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  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  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  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  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  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镜及其应用》基础练习(基础巩固卷)一、单选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正午时,太阳光直射水平地面.取一圆形薄凸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透镜的焦距是()A.5cmB.10cmC.15cmD.30cm2.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A.凹透镜B.凹面镜C.凸透镜D.凸面镜3.如图,是小明同学画的一条通过凸透镜或凹透镜后折射的光线光路图,错误的是()A.B.C.D.4.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5.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到,虚像不能B.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实像则相反C.实像一定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一定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D.实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而虚像都是放大的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蜡烛不动,透镜不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7.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⑤幻灯机成像中()A.成实像的是①②③B.成虚像的是②③④C.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D.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⑤8.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B.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C.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D.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9.如图中人手持的是一枚()A.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B.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C.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D.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10.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烛焰、凸透镜(相当于人的眼睛)、光屏,调整后,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睛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A.人的眼睛是老花眼,眼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人的眼睛是老花眼,眼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人的眼睛是近视眼,眼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人的眼睛是近视眼,眼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11.眼镜的规格通常不用焦距来表示,而是用度来表示,其度数D等于焦距f(以米作单位)的倒数的100倍,即D=,已知小明的左眼镜片焦距为,其度数应为()A.100B.200C.300D.40012.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镜相当于凸透镜,目镜相当于凹透镜B.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但只有目镜起放大作用C.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但只有物镜起放大作用D.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13.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D.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7分)14.如图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______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______透镜.15.如图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甲透镜是透镜,乙透镜是透镜.16.平面镜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分别由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它们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可以看到,但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因此是______像.17.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_(填“实”或“虚”)像.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为______(包括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______.19.如图,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该摄像镜头相当于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cm.20.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清晰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操作是______21.如下图所示表示一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图中L1是物镜,L2是目镜.这种仪器是_______(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_____(选填“放大镜”或“投影仪”)三、作图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22.如图所示,已知射向透镜的两条入射光线,请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23.下图是处于主光轴上的物体AB经凸透镜后在光屛上成的像A′B′,请你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画出凸透镜,并确定右焦点F的位置.24.我国古代的“千里眼”是富有想象力的神话,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天文望远镜已将神话变成现实.图中天文望远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请完成两条入射光线经过两个透镜的光路(其中F1是透镜L1的焦点,F2是透镜L2的焦点).四、实验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8分)25.某物理学习小组,选择如图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答:_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甲、乙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____________;(2)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____________的关系”.26.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______.(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______.(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______的焦距大些.(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和25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27.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中学生近视率达到90%以上,这引起小明等同学的兴趣,为了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小明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水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像性质为倒立、______、实像;它的应用______(写一个光学仪器).当向水凸透镜内注人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______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______.(写一点)28.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______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______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mm,如左图所示.(2)如图所示中,任意滴一滴水滴,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______(填“厚”或者”薄”),直至得到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______,并且保持凸透镜水平,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______(填“正立”或“倒立”),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五、计算题(共1小题,共8分)29.如图所示,物体AB经凸透镜折射后所成像为A′B′,已知AB的高为h1,物距u,像距v,试用h1、u、v表示像高h2.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说明是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是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是已过焦点一半时的,则15cm是焦距和一半的焦距的和,即焦距是10cm,则ACD错误,B正确.2.