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_第1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_第2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_第3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_第4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算法的概念》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算法的概念》,内容选自于新

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两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下面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

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的社会,算法进入高中数学正是反映了时代的需要,

它是当今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算法的学习是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前的一个必要的步骤,

它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又由于算法的具体实现上可以和信息

技术相结合。因此,算法的学习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

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算法的定义,体会算法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具体问题的算

法;理解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

2.能力目标:让学生感悟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体,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对计算机的算法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确算法的要求,认识到计算机是

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有力工具,进一步提高探索、认识世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论证、逻辑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

算法这部分的使用性很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虽然是新引入的章节,但很容易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节课的

内容。

五、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章头图,介绍图中的后景是取自宋朝数学家朱世杰的数

学作品《四元玉鉴》,告诉学生们章头图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现代计算

机科学的联系,它们的基础都是“算法”。

「设计意图」是为了充分挖掘章头图的教学价值,体现1)算法概念的由来;2)我们将要

学习的算法与计算机有关;3)展示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4)激发学生学习算

法的兴趣。从而顺其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约4分钟)

2.引入新课:在这环节我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引导他们归

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从而让学生经历算法分析的基本过程,培养

思维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关注更具一般性解法,形成解法向算法过渡的准备,

为建立算法概念打下基础。紧接着在此基础上进步复习回顾解一般的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引导学生分析解题过程的结构,写出求一般的二元一次

方程组的解的算法,并把它编成程序,让学生输入数据,体验计算机直接给

出方程组的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算法是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从而提高学

生对算法的普遍适用性的认识,为建立算法的概念做好铺垫。

之后,我就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是算法?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算法的

涵义?这里让学生们根据刚刚的探索交流、思考并回答,然后老师进行归纳,

得出算法的基本概念,并帮助学生认识算法的概念,指出有穷性,确定性,

可行性。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算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体会算法

思想。(约8分钟)

3.例题讲解: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两道例题,以帮助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

并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而不只是单纯的对数学思想的领悟。

这两道例题均选自课本的例1和例2。

例1是让我们设定一个程序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质数是我们之前已经

学习的内容,为了能更顺利地完成解题过程,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们回顾一

下质数应满足的条件,然后再根据这个来探索解题步骤。通过例1让学生认

识到求解结构中存在“重复”。为导出一般问题的算法创造条件,也为学习算

法的自然语言表示提供前提。告诉学生们本算法就是用自然语言的形式描述

的.并且设计算法一定要做到以下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3)要保证算法正确,且计算机能够执行.

在例1的基础上我们继续研究例2,例2是要求我们设计一个利用二分法来

求解方程的近似根的程序。我们首先要对算法作分析,回顾用二分法求解方

程近似根的过程,然后设计出解题步骤。二分法是算法中的经典问题,具有

明显的顺序和可操作的特点.因此通过例2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的逻

辑结构,领会算法的思想,体会算法的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巩固用自然语言

描述算法,提高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表达水平.另外,借助例题加强学生对

算法概念的理解,体会算法具有程序性、有限性、构造性、精确性、指向性

的特点,算法以问题为载体,泛泛而谈没有意义。(约20分钟)

4.课堂小结:(1)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基本特征

(2)算法的描述方法,算法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

(3)能利用算法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写出一此简单问题的算法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一堂课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对所学知

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认识。(约6分钟)

5.布置作业:课本练习1、2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

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

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6.板书设计:

《程序框图》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程序框图》,内容选自于新课

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下面我

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

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我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时候,

首先我们要设计计算机程序,在设计计算机程序时我们首先要画出程序运行的流程图,

使整个程序的执行过程直观化,使抽象的问题十分清晰和具体。有了这个流程图,再去

设计程序就有了依据,从而就可以把整个程序用机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程序框图是我

们设计程序的基本和开端,也是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前的一个必要的步骤。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程序框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图形符号和3种基本逻辑结构

难点: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I.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掌握算法的三个基

本逻辑结构;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

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我们对程序框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算法

语言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明确程序框图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学习程序框

图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的一个基本步骤,也是我们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必经之

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论证、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在计算机和图形计算器的使用,利用它们来演示

程序的设计过程,让学生们能很清楚直观地看到整个经过,并激起他们学习

程序设计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约5分钟)

