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翠翠的血缘里有着母亲的遗传基因,潜藏着与这个世界不和谐的因素。翠翠母亲的死成了重压,使老船夫对孙女的婚事那么慎重,那么举棋不定。翠翠简直是碰不得的,而且是他的一个心病,这里面包含了他对女儿的赎罪。可因为他太小心了,太想把这件事做好,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被他搞得复杂化了,又是走车路,又是走马路,人家走了车路以后,他又觉得这样不好,又要去征求孙女的意见,甚至从来就不把话说清楚,绕来绕去,把大家绕得都误会了。这里的人都没有那么多的心计,常常是直来直去的,他这么绕来绕去,很有文明人的样子,人一讲文明,事情就搞乱了。后来兄弟俩同时爱上翠翠,两个人商量了个代唱歌的滑稽办法,那代唱的声音里有没有爱的成分?兄弟俩都很有诚意地来做这件事情,这一点无可置疑,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女孩子在这场游戏中处于什么位置,这实际上是让她落到一个很虚伪的骗局中。所以写到翠翠对兄弟俩唱歌这件事情的反应竟是一个梦。那天晚上,其他几个人都紧张地醒着,唯有翠翠一个人在昏睡,在做梦,做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梦,感到了一个灵魂飘起来,但是翠翠始终停留在梦中,她没有对歌声发出爱的回响和呼唤。所以,这里最知趣的是天保。天保终于有了做戏的虚无感,所以他要退出这样一个荒诞的游戏。在人人都讲道德的环境下,翠翠的生命和爱情,包括两个青年有血有肉的爱情都到哪里去了?看上去是非常文明非常有节制的一个文化和社会环境,年轻人的生命冲动或者生命力量最终被压制了。悲剧就出现了。可翠翠是没有过失的,她是一个自然生命,她所做的一切都是“非人为的”,可是在非人为过程当中,碰到了人为的机巧。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就有这么一个神话原型:__________________。翠翠的悲剧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悲剧,大家都是好人,就是因为互相之间缺乏了解,又不善于表达,缠来缠去,缠出毛病了。但如果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说,它又是一个大悲剧,是自然和人为之间的一个大冲突。这种冲突的背后蕴涵着沈从文的两种审美理想的冲突。美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美,一种就是人为的美,即艺术的美。沈从文在《边城》里想尽力摆脱人为的东西,尽可能地向自然靠拢,可是他不可能全做到自然美,因为艺术本来就是人为的、人事的。他竭力要表现的自然也有着人为的因素,他的主观性是非常强的,他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就是说他不是在摹仿自然,他是有所寓意、有所表达的,这一点常常为学沈从文者所不及,他们为优美而优美,自然成了纯美的风景,文字背后的张力没有了,境界自然也就谈不上。(摘编自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材料二:边城这个地方,和今天的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见义让利。坐渡船,那老头说,不要给钱。但是,这个地方归根到底又是讲钱的。男主人公讲婚嫁的时候,旁人告诉他:如果娶了翠翠、得到的是一个船;如果娶另一个女人,就会有一个碾坊,是稳定赚钱的。这个选择,无情解构了前面的“见义让利”。另外,小说里还设计了一个绝大绝难的选择。两个兄弟喜欢了同一个女孩,这个问题,恰恰是西方道德和东方道德冲突得最厉害的。按照中国传统道德,兄弟是手足,女人是衣服。按照西方的观念,爱情是最高的,比兄弟姐妹、比父母的感情都要高。真爱是必须要争的,如果你放弃了爱情,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爱人。在这个地方,小说里展开了一个无解的矛盾,开始好像很有办法,两兄弟说好了,我们唱歌,她挑中谁就算谁。大哥说我唱不好,二哥说那我代唱。这其实有点开玩笑的性质了。但这哥哥知道自己争不过他,就走了,结果在船上出事。他一死,使得弟弟有负罪感,于是也伤心地走了。亲情与爱情是小说的核心冲突。叔本华说,悲剧有三种。第一种悲剧,是出现一个坏人,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悲剧。第二种悲剧,是出现突发事件。最难写的是第三种悲剧,没有坏人,也没有突发事件,就事论事,谁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或者性格不同,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悲剧,《边城》就是这种:众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船总顺顺虽然有钱,但人很好,大佬,二佬也是很好的年轻人。可事情其实坏透了:爷爷去世了,翠翠没有归宿,船总也不开心,嘴里说不出,心里可能责怪翠翠给两个儿子带来的命运。每一个人都不快乐。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兄弟相争?老人过于关心?翠翠无法表达?人与人缺乏沟通?各种原因都有,沈从文的小说表面上非常温馨美丽,但要真的当作田园牧歌来读,就太简单了,太一厢情愿了。(摘编自许子东《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材料三:一种文化的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空间转换价值”。所谓“空间转换价值”,就是指一个空间形象中的自我和另一个空间形象中的自我之间的价值差异。沈从文的价值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转换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凤凰不是作为旅游的终点站存在的,它也是我们发现世界和认知世界的起点,包括它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方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于是,翠翠的渡船,有了某种隐喻的意义。