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页/共137页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阶段2、生产工具与耕作方式的演变3、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小农经济)4、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5、经济重心南移第2页/共137页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构成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阻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第3页/共137页1、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A农耕B水利C纺织D畜牧业2、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3、汉代农业发展的成就不包括A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耧车和代田法C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D“耦犁”出现知识回顾4、下图中的工具出现于哪一朝代,功能是A清朝,施肥B汉朝,灌溉C汉朝,播种D唐朝,耘田5、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 D千耦其耘

第4页/共137页6、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①图1反映的是牛耕最早出现在西汉时②图2反映唐朝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③图1和图2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④两幅图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已经懂得使用畜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图1二牛三人西汉一牛一人二牛一人东汉二牛二人第5页/共137页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⒈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阶段采集经济种植经济精耕细作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距今一万年左右)

(春秋战国时起,魏晋黄河流域成熟;隋唐:南方成熟;宋元:全面成熟)

例1.“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例2.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第6页/共137页2、农业生产工具与耕作方式的发展概况耕作方式生产工具水利灌溉农书农作物引进原始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曲辕犁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定型青铜农具少量使用石制农具骨耜、耒铁制农具耧车、耦犁曲辕犁大禹治水都江堰郑国渠井渠、王景治黄河翻车(手摇脚踏)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江南:粟和麦;长江:水稻棉花江淮:占城稻明:玉米\甘薯。第7页/共137页例3: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解析:选A由“轮乃曲成”“终夜有声”等可知该工具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的筒车,A项正确。桔槔为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装置,水排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翻车利用人力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同时也可以排涝。第8页/共137页

(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商代;二明考点:牛耕的出现三抓关键:有学者认为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要求寻找最有利的证据。第二步:析选项A有关但不准确不能因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B与题无关《诗经》收录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不能说明商代已出现牛耕C与题无关冉耕是春秋时期人物,耕、牛二字不能说明商代已出现牛耕D正确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由此可以判断商代有可能出现了牛耕第9页/共137页3、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集体劳作个体农耕(千耦其耘)(小农经济)考点1小农经济形成原因及特点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尤其是提供衣被的纺织业,虽有少量官营或私营手工工场,但占压倒优势的却是家庭纺织业。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之一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特点: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特点第10页/共137页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1)中国古代农业是分散经营,因而劳动效率低下,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局限性。

考点2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小农经济的五个特性(1)分散性——一家一户。(2)封闭性——自给自足。(3)落后性——男耕女织,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4)保守性——水平低,技术难以改进。(5)脆弱性——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1(2)中国古代农业对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不能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第11页/共137页易混考点1、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即小农经济。地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解读精耕细作:精耕细作表现在哪些方面: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重视对经验的总结(农书),水利灌溉,施肥,农田的管理......精耕细作的特点:多投入、多产出精耕细作的局限: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没有出现革命性的进步。3、现代农业(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后),耕作方式:机械化生产第12页/共137页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评价:消极: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积极:第13页/共137页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朔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据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1)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注重培植小农经济。(2)中国古代不断的王朝改朝换代,使得小农经济出现不同的契机。

第14页/共137页自然经济: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对立。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就产生,该种经济形态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人。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即成为市场经济。

庄园经济: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经济模式,我国东汉时也曾盛行。地主广占田地,建立大庄园,数千农民工作其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基本自理,市场不发达。收获物大部分供自己消费,少量拿出去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至近代结束。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不是自给自足,而是与市场联系。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第15页/共137页(2012·广东模拟)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2012·湖南模拟)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选D考查古代农业。五则农谚反映了播种时间、稻种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A项和B项都是从某一方面来介绍五则农谚的内容,以偏概全,故不选;而C项和题干无关。第16页/共137页(2012·无锡一模)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解析:选A材料认为小农经济的特点主要是自给自足,同时,小农经济并不排斥商品生产,说明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第17页/共137页4、(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沿革1)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制2)商周时代:井田制,奴隶主国有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A.主要形态:封建土地私有制B.确立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出现——根本原因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直接原因C.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其他原因:繁重的赋役和天灾人祸抑制兼并对策: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到唐——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4)1952年:土地改革,农民个体私有制5)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第18页/共137页(2013·江苏南京二模·1)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解析】题干材料“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政治制度的变革,根本上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答案】C第19页/共137页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封建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第20页/共137页1、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秦汉:编户齐民制度