回顾前面我们如何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算法,然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用自然语言描述算

法有什么缺陷性?是不是不够直观清楚地让我们看到整个算法的程序和步骤?我们平时

一般为了能让一个过程呈现得更加直观,我们一般会选择如何解决?解决方法就是作图。

通过这几个问题,然后引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那就是为了能更形象直观地让我

们看到算法的整个程序和步骤,我们选择用一种新的描述方式来描述算法一程序框图。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约20分钟)

⑴认识基本图形符号:认识程序框图里出现的基本图形符号,并且能很好地掌握他们,是接

下来学习程序框图的前提,所以在学习用程序框图来描述算法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些

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那样才能让我们接下来的学习更加顺利。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

⑵应用符号描述算法:根据刚刚学习的图形符号知识,尝试用程序框图来描述在第一节里我

们已经学习过的判定一个数是否为质数的算法的程序。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

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根据所学知识画出程序框图。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对前面知识的理解

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同时为程序框图的定

义的得出打下基础。

⑶概括定义加深理解:根据刚刚的作图步骤,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回答,然后在老师的引导

下归纳得出程序框图的定义。在得出定义之后,要引导学生注意定义里的关键字,然后通

过举例进一步向学生们解释这些关键字,以达到更好的掌握效果。

⑷初步认识逻辑结构:根据刚刚所作的判定一个数是否为质数的算法的程序框图总结出程序

框图的三种不同的逻辑结构,初步向学生们介绍在程序框图里存在的三种不同的基本逻辑

结构。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新接触到的内容,所以主要由老师引导学生一同找出图中存

在的三种不同的逻辑结构,根据它们各自所呈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之后由老

师说出它们的名称。这里对逻辑结构的初步认识,也是为后面对它们的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3.结合例题,深入认识(约10分钟)

在这一环节我只为学生们准备了1道例题,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这里我只能就

上面学习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里面的最简单的顺序结构,结合例题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剩

下的两种逻辑结构将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例题选自课本的例3它针对的就是顺序结构,在题目里涉及到一个学生不熟悉的概念,

那就是海伦公式,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那是什么,否则将无从解题。之后就引导学生

分析算法,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然后由学生们自己作出这道题的程序

框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理解。

4.课堂小结

⑴程序框图的基本概念

⑵程序框图的几种常用的图形符号(要明确它们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

⑶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要初步认识它们的基本特征)

5.布置作业

⑴己知x=4,y=2,画出计算w=3x+4y的值的程序框图。(这是一道要求作出具有顺序结构的程

序框图题,很基础,一般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⑵由于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另外两种逻辑结构,所以我要求学生们能在课后将书上的

例4和例5好好思考一下,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

情况,并促使学生进•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6.板书设计

《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

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描述的算法,但是计算机是无法“看得懂,听得见”的。因

此还需要将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翻译成计算机程序。程序设计语言有

很多种。为了实现算法中的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各

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

语句和循环语句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前三种算法语句,它们基本上是对应于算法

中的顺序结构的。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作用。

难点:准确写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结构。

(2)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3)掌握赋值语句中的“=”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语句的用途,提高学生应用数学

软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种语句的了解和实现,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算法语句,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算法,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结合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计算机上实现算法让学生体会成功喜

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引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在体会三种语句结构格式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

与,讨论交流,充分挖掘三种算法语句的格式特点及意义,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

程中总结三种算法语句的思想与特征.

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约5分钟)

在课的开始,我要求学生们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所应用到的有关计算机的例子,如:

听MP3,看电影,玩游戏,打字排版,画卡通画,处理数据等等,并告诉他们在现代社

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然后接着问他们知不知道

计算机到底是怎样工作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出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将课本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这样能够激起

他们对接下来的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探究新知(约15分钟)

这里我先给出一个题目:用描点法作出函数y=/+3x2-24x+30的图象,用描点法

作函数的图象时,需要先求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编写程序,分别计算当

4,一3,—2,—1,0,1,2,3,4,5时的函数值。(程序由我在课前准备好,教学中直

接调用运行)

程序:INPUT"x=";x输入语句

y=xA3+3*xA2-24*x+30赋值语句

PRINTx输出语句

PRINTy输出语句

END

(学生们先看,再跟着做,先不必深究该程序如何得来,只要模仿编写程序,通过运行自己

编写的程序发现问题所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

之后,我向学生们提问:在这个程序中,他们觉得哪些是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同学们互相交流、议论、猜想、概括出结论。提示:“input”和“print”的中文意思,还

