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检测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1页
安全生产检测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2页
安全生产检测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3页
安全生产检测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4页
安全生产检测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生产检测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

检验检测行业竞争格局从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区域分布来看,2021年我国国内六大区域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比重分别为华东地区30%左右,中南地区25%左右,华北地区14%左右,西南地区12%左右,西北地区接近10%,东北地区接近9%。在省份分布方面,2021年广东省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最多,为4270家;山东省和江苏省排在第二和第三位。排名前十的省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4.09%。目前国检验检测行业企业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别是事业单位或国营企业派系、外资企业派系和民营企业派系。检测行业服务于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检测机构主要出具检测报告,服务覆盖整个产业链,客户行业分布广泛。检测市场按照下游行业的不同被分割为众多细分市场,相互之间存在壁垒。此外,检测机构的业务存在一定的服务半径特征,为扩大业务规模必须跨地域布局,也会为头部企业在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时候形成一定的阻碍。基于以上特征检测行业的市场格局总体较为分散。而中国上市检测机构中,2021年检测技术服务市场份额前五名的为华测检测、中国汽研、国检集团、广电计量、谱尼测试。国检验检测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然而小、散、弱仍是行业内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之基本特征。2021年检验检测行业CR3仅为2%左右,CR5仅为3%左右,CR10仅略高于4%。检验检测行业竞争格局相较于国际检验检测行业,我国的行业起步时间较晚,超过半数的检验检测机构的成立年限小于10年。根据《2021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截至2021年底,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达到96.31%,绝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承受风险能力薄弱,呈现出规模小、客户散、体量弱等特征;从服务半径来看,73.16%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检验检测业务范围涉及境内外的检验检测机构仅有436家,国内检验检测机构走出国门仍然任到重远。从专利数量来看,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拥有有效专利114,082件,平均每家机构2.20件,创新能力偏弱;从商标数量上看,全行业仅有1,391家机构拥有注册商标,品牌意识不强。根据《2021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7,021家,营业收入达到3,228.30亿元,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3.52%,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8.93%,集约化发展趋势显著。目前,全国检验检测机构2021年年度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机构有56家,比2020年多14家,收入在1亿元以上机构有579家,比2020年多98家,表明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之下,一大批规模大、水平高、能力强的中国检验检测品牌正在快速形成,检验检测机构集约化发展取得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重点建设工程日益增多、建设工程的技术难度日益增大,以及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层出不穷,行业发展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综合技术服务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工程检验检测行业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工程检验检测行业不断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工程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越趋先进智能,检测技术日新月异,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创新发展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创新水平高、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大型检验检测机构在行业竞争中将进一步凸显优势。检验检测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检验检测行业面临的机遇1、检验检测行业受到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并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于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行业检测能力的提高随着科学的发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技术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由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技术发展。各种自动化的检测方式将代替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并通过计算机及专用软件实现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记录和分析等功能。检测手段不断提高,检测装备和检测环境不断发展,检测精度不断增强,检测综合能力大大提高。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被运用到了工程等领域当中,而这一类型的新事项也催生出新的检测需求。在之后的检验检测技术中,基于互联网或无线通信技术的各类型检验检测手段、设备也将逐步投入应用。例如建设工程检测中更为智能的自动损伤识别系统,将测量系统、数据处理和识别系统一并组装到路桥检测系统中,形成自动识别检测和反馈;基于高时效性网络的实时的检测系统,实现信息网络共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检测行业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健康的重视,社会对于产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房屋装修中甲醛含量的关注、对老旧房屋的质量、环保属性等方面的关注。同时,政府对于环保节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起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对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2019年7月,生态环境部又成立了数个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至全国不同省份以确保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因此,这一方面,将促使政府加大力度推进各项检测标准的升级,也使得各种强制性认证检测项目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促使生产企业和建设企业更加注重通过检测认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推进自愿性检测认证市场的不断扩大。2019年住建部所推出的《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和抽测,探索工程监理企业参与监管模式,健全省、市、县监管体系。政府机关将进一步提升对房屋质量的要求,同时创新工程监理制度,严格落实资格人员的质量责任。对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新制度的提出将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的建设标准,从而扩大对检验检测业务的需求。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房地产、市政工程、公共交通工程等建设量位居世界前列,既有建筑的保有量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自有缺陷、改造、灾害影响、使用寿命、环境影响等因素影响,既有建筑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一旦出现工程质量事故,将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既有建筑改造、城市更新将是未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对应的检测、鉴定与评估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二)检验检测行业面临的挑战虽然政府依然重视基建等工程项目的开展,但是在工程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房地产行业的扩张在近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处于相对紧缩的状态,在房地产购置、土地供应等方面仍有较多限制。