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交流发言_第1页
2022年高考交流发言_第2页
2022年高考交流发言_第3页
2022年高考交流发言_第4页
2022年高考交流发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高考试题总结命题规律科学自信备考中卫市第一中学狄玉虹全国课标卷是全国影响最大的文综试卷,与各地方省份自主命制的试卷相比,难度最大,科学性最强,最能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学教学”的高考目标,其“风向标”的作用不可低估。全国卷结构相对稳定,命制科学,稳中求变,不断地解放着我们的思想。充分利用高考试题可以引领、示范和启迪日常教学,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改进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育才功能。一、试卷结构和趋势分析1、选择题格局基本稳定。高中历史教材是按专题史编写的,而高考的选择题命制则按照通史体例。单选题的构成按时序配置如下:中国古代史四个选择题,第一道是先秦题,中间多有一道唐宋题,最后一道是明清题;中国近代史三个选择题,中国现代史一个选择题,收于改革开放前,2022年对“党史”的考查很突出;(三份全国卷达9个选择题)世界古代希腊民主、罗马法律必出一题,世界近代史基本是两个选择题,世界现代史必定有一题,收于20世纪70年代。原因类问题基本退出(2022年全国一卷有5个原因题,二卷无,三卷2个,2022年一、三卷无,二卷有2个),设问多采用“表明”、“反映”、“说明”、“由此可知”等,可见对于“证据意识”的考查受到进一步重视,已经触及到实证、理性、求真的“实证科学”的底蕴,反映了注重历史认识和认识过程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体现出“客观试题主观化”的倾向(具体知识点的再认再现基本不再直接考查、组合选择题不见了)。2、试卷结构总体稳定。从题型看,文综历史卷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必做题包括12个单选题(客观)和2个综合题(主观题),分值分别是48分、25分、12分,41题属于材料型问答题,近三年的命题切入点几乎与所学内容无关(见下表),侧重能力素养考查,设问有增加趋势(2022年两小问变成三小问,更显公平性),答案基本在材料中,相对来说比较客观;而42题则为开放性主观题、属于一题多解,从“观点正确”到“观点明确”,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自主化趋势明显,答案多与所学知识相关。选做题15分,考生三选一,答案也比较客观、来源可能是材料和所学知识。整张卷子总体上体现了高考是科学的,凸显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年份试题问题设置切入点16年1卷原因、影响、主张、评价清代中期人口膨胀问题2卷 趋势、特点、原因、贡献近代以来人口迁徙、移民问题3卷 目的、异同、有哪些发展明清时期和近代英国的救济制度17年1卷作用、相同之处、原因 民族主义2卷差异、原因、特点、意义清代、近代和建国初的矿业政策3卷 背景、目的、作用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18年1卷变化、作用、背景、意义中国基层社会治理问题2卷 特点、作用、原因、意义大豆种植、传播和开发3卷 因素、条件、注意问题上海、曼彻斯特城市化历程3、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考查略有变化。近几年高考题必修二考查比例明显偏高(见下表),试题内容贴近生活。12个选择题基本均衡地分布在必修三册内容中、凸出必修二,如古代史部分基本是政治、经济、思想每年一题,外加一个史学认识类选择题,而总体上在经济部分较多考查(2022年1卷有5个选择题涉及经济,2卷4个,3卷4个)。大题不分册,近三年以来,41题和选修题命题的趋势是离教材越来越远,不直接考查课本知识,侧重经济;42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虽然答案来自所学知识,但答案的开放性决定了答案的来源的开放性、多样性,只要符合评分标准的答案均可得到比较好的分数。2022—2022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模块分布年份2022年(100分)2022(100分)2022(100分)必修一%20%16%必修二%43%53%必修三24%18%16%选修15%15%15%史学理论4%4、试题的阅读量基本稳定。阅读能力的考查是历史科考试的基本要求,包括阅读速度,信息的提取和解读,对有效信息的完整、准确理解,了解试题的文字阅读量是命制练习卷和备考的重要内容。高考文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平均每科50分钟,按照一般人每分钟200字的阅读速度,再把思考、写字速度等因素考虑进来,每年历史科的字数在3000字左右。历史科满分100分,平均得2分用1分钟,按出题意图一个选择题应该用时2分钟,一个选择题的字数一般在150字左右,总字数1500字以内,12个用时24分钟;41题25分应该用时13分钟,字数在600字以内;42题12分要用时6分钟,选做题15分用时7分钟,每题字数一般在450字以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保持了比较稳定的阅读量,可以作为根据考生个人需求备战高考的重要依据。5、考查主干知识和反映规律的特征明显。新课标高考不再强调知识的覆盖率,全国卷历年来常考的涉及的考点有100多个,对教材知识的覆盖率约为30%,某些考点的命题重复率较高,高考命题的实际范围远低于考纲规划的范围。2022年二卷为例,24题商汤的仁德,25题土地兼并与自耕农、26题武则天与三省六部、27题明朝的昆曲与士大夫、28题近代外交、29题孙中山的认识、30题抗日根据地的农民、31题1956年的国家建设力量、32题罗马法、33题奴隶贸易、34题专制体制腐败、35题欧洲一体化,这些题都是历年考查的热点和复习的主干知识,基本没有偏、怪、难题,但又不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主干知识及其基本规律(隐性知识)就极为重要了。全国卷基本稳定的格局,可以作为我们平时教学、命题、备考的依据,做到科学备考,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其实践指导意义主要有重视选择题,重视中国史,重视必修二,抓主干知识等;通过分析还可以增加学生备考的信心和科学性。二、高考命题的四个原则1、秉承“能力素养立意的宗旨”。新课改以来,高考加快了由考查学习成果向考查思维过程的转变,已经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养立意”的转型,试题呈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特点,这个变化在命题的选材和设问方面得到充分体现,选材多与教材无关,重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考查,设问用的多是“简述”、“概括”、“说明”、“反映”、“简析”、“由此可知”等,这些都有益于增加试题的高度、深度,凸显历史“实证科学”的价值。如2022年1卷25题: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本题的“素养立意”得到了充分体现,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属于时空观念,表格内容属于“计量史学”史料实证,多角度解读藩镇割据,选项属于历史解释。