高差酌情于路床附近位置增设土工格栅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沉降变形。3)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设置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零填路基及土质路堑设计当填方高度小于1.5m时,视为零填路基,对路床范围(即路面底面以下0~80厘米)填料或表土必须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采取换填砂砾石或碎石或掺拌石灰方式进行处理,考虑到施工拌和的难度及质量保证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均选用换填方式处理,掺灰处理时,生石灰粉掺入量不小于5%,处理后上、下路床压实度均不得小于96%。当挖方路基路床为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及压实度要求同零填路基。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土质路基路基压实度要求采用重型击实法,检验要根据不同种类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检查控制填土含水量,正确选择和使用压实机械,路基回弹模量≮45MPa,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和路基压实度符合下表: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0.36≥95下路床0.3~0.84≥95上路堤0.8~1.53≥94下路堤1.5以下2≥92零填及挖方路基0~0.36≥950.3~0.84≥95注:老路加宽部分路基相应层位的压实度以表中指标再提高1%。填石路基路基填料应尽量利用挖方废弃的土石料的弃渣来填筑。利用挖方废弃的石料或土石混合来填筑路堤时,当填料中石料(粒径大于4cm)含量超过70%,应按填石路堤压实标准进行控制。填石路堤采用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厚度和压实标准控制。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标准宜采用空隙率做为控制指标,并符合下表要求: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厚度(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空隙率(%)上路堤0.8~1.50≤400小于层厚2/3由实验确定≯23下路堤>1.50≤600小于层厚2/3由实验确定≯25中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厚度(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空隙率(%)上路堤0.8~1.50≤400小于层厚2/3由实验确定≯22下路堤>1.50≤600小于层厚2/3由实验确定≯24软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厚度(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空隙率(%)上路堤0.8~1.50≤400小于层厚2/3由实验确定≯20下路堤>1.50≤600小于层厚2/3由实验确定≯22填石路堤的压实度也可以采用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等)与压实质量检测联合控制,填石路堤施工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施工,在施工前,应通过铺筑实验路段确定最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当采用空隙率做为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的控制指标有困难时,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还可以采用压实沉降进行控制。当采用压实沉降差进行控制时,可采用如下质量检测标准:压实沉降差为采用施工碾压时的重型震动压路机(20t以上)按规定碾压参数(强震,4Km/h以下速度)碾压两遍后各测点的高程差,压实沉降差平均值应不大于5mm,标准差不大于3mm。路基防护设计填方路堤:本项目最大中心填土高度2.26m,最大填方边坡高度3.35m,全线填方边坡高度均小于8米,采用植被防护。挖方路堑:本项目最大中心挖方深度5.50m,最大挖方边坡高度10.93m。土质边坡:边坡高度<3.0m项目沿线土质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3米,对于边坡高度小于3米的挖方土质边坡,植被防护与湿法喷播相结合的防护型式(撒草籽)绿化防护。边坡高度≥3.0m本项目边坡高度≥3.0m土质挖方边坡路段,路基开挖后形成3.2m~9.24m之间土质边坡,由于此路段受地形限制,无法按1:1.5放坡,根据现场踏勘以及方案对比,采用护面挡土墙防护。岩土混合边坡:边坡高度<4.0m对于边坡高度小于4.0米的挖方岩土混合边坡,植被防护与湿法喷播相结合的防护型式(撒草籽)绿化防护。边坡高度≥4.0m路基开挖后形成4.2m~6.93.4m之间的挖方岩土混合边坡,根据现场踏勘以及方案对比,采用三维土工网垫植草(弱风化岩层)。支档工程在地形坡度较陡,路基难以填筑稳定的路段根据实际地形设置护肩、护脚、挡墙;在地形坡度较陡,无开挖放坡条件路段设置路堑挡墙,挡墙材料采用C25片石混凝土。路基排水由于福利院老人居多,防止不慎跌倒,路堑坡脚设置路基盖板边沟,行车道路面排水:一般路段的单向路拱横坡为2%,路面雨水可经坡面漫流直接汇入填方路堤盖板边沟或挖方盖板边沟,超高路段的弯道内侧采用超高横坡直接将水排出路面。涵洞设计技术标准与设计原则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F50-20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设计原则本项目无桥梁,涵洞的设计主要根据地形、路线纵坡要求、施工和养护条件,并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造型美观的原则综合考虑。(1)涵洞选择原则上服从路线、并综合考水文、地形、地貌等情况;(2)总体设计原则上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排灌网络,尽量少占基本农田,满足水利配套、农灌及基本农田保护等需要;(3)结构以“技术可行、安全、适用、经济合理、造型美观、利于环保”为原则,结合路线平纵指标、地形、地质、施工条件,并兼顾美观与周围景观协调。