它成为此岸与彼岸的连接物。湘西的山野溪涧孕育了充足的氧气,随时准备为我们虚弱的内心提供动力。沈从文成为城市中的困兽,归来是他一生的渴望(他用翠翠的等待来呼应这种渴望),也是他一生中最苍凉的动作。他葬在沱江边上,无须再出走了,妄图出走的是我们,从城市中偷渡。我们能够穿越城市的封锁线,找到沈从文描述过的那个古老渡口吗?(摘编自祝勇《重读大师(中国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天保和傩送两兄弟的唱歌虽然主观上很有诚意,但客观上让翠翠落入虚伪的骗局,这样的行为很不道德。B.材料二认为按照中国传统道德,兄弟俩是不会为了争翠翠的爱而伤了手足之情的,可彼此的谦让反倒让事情更无解。C.材料三认为翠翠的渡船是有某种象征意味的,它沟通着乡野与城市,让妄图从城市逃离的人们有了精神充电的可能。D.三则材料语言风格不同,材料一和材料二朴实平易,符合讲稿的特点。材料三学术性强,但语言优美,有散文特质。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神话原型”例证的一项是()A.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B.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C.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马之死者十二三矣!D.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3.下列选项所举例证中,对材料二叔本华“三种悲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茶馆》中庞太监想买个媳妇安享晚年,刘麻子靠拐卖人口挣黑心钱。康顺子被卖的悲剧更接近叔本华说的第一种类型。B.《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关窗的动作让周朴园忽然觉得似曾相识。这里的“关窗”就属于第二种悲剧中的“突发事件”。C.《红楼梦》中晴雯与宝玉争吵,袭人解劝却遭晴雯讥嘲。日后袭人谗毁,为晴雯被逐埋下伏笔,这属于第三种悲剧类型。D.《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缘于丈夫早亡和流氓张驴儿的嫁祸,前者更接近叔本华说的第二种类型,后者则更接近第一种。4.材料一和材料三画横线处,同是引用沈从文的话,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5.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学完《边城》,老师要求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评论要点。【答案】1.A2.B3.B4.材料一为了证明沈从文不是在模仿自然,而是有所寓意、有所表达;不是为优美而优美,文字有张力。材料三为了补充说明《边城》中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方式”,以进一步证明《边城》有着充分的“空间转换价值”。5.①自然与人为的矛盾;②义与利的矛盾;③亲情与爱情的矛盾;④众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的矛盾。【解析】【导语】《边城》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揭示了自然与人为、传统与现代、亲情与爱情的冲突。材料一探讨了翠翠悲剧的哲学根源,材料二分析了兄弟情与爱情的无解矛盾,材料三则从文化价值角度解读了作品的象征意义。三则材料共同展现了沈从文对人性、道德和美的深刻思考,揭示了《边城》表面温馨背后的深沉悲剧感。【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样的行为很不道德”错误。材料一中并未提到天保和傩送两兄弟的唱歌行为“不道德”,而是指出他们的行为虽然有诚意,但没有考虑到翠翠的感受,导致了虚伪的骗局。材料一的重点在于兄弟俩的行为让翠翠陷入了一个虚伪的局面,而不是对他们的道德进行评价。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的“神话原型”指的是自然与人为之间的冲突。A.“浑沌之死”是因为人为的干预破坏了自然的状态;B.“庄周梦蝶”讲的是梦境与现实的转换,与自然和人为的冲突无关;C.“伯乐治马”是人为干预导致自然状态被破坏;D.鲁侯的好心,对海鸟来说完全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海鸟之死”同样是人为干预自然的结果。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这里的‘关窗’就属于第二种悲剧中的‘突发事件’”错误。《雷雨》中鲁侍萍关窗的动作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个日常行为。虽然这个动作让周朴园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这并不符合突发事件的定义。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在阐述沈从文在《边城》里尽力摆脱人为东西向自然靠拢,但他的自然又有主观性,不是单纯模仿自然而是有所寓意表达之后,紧接着引用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引用,直接支撑了作者所提出的沈从文在创作中不是简单地追求自然美,而是有其独特的表达意图这一观点。强调他不是为了优美而优美,而是赋予了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使得作品文字背后有张力的论点。在论述一种文化的“空间转换价值”,以及沈从文的价值在于提供了这种价值,包括凤凰作为认知世界起点,提到了《边城》中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方式时引用。