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3_第1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3_第2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3_第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3_第4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单元课题课时备注

11.听听声音1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2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2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机动

35.声音的强与弱1

声音2课时

36.声音的高与低1

4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

48.制作我的小乐器1

5-6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2

71.感受我们的呼吸1

72.呼吸与健康生活1

8第二单元3.测量肺活量1机动

84.一天的食物1

呼吸与消化2课时

95.食物中的营养1

96.营养要均衡1

10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

10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1

11-12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2

131.让小车运动起来1

132.用气球驱动小车1

14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

14第三单元4.弹簧测力计1机动

155.运动与摩擦力1

运动和力2课时

156.运动的小车1

167.设计制作小车(一)1

168.设计制作小车(二)1

17-18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2

19-20综合复习综合复习4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最新制订的教科版教材。本教材根据内容划分单元,每个单元

一个主题。本教材共三个单元,分别围绕“声音”“呼吸与消化”“运动和力”

三个主题展开,每个单元又分8课,共24课。

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本单元围绕“声音”这个主题展开教学探究。我

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却总能感

觉到它的存在,并从声音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本单元围绕“声音”引导学生

学习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弱、高

低与什么有关系等问题,并在了解有关声音知识的基础上,让弦乐器发出高低

不同的声音,以及利用物体的发声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单元,本单元围绕“呼吸”“消化”这个主题编排

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

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呼吸是我们的身体

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食物是我们

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

点一点的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就是消化。消化和呼吸对于

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呼吸,了解

肺活量,探究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了解我们一天当中所吃的食物,了解我

们的消化器官,感受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懂得在饮

食上注重营养均衡,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本单元围绕“运动和力”这个主题编排教学内

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重力、拉力、弹力、摩擦力、反冲力等各种各样的力,

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都与力有关。本单元以小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

小车运动起来,用气球驱动小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运动与拉力之

间的关系,小车运动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探究运动中小车的能量,用简

单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我们的小车等一系列活动,研究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力。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声音,引导学生运用高低、强弱等词汇描述听到

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通过观察发声的物体,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通过物体

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认识到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够感应声波并震动,使声音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引导学生了解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

着密切关系;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的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

关。

◊懂得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

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在了解声音知识及物体发声原理的基础上,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引

导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科学的魅力。

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声音的高低强弱。

◊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

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

获得更多的发现。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

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声音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研究声音,以及利用

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意识到声音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课时划分:

第1课听听声音(1课时)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课时)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课时)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课时)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1课时)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1课时)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课时)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1课时)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声音,引导学生运用高低、强弱等词汇描述听到的声

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观察发声的物体,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并且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认识到声音可

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够感应声波并震动,使声音

传到内耳,引起听觉,引导学生了解耳廓和鼓膜的作用。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音量来描述,物体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着密切关系;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音高来描述,物体的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教学难点: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

更多的发现。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

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

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

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

它。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

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

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对于声音的原有认识,关于声音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难点:把听到的声音尝试用高、低、强、弱来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课前打开教室的门窗,以便上课时学生能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

音或者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标题为“我听到的声音”和“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两张班

级记录表。《闪烁的小星星》或其他一段乐曲的音频资料及其乐谱。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听周围的声音

1.教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声音的过程

中,请大家要保持教室安静。

2.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周围的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提出要求: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

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

如果教室周围的声音比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如

果周围环境比较安静,想要学生听到的声音丰富一些,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包含各

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再留给学生大约2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听到的声音。

3.教师将“我听到的声音”的班级记录表出示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填写。

学生先说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再说说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接着对这

个声音进行描述,按顺序来交流听到的声音。同时,教师出示描写声音的科学词

汇,如“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并告诉学生:在描述声音的时候,

这些词语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记录在

班级记录表中。

设计意图:通过“听听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活动二: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1.教师提出进一步的活动要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大家对声音肯定不陌生,下面就请大家

回忆关于声音你己经知道的知识和你还想知道的知识,并把它们记录在《学生活

动手册》第1页“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单”中,同时还可以把你的记录和同组

同学进行交流。

2.学生完成记录并与同组同学进行简单交流后,教师出示“对声音问题的

思考记录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将学生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