涵洞设计概况全路段共设置直径1.0m的圆管涵洞共2道,主要用于院内及边沟汇水面积较大雨水的排出,施工时应注意与原有沟渠的顺接。圆管涵设计防止雨水浸入路基,新建2道涵洞,具体位置详见《涵洞数量表》,采用直径为1.0m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设计指标涵顶填土高度H:1.0m<H<2.0m。设计荷载:公路Ⅱ级。洪水频率:1/25填料设计参数:土的容重γ=22KN/m3,计算内摩擦角Ф=30°,基底摩擦系数f=0.4。主要材料圆管涵采用材料表部位材料管节帽石、缘石垫层翼墙排水槽砼沙砾块石砼砼C30砼C25砼C25砼C25砼注:1、列表石料、砼、砂浆标号为最低标号;2、砂、石料的质量要求按有关条文执行。管节采用C30混凝土,钢筋采用HPB300、HRB400钢筋,管基采用沙砾;帽石采用C25混凝土;八字墙墙身、洞口铺砌、隔水墙采用C25混凝土,八字墙基础采用C25混凝土。施工要求(1)涵洞位置及标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2)圆管涵管节分段长度分为1.0m和0.5m(调整涵长用)的正管节及斜管节(按实际斜交角度)等品种。施工拆模时,应在管节表面注明型号,以区分正管节、斜管节、各种角度以及适用的洞顶填土高度等。(3)涵洞全长范围内,每3~5m应设置一道沉降缝,其位置以设在路基中部并对称设置为宜,涵洞基底地质变化处应设计沉降缝。(4)施工设计和施工放样时,必须注意管涵的全长与管节的配置以及洞口端墙的准确位置。为避免放样误差,可将一端洞口端墙于管节安装接近完成时浇筑。(5)当涵顶填土厚0.5~1.0m时,涵顶路基,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每10cm一层,用砂分层夯实,相对密度应达到95%。(6)涵身两侧回填砂须分层夯实,相对密度达到96%。(7)施工过程中,当涵顶覆土厚度小于0.5m时,严禁任何重型机械和车辆通过。其他(1)涵洞放样时,应认真核对进出口标高及角度,若发现与实际沟渠底标高、角度差异过大时或涵洞有可能悬空时,应及时予以调整。(2)当涵洞(或通道)底基坑开挖后,若发现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对基底采用换填或其它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涵洞地基设计承载力的要求。(3)其余未尽事宜均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的有关规定处理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路面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及基本原则①必须适应本项目的使用要求,特别是交通荷载条件和长时间高温多雨天气的使用要求。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必须适合当地的具体条件,如材料供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使用环境等条件。③必须操作方便,适合于当地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技术成熟,使用效果良好。④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即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⑤特殊路段的处理必须满足特殊使用条件下的使用要求。车行道路面设计(1)面层:7cm厚细粒式AC-13CSBS改性沥青混凝土(2)6mm稀浆封层+乳化沥青透层+改性沥青粘层(3)基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R7d>3.5MPa(4)底基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R7d>2.5MPa基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各结构层竣工验收弯沉及压实度:表各结构层竣工验收弯沉及压实度层位Ⅰ型路面验收弯沉各层压实度路基≤弯沉194.1/回弹模量≥45MPa≥95水稳碎石底基层≤86.9≥95水稳碎石基层≤34.2≥97AC-13C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29.6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交安设施设计设计内容根据福利院的特点,综合设置了交通标线、波形梁护栏等设施。设计原则根据道路线形、交通流量、流向和交通组成适当确定交通标志和标线及其他交通设施的设置位置;综合考虑,整体布局,做到连贯性、一致性。给道路使用者提供全面的资讯,满足各种道路交通信息的需求,确保行驶的安全、快捷、畅通。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是交通管理设施,路上的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根据交通管理法规及有关标准,正确、合理地设置。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不得侵占建筑限界,保证侧向余宽;不应侵占人行道有效宽度和净空高度。交通标线本项目严格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等标准的要求,对于不同类型的路段设置不同的标线。本项目主要包括车道边缘线。(1)在机动车道路两侧路缘带内侧设置车道边缘线,车道边缘线采用线宽15cm的白色热熔反光标线。(2)在楼栋出入口,设置人行横道线,并设置相应地面指示标记。(3)在需要诱导车辆前的合适位置设置地面导向箭头,箭头长3m;本设计采用较高级的热熔型标线涂料。热熔型涂料的厚度为1.8±0.2mm,震动标线厚度为4.0mm±10%,涂料中应混合占总重量15%~23%的玻璃微珠,在喷涂时,普通热熔标线表面还应均撒0.3Kg/m2的玻璃微珠,减速震动标线表面还应均撒0.5Kg/m2的玻璃微珠。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的规定。安全护栏为提高行车安全性,在填方高差大于3m以及极限最小半径曲线填方地段外侧设置波形梁护栏,一般路段防撞护栏的等级为C级。局部路段平面半径小,纵坡较大特殊路段,应加强安全设计,采用加强型。设置原则(1)坡度为1:1.5时路基高度h<3m,且不临河、池塘时不设置护栏。