此处引用是为了对《边城》中所蕴含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方式”进行补充说明,进而说明《边城》具备的“空间转换价值”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还体现在心理、文化和精神等层面上,丰富了对《边城》价值的论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①材料一中提到翠翠是自然生命,她的行为都是“非人为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人为的机巧。例如老船夫在翠翠婚事上过于小心、复杂的处理方式,与当地其他人直来直去的风格不同,把简单事情搞复杂。还有兄弟俩代唱歌的办法没有考虑翠翠的感受,使得翠翠在这场人为设计的“游戏”中处于被动,年轻人的生命冲动被压制。沈从文在《边城》里想尽力摆脱人为向自然靠拢,但作品中的自然又有着人为因素,体现了自然美与人为美两种审美理想的冲突。②材料二指出边城有“见义让利”的一面,如坐渡船老头说不要给钱;但在婚嫁上又涉及到利益考量,如娶翠翠得到的是船,娶另一个女人会有稳定赚钱的碾坊。在边城这个环境中,人们一方面有着重义轻财的淳朴观念,但在一些重要的人生选择上又无法忽视利益因素,呈现出义与利的纠结。③材料二提到两兄弟喜欢同一个女孩,按照中国传统道德,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而西方观念认为爱情至上。两兄弟先是说好唱歌让翠翠挑选,但大哥知道争不过二哥后离开,在船上出事,二哥因负罪感也离开。亲情与爱情的冲突贯穿整个故事,影响了人物的命运走向。④材料二详细描写了《边城》中的人物,船总顺顺人好,大佬、二佬也是好青年,但结局却是爷爷去世,翠翠没有归宿,船总也不开心。每个人都没有恶意,却导致了不好的结果。所有人物都出于各自的立场和性格做出看似合理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相互作用,最终酿成了悲剧,呈现出一种复杂的、非典型的矛盾冲突形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离乡【加拿大】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一九六○年,六月的第二十八天,是我离开的日子。如囚徒般,我从小到大都拘禁在布雷顿角岛上这个污浊的煤矿小镇,终于,这一切都能抛诸脑后了。我认定世上任何地方都好过这些破败的煤矿、这些烟黑色的屋舍,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些想法在我心中愈发鲜明——而且一旦产生,就只会随着时光推移,与日俱增。沿着陈旧的大街,我去爷爷奶奶的屋子告别。那幢老房子因为年复一年的煤灰而变得黑黢黢的,我顾虑着脚下积灰的路面和填满煤渣的坑陷,心中有些惶惶不安。这时还不到七点,我就像早起的送奶工,只不过我没有牛奶可送,只是挨家挨户在他们安静的门口告别。爷爷退休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他出过力的那些大矿,虽然在他的回忆里如此诗情画意,但实际上都已停工,三月初以来,父亲也没有再干活,而且他自己不愿待在家里,所以见到他更让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放松下来。他老了,除了右手少掉一根手指,头发也白了。有一次,钻头失灵,在他发际线处留下一道伤疤,一直延伸到右脸,如同一道凶残的闪电。晚上,我听到他的咳嗽和大声喘息,都是因为煤矿在他肺里积下的岩粉。进了屋子,爷爷在窗边抽着烟斗,用他扭曲的手指拨着念珠,他那两双手受过的大伤,怕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越来越聋也有一段时间了,我进门之后把门关上,他都没有转过头来。奶奶在灶旁忙活,她身材高大,头发花白,虽然快八十了,体态依然威严。她的手有力到几乎不像是女子,而且虽然不胖,却一直显得很魁梧,腿脚也很灵便。这把年纪了,她还是来去轻捷,耳聪目明。“我今天要走了。”我说得尽量简洁。她又加了把劲拨了拨柴火,回答我:“也好。这里谁都没活干。这里向来就这样。”可回“詹姆斯,你过来。”她说着,把我带到食品储藏室。她以令人惊叹的敏捷身手,爬到一个椅子上,从碗橱最高层取下一个年代久远的大糖缸,上面还有裂纹。里面有些裹在灰尘里的明信片,几张褪色的、一碰就像要粉碎的黄色的工资单,还有两封信,用根鞋带绑着。明信片和工资单上的地名纷纷跃过尘埃和流年的鸿沟,朝我涌来:斯普林希尔、斯克兰顿、威尔克斯一巴里、耶洛奈夫、不列颠比奇、比尤特、弗吉尼亚城、埃斯卡诺巴、萨德伯里、怀特霍斯、德拉姆黑勒、肯塔基州哈伦、西弗吉尼亚州埃尔金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弗尼、科罗拉多州特立尼达——那些地方年幼如我,年长如祖母,都没有听过。“这么些个地方,你父亲其实都只在地底下,”奶奶夹着怒气说,“他离开这里之前,回来这里之后,也是一样。我们死了之后,恐怕有的是时间待在那里,人还活着,何必一门心思往下钻。”“不过,话说回来,”奶奶静了片刻,语气也严肃起来,“这终究是他擅长的、想干的事情,只不过是我不想让他干罢了,至少不是在这儿。”她解开鞋带,给我看那两封信。第一封信的邮戳是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二日,寄往“爱达荷州凯洛格”,“存局候领”:“我老了,要是你能回来接替我,我会很开心的。煤层还能采很多年。很久都没死过人了,条件越来越好,天气温和,我们都好,别费事回信了。回来就行,我们等你。爱你的父亲。”第二封同样是“存局候领”,“寄往爱达荷州凯洛格”:“别听他的。一旦回来,你就再也走不了了。这里的人生算什么人生,他们说再过几年煤层就完蛋了。爱你的母亲。”这两封信用的是同样的粗头钢笔,而墨水也同样黑到我没有见过。从某种角度说,这两封信就如同一对势不两立的老夫妻,互相抵消了对方的期望,却被一根满是灰尘的破鞋带绑到了一起。我从食品储藏室里出来,走到爷爷坐着的窗口,“我今天要走了。”我俯身大喊。“哦,是吗。”他说,不置可否,眼睛还是望着窗外,手指也还在拨弄念珠。他没有动,只有烟从烟斗袅袅升起,咬着烟斗的两排牙齿破败不堪,颜色也污秽得吓人。最近他喜欢上了说“哦,是吗”,回什么都用这句;其实是他发明出来掩饰听力不再的办法。此刻,我已辨不清他是听到了我的话,还是听得朦胧,或者干脆没有听见,只是给个万全的回应。我觉得如果要我再说一遍肯定无法保持平稳的语调,于是转身往外走。到门口的时候,发现爷爷拖着脚步跟在后面。