3、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帛(绢)或布,叫做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4、唐前期:租庸调制—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5、唐后期: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6、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照田地的地势、肥瘠,把田地划分等级规定各等级的税额。募役法的颁布使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

7、明朝: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8、清朝:摊丁入亩—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4、(2)赋税制度的演变农业税(田赋)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税种。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征收农业税的最早记载。从2006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历时2600年的“皇粮国税”划上了句号。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第21页/共137页赋税制度演变规律1、收取赋税的形式经历了从食物到货币的发展阶段(一条鞭法),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2、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日益放松,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的劳动时间逐渐增多。第22页/共137页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一直是封建社会主要耕作方式,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2)农业生产主要特点:精耕细作,集约经营。(3)基本经济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4)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分散经营(5)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第23页/共137页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解析】古代中国南宋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故从材料中的“秦汉时代”即可排除BC两项,郡国并存于汉初,排除D项。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主要是因为南方开发程度低,地广人稀,故选择A项。第24页/共137页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比例西汉247068519998578580唐朝392041543514852956北宋302554162112247637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B第25页/共137页

代南方诸路北方诸路南北之比人数(人)1078年(北宋元风年)56,888,0003398400063:67垦田(亩)1077年(北宋熙宁年)318,480,00014317500069:31赋税(贯)1045年(北宋熙宁元年35,811,0004509500044:56表一: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表二: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代金朝南宋南北之比人

数1200年43,800,00080,600,00065:35赋

税1196年14,319,00060,000,00081:19第26页/共137页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第27页/共137页1、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南移2、(唐)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继续南移,南方逐渐赶上北方3、北宋灭亡(靖康之变)至南宋:完成南移,南方超越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南——“苏湖熟,天下足”。4、明清经济区域分工:“湖广熟,天下足”,东南沿海手工业经济发达,出现专门城市,湖广作为粮食基地。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第28页/共137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1)中原人口南迁—增加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生产力提高;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3)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4)南方自然条件好;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第29页/共137页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都城()①交通运输比较便捷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保持一致③逐渐东移近海④明成祖迁都的北京缺点是“远饷近虏”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考点】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变化【解析】从图上交通运输的路线分析①正确;②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为北方,宋代后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从图上分析,唐以后的都城转向了北京、南京,③正确;明成祖时定都北京,但是经济重心在长江以南地区,而当时受到北方蒙古族的威胁,因此④符合史实。第30页/共137页1.(2013·河北石家庄一模·26)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A.自给自足

B.广种薄收 C.集体耕作 D.精耕细作【考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是精耕细作。故选D。第31页/共137页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A.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C.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考点】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解析】古代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在耕地面积增加受限,而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通过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以促进粮食产量提高。故选A。B项表述不合史实;C项中的“全国“表述不当;D项与传统经济政策不符。第32页/共137页3、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考点】中国古代农业【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对屠宰耕牛的严厉惩罚,主要因为牛是农业生产动力。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到明朝仍对牛重视,说明D正确。第33页/共137页4、《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民族的“安土重迁”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巩固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的影响

D.农耕经济的发展【考点】古代农业的影响【解析】“安土重迁”的意思是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题干考查“根源”,一般是经济或生产力因素,直接就可以排除B(政治因素)、C(思想方面);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口的流动。不符合题意。第34页/共137页5、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考点】中国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为主体,其统治者是在中国形成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C项体现了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结合。其余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第35页/共137页6、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民谚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江浙地区的经济衰退C.湖广经济超越了江浙D.江浙经济结构的变动【考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江苏在明清之际工商业市镇兴起。故选D。第36页/共137页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的土地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什么?2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的土地制度?请依据材料回答它所产生的社会的影响。3管仲“相地而衰征”在这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1、井田制。主要特点:a土地全归国王所有;b层层分授,只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作,收获全部缴纳给贵族;d形似井字。2、封建土地私有制。影响: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土地集中到集中到地主手中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第37页/共137页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其小农经济的命运如何?建国后我国是否还存在着小农经济?这种经济的最终结果如何?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出现新的经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命运: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下逐渐解体,农业生产逐渐趋向商品化或走向破产;建国后:存在着小农经济(土地改革);结果: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现代的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区别:土地国有,农民只有使用经营权。方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第38页/共137页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晁错《论贵粟疏》(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歌词中描述了相对安定的一幅生活情景,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1)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或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不利影响: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自给自足不利于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农民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精神。第39页/共137页目标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手工业概念: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学习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40页/共137页二古代手工业2.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1.手工业的经营方式⑴冶炼术的进步⑵纺织业发展⑶陶瓷业发展知识结构:第41页/共137页(一)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1、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三种经营形态?2、明中叶以前,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是哪一种?3、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哪一种手工业?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哪一种经营形态的手工业部门?第42页/共137页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西周——手工业由政府垄断

