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灸灸法2要求掌握:一、灸法的作用二、灸法的种类三、施灸的注意事项灸法的定义3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熏灼或温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节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4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记载:“艾叶味辛、苦、性温,纯阳之性,能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脉,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灸叶功效5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祛湿止痒。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灸叶也叫“女人草”6艾叶的作用:艾草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味妇科良药,所以又被称为女人草。艾草还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温暖经络,驱逐体内的湿寒。平时容易手脚冰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每天用艾草煮的水来泡脚,不仅加速血液循环,还能治疗脚气,可谓一举两得。艾的优点71.便于揉成各种艾柱,易燃而不焰,气味芳香2.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层,病人少有痛苦3.分布广,价格低廉。为何选用陈旧的艾绒?8陈艾:燃烧慢,火力温和,烟少,燃烧后艾灰不易脱落;新艾:含挥发油,燃烧快,烟雾大,艾灰易脱落,灼伤皮肤。色泽上颜色发土黄或是金黄色,艾绒柔软无杂质视为上品。一、灸法的作用91).温经散寒: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的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等2).扶阳固脱:治疗脱证和中阳不足、阳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痰饮。3).消瘀散结:乳痈初起、瘿瘤。4).防病保健:《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名、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10二、灸法的种类11常用的灸法
12
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1).艾炷灸13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①直接灸14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15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16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17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或顽固性疾病,如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②间接灸18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果。19A.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b.隔蒜灸20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蛀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c.隔盐灸21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亡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D.隔附子灸22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油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萎、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2).艾卷灸23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后来发展为在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艾卷施灸,名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现代的单纯艾卷灸和药物艾卷灸。
24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两种。①悬起灸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2526a.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见图),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入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27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迟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28b.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29c.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②实按灸30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3)温针灸31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4)温灸器灸32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33各种温灸器5)其他灸法34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灯火灸又称灯草焠、灯草灸、油捻灸,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己久的简便灸法。即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1次。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麻疹、惊风等病证。②天灸35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a.蒜泥;b.细辛灸;c.天南星灸;d.白芥子灸艾灸前禁忌症: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慎用灸法。施术部位: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体位:要求平正舒适,有利于准确选穴,也利于安放艾炷、顺利施灸。36艾灸中施灸顺序
先阳后阴: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
先上后下:取其循序不乱;
先少后多:艾灸火力由弱增强,艾炷由少逐次增多(或分次灸),艾炷由小炷灸起,每壮递增(或用小炷多壮法代之)。
37艾灸中特殊情况:气虚下陷病症宜从下而上施灸;脱肛症,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临床应酌情灵活运用,不可拘泥操作
: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灼损皮肤及衣物。
灸疗过程中随时了解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距离,以免施灸太过引起灸伤。38艾灸后灸后休息片刻,不宜立即离开诊室。化脓灸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注意休息,严防感染。灸后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沿边缘刺破,排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药水。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3940感谢观看!行针手法教学要求1.掌握针刺的行针、留针、出针操作过程2.掌握针刺的行针补泻手法
2得气3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捻转提插等),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为“得气”。现代称为“针感”。(1)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感,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就是顺经络沿线均有不同的感受)。(2)医生持针的手上也会感觉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现象。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这就是得气的表现。得气表现4(3)出现轻微的滞针现象。主要表现在留针的过程中,针体周围皮肤紧束,在运针和出针的时候,针下有沉滞感,尤其在出针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针体周围的皮肤随着针体上提而高出周围的皮肤,医生手下也会感到拔针时的阻力,但仅表现为拔虽滞而能拔动,与肌肉缠绕针体时出现的拔不动或拔针十分困难的感觉不同。得气表现5(4)穴位处出现红晕。红晕一般随着得气的过程逐渐出现,范围可大可小,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在出针以后逐渐消失。若是没有得气或得气感不明显,则红晕不出现或颜色很淡。得气表现6得气意义7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者,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效果。得气意义82、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气血虚弱、久病年迈之人,得气宜弱;气血旺盛、体壮年轻者,得气宜强。得气意义93、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疗效的快慢。4、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不得气的原因101、取穴不准2、针刺不当3、正虚邪盛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感而行使一定的手法。行针11基本行针手法12提插法捻转法提插法13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一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提插法14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的一种行针方法。捻转法15捻转法16辅助手法17——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经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按揉或叩打的方法。循法18循法19作用:宣通气血,激发经气,促进针感传导或缓解滞针。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如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