和问题分别记录下来。

学生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可能很简单,甚至是不准确和错误的,这时教

师不必急于讲解和纠正。如果学生提出质疑,可以让他们去探讨,确定错误并得

到认同的可以改正;解决不了的,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解决。

有些内容本单元学完还没有解决,或者本单元没有涉及到,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

进行课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把不断学习

到的关于声音的知识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原来知道的声音知

识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如何进行纠正。因此,这张记录表将成为学生不断获

取新知的有力证据。

学生提出的关于声音的问题,并不是本课一定要回答的,其目的是了解学生

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在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他们提出的新问题补充到这张记录表里。随着学习的不

断深入,记录表中的问题解决得越多,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就越强,这也体现了本

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关于声音

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关于声音还有哪些想要知道的知识,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声音

还有哪些问题。这些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学生已有知识

中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要在教学活动中去纠正;学生关注的想要知道的声音

问题,设法在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解决。

活动三:听一段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

教师:我们已经探讨了这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现在我们来听一首非常熟悉

的歌曲——《闪烁的小星星》。

教师出示曲谱,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边看曲谱。需要注意的是,准备的

乐曲一定是学生比较熟悉并能跟着哼唱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识别乐曲音符的同时,

能感受到音高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唱出乐曲中的音符,同时用手势比画出音符的高低(手掌向下

向前伸出,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

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强弱变化的顺序。

设计意图:乐曲靠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来抒发人们的感情,通过

让学生欣赏、哼唱他们熟悉的乐曲来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全课总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我们将继续探索声音更多的

秘密。

【板书设计】

听听声音

我呻到的卢普(班级记录表)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

041

R已授知道的尸十物识6还如物遑的声号知识

我纣这些声*的林述

务叫方很动听.—.一会心长

喇人声接备.比软料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已经知道

听听声音

的声音知识和还想了解的声音知识。我的课堂话动记录日期:

问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可以让学生将学进行交流

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

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和还想知道的声音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于声音还有

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记录在“对声音

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中;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记录的内容,在后面全班的讨论中,也要根据各自的记录来进行汇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

物体发出声音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几粒

豆子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直接通过聚焦问题展开本课的活动: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

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在本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用类似于“头脑风暴”的

方法来展开对问题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有

认识,并将学生们的观点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或说明,

并阐明理由。

设计意图:“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而学生对这一

概念知之甚少。学生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大多是从对物体施加力量的方法

考虑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纠正他们原有认识的误区,

形成新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二、探索

活动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教师出示“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的实验装置,提问:你能用

什么方法让皮筋发出声音?(让学生尽量说出多种方法)

2.学生领取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把拉伸、按压、揉搓时橡皮筋不发出声音

的状态和弹拨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进行比较。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可能他们还说不出''振动”这个词,教师可以让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此时,教师不必过早揭示“振动”这一概念。

设计意图:弹拨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现象。

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能使橡皮筋发声,哪些方法

不能使橡皮筋发声,并比较橡皮筋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状态,从中发现物体发声的

本质o通过比较来发现事物本质是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橡皮筋发声比较,

为后面观察其他几种物体发声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

活动二: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先介绍实验材料,再提问:请同学们用刚才

的方法,比较它们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教师边讲述实验方法边演示:钢尺放在桌面的一端,要用一本硬壳书对

齐桌沿压紧,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轻轻用鼓槌敲击鼓面,并可以在鼓面上

放些轻的物体(教师可以发给每组几粒豆子);音叉要敲击它的上方位置,然后

靠近耳朵。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

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把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的状态进行对

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提示和教师的实验提示开始实

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或触碰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并写出观察

后有什么想法。

4.学生完成上面的活动并进行记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实验中

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

5.活动完成后,提示学生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后放回材料中心。

设计意图:用钢尺发声需要有比较规范的操作才能达到实验效果,否则更多

的是听到钢尺拍打桌面的声音,所以教师的规范演示非常必要。

三、研讨

1.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

你的想法?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供证据,教师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或提出

不同的想法及证据,并可当场演示。

学生往往得出的结论和证据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拓展学生

的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比如教师可以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

还会发出声音吗?你观察的所有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是这样吗?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用归

纳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建立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概念,也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当学生确认“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之后,教师拿出一支竖笛吹一首简单

的曲子(吹出声音就行),然后提问: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

呢?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吹一吹竖笛,亲自感受后再进行猜测。

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学生不易观察,也不易理解,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