(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车辆驶出路外有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路段设置Gr-B-4C波形梁护栏。坡度≤1:1,路堤高度2m≤h<4m不临河、池塘路段;坡度为1:1.5,路堤高度3m≤h<8m不临河、池塘的路段。(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能造成单车特大事故或者二次重大事故的路段,设置Gr-B-2C型波形梁护栏。边坡坡度≤1:1,路基高度h≥4m的路段,沿河、池塘等路段。(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能造成二次特大事故的路段,设置混凝土护栏。路基下有房屋、输电线塔、危险品储藏仓库等的路段。护栏的施工要求(1)由2.5mm厚波形梁板、3.5mm厚托架和φ114X4.5mm钢管立柱组成。(2)当护栏立柱遇到暗涵、通信管道或埋土高度不能满足立柱标准埋深时,设置混凝土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30。(3)护栏的端头均应进行处理,护栏端头均采用圆头端头,并和护栏标准段间设置渐变段进行渐变过渡;顺行车方向的下游端头与标准段护栏成一直线布设;墙式护栏和护栏标准段间亦设置过渡段,所有过渡段立柱间距为2m;各类护栏端头应通过拼接螺栓与护栏板牢固连接,拼接螺栓必须采用高强螺栓。(4)所有钢构件均应进行热浸镀锌处理,热镀锌所用锌应为《锌锭》(GB470-83)中所规定的0号或1号锌,螺栓、螺母、垫圈等连接件的镀锌量为350g/m2,其余为600g/m2。螺栓、螺母等紧固体在热镀锌后必须清理螺纹。(5)波形梁、立柱、托架及连接螺栓所用钢材为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GB700)的规定,拼接螺栓D采用高强螺栓,材料为45号钢,其技术条件应符合《钢结构用扭剪高强螺栓连接件》的规定;(6)应符合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图防撞护栏示意图检查井调平更换井盖本次路面整治中同步将车行道上破损检查井更换为重型球墨铸铁井盖(E600承重等级)及井座并增加钢筋混凝土盖板,并且对检查井调平。车行道白改黑设计平面设计此次车行道白改黑原则上不改变道路原有平、纵线形和横断面宽度,仅进行沥青路面加铺。纵断面设计原则上维持原有竖向线形,基本保持现状纵断面坡度不变,尽量不改变现状道路纵断面线形,利于道路排水。路面病害处理本次整治设计路段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大部分路段良好,有2段破损情况严重,本次改造对小面积零星病害路面进行挖补处理,用切割机将病害部位路面切割成矩形,破碎并清除碎块并压实原路基;然后采用以下结构层恢复原路面:fr≥4.5Mpa水泥混凝土基层厚220mm+碎石底基层厚150mm,现状水泥混凝土底板置换、修补采用C30早强混凝土。挖补范围内恢复路面面层与现状标高一致,最后路面拉毛统一进行罩面。切割混凝土板块的最小面积为1.5×1.5m。若切割板块边缘离原板块边缘距离小于50cm时,应将剩余部分一并切除。混凝土板块切割面积大于板块2/3面积时,应清除整块混凝土板。板缝处理1)清掏缝隙,在宽度不小于1cm的缝中填入C30细石混凝土[加3天早强剂],保证充满密实,宽度小于1cm的缝灌入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2)板缝处理完后在混凝土纵横缝、挖补新旧路面接缝上铺设Hi-APP道路卷材,卷材粘贴宽度为50cm,厚度不小于4mm。卷材尺寸:卷长10m,卷宽100cm,厚度4mm,处理缝的卷材应裁剪为50cm的幅宽。基层要求:表面含水率≤10%,坚硬、无空鼓;干净、无尘土。卷材粘贴采用热熔法:将卷材底面和基层加热,待卷材表面沥青熔化一薄层后边烘烤边向前滚动卷材,用力压实,对称粘贴在缝上,注意调节火焰大小和速度,使沥青温度在200~250℃之间,仅熔化而不能过多流淌或烤透卷材,搭接长度10cm,卷材厚度应采用4mm。调平设计道路病害处理后,拉毛并清洁路面,建议采用机械拉毛,拉毛深度应控制在0.8~1.2cm之间。为了提高道路的平整度和行车的舒适性,用AC-13C沥青混凝土调平,满足道路横坡和纵坡设计要求,保持路面平顺。路面结构设计3.7.1基本思路(1)方案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必须适合当地的具体条件,如材料供应、经济发展水平、使用环境等条件。(2)方案须操作方便,适合于当地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技术成熟,使用效果良好。(3)应按照“分段设计、分类处理、合理决策”的设计基本要求,保证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4)应从“结构、材料、荷载、环境、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实现路面设计方案结构力学强度与路面使用性能的匹配,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的兼顾。(5)应根据路面病害影响的深度、路面损坏严重程度,结合现场进行动态设计。(6)便于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施工、工期短、对行车与安全的影响最小。对交通管理、社会影响减少至最低。(7)应积极采用成熟新技术,充分利用旧路面潜在性能。(8)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设计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3.7.2结构组合设计对混凝土板进行拉毛,若原混凝土板局部有病害,需对病害进行整治(对裂缝、断角、沉降、错台等病害板块的处理按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执行),并对板缝进行处理,然后重新加铺6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标高提高6cm。(1)上面层:7cm厚细粒式AC-13CSBS改性沥青混凝土(2)粘层+透层(3)基层:旧混凝土板进行拉毛(若原混凝土板有病害,需对病害进行整治)路口搭接处理沥青罩面路面与其他路面纵向接头处理宜按小于等于1.5%坡度接顺,搭接长度宜不小于6m,施工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缓坡搭接长度,铣去缓坡搭接段50mm厚混凝土,并应保证罩面后道路衔接顺适。交通标线恢复道路整治施工完成后,恢复道路交通标线的设计。