本题的“能力立意”在解题过程中,具体包括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有效信息,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史料实证素养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有效信息的“证据意识”。2、沿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形式,兼顾基础性、综合性。这是全国卷最明显的特征,打开高考试卷满眼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材料有原典史料、参考资料、专业研究者或者一些更为原生态的材料等。命题人把这些不同出处、不同观点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个高考新情境,力争再现一个紧张而富于戏剧冲突性的历史现场,史实精彩纷呈、论者针锋相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历史的精彩。虽然材料多元,貌似纷乱,实则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所描绘的历史事物,无论表象如何多变,都关联于同一历史现象;无论争辩如何激烈,皆聚焦于同一话题。2022年1、2、3卷29题都有这个特点,以1卷29题为例: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本题以五四运动运动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入题,多种观点冲突碰撞,看似眼花缭乱,实则考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这个基本史实。答案也多是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基本史实,本题通过新材料、新情境和选项的设置,把各时期的救国道路放在一起,呈现了一幅整体的“道路选择”画面,实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实现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有效考查。(能否尊重材料,能否完整地理解材料,能否不断在各种学习中接受新知,这是高校对发展型人才的基本要求。)3、关注社会热点,坚持鉴古知今的价值追求,体现创新性、应用性。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既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试题的设计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愈发强调“整体史”(2022年的交通信号灯技术演进大题,标志着突破了政治、经济、思想的考查,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考查也高调亮相),更突出历史的现实意义。2022年全国1、2、3卷的第41题都是社会热点问题,都非政治、经济、思想问题,1卷是基层社会治理问题,2卷是“一带一路”视域下大豆的起源和传播问题,3卷是上海和曼彻斯特的城市化问题,着意引导学生纵论古今、放眼全球,在时间上要有古今贯通的通史意识,在空间上认识到各地互动而形成的世界史。现分析一下2022年2卷41题: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在纵向时间维度上认识我国“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横向空间维度上认识“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再从全球的角度考查“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从而在考生的内心深处建构起一个古今中外,线索交错的历史网络,真是立意高远、用心良苦啊!4、有效信息夹杂于很多无效信息或者干扰信息中,试题设问中所要求的“概括”、“指出”“反映”等便是属于这一原则的体现。经过精心编排的高考试题材料本于平日所学,又超乎平日所见,这就给考生提出的要求,不是流水账式的复述课文,也不是照搬照抄材料中的语句,而是考查如何将课本知识与材料有效结合,将学习中积累的能力、素养和信息转化为具体应对的智慧。因此试题材料从来不缺少主题和逻辑,缺少的是发现主题的慧眼和理顺逻辑的能力。看似冗杂的信息,要仔细分辨,若其真游离主题,则当视为命题者有意设置的陷阱,应予果断排除忽略;若貌似游离,则应迅速建立与这些信息和主题的联系,极尽所能萃取其有价值的信息,使其合理回归题旨。这就是考查目标明确,侧重认识能力的突出体现。(下文2022年2卷29题就特别能体现这一特点)三、2022年高考考纲的解读变化1.《考试大纲》的变化《考试大纲》的变化,集中在“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考试范围与要求”没有变化。表1.:《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变化项目2022年2022年解读调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选拔的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细化“考核要求”,强调“思想道德素质”增补/“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往年“学科思维”“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2.《考试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道例题的更换。表2:《考纲说明》中的例题变化能力层次2022年2022年解读获取和解读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022·全国卷Ⅱ,27)小说“又一教”(2022·全国卷Ⅱ,28)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考点都属于“文学艺术”,后者突出史学方法描述和阐释事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2022·全国卷Ⅲ,47)人物评说“曹操”(2022·海南卷,20)流水线与养老金前者强调史学方法,后者关注历史现象解读:新换试题依然是致敬“经典老题”;史学方法类题目一进一出;文学艺术类题目从文学转向艺术;流水线题或许是暗扣“德智体美劳”之“劳动”

(二)深度解读1.关于“思想道德素质”(1)考查风向自2022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历年高考试题无不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2022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他进一步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22年《考试大纲》增补“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要求,正是对上述教育大潮的回应。(2)复习建议其实,“思想道德素质”属于高考无法直接测量的内容。对于此,教育部考试中心于涵研究员在《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对于高考无法直接测量的内容,比如道德行为,可以发挥高考的引导作用,配合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育人全局中悉用其力。因此,回顾近年高考真题,研读国家考试中心的自我评价,是熟悉“思想道德素质”考察套路的不二法门。表3:202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试题评价”中的“立德”范例角度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题目考试中心自评全国II卷第40题以中国近代海外移民为材料,围绕海外移民群体对中国近代国家富强所作出的贡献,引导考生认识海外移民群体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从而对中国近代追求国家富强进步的历程有更深刻体会全国Ⅲ卷第28题借梁启超之口,抒发近代仁人志士对于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的追求,着力呈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培育民族自豪感全国Ⅲ卷第30题