要请学生们注意到在赋值语句中的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此过程由老师引导,学生们自己讨论并总结出什么是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这样

比老师直接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效果更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

概括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给出一个思考题:在1.1.2中程序框图中的输入框,输出框的内容怎样用输入语句、输

出语句来表达?(学生讨论、交流想法,然后请学生作答)这样可以及时应用刚刚学习的内

容,并可以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3.例题精析(约12分钟)

在本环节中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三道例题,这三道例题均选自课本的例2、例3和例4,学

生通过这几道例题的讲解,结合计算机程序上机运用,可以掌握在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前三

种算法语句,体会到他们在程序中的意义和作用。

4.课堂精练(约4分钟)

P.5练习1.

提问:如果要求输入一个摄氏温度,输出其相应的华氏温度,又该如何设计程序?(学

生课后思考,讨论完成)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们思考,发散思维。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⑴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的结构特点及联系

⑵应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解决数学问题

(3)赋值语句中“=”的作用及应用

⑷编程一般的步骤:先写出算法,再进行编程。

6.布置作业

P23习题1.2A组1(2)、2

[设计意图]课后作'也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

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7.板书设计

《条件语句》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条件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

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输入语句、输

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主要的内容为条件语

句表示方法、结构以及用法。条件语句与程序图中的条件结构相对应,它是五种基本算

法语句中的一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了解算法语句,并能用更全面的眼光

看待前面学过的语句,并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

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用条件语句表示算法。

难点:理解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正确理解条件语句的概念,并掌握其结构。

⑵会应用条件语句编写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实例,发展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的能力。

⑵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算法、设计框图、编写程序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发

展应用算法的能力。

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条件语句,感受算法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能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进一步体会算法思想的

重要性,体验算法的有效性,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

学的乐趣。

⑵通过感受和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觉地将数学理

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思想。

⑶在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根据本节内容逻辑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本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

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

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约4分钟)

首先,我要求学生们编写程序,输入一元二次方程“『+云+。=°("*°)的系数,输出

它的实数根。这样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因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我们之前所学的三种算法语句是无法解决的,这样就引出今天我

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2.探究新知(约8分钟)

为了引入概念,我首先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应用条件语句能够解决的例题:

例1编写一个程序,求实数x的绝对值。

整个过程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例题中的两个程序,既要让

学生们看到已知的三种语句,更要注意到未知的语句,即条件语句。总结上述例题的程

序可得出条件语句的两种一般格式,接下来由师生共同对这两种格式进行研究.

3.知识应用(约15分钟)

此环节有两个例题

例2编写程序,写出输入两个数a和b,将较大的数打印出来

例3编写程序,使任意输入的3个整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

先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用程序框图表示出来,然后再根据程序框图给出的算法步骤,逐步

把算法用对应的程序语句表达出来。(程序框图先山学生讨论,再统一,然后利用图形

计算器演示,学生会惊喜的发现:自己也是个编程高手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

兴趣)

4.练习巩固(约4分钟)

课本第30页第3题

练习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条件语句的步骤、结构及功能.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

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

6.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第3、4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

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

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7.板书设计

1.2.2条件语句

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2、例1引例

(1)IF-THEN-ELSE语句例2例4

格式:框图:例3

(2)IF-THEN语句

格式:框图:

2、小结

(1)

(2)

(3)

《循环语句》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循环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

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两种循环语句。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的框图,

学习了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和条件语句,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把框图转化为语言,将循环结构在计算机上

实现,另一方面为学习较复杂的流程图打下基础。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

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for语句与while语句的结构与含义,并会应用

难点:应用两种循环语句将具体问题程序化,搞清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三种不同的循环语句的形式、执行过程和比较对循环语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用基本算法语句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

想的作用及应用,增进对算法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I.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

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引入

复习循环结构,目的是承上启下,以旧引新,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另一方

面为引入循环语句作铺垫。

操作方法: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框图,并对重点适当强调。

例1.设计一个计算1+2+3+…+100的算法并写出相应的框图。

2.探索新知

通过上面的两种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两种循环语句,他们分别对应

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

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下面就向学生们介绍这两种语句的一般格式,并在相应位置作出对应的程序框图。之