“别忘记回家,詹姆斯,”他说,“否则你永远会觉得缺了什么,一旦你喝了地下的水,它就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永远摆脱不掉。它在你身体的最深处流淌啊。这种东西,能让你夜不能寐,到死都纠缠着你。”他知道奶奶有多反感他这一套,所以试图说得很小声。但他耳背到快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所以就像很多聋子那样,基本上已经在大喊大叫。你几乎能听到他的嚷嚷声从他自家房子的墙上弹开,消隐在早晨明媚的日光中。我向爷爷伸出手,于是就觉得他有股扭曲残缺的力量传来,都快要把我的手掌给捏碎了。手指都奇形怪状的,张开的拇指是扁的,显得过于宽阔,隆起的伤疤早被磨砺得又硬又黑,还有那些硕大异常的圆球,是他扭折错位的关节,但这又是一只力量骇人的手。有一瞬间我产生一个惊悚的念头:或许我是走不了的,我永远不会被释放了。但最后爷爷松开手,我觉得我自由了。即使是坑坑洼洼的街道,当你意识到不知何日才能重踏,甚至今生不会再见时,也会显得落寞寂寥。我的背包太显眼,所以走的都是偏僻的小道,我怕与人交谈,也不愿试图解释,因为说什么恐怕都会是失败徒劳的。快出镇子的时候,我搭上一辆运煤车,沿着海岸线开了二十五英里。卡车太吵,再加上无比颠簸,司机要跟我聊天是不可能的。我很感谢这吞没我俩的喧嚣的沉默。整个上午,我换了各式各样出乎意料的交通工具。我不知怎的总担心出不了布雷顿角岛,担心在最后一刻会有硕大无比的触角,或者像爷爷那双恐怖的双手,将我揪住,把我拽回去。现在终于踏上了大陆,回头看布雷顿角,雾霭中耸起苍翠,白色的碎浪踏着海面一片蔚蓝。(节选自《黑暗茫茫》,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虽坚定地想离开故乡,但心中隐隐不舍。走过大街时心中默默告别,面对爷爷奶奶时也尽量克制情感。B.爷爷的手指和关节暗示他长期在矿井里劳作。他以矿区为荣,认为无论“我”走到何处身上都有故乡的烙印。C.奶奶和爷爷意见相左,她痛恨矿区的生活,竭力希望“我”离开这里,一如当年写信希望儿子不要回来一样。D.矿区昔日辉煌,带给祖辈和父辈们荣耀与尊严。但时过境迁,到了“我”长大时,已经破败贫瘠,脏乱不堪。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故意用繁笔,把“六月二十八日”说成“六月的第二十八天”,这是为了突出“我”在这座绝望小镇上备受煎熬。B.小说有多处妙喻,如将自己比作囚徒和送奶工,将伤疤比作闪电,将时光比作鸿沟,将势不两立的爷爷和奶奶比作两封信。C.小说情节起伏摇曳,如“我”是先见到爷爷的,却先写和奶奶的告别,爷爷对“我”离家的反应成了悬念,情节更引人入胜。D.小说语言描写准确传神,爷爷给父亲信中先称“我”,又称“我们”,活画出爷爷隐瞒家庭分歧以劝回儿子的微妙心思。8.小说中,父亲是个若隐若现的人物。尝试根据文本,猜测父亲的经历。9.小说结尾处“我”已经踏上了新的大陆。假如让你续写小说,你是否打算让“我”最终重回布雷顿角岛的家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D7.B8.父亲年少时曾离开小镇(意思对即可);他辗转其他地方的矿区(意思对即可);最终又回到故乡的矿场(意思对即可)。9.答案一:“我”不会回来。从人物角度看,我讨厌这个破败的小镇,厌恶逼仄脏污的工作环境,也不想像父亲那样在矿上干到一身残病(主要意思对即可);从情节角度看,矿井已经关闭,待下去没有生计和活路,需要外出闯荡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主要意思对即可);从主题角度看,不回来的结局会使得小说主旨更加光明,更加充满希望(主要意思对即可)。答案二:“我”会回来。从情节角度看,正如爷爷所说,游子的身上有故乡的烙印、故乡的羁绊,血脉和土地会召唤他回来(主要意思对即可);从人物角度看,我生于斯,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外出也只是在各个矿场挖矿,最终会如同父辈一样回到镇上(主要意思对即可);从主题角度看,回来的结局会使得主旨面向大地,沉痛有力(主要意思对即可)。【解析】【导语】《离乡》通过主人公“我”在离开布雷顿角岛前的告别,展现了矿区生活的艰辛与破败,以及家族成员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刻画了爷爷、奶奶和父亲三代矿工的形象,反映了他们对矿区生活的不同态度。爷爷的坚守、奶奶的反感和父亲的矛盾,构成了对矿区生活的多维度审视。【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矿区昔日辉煌,带给祖辈和父辈们荣耀与尊严”错误。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矿区昔日带给祖辈和父辈们荣耀与尊严。只是爷爷回忆中的矿区富有诗意,但不能就此说带给他们荣耀与尊严。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将时光比作鸿沟,将势不两立的爷爷和奶奶比作两封信”错误。文中将爷爷和奶奶比作两封信是一种象征的手法,不是比喻。且文中并没有将时光比作鸿沟,而是说“明信片和工资单上的地名纷纷跃过尘埃和流年的鸿沟,朝我涌来”。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情节的能力。由原文“里面有些裹在灰尘里的明信片,几张褪色的、一碰就像要粉碎的黄色的工资单,还有两封信,用根鞋带绑着。明信片和工资单上的地名纷纷跃过尘埃和流年的鸿沟,朝我涌来:斯普林希尔、斯克兰顿、威尔克斯一巴里……”可推知,父亲年轻时可能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离开了布雷顿角岛,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如文中提到的那些陌生的地名(斯普林希尔、斯克兰顿等)。由原文“‘这么些个地方,你父亲其实都只在地底下,’奶奶夹着怒气说”可知,父亲开了布雷顿角岛,去了的那些地方,他可能从事着与煤矿相关的工作,即他辗转其他地方的矿区。由原文“,三月初以来,父亲也没有再干活,而且他自己不愿待在家里,所以见到他更让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放松下来。他老了,除了右手少掉一根手指,头发也白了。有一次,钻头失灵,在他发际线处留下一道伤疤,一直延伸到右脸,如同一道凶残的闪电。