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两校联考语文_第1页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两校联考语文_第2页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两校联考语文_第3页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两校联考语文_第4页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两校联考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束缚/讣告

谄谀/陷阱

曲调/曲意逢迎B.瞋目/瞠目 绮丽/涟漪 差错/参差不齐C.炽烈/整饬 通缉/修葺 奢靡/风靡一时D.阡陌/悭吝 付讫/迄今 附和/曲高和寡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青岛一名骑马上班的男青年被民警拦住。“马路马路,为什么不能骑马上路?”男青年被拦住后有些愤愤不平。然后,他悠然自得地坐在马背上,一手扯着缰绳,另一只手不停地拨打着电话,对身旁呼啸而过的重型卡车视而不见。当时围观的市民对男青年的做法不赞一词,纷纷指责他骑马上下班是“搞噱头”、“哗众取宠”、“威胁交通安全”。可事后网络上一些人则认为男青年的行为很酷,也是城市中一道风景线。A.愤愤不平B.视而不见C.不赞一词D.哗众取宠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河道蕴藏丰富的沙金,使其成为一块“唐僧肉”,淘金者来这里非法采金,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B.剧组全体人马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剧与观众见面了。C.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体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方法去探索。

D.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春运期间铁路票价不上浮,公路票价可以在政府指导价规定幅度内适当浮动。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少年听雨,青年听雨,也在异乡,那是在祖国的北方。

。柔风细雨,不是北方的个性,只有领略过北方豪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北方的魅力。①忽晴忽雨,豪爽淋漓,一如北方汉子草原牧民的脾性,一如在黄土高坡上高唱信天游的陕北人②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真个是豪气冲天③骑在自行车上,大雨淋了个透,阳光很快就晒干了④在风沙弥漫的北方,绝没有细雨如丝,要下就是瓢泼大雨⑤那雨从天而下,冲刷一切,荡涤一切,忽而又雨过天晴,阳光灼灼⑥在北方,永远不用带伞A.④②⑤①⑥③

B.④⑤③②⑥①C.⑥⑤③②①④

D.②⑤④③①⑥二、古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②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记》。

(文章有删节)注释:①零甃(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冶华:美丽繁华③鼯狖(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

贽:见面礼,礼物B.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

爰:变更,更改

C.引为恨

恨:憎恨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

和:写和诗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曩所信宿之西园 卧而思之

B.客有请吊蜀冈者 知有极不然者C.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

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D.有以经义请质难者 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3分)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3分)

