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全册)_第1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全册)_第2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全册)_第3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全册)_第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

长。

板书:二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

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

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

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前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时期时期

人口数

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量情况

人口增

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长情况

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

物能力低,抵平提高,食提高,人们获得充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

人口变

御疾病和灾物供应稳足的食物,完善的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

化原因

害水平差,人定可靠,死医疗服务,死亡率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

口死亡率高亡率下降很低性不断增强

(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X2%=4000(人)

200000X(1+2%)i°=24.38万(人)

24.38万-1.7%=4144(人)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利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

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

缓慢)

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亿)

非洲3.81.42.47.84

拉丁美洲2.40.61.85.19

亚洲2.20.81.436.83

发展中国家2.50.91.648.07

大洋洲1.80.71.10.33

北美1.40.90.53.10

欧洲1.01.1-0.17.29

发达国家1.11.00.111.98

全世界2.20.91.360.5

过渡: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

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教师补充材料二、三

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

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始可

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

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提问:人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又采取什么人口政负??(计划生育,空制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人口增长

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

水平特点

社会保障制比较稳定,一些俄罗斯、德

鼓励生

发达保持较低度健全、生育国家的人口数国、日本

增长缓慢育,引进

国家水平观念的转变量还会逐渐减

外来移民

等少

政治上的独

立,民族经济

发展计划生

的发展,医疗人口增长开始中国、印度、

中国水平较高增长很快育,控制

卫生事业的趋于缓慢巴基斯坦等

家人口增长

进步,人口死

亡率下降等

(让学生阅读课本P5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

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

道远。)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

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

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

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

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

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

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

(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

(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

让学生结合课本P7的表1.2,思考,填写下表。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低

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形成原因是什么?

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

出生死亡自然增长所处历史

原因

率率率阶段

原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

高高低

型时期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

传统

高低高产业革命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

时期量依赖大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

现代现代社会

低低低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

型时期

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提问: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样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

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

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

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

种?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下表。)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发达欧洲和北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

现代型

国家美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

入现代型

发展由传统型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

亚非拉

中国代型的转变阶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家段

由传统型向现

世界代型的转变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提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为什么?(学

生回答)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

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后记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

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

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

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

板书:一、人口迁移

1.概念

问:什么是人口迁移?

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种很普遍的现象。按是否跨越国界

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下表)

二战前二战后

旧大陆,新大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迁移特点已开发国,未开发国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

集团性、大批量增多。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迁移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欧洲,美洲;非洲,美洲(殖民者掠夺);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

迁移路线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I(帝国主义招外籍工人,西亚南欧,西欧

工)

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

化的交流;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也造成了人才外流;

影响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对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促进了经济发展。

过渡: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的范围内,人口从•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

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

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

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

(活动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

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并归纳填写下表)

新中国成立后至80

阶段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年代中期

特点人口频繁地迁移迁移规模比较小,频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率比较低

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平原净迁出地区有辽、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鲁、沪、川等省市,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

迁移方向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西藏为迁入和迁出区。

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靖持平地区,其余地区

康之难”时人口继续南迁。为人口净迁入地

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受国家政策和户籍各地之间巨大收入差异;农

经商,移民支边、战争、自管理制度影响较大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原因

然灾害等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

落户。

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

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

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那么人口什

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师:请看下面的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而水、热

条件比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

2.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

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

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

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

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

资源贫乏的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

移的直接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

的呢?

(生讨论,师总结)

(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

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

少的基本条件

(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

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的方向和

规模。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

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

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

土地不足、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

(4)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

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

的地区发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

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的重要原因。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

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

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0世纪五共十年代,西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

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

(生回答,师总结)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通常情

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

更高的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人口的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

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的状况。

师: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I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这又说明

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总结)

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说明经济越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即

拉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

师: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

生: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师:对,几百年来,人类越来越大跨度、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发展。

问: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有着怎样的影响?

(生回答,师总结)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

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师:家庭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课堂小结:由此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

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后记: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I.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人士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芭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三、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

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

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

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板书:-、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

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卜,该国家或地区所

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

大;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少。

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本部分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一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

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

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

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

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

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

合适呢?