从2013年以来,新开工房屋面积虽呈现上涨的态势,但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各大地产商对于土地的购入也趋向于保守。尽管政府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某种程度上会填补房地产市场下滑所带来的投资缺口,但总投资规模相较于地产行业的体量还是相对较小。因此,地产行业投资的变化有可能会对工程类检验检测市场带来一定不利影响。检验检测行业由于其业务性质,是属于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行业的发展,新型检测项目的实施以及新检测设备的开发使用都需要技术人才的参与。只有在确保高端人才充足供应市场的情况下,行业的发展才能更为持续,否则就会受到限制。尽管近年来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行业内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未来人才引进和稳定措施不力,将对行业内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检验检测行业技术专利分析截止2021年底,从我国质量检验检测专利技术申请人构成来看,排名靠前的有南京化工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所、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梧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所、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西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等。检验检测行业作为社会发展催生的新兴服务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基于全社会对使用产品的质量、对生活健康水平、对生产生活的安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行业随之兴起并快速发展起来。据统计,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现已覆盖建筑工程、环保、卫生、农业、质检、食品、药品、机械、电子、轻工、纺织、航空、国防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2021年初发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市场监管和检验检测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及区域差异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的各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显示,中国的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2,065.11亿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4,090.2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06%。同时检验检测机构也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地增长,检测机构数量从2016年末的33,235家增长到2021年末的51,949家,年均复合增长率7.73%。同时,检验检测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设备数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016年至2021年,行业从业人员从102.5万人增加到151.03万人,行业设备数量从526.63万台增加到900.32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67%及9.35%。在我国检测行业持续扩容的同时,各个区域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态势。从省份来看,营业收入总额排在首位的是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等省市的营收总额紧随其后。2021年,排名前10的省市营收总额占全国营收总额的比重为54.09%。由此可见我国的检测行业发展存在着区域间不平衡的情况,东南沿海省市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广东省是检测机构数量最多且检测机构营业收入最高的省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趋势(一)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检验检测服务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八个领域高技术服务业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围绕质量强国的主线,全国各地政府加快推出进一步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措施,为检验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尽管2020年初遭遇了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中国的经济仍保持增长。伴随着经济从量到质的转变,国内消费者及相关企业机构对于产品或建筑等质量、安全、环保、节能性能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行业维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51,949家,较上年增长6.1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90.22亿元,较上年增长14.06%,从业人员151.03万人,较上年增长6.97%,拥有各类仪器设备900.32万台套,较上年增长11.42%。2021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6.84亿份,较上年增长20.58%,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187.31万份,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二)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伴随着检验检测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占比持续保持下降,而民营企业的占比逐年增长。国内的多个行业监管部门,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检验检测行业当中,并极力实现行业内各类型企业的公平、公正竞争,最终提升了行业集中度,从而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业内优质企业创造了条件和环境。2021年,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比重进一步下降,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38,046家,占机构总量的73.24%;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10,843家,占机构总量的20.83%,事业制检验检测机构占机构总量的比重同比下降1.94%;其他类型机构3,060家,占机构总量的5.89%。我国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的比重从2014年的40.60%下降至2021年的20.83%,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房地产、市政工程、公共交通工程等建设量位居世界前列,既有建设工程的保有量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有缺陷、改造、灾害影响、使用寿命、环境影响等因素影响,既有建设工程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一旦既有建设工程出现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将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未来建设行业中,既有建设工程维护、改造、加固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既有建设工程的检测、鉴定、评估等综合技术服务市场需求也将同步大幅增长。全球检验检测行业市场现状现代检验检测服务行业从欧洲兴起,在19世纪中期逐渐发展成熟,随着近年来全球检测行业的发展,各国检测行业发展趋势总体一致,即政府或行业协会通过考核、认可等市场准入规则对检测机构进行行业管理,检测业务逐步市场化,检测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增长迅速,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球检验检测市场规模达2343亿欧元,同比增长10.16%。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综合性检测机构主要来自于欧洲,其中全球检测行业三大龙头分别为瑞士通用公证行(SGS)、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和英国天祥集团(Intertek)。三家公司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全球检测市场扩张,并在全球建立分支机构和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不断合并重组调整公司结构。其他国际知名的检测认证企业,开始主要专注于市场容量较大的特定行业领域,如工业、建筑、汽车和环境等,然后逐步发展壮大。检验检测行业行业发展历程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是在政府逐步放松管制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