后提问:通过对照,大家觉得WHILE型语句与UNTIL型语句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

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教师予以提示,点拨指导。由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

括能力)

3.例题精析

例2把例1的直到型循环框图转化为程序。

教师将直到型语句写在直到型结构旁边,并连线,告诉学生,这就是直到型循环语

句。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意识到程序和框图是一一对应的,写程序只需把框图

翻译成相应的语句即可。并且对循环语句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对比能力

例3.求平方值小于1000的最大整数

.(WHILE型)语句的理解

4.课堂小结

⑴循环语句的两种不同形式: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另补充了For语句),掌握它们

的一般格式。

⑵在用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编写程序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格式及条件的

表述方法。

⑶循环语句主要用来实现算法中的循环结构,在处理一些需要反复执行的运算任务。如累加

求和,累乘求积等问题中常用到。

(通过师生合作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抓住本节的重点。)

5.布置作业

必做:设计一个计算1+3+…+99的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写出相应程序。

选做:设计一个计算234〃+1的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写出相应程序。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

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

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6.板书设计

直到型语句当型语句屏幕投影

』1

i=1

s=o

S=0

DO

WHILEi<=100问题

S=S+i

S=S+i

i=i+1

i=i+1

LOOPUNTILi>1

WEND

《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

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两节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算法,对算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的内容是继续加深对算法的认识,体会算法的思想。这节课所学习的辗转相除法

与更相减损术是第三节我们所要学习的四种算法案例里的第一种。学生们通过本节课对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

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扳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⑵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对比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比较它们在算法上的区别,

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

⑵领会数学算法与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

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⑵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

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

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在理解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去发现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的数学规律,并能模仿已

经学过的程序框图与算法语句设计出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程序框图与算法程序。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复习引入

1.首先要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算法的三种表示方法:自然语言、程序框图(三种

逻辑结构)、程序语言(五种基本语句),这个是为了带领学生们对之前学过的内容熟悉

一下,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然后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求最大公约数的知识,你能求出18与30的公约

数吗?

3.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都是利用找公约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公约数

比较大而且根据我们的观察又不能得到一些公约数,我们又应该怎样求它们的最大公约

数?比如求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由此就引出我们这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板

出课题)

㈡讲授新课

1.首先我们学习的是辗转相除法,为了更好地总结出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步骤,

我先给出了一个例题.

例1求两个正数8251和6105的最大公约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一同完成整个解题过程,然后分析这些步骤,得出辗转相除法求最

大公约数的基本步骤.

2.然后依照同样的方法学习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步骤

(这样能够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3.给出两道练习,以及时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

练习1利用辗转相除法求两数4081与20723的最大公约数(答案:53)

2用更相减损术求两个正数84与72的最大公约数。(答案:12)

4.思考:你能利用辗转相除法和更相减损术试着设计程序求出上面两道练习的答案吗?然后

试着在计算机上运行程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将学习的内容得

到及时的应用)

㈢课堂小结

1.比较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2.对比分析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计算方法及完整算法程序。

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㈣布置作业

习题1.3A组1

I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

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秦九韶算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秦九韶算法》,内容选自于新

课程人数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

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

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继上节课学习了算法案例的案例一之后,继续学习的算法案例二,学生们在学

习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二时,进一步体会算法的特点.学习了秦九韶算法之后,能

使许多复杂的算法简单化,减少计算次数提高计算效率。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九韶算法的特点及其程序设计(理解秦九韶算法的思想。)

难点:秦九韶算法的先进性理解及其程序设计(用循环结构表示算法步骤。)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秦九韶算法的计算过程,并理解利用秦九韶算法可以减少计算次数提高计算效率的

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模仿秦九韶计算方法,体会古人计算构思的巧妙。了解数学计算转换为计算机计算的途

径,从而探究计算机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区别,体会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辅助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秦九韶算法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充分认识到我国文化历

史的悠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

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探究秦九韶算法,对比•般计算方法中计算次数的改变,体会科学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创设情景

在课的开始,给出一个例题:

例1设计求多项式f(X)=2X5-5X"-4X3+3X2-6X+7当x=5时的值的算法。(学生自己提出一般

的解决方案:将x=5代入多项式进行计算即可)

然后提出问题1:例1计算时需要多少次乘法计算?多少次加法计算?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上述算法一共做了15次乘法运算,5次加法运算,优点是简单-,

易懂。缺点是不通用,不能解决任意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而且计算效率不高。

㈡探索新知

1.提问2:有没有更高效的算法?

