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自然景观与创造景观元素的地景建筑_第1页
整合自然景观与创造景观元素的地景建筑_第2页
整合自然景观与创造景观元素的地景建筑_第3页
整合自然景观与创造景观元素的地景建筑_第4页
整合自然景观与创造景观元素的地景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合自然景观与创造景观元素的地景建筑以山水幻境概念设计为例丁治宇;赵楠艳【摘要】该文以山水幻境概念设计为例,从项目背景、设计愿景、设计分析、设计操作、形态显现和设计展望六方面详细论述了建筑设计如何从概念雏形发展到最终形态确立的过程,准确诠释了建筑师如何整合场地周边景观资源和创造丰富多维的景观元素,并最终展现了一个既能融合于环境又能彰显自身独特性和标志性的地景建筑.【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整合;创造;景观元素;地景建筑;山水幻境【作者】丁治宇;赵楠艳【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北部山水新城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北部,作为百万人口的北市区最后可开发区域,正吸引国内各大开发企业进驻。当牛栏江遇上北部山水新区,一个全新的城市巨构瀑布将领衔开启宜居北市的绿色生活。作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城投集团将出资十亿元在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出水口构建一个纪念性的生态休闲公园,公园建成后将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工瀑布群:宽约360m,落差近13m,流量则达到每秒23m3。公园位于盘龙江松华坝下游2.3km处,西临盘龙江,东倚北京路,净用面积可达485亩(约0.32km2)。其定位为市级综合公园、北市区公共绿地双核心之一;城市新地标、北部山水新区核心公共空间、地区休闲娱乐中心;以纪念为主题,反映清水入滇工程大事纪;同时也将作为延续盘龙江历史文化传承的公共空间(图1)。本案山水幻境的设计场地就位于瀑布公园东北角:一块缺角但近似方形的用地,其物质功能定位主要是精品商业、水游会所和高级酒店。〃山水幻境”是本案案名,是业主方对本案愿景的浓缩性表达:承公园之灵气营绿色成林,谓之山;融瀑布之恢弘造水天一色,谓之水;合山水之景象创都市之美域,谓之境(图2)。设计师对此愿景的真实理解是:建筑设计应注重“山”与〃水”意境的塑造,以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微生态建筑环境,并且能与公园自有的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共同构筑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整体性〃公园”(图3)。面对这样一块场地,在设计真正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其周边各种明确或是隐藏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深入解读,或许抽丝剥茧式的思考方式将为设计的理性生成和设计师的感性认知提供积极的帮助。场地的东、北面与规划中的高层居住社区相接,因此山水幻境建筑群的东、北向界面将具有相对较强的城市属性,并能依托该建筑临界面融入其周边的城市区域空间。而场地的西南面紧临瀑布公园展开,那么建筑群的西南界面就能享有第一区位的景观优势和良好的景观视线,其界面属性应该是自然和生态的,这样才能与公园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图4)。从瀑布公园整体布局看,已建成的多层跌落式情景商业街位于其西侧,形成了成熟的漫步休闲的商业氛围;南侧是正在建设中的两层的商业,旨在完善公园周围的景观性商业配套,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市民观赏的瀑布和游览休憩的〃城市露台”。山水幻境位于公园的东北角,作为介于公园和北侧高层居住社区的局部中间体,无论是其第一景观区位的建筑体块规划或者是其本身以及高层居住社区对瀑布公园的有效观景视线设计,都应遵循由南至北渐次增高的视觉导则,由此形成内凹性的公园空间布局(图5)。瀑布公园在城市区域规划中所承载的功能是多样性的,市民的休闲散步应该是这多样性功能中的主体。临接太乙路的公园北端宽度仅约230m,不到其南端整体宽度的1/10,设计场地的东西面宽也只有近200m。因此,场地的步行系统设计应该被纳入公园步行体系的整体规划之中,将两者视同为一个整体进行协同性考量,以便有效地链接公园与太乙路以北的规划区域,并强化人行为的可达性和自由度(图6)。设计操作是指建筑师采用一些特殊的设计策略或方法,对设计分析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再操作的过程,以便获得优化的设计形态和有利于设计演化成形的程序性步骤。4.1地景移植地景移植是常见于地景建筑中的一种设计操作,就是把诸如建筑屋面、墙面或者是两者彼此不分的整体面模拟成自然的景观地面,通过在类似折叠、起皱或曲向的形态上辅以人工绿化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的设计手法。山水幻境的场地紧贴瀑布公园,设计试图运用地景移植的操作将建筑裙楼的整体屋面塑造成适度起伏的微景观地形,使行人从东南至西南各个角度都能感知到建筑与公园环境的层叠、递进乃至一体化的关系。建筑的第五立面不再是孤立与苍白的,而是如同充满绿色与生机的生态丛林一般掩映在公园环境之中(图7).4.2漫步系统基于地景屋面的设想,公园的步行系统在不同维度的设计得以实现。