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_第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_第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_第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_第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比拟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教学目的: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拟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构造的初步构建。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拟。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85.6+0.9-+0-822、假如+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二、新授:〔一〕教学例3: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2、出例如3:〔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3〕老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答复,老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好的认识。〔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假如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二〕教学例4:1、出示将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将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拟他们的大小。2、学生交流比拟的方法。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拟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4、再让学生进展比拟,利用学生的详细比拟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拟“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拟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7、练习:做一做第3题。三、稳固练习1、练习一第4、5题。2、练习一第6题。3、某日黄昏,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黄昏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四、全课总结〔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第二课教学反思:许多老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根本能掌握。可假如深化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老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比照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间隔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浸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才能,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根底。2、浸透负数加减法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假如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假如是向东走1米呢?假如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假如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拟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拟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拟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拟又有什么方法,教材那么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根底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拟方法,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拟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内容:成数〔课本第9页例2〕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①四折是非常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②六折是非常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③七五折是非常之〔〕,改写成百分数是〔〕。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浸透环保教育三、探究体验〔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非常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非常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3、练习:将以下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二成=〔〕%;四成五=〔〕%;七成二=〔〕%。〔二〕教学例21、出例如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2、让学生读题,分析^p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巡堂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350〔1-25%〕=262.5〔万千瓦时〕或者引导学生列出350-35025%=262.5〔万千瓦时〕四、稳固练习1、三成=〔〕%;五成六=〔〕%;八成三=〔〕%;2、第9页做一做3、解决问题〔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3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对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联络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展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络,获得直接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络,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局部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纸卡学生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观察、感受。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绝望,因为看不清)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引导学生考虑。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如今看清了呢?生:因为字被放大了。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以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预设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2)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探究新知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2)考虑、交流。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3)画图方法。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详细画图时应该怎样做?预设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如今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②画图。(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老师巡视指导)(4)完成例4。①怎样画长方形?预设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②怎样画三角形?预设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4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教学目的: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2、培养学生的迁移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并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教学过程:一、激凝导入师: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1〕启发考虑: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方法知道它的体积?〔2〕生答复。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那你有方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3、创设问题情境。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方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假如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____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宏伟的____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刚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吗?〔不能〕那怎么办?学生试说出自己的方法。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展拼组〕。〔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3〕想像:假如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假如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3、老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V=Sh5、稳固公式①V、S、h各表示什么?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学生答复后师板书。6、教学例4、例5。课件分别出例如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理论练习1、出示课件:____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理论。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如今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5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教学目的: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和一定的空间想象才能。3、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教具准备: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二、新课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间隔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2、小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展测量〕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程度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间隔。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1〕学生猜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三、课堂练习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老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2、练习四的第1题。〔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补充习题1出示一组图形,识别指出哪些是圆锥。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四、总结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教学反思: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比照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开展学生的思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谈话揭题上节课,我们从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拟、改写以及省略尾数保存近似数等几个方面复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按类似的思路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回忆与整理1.小数的意义。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时候,例如:我吃了半个苹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问:半个、一米半怎样来表示呢?谁来说说小数的意义?预设生1:半个可以用0.5来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来表示。生2: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是非常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谁能把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好?(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小数局部留白。指名答复,师填充)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1)师: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预设生1:读小数的时候,整数局部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局部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生2:写小数的时候,整数局部按照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局部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2)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空位用“0”补足)4.小数的分类。(1)谁知道根据小数局部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预设生:根据小数局部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2)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预设生1:小数局部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数。