晚上,我听到他的咳嗽和大声喘息,都是因为煤矿在他肺里积下的岩粉”可知,父亲最终又回到故乡的矿场,在煤矿工作的过程中,他遭遇过意外,右手少掉一根手指,发际线处还因钻头失灵留下一道如同凶残闪电的伤疤,并且肺里积下了岩粉,晚上会咳嗽和大声喘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案一:“我”不会回来。由原文“如囚徒般,我从小到大都拘禁在布雷顿角岛上这个污浊的煤矿小镇,终于,这一切都能抛诸脑后了。我认定世上任何地方都好过这些破败的煤矿、这些烟黑色的屋舍”可知,“我”认为自己生活在这里就像囚徒被拘禁一样,并且我认定世上任何地方都好过这里,“我”讨厌这个破败的小镇,厌恶逼仄脏污的工作环境。并且文中写到“他老了,除了右手少掉一根手指……都是因为煤矿在他肺里积下的岩粉”,父亲在矿上工作留下了一身的残病,“我”并不想像他那样。由原文“他出过力的那些大矿,虽然在他的回忆里如此诗情画意,但实际上都已停工,三月初以来,父亲也没有再干活”可知,矿井已经关闭,待下去没有生计和活路,需要外出闯荡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由原文“现在终于踏上了大陆,回头看布雷顿角,雾霭中耸起苍翠,白色的碎浪踏着海面一片蔚蓝”可知,文章结尾的环境描写是“我”离开布雷顿角岛之后看到的景象,景物描写更加地充满希望,所以不回来的结局会使得小说主旨更加光明,更加充满希望。答案二:“我”会回来。由原文“‘别忘记回家,詹姆斯,’他说,‘否则你永远会觉得缺了什么,一旦你喝了地下的水,它就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永远摆脱不掉。它在你身体的最深处流淌啊。这种东西,能让你夜不能寐,到死都纠缠着你’”可知,爷爷的话中说到游子的身上有故乡的烙印、故乡的羁绊,血脉和土地会召唤他回来。从父亲的经历来看,他也曾离开家乡去了很多地方,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布雷顿角岛。虽然他对这里的生活也有不满,但依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这似乎暗示着一种命运的循环,“我”可能也会像父亲一样,在外面经历一番后,重新认识到家乡的意义,最终选择回来。而且奶奶对父亲的态度也很复杂,既不希望他在煤矿工作,又理解这是他擅长和想干的事情。这种复杂的情感也可能会在“我”身上体现,让“我”在经历外面的世界后,对家乡有新的认识和感悟,从而选择回归。本文写到不同年代的旷工对矿区的不同态度,而矿工就意味着要和大地融为一体,所以,回来的结局会使得主旨面向大地,沉痛有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彼佐天子相天下者,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材料二: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已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柳宗元《蝜蝂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画宫于堵A盈尺B而曲C尽其制D计其毫厘E而构F大厦G无进退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矜,指夸耀,与“锄耰棘矜”“犹蒙矜育”两句中的“矜”的词义都不同。B.相道,指宰相之道,与《离骚》“悔相道之不察兮”的“相道”词义相同。C.周,指周公,佐武王灭商,后佐成王,辅政时为延揽人才而“吐哺捉发”。D.室,指家,可引申为家资,与《兼爱》“盗爱其室”中的“室”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个木匠敲开了裴封叔家的门,希望租间空房子住。我很看不起这个连床缺了腿都不能自己修还要找其他人代劳的木匠。B.京兆尹将要整修官厅,我去探望,发现那个木匠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工匠察言观色,不敢自作主张,不由大为惊叹。C.两文虽是传记,但都设喻取譬,兼有寓言的性质,如《梓人传》以房屋建成独标梓人之名譬喻天下大治世人皆归功百官。D.《蝜蝂传》观察细致,笔墨精到,活画出一批徇财者可憎可悲的面目,“亦足哀夫”的结语,于藐视、批判中饱含喟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2)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14.《唐宋八大家文钞》评《梓人传》:“相臣(宰相)之道,备于此篇。”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柳宗元的“相臣之道”。【答案】10.ADG11.B12.C13.(1)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心存感激;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2)等到他们犯事垮台,(朝廷)罢黜他们,流放他们,(他们)也够痛苦的了。14.宰相要统揽全局,不需躬亲庶政;宰相的任务是条理大纲,统一法度;宰相要能知人善任,使百官各司其职。【解析】【导语】柳宗元的《梓人传》和《蝜蝂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致的描写,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和政治道理。《梓人传》通过描写木匠的技艺和管理能力,隐喻宰相治理国家的智慧和方法,强调了统筹全局、用人得当的重要性。《蝜蝂传》则通过蝜蝂贪负重物的行为,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追求名利的人,警示人们要戒贪知足。这两篇文章不仅具有寓言性质,还体现了柳宗元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在墙上绘了官署房子的图样,刚满一尺大小的图样却细致详尽地画出了它的建筑构造。按照图上微小的尺寸计算,建造起的高楼大厦,没有一点误差的地方。“画宫于堵”是状语后置句,“于堵”是后置状语,其后A处断开;“盈尺而曲尽其制”“而”前后语意转折,“曲”修饰“尽”,句意联系紧密,其后D处断开;“计其毫厘而构大厦”中“而”修饰,前后联系紧密,“构大厦”是动宾短语,中间不断开,G处断开。