道路交通标线的设计严格按照国标《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进行设计,设计原则如下:1)道路交通标线传递的信息应清晰、明确、简洁,不应传递与道路交通无关的信息;在机动车道两侧路缘带内侧设置车道边缘线,车道边缘线线宽15cm;2)道路交叉口和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应施划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线一般与道路中心线垂直,特殊情况下其与道路中心线夹角不易小于60度,条纹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路口人行横道线宽0.4m,间距0.6m,长3m;4)在交叉路口、人行横道线前及其他需要车辆停止的位置设置停止线,停止线应设置在有利于驾驶人观察路况的位置;停止线与人行横道线的距离为2m,停止线宽0.4m;5)在需要诱导车辆前的合适位置设置地面导向箭头,箭头长3m;导向箭头重复设置三次,距离路口最近的第一组导向箭头在距停止线3m处设置,第二组在导向车道的起始设置,箭头起始端部与导向车道线起始端起齐平,第三组导向箭头设置于渐变段起点位置,出口道导向箭头与进口道第二组箭头齐平。其它整治检查井调平更换井盖本次路面整治中同步将车行道上破损检查井更换为重型球墨铸铁井盖(E600承重等级)及井座并增加钢筋混凝土盖板,并且对检查井调平。雨水口调平并更换雨水篦子本次路面整治中同步调平道路两侧破损雨水口,并更换雨水篦子及篦框。雨水篦子为双篦600×400×40mm防盗型球墨铸铁防盗材质。道路技术要求道路防水卷材道路防水卷材用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及挖补范围内板缝处理,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发生,卷材厚度应为4mm。所用卷材的质量技术要求如下:表61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技术要求技术指标技术要求卷材下表面沥青涂盖层厚度≥1mm可溶物含量g/m2≥1700耐热性110℃无滑动、流淌、滴落低温柔性-25℃无裂纹拉力N/50mm≥800最大拉力时延伸率%≥40盐处理拉力保持率%≥90低温柔性-25℃无裂纹质量增加%≤1热老化拉力保持率%≥90延伸率保持率%≥90低温柔性-25℃无裂纹尺寸变化率%≤0.5质量损失%≤1渗油性/张数≤1自粘沥青剥离强度N/mm≥150℃剪切强度Mpa≥0.1250℃粘接强度Mpa≥0.050热碾压后抗渗性0.1Mpa,30min不透水接缝变形能力10000次循环无破坏对路基的要求要求车行道路基坚实平整,回弹模量≥45MPa。当路基的回弹模量<45MPa时,应采用换填砂砾石的方法对基础进行补强,换填深度原则上≥30cm,路基压实度≥94%(重型击实标准)。水泥混凝土修补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局部病害混凝土修补平整度:<5mm,相邻板高差:±3mm,板厚:±10mm,板宽度:±20mm。对本次挖补范围内路面基层及底基层维修,当采用水泥混凝土,维修材料首选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3。当采用特细砂时,细度模数不能少于0.8,水泥只能用42.5级。1)特细砂配制特细砂路面混凝土的特细砂;采用质地坚硬、颗粒洁净天然砂。其质量要求应符合以下表4-2的规定。表62特细砂质量要求项目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含量(%)软物质(%)碳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坚固性(硫酸纳溶液5次循环后)有机物含量(比色法)有机物质指标≥0.8≤3≤1≤2≤1.0≤1.0≤8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不宜混合杂物如采用卵石机制砂,卵石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在3.0以上,其他质量同上表。采用中粗砂的细度模数在2.3~3.5之间,级配组成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63中砂质量要求筛孔(mm)4.752.361.180.600.300.15粗砂90~10065~9535~6515~295~200~10中砂90~10075~10050~9030~598~300~102)水泥:应采用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28天抗压强度不低于42.5Mpa或52.5Mpa,抗折强度不低于7.0Mpa。水泥的各项化学成分、物理指标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14)表3.1.2中轻交通路面的相应指标要求。3)碎石①碎石应采用质地坚硬、强度高、耐磨耗、洁净的轧制碎石。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Ⅱ级。②碎石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分三个粒级,4.75~9.5mm、9.5~16mm、16~31.5mm的比例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表3.3.2的要求,粗集料应按下表控制级配。表64粗集料的级配要求级配筛孔尺寸(mm)31.526.519.016.09.504.752.36通过百分率(%)4.75~31.595~10067~7744~5925~4011~240~100~5③碎石及细集料的相应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14)中表3.3.1和表3.4.1的要求,见下表:表65碎石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压碎值<15%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8%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15%含泥量(按质量计)<1%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2%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1%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350kg/m3空隙率<47%碱集料反应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④fr≥4.5MPa水泥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为0.44,28d设计抗压强度35Mpa,28d设计弯拉强度4.5Mpa。