显示1932年上海乃至全国民众的抗敌爱国热情角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题目全国Ⅰ卷第24题以《论语》与“五经”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考试中心自评全国Ⅰ卷第26题以一段有关宋代的活泼材料,考查我国注重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全国Ⅱ卷第24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发展历程的理解全国Ⅲ卷第24题通过青铜铭文考查文字的历史作用表4:202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中的“立德”范例

角度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目考试中心自评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17世纪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考生可以加深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全国Ⅰ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保障各阶级平等权利,建立广泛统一战线,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全国Ⅰ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的活动及“挂剑于墓”的信义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角度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题目考试中心自评全国Ⅱ卷第41题以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国家的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Ⅱ卷第30题材料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全国Ⅲ卷第46题通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杰出贡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历程

海南卷第24题将包产到户置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不仅考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瞩目成就,更凸显了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角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目考试中心自评全国Ⅱ卷第47题叙述了颜回的生平及品格,饱含了儒家文化中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体现了先民崇高的道德目标和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全国Ⅲ卷第30题人民解放军炮击英国军舰并严正要求英美军队撤出中国,否定了近代以来列强的在华特权,彰显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全国Ⅱ卷第31题反映40年来高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缩影表5.:202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中的“立德”范例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角度考试中心自评的范例第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考生对祖国的认同全国Ⅰ卷第45题以年号改革为素材,引导学生发现年号制度不仅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作用,还传播到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第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考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022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呈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救亡图存的斗争精神,考查考生对于民族精神深层内涵的感知与领悟。如全国Ⅱ卷第42题讲述了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第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全国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全国Ⅲ卷第26题“古代药学”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及认识能力。全国Ⅱ卷第30题“抗日根据地”题引导考生理解和认同革命文化。全国Ⅰ卷第41题“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全国Ⅰ卷第32题“梭伦名言”题,第33题“马克思主义”题,全国Ⅲ卷第33题“启蒙思想”题,立意均在于启发考生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科学认识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大势第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唯物主义史观全国Ⅰ卷第24题“《墨子》”题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智慧,从而引导考生认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史观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引导考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角度考试中心自评的范例第一,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正确世界观全国Ⅱ卷第41题以大豆在古代中国及19世纪以后在美国的种植利用为情境,以弘扬我