【答案】A【解析】由于地面上的光斑比眼镜的面积大,故眼镜对光起到了发散的作用,所以这个眼镜是凹透镜.3.【答案】C【解析】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4.【答案】D【解析】(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用照相机给景物照相时,景物离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u>2f.在胶片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正确;(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靠近景物,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故AB错误.5.【答案】A【解析】A、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而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故本选正确.B、我们能看到虚像和实像,一定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不是幻觉.故本选项错误.C、光的直线传播可以产生实像,光的折射可以产生实像,也可以产生虚像.故本选项错误.D、实像有放大、等大、缩小,虚像有等大、缩小、放大的.故本选项错误.6.【答案】A【解析】根据提供的图示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要使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就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所以在凸透镜不动时,蜡烛远离凸透镜,同时光屏靠近凸透镜.7.【答案】D【解析】①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②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成像,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③放大镜成像是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④照相机成像是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⑤幻灯机成像是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是放大倒产的实像;综上所述,成实像的有①④⑤,成虚像的是②③,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⑤,则ABC错误,D正确.8.【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发散,成像位置后移.9.【答案】D【解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由图可知,透过此透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人手持的是一枚凸透镜;(2)远视眼是由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像重新会聚在视网膜上,需要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使像前移,重新落在视网膜上.所以戴凸透镜,加以矫正.10.【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当移走眼镜片后,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知像成在了光屏的后方即像距增大了,类似于远视眼(老花眼)的情况,当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说明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人的眼睛是老花眼,眼镜片是凸透镜.11.【答案】400【解析】D=12.【答案】D【解析】A、物镜相当于凸透镜,目镜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误;B、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都起放大作用,故B错误;C、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都起放大作用,故C错误;D、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故D正确.13.【答案】D【解析】A.望远镜的物镜是使得无限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显微镜的物镜是为了使得载物片上的物体成一个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B.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B错误;C.望远镜的物镜的目的是使得无限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故D正确.14.【答案】凸;凹.【解析】(1)圆柱型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比边缘厚,是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会聚成一条亮线.(2)由于气泡的存在,气泡周边的水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在气泡的下面对应的位置有黑影.15.【答案】凸;凹【解析】从图知,通过甲透镜的光线比入射光线向主光轴靠拢,所以甲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甲是凸透镜;通过乙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加远离主光轴,所以乙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乙是凹透镜.16.【答案】虚【解析】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呈接不到.17.【答案】放大;虚【解析】装水的圆形金鱼缸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金鱼在鱼缸里,所以它的物距很小,这时候鱼缸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而放大镜的原理是: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8.【答案】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或幻灯机.【解析】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并且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所以物距一定是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或幻灯机.19.【答案】凸;会聚;20【解析】摄像机的镜头捕捉到的是人的缩小的像,镜头应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人脸和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也就是大于20cm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0.【答案】倒立;缩小;蜡烛靠近凸透镜或光屛靠近透镜.【解析】近视镜是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凸透镜所成的像会向后移,此时光屏上出现烛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拿走近视镜片后,蜡烛烛焰的像前移,成在光屏的前面,即此时凸透镜所成的清晰的像应该在光屏和透镜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或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21.【答案】望远镜;放大镜【解析】对着物体的叫物镜,靠近人眼的叫目镜.由图可知,进入人眼的光线几乎是平行的,是由远处的物体发出的,显然是望远镜;然后用目镜将远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再放大,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25.【答案】【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23.【答案】【解析】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特点,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焦点的位置.(1)由于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所以连接AA′,与主光轴的交点O就是凸透镜的光心,由此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2)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A点做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要过A′,折射光线与凸透镜右侧的主光轴的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F位置.24.【答案】【解析】射向凹透镜焦点的,经凹透镜发散后,将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凸透镜后将会聚到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经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由于该折射光线可认为是从凹透镜左边的焦点发出的,而凹透镜左边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要大于2倍的凸透镜的焦距,因此像距应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25.【答案】AC;小;材料【解析】(1)由图可知,根据实验要求,同样材质的只有A和C,且它们的厚度不同,便于实验的探究;(2)由图可知,乙图的焦距小,而乙凸透镜的厚度比较厚,会聚作用强,且凸面比较凸;(3)A、B两种材料的透镜厚度相同,但材质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可以通过此作实验“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材料的关系”.26.【答案】(1);(2)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面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3)红光;(4)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解析】(1)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此时读数为,即透镜焦距为f=;(2)由图甲可知,第一次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根据1、2次的实验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