(“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4)明中后期:江南某些城市的丝织业发展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作坊:规模小、简单协作、师徒关系封建性工场:规模大、分工较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性质第43页/共137页比较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的三种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特点或目的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第44页/共137页经营形态管理方式特点或目的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设工官、匠户,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军需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民间消费交纳赋税、家庭消费、自给自足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开始占主导地位作为农户的副业第45页/共137页拓展一:田庄手工业1、含义:它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崔寔的《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2、特点: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性质)。第46页/共137页拓展二:“工官”制度1、自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1)皇家工场——官营手工业,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2)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3)对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

第47页/共137页1、《国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了当时()

A官府垄断工商业B工商业者受官僚剥削

C工商业者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A巩固练习2、(2009·广东高考历史卷)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3、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了封建经济特征的是()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CB第48页/共137页B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B.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生产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第49页/共137页细节点拨:

私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第50页/共137页(二).手工业重要成就冶铜业:新石器时代:商:原始瓷器;东汉:北朝:唐:,两大系统,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宋:元:明:清:宋:棉纺织业开始发展;元:黄道婆改进纺织业工艺,棉纺织技术推广;明清:明朝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以前是麻布),苏杭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民营超过官营,明中后期苏州等地丝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代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原’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业繁荣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燃料:战国使用木炭、汉代开始用煤冶铁,明代开始用焦炭冶铁两汉:炒钢技术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冶铁业:炼钢技术: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最早的纺织原料:麻和葛西周:斜纹提花织物;西汉:开设长安东西织室;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有“丝国”美誉唐:官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缂丝技术

彩陶青瓷;白瓷;唐三彩(陶制品)南青北白“瓷都”景德镇,五彩瓷器粉彩瓷器,珐琅彩,五大名窑;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冶金业:陶瓷业:纺织业:第51页/共137页什么是青铜器?

铜、锡、铅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而得名。领先世界的冶铸业之一:青铜器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第52页/共137页

司母戊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特点一:规模大第53页/共137页西周青铜鼎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爵;商代晚期,温酒器或饮酒器第54页/共137页酒器盥水器乐器铜镜第55页/共137页食器兵器农具特点二:品种多这说明了什么?第56页/共137页三星堆青铜器第57页/共137页越王勾践剑第58页/共137页蕉叶形纹理清晰四只大卷角羊羊的前腿三、工艺精美这说明了什么?第59页/共137页领先世界的冶铸业之二:冶铁、炼钢战国的铁农具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钢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的灌钢法第60页/共137页冶铁水排模型

第61页/共137页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发明于东汉早期,是南阳太守杜诗(?-38)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的。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第62页/共137页领先世界的冶钢技术:【世界惊叹】《史记》中谈到楚国宛出产的兵器刃锋象蜂刺般厉害,学者判断是钢材制作的。而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过于柔软,一刺便弯,再刺之前非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不可。公元1世纪时欧洲学者曾经说过:“虽然铁的种类多,但是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比美。”第63页/共137页两汉炒钢法:炒钢法模型炒钢:即将生铁加热,撒入矿石粉,降低含碳量使之接近钢或熟铁。第64页/共137页南北朝的灌钢法:灌钢法——是我国独创的炼钢工艺。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在熟铁上以改变碳分,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熟铁生铁“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第65页/共137页拓展:陶器1、原始社会:彩陶、蛋壳黑陶第66页/共137页2、色彩绚丽的唐三彩第67页/共137页陶器和瓷器区别在哪?

陶器与瓷器的重要区别在于:陶器的原料陶土中含有大量的铁,而瓷器的原料中铁的含量很少;再者,瓷器原料高岭土中铝含量高,因此耐高温,烧出的器皿就具有表面光洁、呈半透明等特点。也就是说原材料决定了工艺,也就决定了产品的特性。第68页/共137页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制瓷业第69页/共137页东汉白瓷公道杯青瓷熊形灯北朝第70页/共137页白瓷凤首瓶

唐:南青北白越窑青瓷莲花碗第71页/共137页官窑穿戴瓶汝窑天蓝釉长颈镶金瓶定窑孩儿枕钧窑月白釉碗哥窑海棠式花盆宋代五大名窑第72页/共137页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青花鬼谷下山图2.3亿人民币第73页/共137页五彩云鹤纹罐镂空云凤纹瓶