生2:小数局部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8.33…,3.1415926…都是无限小数。(3)无限小数还可以再细分吗?假如细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几类?预设生:无限小数可以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4)关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你都理解哪些知识?预设生1:一个数的小数局部,数字排列没有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π生2:一个数的小数局部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2.555…0.0333…17.109109…生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局部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5.小数的性质。(1)师:谁能说说小数有怎样的性质?预设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理解小数的性质时,应该注意什么?(提示:要注意是“小数的末尾”,而不是“小数点的后面”)6.小数点位置的变化。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7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3/4:1/84.5:2.7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有什么一样之处?(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一样。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学生答复老师板书:60:40=3/2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复长、宽比值。2.4:1.6=3/2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2.4/1.6.=60/40(4)找比例。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如:5:10/3=15:105:10/3=2.4:1.615?10=2.4/1.615/10=60/40(5)什么是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7)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第2题。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3.课堂小结。(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三、稳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8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提问导入1.提问激趣。根据“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预设生1:乙是甲的。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生5:乙比甲多20%。……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复惯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回忆与整理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1)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①特征: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②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2)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①特征: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拟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②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拟,谁就是被除数。(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①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②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甲-乙)÷乙或(乙-甲)÷乙。③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甲:乙×。④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乙:甲÷。⑤求百分率。发芽率=×100%小麦的出粉率=×100%产品的合格率=×100%出勤率=×100%⑥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工程问题。(1)什么是工程问题?明确:工程问题是讨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互相关系的一种应用题。(2)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详细情况灵敏运用公式解题。(3)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预设生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生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生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生4: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9教学目的: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理论,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才能和抽象概括才能。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程度、理论才能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间隔。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2.提醒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二、动手理论,探究规律1.活动一:探究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1〕假如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一样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①学生考虑,答复以下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2〕假如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挪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①学生考虑,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一样。”②演示。如: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3〕小结:你有什么体会?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一样,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间隔〕要相等。2.活动二: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②应该放几个?“放3个。”(2)假如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3)小结:师:你有什么体会?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3.活动三: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2〕实验活动:①学生动手进展实验活动。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③老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右刻度所放棋子数乘积〔3〕汇报结果。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学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1.根本练习: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间隔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60x=12×15解方程得x=3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2.综合练习: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如今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提示:〔1〕根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1.谈收获。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知识的?2.评价。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展。板书设计:有趣的平衡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一样,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间隔〕要相等。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作业设计根底: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xx块,假如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综合: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置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提示:〔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2〕根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0一、学习目的〔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例2和例3。例2是以探究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历。例3那么是在例2的根底上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络。〔二〕核心才能在探究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浸透转化思想,开展推理才能。〔三〕学习目的1.借助已有的知识经历,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探求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络,开展推理才能。〔四〕学习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五〕学习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六〕配套资施行资:《圆锥的体积》名师课件、假设干同样的圆柱形容器、假设干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复习任务〔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请你整理出来。〔2〕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请整理出来。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物体的体积公式以及圆锥体积的推导,深化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圆锥体积的推导埋下伏笔。〔二〕课堂设计1.情境导入〔出示沙堆〕师:你们有方法知道这个沙堆的体积吗?学生自由发言,提出各种方法。预设:把它放进圆柱形的容器里,测量出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知道等等师:能不能像其它立体图形一样,探究出一个公式来求圆锥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出求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2.问题探究〔1〕观察猜测师:你们觉得,圆锥的体积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可能有关?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圆柱,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师: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出示圆柱、圆锥的教具〕学生猜测。〔2〕操作验证师:圆锥的体积终究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亲自验证。实验用具:老师准备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模具,一些水。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先上台选用实验用具,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1号圆锥2号圆锥3号圆锥次数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学生选过实验用具后进展试验,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搜集有用信息。〔3〕交流汇报①汇报实验结果各组汇报实验结果。②分析^p数据师:观察全班实验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大局部实验的结果是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多或四次等〕师: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各组互相观察各自的圆柱和圆锥,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师: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它们的体积之间都具有这种关系呢?老师用标准教具装沙土再演示一次,加以验证。③归纳小结师:谁能来总结一下,通过实验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什么?〔4〕公式推导师: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学生尝试〕老师结合学生的答复板书: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S=sh师: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等底等高〕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存在这种关系。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猜测,让学生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浸透转化的思想。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p,进一步感知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学生的推理才能。考察目的1、2〔5〕理论应用师:还记得这堆沙子吗?假如给你了它的高和底面的直径,你能算出这堆沙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假如每立方米沙子重1.5t,这堆沙子大约重多少吨?〔得数保存两位小数。〕师: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沙堆的底面积和高〕学生试做后交流汇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V=π〔〕h来求圆锥的体积。师: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注意要乘以,因为通过实验,知道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稳固练习〔1〕填空。①圆柱的体积是12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m。