计算x的哥时,可以利用前面的计算结果,以减少计算量,即先计算x2,然后依次

计算x2.x,(x2.x).x,((x2.x).x).x的值,这样计算上述多项式的值,一共需要多少

次乘法,多少次加法?(学生思考之后作出回答)

得出结论:第二种做法与第一种做法相比,乘法的运算次数减少了,因而能提高运算效率,

而且对于计算机来说,做一次乘法所需的运算时间比做一次加法要长得多,因

此第二种做法更快地得到结果。

2.用第二种做法将多项式变形,之后告诉学生们这种算法就是秦九韶算法。

3提问3:秦九韶算法适用•般的多项式f(x)=anXn+azxnT+.…+aix+ao的求值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

题(这里将问题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得出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的值的一般方

法)

4.提问4:怎样用程序框图表示秦九韶算法

观察秦九韶算法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到一个递推公式。这是一个在秦九韶算法中

反复执行的步骤,可以用循环结构来实现。(用程序框图来表示秦九韶算法,为秦

九韶算法在计算机上的应用打下基础,)

㈢知识应用

例2已知一个五次多项式f(x)=5x5+2x4+3.5x3-2.6x2+1.7x-0.8,用秦九韶算法求当x=5时

多项式的值并画出程序框图。

(根据新学习的知识,师生共同完成解题步骤,先画出程序框图,再在图形计算器

32

上运行,其中{5,2,35-2.6,1.7,-0.8}表示f(x)=5x5+2x%3,5x-2,6x+1.7x-0.8的系

数,可以随意改变,通过图形计算器,学生很快的把系数的输入换成用数组来代替,

从而得到更普遍的程序,激发学生的求学创新精神)

㈣课堂小结:秦九韶算法的特点及其程序设计

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㈤布置作业

习题1.3A组第2题。

《排序》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排序》,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

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

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算法案例3,主要学习如何给一组数据排序,学习作程序框图和设计

程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将能使许多复杂的问题在计算机上得到解决,减少工作量。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种排序法的排序步骤及计算机程序设计

难点:排序法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数据排序的原理能使用直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给一组数据排序,进而能设计冒泡

排序法的程序框图及程序,理解数学算法与计算机算法的区别,理解计算机对数学的辅

助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根据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的步骤,了解数学计算转换为计算机计

算的途径,从而探究计算机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区别,体会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辅助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排序法的学习,领会数学计算与计算机计算的区别,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数学的

促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

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模仿排序法中数字排序的步骤,理解计算机计算的一般步骤,领会数学计算在计算机上

实施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大家考完试后如果要排一下成绩的话,单靠人手该怎样操作呢?如果我们用计

算机里的软件电子表格对分数排序就非常简单,那么电子计算机是怎么对数据

进行排序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

㈡探索新知

这里我先让学生们阅读课本P30-P31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的步骤有什么区别?

(2)冒泡法排序中对5个数字进行排序最多需要多少趟?

(3)在冒泡法排序对5个数字进行排序的每一趟中需要比较大小几次?

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作出回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自主地去学习新的

知识,而不只是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灌输。

㈢知识应用

例1用冒泡排序法对数据7,5,3,9,1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根据刚刚提问所总结的方法完成解题步骤)

练习:写出用冒泡排序法对5个数据4,11,7,9,6排序的过程中每一趟排序的结果.

(及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例2设计冒泡排序法对5个数据进行排序的程序框图.