板书: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个地区、•个国家,

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

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板书:(一)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

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本部分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

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

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

(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

教师总结:

(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

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

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

(2)一方面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

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

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利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

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

活质量。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

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儿个主要因素,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

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

量的艰巨性。

教学后记: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

2.理解农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出外打工对农民自己乃至对整个

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教师提前列出材料收集的提纲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提纲要求开展收集资料活动,然后根

据收集到的资料共同讨论、分析、归纳、探寻农民工问题解决之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逻辑推理演绎、组织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自

觉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问题研究的讨论,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农民工

四、教具准备:通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相关资料:

1.我国目前有多少农民工?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新生群体,数量约有2亿左右。

2.农民工属于什么阶层?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判断非常正确,意义重大。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

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

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也就是说,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分离

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

当然,这种分离和融入还处于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渡期,由于打破城乡分割不可能蹴

而就,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民工的农民“血统”还会延续下去。尽管如此,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

社会阶层,其独特的经济需求和政治诉求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虽然农民工的“根”还在农村,

但是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日益成长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认可的新兴阶层。

3.农民工处于何种生存境况?

作为“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拖欠时有发生。

作为“超时劳动力”,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

作为“高危劳动力”,社会保障缺失,各种安全事故频繁。

4.农民工问题有多么重要?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5.解决农民工问题应该做些什么?

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I。

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改进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

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

,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

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

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

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

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采取自学一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

界线吗?

(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线)

3.什么是集聚效应?

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

5.随着城巾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

8.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公路分布,

这样分布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城市不

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

模式形成形状

同心圆模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同心圆

式展。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

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楔形

多核心模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

式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

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

二、城市内音B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一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

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

金)乂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n.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

用地要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

求度的接近消费群体班,又要方便购物占成本的比例很高

受距市最大。因而位于距市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

中心距中心最近的A区,在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

离的影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高

最局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

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

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H.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

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1L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

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H后的功

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扩大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

工业发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

原因分析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卜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课堂总结:

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形其他因素(历史、

和社会、行政因素等)

教学后记: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不同等级的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理解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

过程与方法:分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对我们的启示,进一步理解中心地理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不同的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设。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引入:

课前在优美舒缓的音乐背景下播放一组城市景观照片,最后定格在东亭、无锡、上海

三个城市(乡镇)的图片上,告诉学生,科学探索的第•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观察和发现。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出城市是有等级大小之分的,不同的

城市服务也有差异。

板书:一.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依据:人口规模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世界上不少国家把2000人或5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称为城市,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为2

万人。我国规定:人口大于100万:特大城市;50〜1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

20万以下:小城市;5000〜2万人:一般叫镇或小城镇。国际上-•般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

的城市称为“超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墨西哥、北京、上海等。

板书:

2.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

自主探究:

让学生分小组,预先调查自己或家里人卜列几组不同服务的地点选择状况:

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重点高中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4.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并说出理由。

名堂东亭镇无锡市上海市

距离0km5km128km

人口规模12.3447.191673.77

前往该地的频率

寻求的服务

从而得出结论: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质量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

少;彼此距离越远

让学生讲讲上海市的发展历史,并提问:

上海市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什么上海市能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呢?

板书:3.城市等级提高的条件

(学生通过阅读"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思考分析)

总结.

城市能够发展到定的规模或达到•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再

提供一些位于资源丰富地区或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图片、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说明,资源、

交通等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通过问题”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各种等级的城市在空间上是如何组合的"引出案例——德

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分布。

板书: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学生探究案例:

找出不同蜚级城市的数目与城镇级别的关系、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的关系并试着解释

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步步阅读书上的阅读材料,首先说明这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地

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对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研究得出的中心地理论,他是在假设土壤肥力相

等、资源分布均匀、没有边界的平原上,交通条件一致、消费者收入及需求一致、人们就近

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情况下得出的理想模式。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图2.14下文字说明,理解城

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读图2.15,找出图中城市的等级、每一等级六边形服

务范围并叙述不同等级城市之间服务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

规律,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

给出荷兰珏田空白图,让学生应用上面的理论规划设计居民点并说出理由,再和教材上的规

划进行对照。然后给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图和各城市人口数,让学生对这些城市进行分级,

概括每•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统计每等级城市的数目以及彼此间的平均距离,总结城市等

级与服务范围、空间分布的关系?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通过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分析了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同时也通过案

例说明了该理论的应用。

教学后记

2.3城市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

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

的问题

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

二、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f学生讲解一教师评价f

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

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这些变化的结果)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f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

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

(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

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2.20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4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

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20)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20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

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

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

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世界城市化进程:

通过案例4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①案例4是图2.20的具体实例。

②图2.22和2.23用伦敦的发展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增加。

③案例中的文字和图2.24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

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活动:(第35页)结合图2.20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

点并填写下表:

城市化阶地域扩展趋

水平发展速度常见的问题

段势

25%〜30%以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

初期阶段缓慢缓慢

下,低能区分异不明确

30%—70%,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

中期阶段迅速快

较高张等

缓慢,甚至停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

后期阶段70%以上,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