⑤C20混凝土基层的原材料及级配要求与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原材料及级配要求相同,C20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为0.55。4)外加剂鉴于本项目工期较紧,有快速开放交通的要求,应采用外加剂,提高早期强度、减少混凝土成熟期的质量缺陷和工作性(振动粘度),以满足提前开放交通要求。路面损坏部分维修处治可掺加适量的质量优良的混凝土外加剂,如早强剂以及快速修补材料,但厂家必须提供质量检测报告。5)水水应洁净、不含有害杂质,饮用水可直接使用。若使用非饮用水时,应经过化验,硫酸盐含量(按SO4计)不得超过2700mg/L,含盐量不得超过5000mg/L。C30混凝土、fr≥4.5MPa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现场原材料的情况进行配合比试验确定。施工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CTJ034-200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1)质量标准压实度:95%平整度:不大于8mm厚度容许偏差:代表值:–8mm;合格值:–15mm中线高程:+5,-10mm横坡度:±0.3%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2.5MPa弯沉值:≤86.9(0.01m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1)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不大于8mm厚度容许偏差:代表值:–8mm;合格值:–15mm中线高程:+5,-10mm横坡度:±0.3%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3.5MPa弯沉值:≤34.2(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0%,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稀浆封层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采用BCR型,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相关要求,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见下表。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表检测项目单位典型值破乳速度-慢裂粒子电荷-阳离子(+)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粘度恩格尔拉粘度E25-3~30沥青标准粘度C25.3s12~60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针入度(100g,25℃,5s)0.1mm40~100软化点,不小于℃53延度(5℃),不小于cm2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与矿物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储存稳定性1d,不大于%15d,不大于%5试验方法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2)石料稀浆封层的矿料级配采用ES-2,石料采用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尽量避免针片结构,以保证骨料在沥青中达到合适的嵌入深度。各项性能应满足下表要求:表石料的技术要求及试验结果指标单位规定值试验方法压碎值,不大于%26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T0317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T0312软石含量,不大于%3T0320粘附性,不小于4级粉尘含量,不大于%1T0310破碎面4个破碎面以上表稀浆封层的矿料级配表筛孔尺寸(mm)通过下列筛孔的重量百分率(%)9.51004.7595~1002.3665~901.1845~700.630~500.318~300.1510~210.0755~15一层适宜厚度(mm)4~7(3)性能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表稀浆封层混合料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合时间>120s粘聚力试验(开放交通时间)≥2.0N.m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透层1、材料(1)乳化沥青乳化沥青采用PC-3型,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相关要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见下表。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表检测项目单位典型值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粒子电荷-阳离子(+)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粘度恩格尔拉粘度E25-1~6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0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针入度(100g,25℃,5s)0.1mm45~150延度(5℃),不小于cm4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储存稳定性1d,不大于%15d,不大于%5试验方法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2)性能