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彰显了劳动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同时也反映出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从而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第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全国Ⅱ卷第24题“商汤仁德之心”题,有助于引导考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第28题介绍了近代中国一些地方督抚抛弃传统“夷夏”观念,建议朝廷采用国际法作为维护国家权益的手段,启发考生放眼世界、与时俱进第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全国Ⅰ卷第30题资源勘探漫画题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气魄,考查考生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认识水平。全国Ⅱ卷第

45题考查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使考生进一步加深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认识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角度考试中心自评的范例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古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不同时代家国情怀的表征。全国Ⅱ卷第31题引用了漫画《两把尺》,反映出社会中的个体在建设新国家和创造新生活的时代热潮中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和积极性,以此考查考生的爱国情怀;第47题描述了三娘子维护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蒙、汉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草原地区社会进步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功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22年高考历史试题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全国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伟大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海南卷第22题以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为素材,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引导考生深刻认识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上述表格,展示出“思想道德素质”考察的落地角度与形式,展示出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信仰”等热点关键词的内涵的解读,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命题立意(包括素材选择、材料解读、价值判断等)的理解。2.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考查风向2022年《考试大纲》唯一增补的语句,就是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中,“德”“智”是传统主流考核目标,“体”“美”通过文学艺术史、社会生活史试题也有较多考查,唯有关于“劳”的试题相对薄弱。(2)复习建议考试中心专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教育部考试中心于涵研究员在《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在考查形式方面,高考也要遵循考试测量的规律,根据德智体美劳的不同特点设计试题,例如劳动技能无法通过纸笔考试进行测量,但能够做到通过试题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以此助力劳动教育的开展。”既往的全国卷历史试题是如何考查“劳动”的?虽然考查视角直接付诸“劳动”的题目凤毛麟角,如全国Ⅰ卷第24题“《墨子》”题和全国Ⅱ卷第41题“大豆”题(详参前文表5),但间接考到的并不少,且涵盖选择题、25分题和12分题等题型。兹举例如下:例1.(2022·全国卷Ⅱ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上题选A。该题落点虽然在教育事业,然而材料鲜明体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例2.(2022·全国I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他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上题以宋应星、牛顿的科学成就比较作为内容。宋应星的入选,正好是对“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的批判。例3.(2022·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上题强调的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然而“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要素格外醒目。今年复习应考重点关注哪几个点?一是关注“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两部分内容中,关于劳动在人类文明产生中的巨大作用的唯物史观。二是关注“老教材”——大纲版人教社教材《中国现代史》中,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其劳动模范,这个“劳模”的评选标准既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又承载着跨越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一言以蔽之,2022年高考复习,在校情、学情、教科书之后,还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2022版和2022版)、《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高考真题及其《试题分析》。