的资料。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形式常见的有:空气经过缝隙,比如常见的现象是

风从门缝吹进来会发声,在门缝处放一个纸条就能看到纸条在振动,等等。

设计意图:学生弄懂空气振动发声比较困难,不必深究,这里只要知道空气

振动可以发声就可以了。

四、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

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然后带领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收获。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找到了什么证据?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物体

发出声音时看到的现象,记录他们

的想法。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让学生边

实验、边记录。用不同的方法让各

种物体发出声音,仔细观察每种物

体发声时的现象,逐个记录下来。

在观察了这么多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后,把有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想

法,写在“我的想法”一栏中。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振动并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

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

和固体中传播。

难点:通过观察收集证据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1米

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拿出一面小鼓,敲击小鼓并发出声音。

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引导学生回忆鼓面在敲击时发生振动,产生

声音。

2.教师继续提问:你们都听到了刚才老师敲鼓的声音,那有没有想过鼓声是

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对其观点进行解释,最后再把学生的想法简单

记录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此活动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

题。

二、探索

活动一:证明空气传播声音

1.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引出活动。

同学们对鼓声是怎样到达耳朵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看演示实验,

大家边观察、边思考: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系吗?

2.教师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们

观看视频资料),并简要介绍。

实验过程:首先让闹钟响起来,盖上玻璃罩,学生们仍然能听到闹钟声音,

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自己耳朵里的。教师可以根据

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传播路线图:闹铃一空气一玻璃f空气一耳朵。接下

来,教师打开抽气机,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打开进气阀,又能重新听

到声音。

3.学生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鼓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耳

朵的这一观点是认同的,但缺乏感性认识。

活动二: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1.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

2.实验方法: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

挠桌面(或用指尖轻轻在桌面滑动,注意一定不能用手去敲击和拍打桌面,以免

对听声音同学的耳朵造成损伤,也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的声音,再把耳朵离开桌

面听一听,比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

由,并确认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

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本课的《学生活动手册》中。

4.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活动三: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1.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和固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

吗?

2.实验方法:一名同学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另一名同学用击打后的音叉

慢慢浸入水槽的水中(音叉从水面中心放入,不能触碰到水槽壁),同时观察水

面的变化。

重复上面的实验,教师提问: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让学生思考声音的

传播路径,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

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丰富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三、研讨

问题1:当学生完成以上探索活动后,教师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

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通过问题来展开本课

的研讨活动。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对

学生的描述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地描述。对于以上问题

的讨论,学生会通过音叉振动引起水面的波动,而对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有比较形

象的了解,但对于抓挠桌面引起桌面振动,并让振动传到桌面的另一侧,以及声

音如何引起空气的振动这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将这

些都能准确说出,在后面“土电话”活动和下一课模拟“耳膜”实验时,学生会

进一步去观察和感受。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

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

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1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也会引

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振动后会向周围扩散开,就会让声音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

个地方,也就是声音的传播是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来进行。

问题2:当学生对声音需要通过物质才能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让学生

来解释: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

么?其实是比较容易的。

设计意图:问题2是对前面认识的应用,旨在说明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

声音的。

四、拓展

1.教师拿出“土电话”并指导学生玩“土电话”时,需特别强调,说话人

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在

两名同学玩“土电话”的时候,同组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两个纸杯的连接线,看

看有什么发现。为了观察方便,可以在连接线中间系上些轻小的物体,如下垂的

小短线等。

2.组织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玩要有要求、玩要有目的、玩要有收获。通

过玩“土电话”后谈收获、谈发现,结束本课的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玩“土电话”研究声音传播是非常好的活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

可以比对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振动。

【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气体

声音的传播-固体

-液体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

助了哪些物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这些声音在传

播的过程中借助「什么物质?清在表格中写出你的看法,再与

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共同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在探索环节学习时,可以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媒介去听到声音,同

时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记录下来。

根中发声物体的声奇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耳的结构,探索人耳各部分的功能。

难点:能够用建模的方法了解耳郭和耳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1张“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

的薄橡胶皮(气球皮)、1根橡皮筋、1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

量的盐或细沙。

教师准备:1张大的“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提出问题: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

的呢?直接聚焦本课的研究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教师将

学生们的观点提炼并记录在黑板上。

二、探索

活动一:耳的结构

1.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模型。要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

声音的”,就要先了解人耳的结构。教师在黑板出示''耳的结构”挂图,并发给

每组学生耳朵模型。

2.学生对照挂图上人耳的结构和名称再结合模型认识人耳的结构。并思考:

耳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

3.学生汇报了解到的人耳的结构名称,并猜想耳的各部分具有什么功能。

设计意图: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比如耳的结构和各部分

的名称;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对人耳结构的了解过程中去发现想要研究的问题。

活动二:了解耳郭的作用

1.两人一组,一名学生用纸卷成喇叭形,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名学生

在喇叭旁边发出微弱的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同样的声音,比较两次听到

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然后两名学生交换实验。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实验的发现。

活动三:模拟比较鼓膜的振动

1.制作鼓膜模型。将一块气球皮覆盖在杯口,并用皮筋扎紧,将气球皮的

边缘向下拉,让杯口的气球皮尽量绷紧。杯口的气球皮就是模拟的鼓膜。

2.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细沙(精盐)或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

体,在模拟“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

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下来。在模拟“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

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

状态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时,可以用“强”“弱”或“幅度大”“幅

度小”等词语描述。

3.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试着说一说鼓膜的作用。组内一起阅读

教科书中提供的介绍鼓膜资料,进一步了解鼓膜在人耳听声音的过程中的作用,

并完整叙述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设计意图: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活动二和三就是让学生体会

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三、研讨

根据学生对耳的结构图或模型的观察以及探索活动二和三的操作展开研讨,

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耳的

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对耳郭和耳膜的作用应该会结合观察实验说出他们的

理解。对于耳蜗、耳神经等的作用,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形成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

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听诊器,尤其是听诊器头的薄

膜结构,理解这样的结构对于帮助听诊器收集声音时起到的作用,再理解胶管和

听筒在声音传播上起到的作用。

设计意图:问题1是引导学生对耳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进行完整的认识,特

别是我们能听到大小不同的声音时鼓膜所起的作用;问题2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

发现耳郭聚集声音的作用。

【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外耳中耳内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在模拟“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

声音时,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

学生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在杯口的气球皮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我的课堂歪动记录日期:

上面放少量细沙(精盐)或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在模拟“鼓膜”的上面放少质的细沙或碎纸时.用存叉等

能发声的物体.在“鼓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

声的物体,在模拟“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小许,观察“鼓腴”是否发生策动,并在记录表中汕录你的观

察结果

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模拟“联腺”振动实验记录表

物体点出的声-Mtt"是必姆振精的

声6•收修”

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下来。在模拟“鼓膜”的通过系・

★"筱UN

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户育枝进》t

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在《学生活动

手册》中。记录时,可以用“强”“弱”或“幅度大”“幅度小”等词语描述。

《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

也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

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

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不同物体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时振动状态的不同。

难点: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发出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1

把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这个环节通过一个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大小。

1.教师播放一段强弱不同的声音。提醒学生:当听到的声音比较小的时候,

比画出一个小圆形;当听到的声音比较大的时候,比画的圆也跟着变大。

2.声音的大小不同也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教师接着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并组织全班展开讨

论,适当记录学生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互动活动,让学生进入到情境里,顺利过渡到后面的

学习活动中。

二、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三个探究活动的内容,明确活动一、活动二和活

动三的实验方法,并讲解实验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

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实验结束后,将你的发现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活动一:拨动钢尺

按照教科书中示例图的样子,将一把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一

只手将钢尺的另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先轻轻拨动

钢尺,听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看看听到的声音和钢尺振动

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重复实验,仔细观察,再用力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和振幅有什

么关系。重复上面的实验,进行多次观察和比较,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

图记录在表格内。画一条直线,围绕一个点(按压点)上下摆动的角度不同,就

可以表示振动的幅度不同。

活动二:拨动橡皮筋

用不同力量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和振动幅度的关系,并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活动三:敲击鼓面

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观察当鼓面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鼓面的振动幅

度有什么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用鼓槌敲击鼓面时,最初敲击

的力量一定要轻,然后再慢慢加重,敲击的力量也要适度,否则会影响观察的效

果。鼓面的振动观察起来不太容易,尤其是轻轻敲击鼓面的时候。因此,可以在

鼓面上放几粒黄豆,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时,通过观察鼓面上黄豆跳动的幅度

来感受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在进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时,教师应着重提醒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

容,并及时提示学生将每个活动的发现记录在本课《学生活动手册》中。

设计意图: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

三、研讨

问题1: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

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引导学生交流研讨。这一问题在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基