②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题。(7分)夜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10.(1)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3)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多于九土之城郭。(杜牧《阿房宫赋》)(4)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红苇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②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受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做“最后”的口头传说。③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④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⑤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这样看来,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史学即史料学”,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花费真工夫,搜求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⑥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正如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⑦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据认为,《国语》的来源即是口说的史料,《左传》的一部分材料也来源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旧约》,在其成为经典以前,也只不过是流传于祭司、土师和民间的口头传说而已。所以,口头传说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⑧由此可见,作为口头状态的年传说,其在史料上的意义,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选自《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有删改)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过年牵动着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B.对于民俗学来说,重要的是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已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最重要的。C.口头传说没有被纳入文字的视野,没有被文字收编,所以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D.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传说来完成,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E.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口头传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13.根据文意,不列现象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学者不仅从历代各种书籍中找出记载孟姜女的材料,还关注从民间收集的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歌谣、戏曲等等。B.《红楼梦》中为贾宝玉出生后抓周,身上带护身符,订婚“吃茶”,结婚下聘,端午贴符、中秋赏菊等等的叙述。C.研究“盛唐时期的广东”时,学者主要通过现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构建盛唐时期广东的发展状况与历史进程。D.这里的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挂着苗族人演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的面具。14.作者为什么认为年的口头传说是“最后的”口头传说?(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从全文看,传说有何价值?(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选考题”。(考生任选一篇作答,共15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完成16-18题红发卡刘永飞北风像急着进屋找什么人,它尖厉地喊叫,围着房屋一圈一圈旋转。终于,它从窗缝和墙缝里进入,却谁也没找到,又不肯离去,就在屋里疯窜,于是那豆大的灯光,始终飘摇不定。哥哥身披棉袄坐在被窝里,手心握着一只红发卡静静发呆。脚那头是用被子蒙着脑袋的弟弟,身体一缩,一缩。冷?嗯。哥哥脱掉棉袄,盖在弟弟身上,转身吹灭灯。弟弟不为所动,身体仍是一缩,一缩。哥?嗯。后天是二十七了。嗯。……那天,姐姐出门时开心地对他们说,二十七是姐的生日,姐晚上给你们弄好吃的。说完,将散乱在额头的头发抿入围巾,出了门。他们记得那天的风很大,阳光从窗棂的空隙里透进来,将室内切割得凌乱不堪。红发卡是哥哥转身叠被子时发现的,大概是姐姐围围巾时不小心弄掉的。他想到姐姐今天是戴一只发卡出去的,本想叫住姐姐,可是没有,他的脑袋一顿,笑了,笑得有些诡异。他将发卡放入口袋,他知道姐姐长大了,要是知道发卡丢了一只,不定怎么着急呢……天亮了。亮得有些刺眼。“下雪了”弟弟看着从门缝里挤进来的雪说。哥哥从炉膛里扒出两块烧好的红薯,大的递给弟弟,小的留给自己。弟弟看着哥哥将红薯剥露出黄灿灿的肉来。哥,你帮我剥,我手疼。哥哥看了看弟弟冻得“气蛤蟆”似的手背,将自己的红薯递给弟弟,接过弟弟的剥起来。弟弟转身去摘墙上的书包,他咬了一口手里酥酥甜甜的红薯说,哥,我先走了。弟弟拉门时被哥哥叫住,哥哥从抽屉里找出两根布条,将弟弟的裤脚牢牢扎紧。你自己去学校吧,我得去给姐姐买礼物。哥哥说完,将剥了一半的红薯塞给弟弟,又从弟弟手里取过自己的红薯,开门离去。弟弟看哥哥在雪地里渐行渐远,他吸吸鼻子,出门朝另一个方向走去。哥哥径直来到村西新盖的院子前。敲门。门开了,开门的男人很惊讶。你?我是来干活的。不不不,我不用童工。那你哥为啥用我姐。男人仿佛被什么击中,身子一个趔趄,他赶紧用手扶住门框。哥哥趁机从他腋下钻过去。快过年了,屋里一派忙碌。村里的人看到哥哥进来,都很吃惊。一会瞅他,一会瞅他身后的男人。他拉个马扎坐下,随手拾起脚下的一把引芯,一根根熟练地往装了火药的炮筒里放。其间,男人一直没动弹,他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渐渐,孩子的手慢了,放引芯的手僵硬起来,一个引芯要多次才能放入。咋不去上学?问你呢,咋不去上学?明天我姐生日。男人没问下去。少顷,眼泪已经流至嘴角。这是五块钱,给小凤随便买点什么吧。以后,离我这儿远点,危险!哥哥接过五块钱,迎着风雪,头也不回地朝镇上走去。