故选A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夸耀/矛柄,这里指木棍/怜悯。句意:不珍重名节。/农具、木棍。/均受到怜惜养育。B.错误。词义不同。宰相之道/观察道路。句意:这样以后,才算懂得了做宰相的道理,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C.正确。D.正确。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盗只爱自己的家。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譬喻天下大治世人皆归功百官”错,原文“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意思是,那些具体辛苦办事的人,而不能被历史记载。这就好像那位工程师自己记载他的功劳,而那些具体干活的人不能列名一样。可见,被史书记载的是宰相的功劳,百官的功劳并不能被历史记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进”,提拔;“由之”,充分发挥他的本领;“德”,感激;“休之”,让他休息;“愠”,恼恨。(2)“踬”,跌倒、垮台;“黜弃”,罢黜;“迁徙”,流放;“病”,痛苦。【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相臣之道”指的是为相之道。宰相要统揽全局,不需躬亲庶政:文中说“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专门使用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可以做宰相。宰相的任务是条理大纲,统一法度:文中说“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而有一定灵活性,整齐其法令制度而进行整顿,这样的人可以做宰相。宰相要能知人善任,使百官各司其职:文中说“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能够选贤与能,知人善任,这样的人可以做宰相。参考译文:材料一:裴封叔的家宅在德里地方。有位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所执掌的是些度量长短,规划方圆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里不储备磨砺和砍削的器具。问他有什么能耐,他说:“我善于计算,测量木材。观看房屋的式样和,高深,圆方,短长的适合不适合;我指挥驱使,而由众工匠去干。离了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栋房子。”后来有一天,我进了他的住屋。他的床缺了腿却不修理,说:“将要请别的工匠来修理。”我很耻笑他,说他是没有才能却贪图俸禄,喜爱钱财的人。后来,京兆尹将要修饰官衙的房屋,我到过那里。在那里蓄积了大量木材,招集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斤,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着长尺,右手拿着木杖,站在中间。他衡量房屋的承担情况,察看木料的性能酌情选用。挥动他的木杖说:“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到右边去砍;回头指着木材说:“用锯子锯!”那拿锯的就跑到左边去锯。不一会,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等待他的发话,没有一个敢自做主张的。那些不能胜任的人,被他愤怒地斥退了,也不敢有一点怨恨。他在墙上绘了官署房子的图样,刚满一尺大小的图样却细致详尽地画出了它的建筑构造。按照图上微小的尺寸计算,建造起的高楼大厦,没有一点误差的地方。已建成后,在上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来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围绕着一看,感到非常惊讶,然后我才知道他技术的精湛和伟大啊!接着我就感叹地说,他大概是放弃手艺,专门使用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这足可以被辅佐天子,做宰相的人所效法学习!那位辅佐天子而治理天下的宰相,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而有一定灵活性,整齐其法令制度而进行整顿,这就好像梓人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似的。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心存感激;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不炫耀才能,不珍重名节,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这就像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这样以后,才算懂得了做宰相的道理,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啊!”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而羡慕慕说:“这是那宰相的才能啊!”士人有谈到商周之大治的盛事时,都说是伊尹、傅说、周公、召公。那些具体辛苦办事的人,而不能被历史记载。这就好像那位工程师自己记载他的功劳,而那些具体干活的人不能列名一样。材料二: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这样做已经受到牵累,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犯事垮台,有的被罢黜,有的被流放,这也够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停止聚敛。