②圆锥的体积是2.5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m。③圆锥的底面积是3.1m2,高是9m,体积是〔〕m。〔2〕判断,并说明理由。①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②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倍。〔〕〔3〕课本第34页的做一做。①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cm2,高是12cm,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②一个用钢铸造成的圆锥形铅锤,底面直径是4cm,高是5cm。每立方厘米钢大约重7.8g。这个铅锤重多少克?〔得数保存整数〕4.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V圆锥=V圆柱=Sh。〔三〕课时作业1.王师傅做一件冰雕作品,要将一块棱长3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雕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雕成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答案:30÷2=15〔厘米〕×3.14×152×30=235.5×30=7065〔立方厘米〕答:雕成的圆锥的体积是7065立方厘米。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学生空间思维才能的题,要在正方体里面雕一个最大的圆锥,必须满足圆锥的底面直径等于正方体的棱长,圆锥的高也要等于正方体的棱长,在实际中感受生活和数学的严密联络,同时为下面在长方体里放一个最大的圆锥做了铺垫。考察目的1、22.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可以怎样放?怎样放体积最大?〔测量教室长12m,宽6m,高4m.先计算,再比拟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考察学生对圆锥体积理解的根底上,又综合了长方体的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要求比拟高。①以长宽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4m,底面圆的直径为6m.②以宽高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12m,底面圆的直径为4m.③以长高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6m,底面圆的直径为4m.以上三种情况计算并加以比拟,得出结论。考察目的1、2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1设计说明“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机。1.借助定义、实例,浸透函数思想。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根底。2.借助详细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教学中,通过详细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一样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3.借助已有的学习经历总结反比例关系式。因为正、反比例表达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历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玻璃杯直尺水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复习。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展计算的?预设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预设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生2:假如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假如高一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2.引入课题。假如圆柱的体积一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思维完好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探究新知1.在详细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展观察。师: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察,再一列一列地观察,并考虑下面的问题。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杯子的底面积/cm21015203060…水的高度/cm302015105…①表中有哪两种量?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2)学生考虑后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预设生1: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4)明确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就把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2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使学生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教具准备: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出例如题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一样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2〕出示表格。高度/㎝24681012体积/㎝3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板书老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①在这一根底上,老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3〕用字母表示。假如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4〕想一想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置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表格〔见书〕〔2〕根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4〕看图答复以下问题。①假如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生:175㎝3。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生:9㎝。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3、做一做。过程要求〔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成正比例。理由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指导学生估算的方法〔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4、课堂小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学生答复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答复三、稳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练习补充,可以从中挑选有关正比例的练习,其它可等学习反比例后再做。板书设计:成正比例的量相关联;同时变化;比值一定x×y=k〔定值〕教学反思:反思的第〔1〕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资料上解释: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第〔2〕个问题是:类型过于多,到底怎么帮助学生整理方法。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根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但是对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们还是感到困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处理的不够好。我要再去请教其他老师,吃透这个知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3目的: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进步学生知识迁移的才能。3、在公式推导中浸透转化的思想。重点: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用具:课件、圆柱模型。过程:1、老师提问。〔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2、老师: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解决的,那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1、教学例5。讲授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演示动画“圆柱的体积”〕〔1〕老师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的形状,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3〕启发学生考虑、讨论: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近似的长方体〕②通过刚刚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A、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但形状变了。B、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C、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高的长度没有变化。〔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展猜测。①假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②假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③假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5〕通过以上的观察,启发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老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2、教学例6。出示教材第26页例6。〔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老师: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学生:杯子的容积。〔3〕指明要计算杯子的容积,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杯子的底面积:3.14×〔8÷2〕2=50、24〔cm2〕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mL〕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3、教学例7。师: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方法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7〕生1: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好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生2:我们可以先转化成圆柱,再计算瓶子的容积。师:怎样转化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始终是不变的,即使瓶子倒置后,水的体积与原来还是一样的,这样就说明瓶子的容积其实就是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的圆柱的体积。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体积。……师:尝试自己解答一下。学生尝试解答;老师巡视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瓶子的容积=3.14×〔8÷2〕2×7+3.14×〔8÷2〕2×183.14×〔8÷2〕2×7+3.14×〔8÷2〕2×18=3.14×16×〔7+18〕=3.14×16×25=1256〔cm3〕=1256〔mL〕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不强求算法一致。【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络实际,灵敏地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可能会说:利用“转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利用了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那么图形转化成规那么图形来进展体积的计算。在五年级时,计算梨的体积也是用了转化的方法。……【设计意图: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又及时总结了学习方法,浸透了数学思想】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A类1、填表。底面积S〔平方米〕高h〔米〕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1536.442、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考察知识点:圆柱的体积;才能要求: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B类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9分米,体积为162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考察知识点:圆柱的体积;才能要求: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4525.62、____平方米471立方米B类:54立方分米教材习题第25页“做一做”1、75×90=6750〔cm3〕2、3.14×〔1÷2〕2×10=7.85〔m3〕第26页“做一做”1、3.14×〔8÷2〕2×15=753.6〔cm3〕753.6cm3=0.7356L0.75361不够。2、3.14×〔0.4÷2〕2×5÷0.02≈31〔张〕第27页“做一做”3.14×〔6÷2〕2×10=282.6〔cm3〕282.6cm3=282.6mL第28页“练习五”1、3.14×52×2=157〔cm3〕3.14×〔4÷2〕2×12=150.72〔cm3〕3.14×〔8÷2〕2×8=401.92〔cm3〕2、3.14×〔60÷2〕2×90=254340〔cm3〕254340cm3=254340mL3、3.14×〔3÷2〕2×0.5×2=7.065〔m3〕4、80÷16=5〔cm〕5、3.14×1.52×2×750=10597.5〔千克〕10597.5千克=10.5975吨6、外表积:3.14×6×12+3.14×〔6÷2〕2×2=282.6〔cm2〕体积:3.14×〔6÷2〕2×12=339.12〔cm3〕外表积20×10+20×15+15×10〕×2=1300〔cm2〕体积:20×10×15=3000〔cm3〕外表积:3.14×14×5+3.14×〔14÷2〕2×2=527.52〔cm2〕体积:3.14×〔14÷2〕2×5=769.3〔cm3〕7、25cm=0.25m35—3.14×〔2÷2〕2×0.25=34.215〔立方米〕8、3.14×〔6÷2〕2×11×〔2+1〕=932.58〔cm3〕932.58cm3=932.58mL932、58800不够9、81÷4.5×3=54〔dm3〕10、3.14×〔10÷2〕2×2=157〔cm3〕11、3.14×〔1.2÷2〕2×20×50=1130.4〔cm3〕1130.4cm3=1.1304L1.13041能装满。12、3.14×〔10÷2〕2×80—3.14×〔8÷2〕2×80=2260.8〔cm3〕13、30×10×4÷6=200〔cm3〕=200〔mL〕14、3.14×102×20=6280〔cm3〕3.14×202×10=12560〔cm3〕15、第四个圆柱的体积最小;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最大。发现: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且以长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