又一个清晨,风雪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两个一高一低的男孩,踩着过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朝后山走去。后山的一片空地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坟茔出现了。坟茔深深陷在积雪里,显得越发矮小。坟茔的顶上有一棵蒿草顽强地刺破雪的覆盖,寒风里,那业已干枯的茎在风雪里艰难地摇曳,像一只被埋在土里的小手,拼了命地在抓扯着什么。可是风过后,又静止了,仿佛什么也没抓到,依然孤零零地在那里沉默。两个男孩来到坟茔前。站立。哥哥从口袋里掏出一对饱含体温的红发卡,缓缓成“八”字形摆放在坟茔上。退回原处,和弟弟双双跪倒。姐。姐。我想你。我也想你。一阵风吹过,坟上的蒿草跳动起来,像是迎接自己的兄弟似的,戴着漂亮红发卡精灵般欢快地舞蹈。16.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风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7.小说中有多处细节表现哥哥这一形象,请找出并简要分析。(5分)18.本篇小说题为“红发卡”,红发卡代表着姐姐,而小说描写姐姐的文字少,描写两兄弟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完成19-21题罗永浩:彪悍地叩开新东方的大门任泽平网络世界里,几乎没有人完全没有听过或传过老罗语录。正是这些竞相疯传的语录,让大家认识了前新东方传奇的英语教师罗永浩。这个貌不惊人的胖子思想激进,言谈幽默。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上学时的最高学历是高二。但这并不妨碍他今日的成功,他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更是一时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众多青年人的座右铭。老罗的彪悍往事,不少年轻人几乎都能倒背如流。时至今日让老罗最不能忘却的是他入职新东方之前的一段经历,正是这段经历给他现在的生活开启了理想之门。入职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之前,28岁的罗永浩已有了差不多十年的“江湖”经验。除了在家读了三年书,其余时间他似一个游走江湖的流浪汉把社会上所有的职业都干了一遍。逢着年节回家,兄弟姐妹都给父母拿出自己买的礼品,唯独他自己两手空空。尽管父母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宽容,可亲友们私下里看自己的异样的眼神让他有种难言的痛苦。20多岁的罗永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事情的转机是他后来认识了几个天津外院的学生。罗永浩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认为这个人更适合去新东方给学生们讲课。由于担心自己的学历太低,他试着给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写了封信,在信中他坦陈了自己想来面试但学历太低的顾虑。俞敏洪丝毫不以为意,回复说:欢迎前来面试。得到这一消息,罗永浩霎时激动起来。罗永浩自己清楚,人生到了关键时刻,唯有拼搏,才能给未来杀出一条血路,通向光明……2000年6月的京郊鹫峰山,罗永浩在此度过了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刻”。当时的学习条件极为艰苦,四五百人的教室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外面三十七八度的高温,教室内往往达到40多度,许多人都难禁溽暑昏倒在地。罗永浩虽然没有昏倒过,但却因为压力大,心里焦虑流出了鼻血,以至于上课时不得不用卫生纸塞住自己的鼻孔。那是阴雨天刚刚放晴,蓝天白云难得出现的出游天气,他兴高采烈地给市中心的朋友打了电话正准备出去,那时他随手抽了一本书,翻了不到三页就看到一句不啻于醍醐灌顶的格言: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他在后来的演讲中是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反应的:“我仿佛被雷劈到一样,嚎啕大哭,跪在地上用头撞墙,然后满地打滚,就觉得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一位作家在几十年前写的一句话就专门给我看的。”枯燥乏味的自修生活,他几乎每隔两天就想要放弃一次,好在每次都有那么多励志类书籍——被他称为精神鸦片的东西给他鼓劲。当一百多斤的励志书籍被他全部看完时,他在这里已经整整过了5个月。罗永浩信心十足地去见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罗永浩第一次站在好几百人面前试讲却失败了。尽管此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一走上讲台,他浑身便不由自主地冒起冷汗,舌头僵硬,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这次讲完没多久,新东方又给他安排了第二次试讲,他第二次试讲的情况甚至还不如第一次。俞敏洪认为他不可能讲好课了,建议他不要再无意义地讲下去。闻听此言,罗永浩受到很大打击,但他并不认为自己讲不好了,就问能否再讲一次。“第三次试讲?可以。不过,你到春节后吧。”俞敏洪如是回复他。罗永浩这年独自过了一个凄凉的春节。春节过后的三月份,罗永浩迎来了他在新东方的第三次试讲。当他气定神闲地走上讲台,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轻松流畅地完成了试讲内容后,台下的打分迅速出来,罗永浩高分被新东方录取。在将近而立之年,浪荡江湖多年的罗永浩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选自《当代青年》,有删改)19.文章第二段说罗永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他“迷茫”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20.请结合全文,概括出罗永浩从一名只有高二学历的流浪汉成为新东方传奇英语教师的原因。(5分)21.请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这句话的认识。(6分)五、语言运用(本大题2小题,共12分。)22.下面是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请你在“终审意见”栏写上不予发表理由。(不超过60字)(6分)稿件处理单题名一个平淡故事的悬念文体小说作者姓名王某职业作家通讯地址北京一审意见这篇小说虽然写得一般,但作者王某是著名作家,对提高我刊的知名度和发行量极为有利。建议作为重点稿件刊发。责任编辑:张xxx年x月x日二审意见此稿从质量看不像著名作家王某所写,而且据了解,近两个月王某一直在美国,不可能从北京寄稿,作者不留详细地址,显然是另一个王某。不过张编辑的意见也有一定道理。是否刊发,请王主编酌定。编辑部主任:李xx×年x月x日终审意见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执行主编:王xxx年x月x日23、请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写作。(60分)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自己写好字。