为了强化瀑布公园北侧和高层居住社区的连接性和扩大行人步行系统的可达性及广泛性,设计在山水幻境的一层标高处规划了多条贯穿整个建筑的步行道,不但扩大了行人散步休闲的空间和加强了南北向的人流导向,而且丰富的商业空间可触及性及便利性,使建筑物质功能和人的行为发生多样性的碰撞。甚者,设计利用了场地东南端几处现状绿色土丘和缓坡,通过设置连续性的爬坡连廊将其与起伏的屋面进行无缝连接,延续了步行系统在垂直维度的导向,使得绿色地景屋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户外运动空间和城市观瀑平台。对于身处高层居住社区的居民来说,也可依靠建筑北端两处垂直向电梯到达屋面露台进行观瀑或者开始他们的公园漫步之旅(图8)。4.3视线控制良好的南向景观资源让建筑的各组成功能块有了面向美景的期望,于是从场地剖面角度入手来考虑视线控制就显得更加积极并有利于获得富有成效的信息。源于设计分析所得出的有关〃由南至北渐次增高的视觉导则”,山水幻境的南向建筑界面应该以尽量低矮的姿态来介入整个场地,同时逐层退台的处理方式更能降低建筑本体对南向公园的压迫感。南向建筑界面的合理操作为其北侧建筑获得了更多面向公园景观的机会(图9)。4.4设计意向到项目所在地踏访之时已是七月,瀑布公园水滨盛开的荷花引起了建筑师的注意。那情景不禁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层叠的荷叶大小错落有致,交织的荷杆随着微风摇曳。对此景的偏爱给予设计概念些许灵性和前行的动力。若将建筑的功能块物化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母题,且平面形态上近似于荷盘,通过一定序列的组织形成链状的空间围合,在满足建筑功能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形成积极的内向型公共空间,从图底关系看犹如大小玉石一般散落在银盘之中。对自然的隐喻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不同切面的玻璃体块隔着各层观景平台以生态的方式被联系了起来,由低到高起伏有致地构筑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筑的制高点处于场地的东北角,从城市区域的角度明确了设计项目的地标性和归属性,外形的切角满足了高层酒店最大范围的观景视野(图10)。4.5多维景观地景屋面的概念自然地营造出绿色生态的良好氛围,其类似绿林般的〃城市露台”在一定层度上是瀑布公园在三维方向的延伸。为了给面向内庭院的北侧建筑群创造新颖的景观效果,设计在南向建筑群的北侧连廊处设置了从四层到一层的人工层叠瀑布,弥补了其对远处公园巨型瀑布景观的不可视性,同时也构筑了从属于内庭院的新视觉焦点。依据昆明四季如春的特点,建筑师在各层连廊的内外卜两侧都设有绿化带,一方面起到隔离栏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立体绿化层级的一部分使建筑群整体置身于绿色之中。南向建筑一层抬起的曲线形水池,实现了建筑群向公园绿化边界的适当过度,通过水体的镜面效应扩大了公园与建筑的空间距离,使得映射景象也成为一种临界于人工和自然之间的美景。同样,场地周围和内庭院的景观设计也践行了与建筑形态一致性和一体化的理念,以达到〃绿叶衬红花”的极致效果(图11)。二维和三维的形态构筑都基于以上设计分析和设计操作所取得的成果,建筑师在〃意”与“形”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机制,并以此推动设计进程和物化设计思维(图12)。二维形态布局:设计将四个水游会所设置于场地西南面并由西至东渐次形成跌落关系。高层酒店及附属设施位于场地的东北角落,成为建筑场地乃至整个公园范围内的制高点和标志象征。其余沿着场地北侧及东南角安置商业,欲和周边规划建筑群取得相应的城市界面关系。西北角建筑Loft的水游设计使得畅享其中的人对公园和内庭院景观有着双重的视觉享受,如同置身于城市幻境之中。环绕建筑内外的生态游廊扩大了行人休闲活动的范围,也增强了建筑空间的内聚性和场所精神(图13)。三维形态设计:图底关系上如同一条串满宝石项链的建筑平面,在三维的立体形态中更多被塑造成矗立于绿丛中的〃蓝色石状晶体”,简洁、通透和虚化的界面处理降低了实体的建筑质感对公园环境可能造成的压迫感,将公园自然景观无限地吸纳到室内空间中并弥散开来,弱化了建筑本体固有的建筑体量感,以玻璃镜面反射的效果无限扩大了公园的有效物理范围,致使山水幻境成为一个融合环境的地景建筑。高层酒店的多切面形态增加了室内空间在南向的有利视觉范围,局部建筑裙楼的侧面被辅以〃交错枝状”的结构性支撑,给建筑界面的人工痕迹附着上一层仿生态的蒙纱(图14)。作为最符合业主期望和意愿的山水幻境的概念设计从设计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下一阶段的设计调整中,这样的结局足以让设计团队为之兴奋。而愉悦之余,适当地对设计过程的展望和总结也许能为随之而来的深化乃至今后其他设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信息帮助。从场地环境着手,以设计分析的方式来解读和挖掘潜藏在设计场地周围的各种信息,明确设计概念、主旨以及业主对设计的畅想并将其物化为设计思维,连同周围自然环境资源一起整合到设计概念中去,从本源层面上确定设计是融合环境的构成部分。通过适宜性的设计操作并结合创造性的建筑和景观元素,把设计分析的结果转化为可行的设计形态,从建筑本体层面彰显个体的特殊性和标识性,以至形成建筑相应的归属性空间和表达其从属的场所意念。结合环境恰当地运用〃移植地景”的思维构筑出融合环境的地景建筑,以多向维度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强化地景建筑所具有的人性化关怀和作用,并最终从内部空间的使用到外部空间的围合和形态上来彰显一个整合性的地景建筑(图15)。(注设计团队:丁治宇、赵楠艳、顾海波)资料来源:图1:结合业主资料,作者整理绘制;图5:业主提供;其余图片均由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