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透层油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材料规格和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表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透层油洒布要求液体沥青乳化沥青规格用量(L/m2)规格用量(L/m2)AL(M)-1或20.6~1.5PC-20.7~1.5AL(S)-1或20.6~1.5PA-20.7~1.5面层面层设计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压实度: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平整度:σ不大于1.2mm,IRI不大于2.0m/Km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上层厚-10%中线高程:±15mm横坡度:±0.3%宽度:±20mm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弯沉值:≤29.6(0.01mm)(2)材料①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表面层沥青技术要求表试验项目A级7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o.1mm60~80T0604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100T0605软化点(R&B)℃46T0606闪点℃不小于260T0611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密度g/cm3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T0605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SBS类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3%,对EVA及PE类改性沥青,剂量宜为4%~6%。聚合物改性沥青的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表聚合物改性沥青质量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BS(Ⅰ类)EVA、PE类(Ⅲ类)试验方法Ⅰ-DⅢ-D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0.4T0604针入度25℃,5s(0.1mm)不小于40~6030~40T0604延度5℃,5cm/min(cm)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T&(℃)不小于6060T0606运动粘度135℃(Pa.S)不大于3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离析、软化点差(℃)不大于2.5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60T0604延度5℃(cm)不小于15-T0605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表粘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CH5)<5T0655粘度C25,3(秒)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②石料根据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表粗集料技术要求表指标要求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20坚固性不大于%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5集料磨光值(面层集料)PSV不小于40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2的技术要求。特别强调粗集料的1:3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必须<15%,1:5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5%;洛杉矶磨耗损失应小于28%;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42(BPN);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在路面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5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4.9.3和表4.9.4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③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④纤维路面表层AC-13沥青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用于路面的木质素纤维不宜少于0.3%。⑤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表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表混合料类型AC-13筛孔通过率26.519.016.010013.290~1009.568~854.7538~682.3624~501.1815~380.610~280.37~200.155~150.0754~8②混合料性能要求面层AC-13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表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表技术指标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AC-13AC-20C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8.0≥8.0T0709流值,mm1.5~41.5~4T