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正是有了逼迫,才会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很多人的眼里,“逼”字不是一个好字眼,但不少人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被“逼”出来的。关于“逼”,你有什么感受和认识?请以“逼”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答题卷选择题默写二三四五六总分选择题(32分)1234567812139.(1)(4分)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2)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4分)11(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类实用类(请在所选类型的方框中打“√”)16/19(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0(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1(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00字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A.fù/fù,chǎn/xiàn,qǔ/qū;B.chēn/chēng,qǐ/yī,chā/cī;C.chì/chì,jī/qì,mí/mǐ;ānqiān;qì/qì;hè/hè)2.【C项“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在也指一言不发。这里两种意思与文意都不符】3.D(A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结构导致缺少了主语,应去掉“由于”。B“降低”与“流通环节”搭配不当。C项将“经过”提前。)4.A.④句承接上文“北方”。②句具体写“瓢泼大雨”。⑤句写“瓢泼大雨”的作用和北方“雨”“晴”变化的特点。①句用“忽晴忽雨”回应上文。⑥句③句续写“雨”“晴”变化的特点,③句解释⑥恨:遗憾6.D(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者:……的人/……的地方;其:指示代词,那/副词,表推测;以:介词,拿)7.C(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8.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9.⑴(4分)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每错断、漏断3处扣一分,扣完为止。)⑵①(3分)我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定语后置1分,馈,赠送,1分;句意1分)②(3分)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病”1分;两个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在礼部期间,有个客人拜访我说:“你知道现在的扬州是什么样吗?读一读鲍照的《芜城赋》就知道了”。我听了他话,感到悲伤。第二年,我请假,到南方游玩。到达扬州,于是下船住进了旅馆。过夜之后,沿着住处的东墙步行,遇到一座小桥,俯身看桥下小溪,溪流声很欢畅;过了桥之后,碰到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有毁坏的地方可以登上城墙,登上之后,扬州方圆三十里,前后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景观都呈现在眼前。清晨雨后,屋瓦像鱼鳞一样齐整,没有残墙断瓦,我就开始怀疑那位访客话不真实了。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喝醉之后,(我们)唱起宋元时代词,低头朝着窗子歌唱,对岸有女子被吵醒,夜起,我们才停下来。客人中有人提议去蜀岗上凭吊一番,(于是便去了),船很轻快,船上的帘幕都绣有花纹,细细地看,船上的玻璃都是五色的(比较奢华)。船上的人不时的指着两岸说“这是某园的故址”、“这是某酒家的故址”,大概指了八九处。那事实上只有倚虹园塌坏不存在了。从前住过两晚的西园,门还在,题榜也还在,还可以辨认出来。其中可以登临的还有八九处,土山上有桂树,水中有荷花、菱角、芡等。这一处在扬州城外的西北角,地势最高,风景也最好。往南可以看到长江,往北可以看到淮河,长江淮河之间几十处州县的治所,都没有像这里美丽繁华的。回忆起京师访客的话,知道他说非常不对。回到旅馆后,郡中的士人都知道我来了,于是非常喜悦,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有前来询问京城近来的事情的,有呈上他所研习的比如文章(骈文)、诗歌、散文、词、杂著、丛书央求我为他们写序或者题辞的,也有描绘他的先人的行事央求我为他的先人写铭文的,也有央求我为他们题书册、题扇的,人多得站不下,赠送礼物丛杂纷集堵塞了门窗,仿佛是嘉庆年间的旧模样。谁能说现在不是继承了太平年代呢?只是窗外的船路过,夜间往往没有乐声,即使有,也不是通宵达旦。然而有女子用栀子华作初次见面所执的礼物求我的字,变更成拿着书画环瑱互相通信问候,共有三个人。她们既美艳又凄清的气质,在桥亭舰舫之间缭绕,我虽然镇定,那晚也觉得难以自持。我已住了四夜,捕捉到这些流风余韵,哪里能看到《芜城赋》里所描写的“风嗥雨啸、鼯狖悲、鬼神泣”破败景象呢?嘉庆末年,我曾经在这里唱和友人宋翔凤的艳诗,听说他病了,现在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又问起当年一起赋诗的人,也找不到那人,作为令人遗憾事情。躺着想一想,我的年纪快到五十了,想起现在和过去的感慨,自然的运行(生老病死),古代的美人名士能够富贵又长寿的能有几个人呢?这哪里关涉到扬州的盛衰,却唯把感慨发泄在江边呢?还是我写艳诗已经不适合了,但考察搜罗人物,搜辑文献,仍然能做这些事,还不算老吧。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现在的扬州,正是初秋吗?我的身世,即使要饭,相信自己不至于立刻就饿死吧,我还处在我生命初秋吧?写下这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10(1)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1分)营造出肃杀凄凉又显慷慨悲壮的意境。(2分)(2)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2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或壮志难酬的痛苦)(1分),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1分)。1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2)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3)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4)幽咽泉流冰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12.C、D(A项与“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表达的意思一致。B项与“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意思吻合;C项把“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的假设处理成客观现实;D项与“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不同,但原文是“或多或少”而非“主要”;E项出自“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13.C(注意④段“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C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已远离了现实生活,所以属于历史学的范畴)14.(1)年的传说影响深远。(1分)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没有任何一个口头传说能与之相匹敌,“最后的”说的是难以超越。(1分)(2)年的传说不受重视。(1分)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资料匮乏,缺乏研究,“最后的”是说受忽视的程度之深。(1分)(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每点须有概括与解说。)15.(1)传说可以对民族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2)传说在文字出现之前,可以传承历史;(3)传说可以成为史料,帮助人们研究历史;(4)传说有其他资料不可替代的鲜活性和丰富性。(评分标准:答对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16.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寒冬的乡村。②渲染氛围,奠定了小说悲剧的基调。③烘托了人物悲苦的命运,象征着苦难的生活。(答对一点得2分,满分4分)17.①“静静发呆”——神态细节,姐姐的生日到了,哥哥陷入追思。②“笑得有些诡异”——动作细节,哥哥猜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