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贪取钱财更加厉害,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魁伟高大,名义上虽是人,可是智慧却和小虫一样。这也太可悲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官街鼓①(唐)李贺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磓②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注】①官街鼓:唐时京城主要街道通常设鼓,每天早晚用鼓声报时,代替旧时传呼,坊市诸门皆依鼓声准时启闭。②磓(duī):敲打。1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句式相近,七言句中仅四字稍作变化,使“声隆隆”得以强化,仿佛日转与月出都是由这鼓声“催”“呼”出来的。B.第三句杨柳甫吐新叶,第四句“埋香骨”已是死亡之景,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般跳脱的手法,在陆游的《书愤》中也有运用。C.诗歌五、六两句表达了对孝武秦皇这类求仙长生的帝王的讽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他们竟妄想寿比南山,永守帝位与社稷。D.诗歌七、八两句写任凭你由青丝到白发,只有这鼓声同南山一起伴守中原。鼓声虽然没有作为主语出现,却仍是诗歌的灵魂。16.黄永武在《中国诗学·设计篇》中提到:“前人喜欢在结尾转出一个新的意思来,另辟境界,才不至于意随语竭。”在这一点上,《客至》的尾联与《官街鼓》的最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客至》的前三联由待客的环境、待客的心情写到待客的场景,尾联引入前文没有出现的“邻翁”作结,把席间气氛推向高潮,避免了作品的直白无味。《官街鼓》前八句着重写出了官街鼓强大的威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最后两句由真实的人间转向虚幻的天界,永生的神仙也死过几回了,而鼓声却不曾断绝,想象奇特,境界渐阔,深化了诗人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的慨叹。【解析】【导语】这首诗先写鼓声朝朝暮暮响不停,催转日月,草木生长、人之老死的正常现象,以及追求长生的秦始皇、汉武帝的老死,讽刺昔日帝王讲神仙、求长生的愚妄。后写人生变化生发,人的头发由黑变白,更言神仙也会老死,从根本上否定追求长生,迷信神仙的愚蠢行为。全诗构思奇巧,语言警拔。【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中原”错,“中国”,指京城长安,而不是中原。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客至》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描写庭院,“蓬门今始为君开”则道出作者的心境;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具体写待客的场景,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尾联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诗人高声呼喊着,邀请之前没有出场的“邻翁”共饮作陪,把席间气氛推向高潮,避免了作品的直白无味。《官街鼓》一、二两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七、八两句再一次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前八句着重写出了官街鼓强大的威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最后两句“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将视野转向天上的神仙,就是天上也几次三番埋葬过神仙,这鼓声与漏声此起彼落,永远回荡,由真实的人间转向虚幻的天界,实则通过写天上神仙的葬礼和漏声的不断,写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想象奇特,境界渐阔,深化了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的慨叹。(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爱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写作时只会照搬古人文句,不懂化用。小刚告诉他,化用就是将他人作品中的语句化解开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以形成有机整体。小明不解,小刚于是举了《归去来兮辞》中化用《论语》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朝搴阰之木兰兮②.夕揽洲之宿莽(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③.其志洁④.故其称物芳⑤.悟已往之不谏⑥.知来者之可追(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如下:搴、揽、蕙纕、茝、谏、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掸去灰尘,①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无法与之和平共处,哪怕只是②。这种决绝的态度必然会遭到一些孱头式的批评。比如扬雄和班固。扬雄要人收敛锋芒,减少自己的精神品位,反而向世俗看齐,与其对方弄得鱼死网破,倒不如以对方的苟活换得自己的宽容。班固本来就是个见识不高的人。他认为君上是不能批评的,小人也是不该斗争的,而屈原则偏偏“责数怀王”,“竞乎危国群小之间”,所以屈原的结局简直是③了。我以为,班固对屈原的批评,如同青铜对钢铁的批评。不,是青铜做就的贵族手中把玩的酒器溺器,对钢铁铸成的叛逆英雄手中青锋长剑的批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表达不当,请加以修改。