明代五彩瓷器第74页/共137页九桃纹过枝碗清代粉彩瓷器1.5亿港币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第75页/共137页(二)纺织业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素纱襌衣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西汉东汉丝绸袜子第76页/共137页唐代缂丝技术明清丝织业花耧机第77页/共137页元代脚踏三锭棉纺车黄道婆元代棉织品的上衣第78页/共137页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C2007年12月22日,倍受世人关注的距今800来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在广东阳江海域被打捞出水,船上8万多件瓷器大部分保存完好。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A.白瓷、青瓷 B.白瓷和五彩瓷

C.青花彩和五彩瓷 D.粉彩和珐琅彩A第79页/共137页1、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2、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②铸造业兴盛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居民重视风水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C第80页/共137页(2013·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6)在古代的中西两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C(2013·福建宁德一模·10)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日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日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A第81页/共137页三大行业中领先世界的发明或技术:①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区分几种瓷器并理清其先后顺序:原始瓷器—青瓷—白瓷—彩瓷彩瓷的先后顺序: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注:唐三彩是陶不是瓷,更不是彩瓷,而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青花瓷属于彩瓷,是彩瓷中的釉下彩,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明代青花成为瓷器主流,并在其基础上出现五彩瓷,清代出现“珐琅彩”。第82页/共137页

材料:中国发明陶瓷的历史要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十八世纪,欧洲人仍然在苦苦地寻觅着瓷器制造的秘密,诚如英国人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一书中所言“几乎整个十八世纪,真正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着的秘密”,而中国,早在东汉时期便已破译了这个秘密。

——摘自中国科普博览网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享誉世界第83页/共137页

材料一:“……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材料二:《浮梁县志》上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冯先铭《中国陶瓷》2.技术不断进步,分工细化,规模不断扩大第84页/共137页

材料: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3.发展长期受制于农业,居依附地位第85页/共137页

材料:明清时期,中国也出现了手工工场,一位法国传教士这样描述清代景德镇的瓷器彩绘过程。“这一劳动在同一工场内是由许多工人分别进行的,第一个工人只负责把圆形色线绘在瓷器的口缘上;第二个工人描绘花的轮廓;第三个工人接着晕色。这伙人专门画山水,而另一伙人就专门画鸟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4.出现了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的萌芽第86页/共137页★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技术不断进步,并长期领先世界。★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领先世界的原因:

⑴政治条件:中国较早建立了先进的封建制度,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⑵经济条件:农业的发展⑶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才能。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第87页/共137页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却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没有实现生产力实质性的飞跃。其原因在于:①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缺乏革新的动力;②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推广;③工匠世袭制度导致技术的失传;经营的封闭性使生产技术难以得到交流提高;④政府对民营手工业的限制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推广。第88页/共137页(1)古代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最大区别:前者属于手工劳动,后者属于机器大生产。(2)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商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出现并成为中国手工业的三大主要经营形态。(3)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却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手工业的自给自足性,缺乏革新的动力与社会基础。(4)几个易混史实:元代烧成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瓷。1.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几个误区第89页/共137页(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答案】C第90页/共137页(2013·福建文综·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显示不得更换工种,说明①是错的,排除A、C两项;《新唐书》例举四种工种的服务期限,最少二年,所以②正确,因此选B。第91页/共137页(2013·天津文综·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明朝时期,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答案选B。【答案】B第92页/共137页三、古代中国的商业1、古代商业发展阶段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减弱,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古代城镇发展特点:②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政策没变。③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主要形态: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朝贡贸易目的: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二)、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一)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概况(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历史作用第93页/共137页时期阶段特征表现货币金融市场城市对外贸易先秦兴起秦汉初步发展隋唐进一步发展宋元空前繁荣明清继续繁荣商:海贝石贝玉贝铜贝秦:圆形方孔钱(秦半两)西汉:五铢钱开元通宝柜坊、飞钱等金融机构出现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纸币盛行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秦:严格管理,明码标价;汉: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北朝时乡村出现草市,设置草市蔚进行管理,唐朝草市成为商业中心,唐末夜市出现突破时空限制,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管理,草市具备饮食功能,瓦肆、夜市、早市兴盛商业区相当繁华秦:市井商业街;汉:五都;坊市严格分开长安洛阳益州杨州;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机构宋:开封临安;元:大都出现工商业市镇;徽商和晋商、会馆汉:开通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在泉州设市舶司实行海禁政策,广州十三行第94页/共137页夏、商和西周的贝币

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

第95页/共137页布币刀币

圜钱楚币第96页/共137页北宋交子元代纸钞第97页/共137页货币发展规律1、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2、携带越来越便捷,促进商品流通3、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是主要的货币第98页/共137页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东西九市”第99页/共137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吗?