(在之前所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画出程序框图,然后给出一个思考题)

思考:直接插入排序法的程序框图如何设计?可否把上述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

(之后出一个练习题,找出思考题的答案)

练习: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对例1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画出程序框图,并转化为程序运

行求出最终答案。

(这里可以使学生们领会数学计算与计算机计算的区别,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数学的

促进。)

㈣课堂小结:

(1)数字排序法中的常见的两种排序法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它们的排序步骤

(2两种排序法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3)注意循环语句的使用与算法的循环次数,对算法进行改进。

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力布置作业

习题1.3A组第3题。

《进位制》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进位制》,内容选自于新课程

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

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

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三模块所讲授的都是一些数学思想方面的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很有帮助。

就单独的算法初步这一内容,则是为了提高学生有条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

理解计算机的某些基本语言中的算法(数学)成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进位制表示数的方法及各进位制之间的转换

难点:除k去余法的理解以及各进位制之间转换的程序框图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各种进位制与十进制之间转换的规律,会利用各种进位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联系进行

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各种进位制转换成十进制的计算方法,研究十进制转换为各种进位制的除k去余法,

并理解其中的数学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悟十进制,二进制的特点,了解计算机的电路与二进制的联系,进•步认识到计算机

与数学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I.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我以探究式互动教学法为

主,范例教学为辅,利用课件、实物投影等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在学习各种进位制特点的同时探讨进位制表示数与十进制表示数的区别与联系,熟悉各

种进位制表示数的方法,从而理解十进制转换为各种进位制的除k去余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问题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常见的数字都是十进制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的每一种数字都是十进制的.

比如时间和角度的单位用六十进位制,计算机用的是二进制.那么什么是进位制?

不同的进位制之间又又什么联系呢?

(由此问题激起学生们对下面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使教学能够进行得更加顺利)

(―)导入新知

1.介绍进位制

2.例1把二进制数110011(2)化为十进制数(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十进制数出发,以二进制为例类比十进制数的表示法体会“二进

制转十进制”的算法原理,为得到“k进制转十进制”的算法程序作铺垫;

3.提出问题:如何得到十进制数12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

设计意图:引导他们得到“除10取余法”,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过类比修改算式得到“除

2取余法”,进而推广得到“除K取余法”,从而解决十进制转化为k进制的问题,这样使学

生从解决个别案例入手,进而获得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3.例2把89化为二进制数.

4.例3利用除k取余法把89转换为5进制数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的算法思想得到提升,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完善,我设计了此环节。

5.思考:如何将五进制数324化为二进制数。

设计意图:体会任意两种进位制数之间的转换方法:先“k进制转十进制”,再“十进制转n

进制”,并通过写好的程序检验结果,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中所期望

的学习目标。

㈢课堂小结:

(1)进位制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转换的方法及程序

(3)各进位制表示数的方法及各进位制之间的转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交流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及解决不同进位制转换的算法思想,教师进

行归纳小结,再一次明确重难点,形成知识体系。

㈣布置作业

(1)将卜进制转二进制、二进制转十进制的算法步骤、流程图整理成作业。

(2)习题1.3A组第4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

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简单随机抽样》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随机抽样》,内容选自于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

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

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

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在初中学生已学过相关概念,如“抽

样”“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具有一定基础,新教材把“统计”

这部分内容编入必修部分,突出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

位,但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

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讨论发现法教学,

并对学生渗透“从特殊到般”的学习方法,由于本节课内容实例多,信息容量大,文

字多,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采用这种形式也可强化

学生感观刺激,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例1:请问下列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的必要性。

(-)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例2:语文老师为了了解某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F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1)不放回逐一抽样,(2)抽样有代表

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

并复习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设计意图」例2从正面分析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公平性,突出''等可能性”特征。

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例3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

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

纳“抽签法”步骤:(1)编号制签(2)搅拌均匀(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

步骤。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新知,体验“抽签法”的公平性,从而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1、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

的优点。

〈屏幕出示〉

例4、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

取60袋进行检验

提问:这道题适合用抽签法吗?

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

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

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1)编号(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

位置(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1、体会随机数表法的科学性2、体会随机数表法的优越性:避免制签、搅拌。

3、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㈢课堂小结:

1.简单随机抽样及其两种方法

2.两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采用问答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

能力。

㈣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2、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

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㈤板书设计:

简单随机抽样

一、定义

二、基本方法

(-)抽签法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取n次

(-)随机数表法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

《系统抽样》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周TT,来自YYYYY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系统抽样》,内容选自于新课

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初步了解掌握了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即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系统抽样,它也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系统抽样的学习,更

加突出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能够灵活应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解决统计问题。

N

难点:当〃不是整数时的处理办法,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坏样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

(2)掌握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

(3)正确理解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分类讨论的数学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现实世界和数学知识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讨论

发现法教学。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有哪两种方法?

(2)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