0709空隙率(VV),%4~64~6T0708矿料间隙率(VMA),%≥14.5≥14.5T0708沥青饱和度(VFA),%65~7565~75T0708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80T0709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75≥75T072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20002000T0728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两面各75T0702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基层和底基层(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应选定气温较高的期间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勿使水泥和混合料受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但已摊铺的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2)场地应硬化并作好排水以免杂质混入材料中,碎石料要求采用大型联合碎石机在冷拌场进行加工,应根据材料状况分级堆放,要求基层、底基层分为三级。分级方式如下,即0~4.75mm、4.75~19mm、19~31.5mm;并视现场轧制情况调整分级界限。(3)底基层宜采用摊铺机分幅摊铺,基层应用摊铺机摊铺。在正式拌和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可略大于最佳含水量0.5~1.0%)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原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调试设备;应组织好施工,各工序间紧密衔接,作业段的长度不宜太长;基层、底基层可一层摊铺和压实,压实机具应与压实厚度相匹配。路基边部可采用钢模板支撑,以保证边缘部分的压实度。(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铺筑时,应组织好施工,各工序间紧密衔接,尽量缩短从拌和到完成碾压之间的延迟时间。从室内延迟时间试验结果看:5.5%水泥稳定碎石,以延迟时间为0时的混合料强度作为基准强度,当延迟时间为4小时时,混合料的强度是基准强度的88.6%,6小时时,是基准强度的80.6%。延迟时间对混合料强度的影响取决于施工气温、水泥品种和集料的性质,在施工前必须做延迟时间对混合料强度影响的试验,确定现场应该控制的合适的延迟时间,并使此时水泥稳定混合料的强度仍能满足设计要求。(5)基层、底基层采用彩条布等有效手段覆盖保湿养生,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基层、底基层碾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压实度检测,压实度分别不得小于98%、97%,顶面的弯沉宜在养生完后14天内完成检测,采用后轴重100KN的标准车进行弯沉检测,检测频率为每车道每10米两点。对弯沉值过大的点,应进行局部处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上一层的施工。弯沉代表值为弯沉测量值的上波动界限,用下式计算:Lr=+Za*S式中:Lr─施测路段的弯沉代表值;─施测路段的测量弯沉的平均值;S─施测路段的标准差;Za─保证率系数,路基验收时,Za=2;面层、基层、底基层顶面验收时Za=1.645。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时,可将超出±3S的弯沉特异值舍弃。对舍弃的弯沉值过大的点,应找出其周围界限,进行局部处理。用两台弯沉仪同时进行左右轮弯沉值测定时,应按两个独立测点计,不得采用左右两点的平均值。改性乳化沥青及稀浆封层(1)喷洒而形成均匀、等厚度的沥青膜,必须保证改性沥青在温度160~170℃范围内,沥青洒布量为0.8~1.0kg/㎡。(2)喷油嘴高度不同沥青膜厚度不同(各个喷嘴喷出的扇形雾状沥青重叠情况不同),通过调整喷嘴高度使得沥青膜厚度适宜。(3)稀浆封层车应以适宜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此前提下石料和粘结料两者的撒布率必须匹配。(4)稀浆封层所用石料没有级配要求,但粒径范围有严格要求,即等粒径石料最理想。建议采用6~10mm粒径范围石料。碎石撒布量为14-16kg/㎡。(5)作业过程中应保证足够数量的胶轮压路机以便在沥青温度降低之前及时完成碾压定位工序。另外,封层后既可以通车,但在初期应限制车速,待1h后可完全开放交通,从而防止快速行车造成石子飞溅。粘层为加强沥青面上、下层之间的粘结,一旦下面层出现被污染的情况必须将污染物清除干净后洒粘层沥青,或是上、下面层施工间隔时间过长,下面层上须满布粘层油。沥青下面层上洒布的粘层油工程数量按基层面积的50%预留,施工时根据需要实施。粘层沥青宜采用符合要求的快裂阳离子乳化石油沥青(PC-3),喷洒量一般为0.3~0.6Kg/m2,应试洒后确定。应注意洒布均匀,不得过量,不得漏洒。粘层乳化沥青洒布后,应待破乳,水分蒸发完后方可进行沥青混凝土的铺筑。面层(1)气候条件①施工气温低于10℃时,不宜摊铺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符合下表:表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要求施工工序聚合物改性沥青品种SBS类SBR类EVA/PE类沥青加热温度160~165改性沥青现场制作温度165~170-165~170成品改性沥青加热温度175175集料加热温度190~220200~210185~195改性沥青MSA混合料出厂温度170~185160~180165~180混合料最高温度195混合料贮存温度拌合出料后温度降低不超过10摊铺温度不低于160初压开始温度不低于150碾压终了表面温度不低于90开放交通内部温度不高于50表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要求施工工序石油沥青标号70号90号沥青加热温度间歇式拌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连续式拌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矿物加热温度155~165150~160混合料出料温度145~165140~160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贮存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195190运输到现场温度145140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5130低温施工150140开始碾压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0125低温施工145135碾压终了表面温度不低于钢轮压路机7065轮胎压路机8075震动压路机7050开放交通内部温度不高于5050②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避免在雨季进行。