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唐长安城北宋汴京城“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第100页/共137页草市南北朝时开始形成;受行政管理;唐代得到发展,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宋代“草市”也更加普遍、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名镇。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汴路即事》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杜荀鹤发展历程相对于官市而言,远离城镇、交通便利、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特点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意义第101页/共137页材料一“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唐景龙元年(707年)的敕令材料二“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一一(宋)陆游《杂赋》(1)何谓“草市”?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草市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草市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原因(8分)(1)概念: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2分)面临困难:草市缺乏安全(盗贼劫掠)、封建政府压制;(每点1分共2分)概况:宋代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2分)原因: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或北宋政府放宽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如答商品经济的发展酌情给分)(2分)第102页/共137页材料一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这类草市,已经突破了原来乡村集市的涵义,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农业科技史话(上)(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草市发展的影响。(4分)(1)影响:突破了“市”在空间的限制,方便了交易,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规模扩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4分)第103页/共137页城市与商业关系发展趋势

发展历程(概况、特点)都市商业繁盛(汴京、临安);大都由政治性城市向商业化城市发展严格限制阶段放松限制阶段周秦迄唐宋元明清⑴市的特点:①特定位置设市,市坊分开;②设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③按时开市闭市。⑵城市性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中心依附政治中心)1打破时空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晓市2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以江南为盛,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较为有名,(3)市的发展:汉: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唐:长安、洛阳、扬一益二等商业繁盛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第104页/共137页1.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2.“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秦都咸阳B.唐都长安C.宋代东京D.明代苏州BC第105页/共137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徽商经营盐业致富经营茶叶、木材、粮食典当、走出国门晋商经营盐业致富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票号、走出国门

明清时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实力最强的如徽州(新安)—徽商、山西(山右)—晋商等。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第106页/共137页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上升。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互通婚姻,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

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文化、经济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2、发达的交通,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客观条件。3、政府的政策的支持。第107页/共137页◆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3.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4.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5.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6.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第108页/共137页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应该如何评价?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中期:封建社会后期: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等。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缓慢发展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制度。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第109页/共137页(2013·北京西城高三期末·7)《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D(2013·广东韶关一模·14)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其推行直接导致了()A.晋商的迅速崛起

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C.重农抑商的破产

D.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

A第110页/共137页(2013·湖北黄冈一模·26)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B(2012·浙江宁波十校联考·14)宁波辖区内有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等城镇,从城镇的形成来看,下列有关推断最有可能的是()A.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

B.由工商业市镇逐渐发展而来C.由夜市逐渐发展而来

D.因特色农业经济逐渐发展而来A.第111页/共137页(2013·河南郑州一模·5)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长安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地点限制③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④政府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2013·吉林二模·26)据记载,绍兴六年(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建议,市舶司领班凡是能招引来外国货船、收取海关税达5万贯、10万贯的,据其数额相应提高级别待遇。阿拉伯客商罗辛贩来乳香价值30万缗,领班蔡景芳招徕外国货船,收税98万缗,都补了低级武官。材料说明()

A.政府发展海外贸易是为了满足达官贵人对奢侈品的需求B.市舶司的领班为了提高自己待遇而招徕外国货船C.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达,人们崇尚洋货,追求奢华D.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国家财政收入D第112页/共137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材料二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粱建都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筒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4分)(1)发展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第113页/共137页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一、资本主义萌芽二、重农抑商三、“海禁”政策阻碍第114页/共137页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地区、部门:3、标志:4、特点:一、资本主义萌芽(P2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江南一带丝织业部门中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局限于江南等个别地区和纺织业等个别部门;自然经济仍占主导。第115页/共137页材料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同中国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处于同一时间,但西欧在此后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迅速实现了近代化,而中国社会在同时期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一直处于近代化的前夜。5、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但未能引起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大变化,未促成社会的转型。探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前者属于手工劳动,后者属于机器大生产生产力:组织形式:前者为手工工场,后者为工厂产生原因:前者为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后者为近代西方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