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依据能力要求、素养要求和命题原则,学生在考练和高考过程表现出的问题也是高考命题者的命题方向,所以我们有必要反省师生薄弱之处,争取在反思后有质的突破,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现就平时教学考练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如下:1、选择题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到位、容易张冠李戴,太主观(做题不动手、没有痕迹)、脱离材料、爱臆想,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不足,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能力不足,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能力不足,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能力差(以偏概全、程度失当、时空错位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已经能够尊重材料、完整准确的理解材料,但就在“临门一脚”时犯糊涂了,这些都是由于知识、能力(解题技巧)或者素养等某个方面不稳定造成的。以2022年2卷29题为例: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这个题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不足,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孙中山”这个有效信息。做选择题首先要定位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背景,属于孙中山认识的转变;其次是分析试卷“1923年底,孙中山”的“时空定位”必不可少,材料内容的分析则属于“史料实证”,需要学生能准确理解“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属于干扰信息,只有对证据有了正确认识,才能获得正确的“历史解释”。再次,结合材料分析答案,A项干扰性特别强,但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和后来的历史史实告诉我们不能选A,选出正确解释C,这就是“临门一脚”的问题了。整个解题过程知识、能力、素养要求都很高,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尊重材料、认清孙中山的阶级本质。下面是再列举三个很有借鉴意义的创新试题。例1、欧阳修、刘敞等对《周礼》、《周易》、《诗序》本身有所质疑,认为其中多有“自相乖戾”之处,“曲为牵和而不能通也”。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统治地位动摇B.佛道呈现风靡之势C.理性主义得以张扬D.理学统治地位确立这个题的立意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选项的能力。材料主要介绍了“欧阳修、刘敞等对《周礼》、《周易》、《诗序》本身有所质疑”的史实。问题是“这反映出当时”。结合所学,我们知道自从汉武帝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期间主要有魏晋南北朝儒家地位受到冲击,隋唐时期“三教并存”,唐末到宋儒学则开始复兴,明清理学确立其统治地位的历程,所以A选项不符合史实,D是所学最熟悉的知识,却时空错位;佛道风靡则主要是魏晋南北朝到唐前期的历史现象,所以B选项也就属于时空错位,不选;选C项的依据是“有所质疑”,这就是一种理性精神,和题干丝丝入扣,和史实相符,但考生陌生,犹豫放弃。这也是近几年高考题的难题典范:陌生新颖的选项却是答案。(误区是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做题要结合所学知识,但实际上高考一直在突破,所以我们做题时一定不要被成见所束缚,要理解材料原意和用意,对选项仔细推敲,突破定势思维,做出正确选择。)例2、明朝地方行省设左右布政使,负责民政。康熙六年,各省只设布政使一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制度达到新的权力制衡B.地方民政职能任务大大减轻C.君主专制制度发生重大变革D.明清行省制度逐渐走向完善这个题的立意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材料主要介绍了行省制度在明清变化的简单史实。问题是“变化的主要原因”,学生必须看清问题、对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深刻理解才能顺利解决本题。A答案看起来陌生,但却符合中央集权的趋势,B答案与材料无关,C答案重大变革表述错误,D答案是结果不是原因,故选A.例3、19世纪末,开始以国家强制立法的形式干预社会保障,先后通过了多项劳工和保险法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反映了A.政府决策带有专制色彩B.帝国议会掌握部分权力C.工业发展催生社会改革D.劳资矛盾呈现缓和趋势这个题的关键信息有“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效信息或者干扰信息是“强制立法的形式干预社会保障”,容易让学生迷惑,尤其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可能误选A,但根据19世纪末阶段特征就可以确定最佳选项是C。以上几个试题基本符合高考选择题的规范和要求,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借鉴作用,平时练习和上课一定要精选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2、非选择题41题和选做题,主要问题有:学生面对陌生的大段材料和问题发懵、不能很好的解析问题,面对材料脑子混乱,材料解读中层次性不强、缺乏准确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面对新情境试题不能有效的利用已经熟练掌握的解题技巧,调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薄弱、迁移应用不足,答题思路不清晰,答案组织无逻辑,缺少分值意识,同一得分点重复叙述等问题,不能形成一个“多点关联”的答案体系。我的解决方案,仍以2022年2卷41题为例,这个题充分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的特点,通过命题者的有意摘编和布局,试题材料的主题得以一定程度的凸显,即使在短时间内找不到任何提示性信息,材料自身也会通过其逻辑而告知考生其主旨所在。以第1问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是答案依据,“概括……特点和作用”是问题,是这个题的方向,“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是定语,根据以上内容判断,此问的答案全部在材料中,“结合所学知识”则是提醒考生要注意“知识迁移能力”的应用,需要的是我们平时学习中积累的知识、能力、素养,从而实现新问题在自身已有知识、能力、素养中的准确定位,以已知求未知,实现拓展历史知识总量的目的。其次看到材料出处与“一带一路”有关,就明白了这个题是考查“物种(大豆)与一带一路”的问题了;再次阅读材料,一句一句读,(两剂“药方”:一是借助语文中的分号、句号和省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划分层次,通常来说,一个分号、句号或者省略号就表示一层意思的结束。二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找出句子的主、谓、宾语,达到明确中心意思的目的。)找出第一段材料中和“特点与作用”相关的有效信息,包括:故乡、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改良土壤的作用、轮种、救灾、备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最后整理信息,得出来的特点有最早培养、种植,从黄河中游到南方,注意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改善生活和救灾等方面发挥作用;作用有食物来源、身体素质的提高、救灾备荒作用等。