20.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大义凛然②虚与委蛇(敷衍了事、阳奉阴违)③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自讨苦吃、自取其辱)19.扬雄要人收敛锋芒,降低自己的精神品位,从而向世俗看齐,与其跟对方弄得鱼死网破,倒不如以自己的苟活换得对方的宽容。20.将班固的批评比作青铜做就的贵族手中把玩的酒器溺器,将屈原的个性精神比作钢铁铸成的青锋长剑。生动地表现出班固的批评不堪一击,突出作者对屈原叛逆的英雄人格的赞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下文说屈原站在邪恶对立面,所以可以确定屈原是刚正不阿的正义形象,故可填写“大义凛然”。“大义凛然”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②处,文中是说屈原无法与邪恶和平共处,“哪怕只是”说明即使是假设的、表面上的应付都做不到,故可填写“虚与委蛇”(“敷衍了事”“阳奉阴违”)。“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敷衍了事”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阳奉阴违”指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③处,分析上文“屈原则偏偏‘责数怀王’‘竞乎危国群小之间’”可知,班固认为屈原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不好的结局,故可填写“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自讨苦吃”“自取其辱”)。“咎由自取”指灾祸或罪过是自己招来的。“罪有应得”指按罪恶或错误的性质,理应得到这样的惩罚。“自讨苦吃”指本来没事,自己却偏去惹麻烦。“自取其辱”指自己做了过分的事情而招来侮辱。【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四处表达不当:“减少自己的精神品位”搭配不当,“品位”不能用“减少”,应改为“降低自己的精神品位”。“反而向世俗看齐”中“反而”使用不当,这里不是转折关系,而是表示一种顺承关系,可改为“从而向世俗看齐”。“与其对方弄得鱼死网破”成分残缺,缺少与“对方”搭配的介词“跟”,应改为“与其跟对方弄得鱼死网破”。“倒不如以对方的苟活换得自己的宽容”主客颠倒,应改为“倒不如以自己的苟活换得对方的宽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班固对屈原的批评”比作“青铜做就的贵族手中把玩的酒器溺器对钢铁铸成的叛逆英雄手中青锋长剑的批评”,把喻体分解为:青铜做就的贵族手中把玩的酒器溺器、钢铁铸成的叛逆英雄手中青锋长剑。前者的本体是班固的批评,后者的本体是屈原的个性精神。使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展现出班固批评的无力和渺小,就像脆弱的青铜器物无法与坚韧的钢铁长剑相比一样。同时,通过这种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屈原如钢铁长剑般的叛逆人格的高度赞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博物学,主要指在宏观层面对大自然的感受、观察、记录和利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①?方法很简单,张开双眼,看看周遭万物,就有你要了解的实物。大自然有多重层次的美,城市生活中也有自然和野性等待我们发掘。可是博物学所关注的审美与生活,在现代教育中强调得不够。毕竟,普通人生活在世界上,审美和生活颇为重要,它们让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此外,孔子说过:“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的用意是通过识名而达到广泛的亲知,求得横向贯通,对大自然有所领悟。“多识”的博物学之路有如下环节:名实对应,综合已有的各种学识;亲自观察、探究,②;再反过来,将此前习得的个人知识重新转化成公共知识。当下博物学在中国突然热了起来,这是好事,但弄不好也会变成坏事。重复一下我个人的观点:首先,③;其次,要“多识”,要像孩子一样保持童心、好奇心,对自然有惊奇感,则博物自在。21.请将画波浪线句子改写为条件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不能改变句子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普通人生活在世界上,只有关注审美和生活,才能让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22.①我们如何学习博物学②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③在日常生活中习得博学知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原句“普通人生活在世界上,审美和生活颇为重要,它们让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强调了审美和生活对人生意义。题干要求将原句“改写成条件句”,条件句常用的关联词有,如: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原句中“审美和生活”是“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选用关联词“只有……才……”。最终改写成“普通人生活在世界上,只有关注审美和生活,才能让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通过“只有……才”关联词,从逻辑上突出了审美和生活对人生状态的决定性作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句子的能力。①处,前文提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