础上比较容易发现和得出总结,重点是让学生去解释“振动的幅度”这个概念。

设计意图:在下一课学生们将要研究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将成为学生理解的关键。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教师引导

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笔记的记录。

问题2:举出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的例子时,学生很容易将某物体

发出声音的强弱与它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观察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这个问

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将它与物体的振

动幅度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强一振动幅度大

弱——振动幅度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用不同

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强弱不同

的声音时,物体的振动幅度情况。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分别让不同

的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

体在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振动幅度

的不同,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

意图记录在表格内。

用文字记录时,可以用“幅度大”“幅度小”“剧烈”“不剧烈”等词语描述;

用示意图记录时,可以用横线上下摆动的角度表示。

《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

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描述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

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通过分析柱形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

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

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难点:学会用柱形图的方法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

事物的规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个小组1个铝片琴、1把口琴、1把钢尺(或塑料尺)、1本

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先准备一种乐器(如竖笛),再进行讲解。

教师:现在,我试着让这个乐器发出声音。当你觉得听到的声音高的时候,

就把身体站高;当你觉得听到的声音低的时候,就把身体降低。

教师讲解后,师生开始互动活动。

设计意图:在学习的情境中,通过生动形象的互动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声

音的高低。

教师继续提问:声音有高有低,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呢?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物体如何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有认识。

二、探索

活动一: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铝片琴,让学生先敲击铝片琴上的铝片,听一听铝片

琴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然后仔细观察铝片琴上的铝片,看看能不能发现高低

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活动二:吹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口琴,让学生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

打开口琴的外罩,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两个活动,学生会初步认识到: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

音与物体的长短、薄厚等方面有关系,这些知识为后面研究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

声音做了一定的铺垫,特别是能帮助学生预测钢尺发出声音部分的长短与发出声

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出示一把钢尺,提问:“我们是如何让它发出声音的?”再继续提出本

课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

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1.预测。

教师先让学生预测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发出的声音高低之间有什么关系,

鼓励学生用上面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预测的理由。

2.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过程: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发生了什么

变化,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可选择为5〜6厘米、10〜11

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再按照钢尺振动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

验,并确保能清晰地听到四种高低不同的声音。为了观察到钢尺振动快慢的变化,

每个长度应反复实验3次以上;再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本课《学生活动手册》

“钢尺振动实验记录表”中,可以选用“高”“较高”“较低”“低”等词汇进行

描述。

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用相

同的力量去拨动钢尺。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边,可以用一

本厚的硬皮书放在桌子上的那部分钢尺上,再用力压住书,然后拨动钢尺,使其

发出声音。这个细节是本课实验活动的关键,教师需要进行强调。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研究的对象才可能是问题的本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了解

学生的探究状况,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尤其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

将观察到的音高和振动的频率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3.整理数据。

在实验操作完成后,学生学习绘制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音高变化柱形

图”。由每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

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形图。各小组还要对柱形图进行讨论,找出钢尺伸

出桌面的长度和它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柱形图制作方法可以参考本课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设计意图:分析和整理实验数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部分,科学探究不等于做

实验,做实验是为了获取实验数据,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才是科学探

究的目的。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是科学课的主要内容,柱形图是

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之一。

三、研讨

问题1: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从钢尺的长度变化、发出

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频率)之间建立联系。要求学生用数据或柱形图来说明。

问题2:将三个实验中物体发声高低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普遍联系,

找出物体振动频率与发声高低之间的联系。认识音高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问题3: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用知识解释现象,实现科学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尝试用知

识解释现象,实现科学应用。

【板书设计】

声音的高与低

振动快一声音高

振动慢一声音低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钢尺伸出

声者的・与低

桌面不同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高低和振我的谭堂活动记录日期:—

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会

动快慢的情况,并利用柱形统计图整理怎样改变,振动的快慢行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即钢尺振动部分

收集到的数据。的尺度可选择5~6厘米、1071用!米、15~16厘米.20-21

厘米进行实脸;再按照钢尺振动长度的变化联序依次进行实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钢尺伸出桌面

的长度需要选择4种,这4种长度可参

考表格上面的长度提示,实际操作时也

要根据自己钢尺的长短来确定。在实验

操作过程中,每次先记录下钢尺伸出桌

面的长度,然后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

用相同的力量重复多次试验,用表格上

面的提示词语记录声音的高低,仔细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