这个过程科学而严密,能力、素养要求都很高,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和要素都可能导致得分的不足。为了更好地把握高考题的要求,我们还要学着命制一些类似高考题的题目。3、非选择题42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拉开分差的关键性题目,所以暴露的问题会更多。有些问题,是重复的,不再赘述,说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包括:不清楚试题要求(一题多解)、不敢下手,审题不清、信息提取能力差,知识面狭窄、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不足,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欠缺,答案缺乏严谨性,缺少层次、角度,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能力差等。以2022年2卷42题为例: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本题知识立意: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近现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本题能力立意: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素养立意:题目围绕“汉阳铁厂的曲折发展”,考查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本题价值立意:讲述了我国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建立、投产的过程:汉阳铁厂克服重重困难,从失败到成功,最终建立起近代远东第一家大型钢铁企业。该题反映出在内忧外患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为求富强所表现出的强大毅力,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懂得这些“立意”后,考生就会独立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了观点还要论证,要能说服假想中的读者,要摆事实讲道理,应注意史实为论证观点所用,即试题所要求的“史论结合”,最优水准的试卷当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视角多元、逻辑紧密、表达清晰,一句话“怎么答比答什么更重要”。四、科学自信备考清晰了试卷格局、命题原则、问题所在,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科学自信备考。大家都做的,我不再絮叨了,说一些我觉得特别重要的,具体如下:1、必须夯实基本基础,抓住主干知识,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为适应高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以达到“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的要求,在学生对基本史实“死记”的基础上,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专题+通史”的结构整合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主要是纵横发展的历史基本面,纵向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过渡,可以看清渊源、线索;横向发展是从彼此分散到联系密切并形成整体世界的过程,可以看清个别、互动;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有利于促进、深化纵向发展;纵横发展的基础和最终推动力是物质生产的进步。构建这样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在整体和联系中精准定位历史事物、把握历史趋势、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感知,实现点透(这个点是多线索、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多侧面的部分,是某个整体中的点,这个点是可以定位的,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价值,这个点是发散的起点也是一个收敛的终点)、线通(线索清楚,知识融会贯通)、面广(认识古今中外类同差异,深刻理解国情),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高度等。下面是我们学校制定的二轮复习知识体系,共四编七目,四编是古代中国与西方,近现代西方,近现代中国,当代世界,七目具体如下: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古代西方(希腊民主和人文思想、罗马法制和法律思想)近代西方(世界市场的形成、人文思想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的修正:资本主义弊端暴露、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等)现代西方(1917到1945,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性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近代中国(1840到1949,屈辱史、求独立、求民主、求富强、思想解放等)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经济体制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这个以唯物史观指导的、全球视野下的主干知识体系和框架,可以由宏观到微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素养。这个知识结构系统清晰,实现了纵向发展的整合,即对历史过程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分散在各个专题中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学习主题,如可以清楚地掌握政治文明的基本规律: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政治,到近代的代议制,再到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治等;也加强了横向发展的整合,即将同一时期中外关联的史实整合在一起,扩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到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到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个过程突出“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这一推动力,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有序的整体,兼顾了基础和综合,实现了线索清晰、中外关联、同异自显、发展趋势一目了然,由此为学生解读新材料提供了扎实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探索新问题提供了稳固的信息储备。