当路面滞水或潮湿时,应暂停施工。③未经压实即遭雨淋的沥青混合料应全部清除,更换新料。由此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承包人负担。(2)配合比设计①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现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矿料级配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②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技术符合设计要求。配合比设计按以下步骤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及确定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其中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是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OAC、OAC±0.3%等3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和试拌,通过室内试验及拌和机取样试验综合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由此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结果的差值不宜大于±0.2%。③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拌和机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铺装试验段、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同时从路上取芯样观察空隙率的大小,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④配合比一经确定,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沥青用量以配合比用量为准)。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若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4)拌和采用间歇式拌和楼拌和(每一拌和场的拌和能力不小于200吨/小时),能自动打印每盘的拌和记录,每天检测的矿料级配与经过验证的生产配合比的级配的差应满足相关要求。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级配,材料变化较大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10s)。间歇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不能沥青滴漏。(5)运输为保证摊铺机能以合适的速度进行均匀、连续地摊铺,必须确保拌和楼的拌和能力和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的运输能力(宜采用大吨位运输车)与摊铺机的摊铺能力相配套;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及摊铺过程中,加强施工工艺管理,尽量降低混合料的离析。运料车均要求采取覆盖保温措施,保证能按要求的摊铺温度及压实温度进行施工。若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遇雨淋的不得铺装。(6)摊铺必须选用有自动找平装置、有预压实装置的摊铺机。摊铺要求至少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前后错开10~20m,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左右的搭接。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化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沥青面层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米以上。沥青路面下面层摊铺时采用基准钢丝绳进行找平,上面层采用浮动基准梁找平。(7)沥青路面的压实及成型应配备足够的压实机具,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铺装双车道沥青路面的压路机不宜少于5台。施工气温低、风大、碾压层薄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压实度以路面空隙率及马歇尔压实度双指标作为控制标准。沥青面层上、中、下层、基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米以上。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8)施工接缝的处理①纵向施工缝。对于采用两台摊铺机成梯队联合摊铺方式的纵向接缝,应在前部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20cm宽暂不碾压作为高程基准面,并有5~10cm左右的摊铺层重叠,以热接缝形式在最后作跨接缝碾压以消除缝迹。上中层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②横向施工缝。全部采用平接缝。用三米直尺沿纵向位置,在摊铺段端部的直尺呈悬臂状,以摊铺层与直尺脱离接触处定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