刮柄法20作用:刮法可加强针感,促使针感的扩散,催气、行气的方法。刮柄法21将针刺入腧穴达到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弹柄法22注意: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作用:激发经气,催气速行。弹柄法23将针刺入腧穴达到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轻轻摇动针体,可以行针。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卧倒针身而摇,往往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摇柄法24操作时以单向捻转为主,一般将针身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如小鸟展翅之状。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可以加强针感。搓柄法25将针刺入腧穴达到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加强针感。震颤法26补泻27《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补法——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法。泻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补泻28常用的补泻手法29名称补法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由浅而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较轻,时间短。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重,时间长。徐疾补泻缓慢进针,快速出针快速进针,缓慢出针开阖补泻缓慢出针而快速按揉针孔快速出针而慢按针孔,或摇大针孔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行出针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301、机体的功能状态2、腧穴的特性3、针刺手法留针——得气之后根据治疗的需要将毫针留在腧穴内一段时间。31留针时间:从10分钟至几个小时不等,一般在20-30分钟。意义:便于继续行针施术和维持针感时间,加强疗效。留针时间32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有些病症,如感冒、发热等,针下得气即可出针,小儿不便留针。点刺放血无须留针。33☆针刺注意事项341、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应采取卧位。2、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353、小儿囟门未合,头顶部穴位不宜针刺。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出血性疾患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防止刺伤重要脏器,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深刺,不宜大幅度提插,并要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方向。以免损伤内脏。感谢观看!毫针刺法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进针、出针、提插捻转等针刺手法;2.熟悉针刺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了解晕针的基本处理方法。2针灸方法要求掌握:1.针刺工具的选择2.针刺的练习3.针刺前的准备4.毫针的刺法
3针法的含义4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刺激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刺的工具古代“九针”临床常用针具毫针——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5“九针”6临床常用针具7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毫针毫针结构8针尖--针前端的锋锐部分,又称”针芒”。针体--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又称”针身”。针根--针体与针柄的连接部分。针柄--针体之后,持针着力的部分,多用金属丝缠绕,有花柄、圈柄、平柄、管柄之分。针尾--针柄的末端。毫针规格9持针法方法:拇指与食、中二指指腹相对持针,或以拇、食、中三指挟持捏拿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练针法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11练针法1.纸垫练针法用松软的纸,折叠成长8cm、宽5cm,厚2~3cm的纸垫。右手持针柄,针尖垂直刺入纸垫,做均匀提插和捻转,反复练习。用棉花压缩做一直径6~7cm的棉团,用布缝好,练习同纸垫练习法。2.棉团练针法进针指力练习目标:练至针身可垂直刺人纸垫,并保持针身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提插练习目标: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1)患者思想准备:病人要神情安定,意守感传。(2)医者思想准备:医者要聚精会神,意守神气。针刺前的准备思想准备针刺前的准备16针具的选择体位的选择消毒针具的选择17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所用针的长度以刺入腧穴应至深度后,针身略露出皮肤为宜。18体位的选择侧卧位侧伏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伏卧位适用于头面部和胸腹部及上下肢的部分腧穴操作。选择体位仰卧位适用于头项部和腰背部及上下肢的部分腧穴操作。俯卧位2.选择体位适用于肢体侧面、少阳经腧穴、上下肢的部分腧穴操作。侧卧位2.选择体位适用于前头部、颜面部及颈部、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操作。仰靠坐位2.选择体位适用于头顶部和后头部及项部或肩部或背腰部的腧穴操作。俯伏坐位2.选择体位适用于头顶部和后头部及项部或肩部或背部的腧穴操作。侧伏坐位2.选择体位消毒25腧穴部位消毒针具消毒医生双手消毒操作方法
26进针行针得气补泻留针出针2)进针法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272)进针法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28临床施术时,一般是右手持针,左手按压,故称:右手为刺手,左手为押(压)手。针刺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为“押手”进针29刺手30刺手持针的姿势——以拇、食、中指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再行捻转,刺向深层。刺手的作用——掌握毫针押手31押手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家具定制居间售后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奢侈品导购代理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学校后勤保障中心保洁服务招标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家电产品代工与贴牌生产合同2篇
- 2025版商业空场地租赁合同范本-全面服务保障82篇
- 2025年度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生态旅游区委托代建合同法律性质及责任承担解析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及绿色施工技术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按揭车抵押借款合同备案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住宿业短期贷款合同样本2篇
- 四年级数学(除数是两位数)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2024-2030年铝合金粉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中考字音字形练习题(含答案)-字音字形专项训练
- 社区矫正个别教育记录内容范文
- 常见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流行及疾病负担研究现状
- CTD申报资料撰写模板:模块三之3.2.S.4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 植入(介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 (正式版)JTT 1482-2023 道路运输安全监督检查规范
- 围手术期血糖的管理
- 2024年度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培训课件
- 2024年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