其次,对重大事件与概念高度重视。要补充相关史料进行多角度解读,尤其应当注意不宜以教材观点为唯一正确观点,不宜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全部的教学素材,不回避与常理认识不合的所谓谬见和偏见,逐步地引领学生从历史材料形式的多样性来理解历史的丰富性,从历史内容的丰富性来理解历史面向的多重性和历史评价的相对性,可以不断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思维缺陷或亮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创新能力,让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历史。在概念的讲解过程时要特别注意分析出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含义,基本的要素如历史事件包括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等具体史实,历史上的制度或政策包括背景、内容框架、影响等要素,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逻辑体系,掌握了这些,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时不至于考虑不全而失分。核心含义是对历史事件高度总结后的概括,包括历史事件的本质、特点、规律性的认识等。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绝不是妄谈根源和本质而忽视历史的变化,学生在掌握程序性的知识外更能获得体验历史脉动的敏锐洞察力。只有对历史之复杂感到习以为常了,才能对于考场上遇到的各种新奇材料见怪不怪,处变不惊。再次,对于主干知识高频考点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足功夫。历年来的高频考点大约有16个,整理如下:1、先秦三大制度2、秦汉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的变化3、魏晋南北朝,儒学强化,三省六部制的萌芽及士族制度的本质4、唐宋制度创新、经济重心南移及影响、宋租佃制及市民社会5、明清江南社会变革及同期中外对比6、晚清(1840-1912)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和思想观念7、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之社会转型8、民国政府时期(1927-1949)之革命道路的开辟、抗战史9、1950-1965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问题10、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与发展11、古希腊民主、罗马法律12、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渐进性、时代性13、人文精神和近代科学14、两次工业革命15、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16、当代国际关系对于这些高频考点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时政热点一定要完整、准确、合理认识,要从时间、价值、国家等维度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多线索、多结构的立体化解读,准确理解各个知识点在各考点中的地位和价值,把握各个考点的阶段特征,揭示各个考点所蕴含的历史隐性知识和现实意义,还要清楚理解各个考点在整个历史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揭示其本质和核心价值,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也有益于学生形成综合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学科能力。最后,临考阶段对一些核心知识点,包括重要的历史史实、概念、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必须进行一次盘查和清理,了解自己的识记准确程度和再现水平,查漏补缺,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主要按照中国古代、中国近代(1840—1919—1949)、现代中国(1949—1956—1978—至今);古代希腊罗马,近代世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现代世界(1917—1945)、当代世界(1945至今)的通史体例,共总结了68个核心知识点,准备临考时装订成册发给学生。2、对能力提高、素养养成给以足够的重视。(1)能力要求。首先、必须改变单纯的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的观念。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的高考题型变化无穷,未解谜团层出不穷,面对这个充满变数的高考,师生要有“养成历史思维能力”的意识,善于不断积累应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从容应对不可预知的考卷。其次、要搞清楚能力要求的纵横关系(见下表),对能力要求要牢记并能够熟练应用,要知道万卷不离其宗。学生要特别要发展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目标要求ⅠⅡⅢ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2)素养要求。首先、要牢记并理解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每道高考题至少涵盖三个或以上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所以学生明确了素养要求才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目的性、科学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要主动理解并提高五大素养。学生要运用唯物史观(时空下的发展,解释时的联系、理解材料的原意和用意、评价时的辩证)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要能对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历史事物准确理解,要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学习,要理解通过对历史的解释能不断接近历史真相,要通过学习不断地加深国情认识、增加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再次、关注社会热点和历史的新观点,注意历史与现实关联,学以致用。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有长效热点:儒家传统文化、工业革命等,有复现热点:民族主义、制度构想等,有即时热点:交通法规、二胎、军改等,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要高度重视。3、课堂教学中实施“三字经”——精、实、活。精精讲:包括教学内容精和教学语言精。精练:精选习题,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发散思维的目的。训练追求省时、高效,让学生有更多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