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脚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
在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几乎成为儒学思想的代名词。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展。中学历史教材在介绍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时候,主要讲了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讲。老师参考用书提到一句“孟子把孔子的‘仁’进展为‘仁政’的学说”[1],但孟子的仁政毕竟怎样继承和进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没有详细论述。在历史学科的继续教导过程中,许多学员曾经提出这个问题。本文试梳理一下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思想的进展脉络。
一、孔子的仁
(一)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仁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对后世影响最大、到现在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仁的思想。全国通用的初中教材《中国历史》在介绍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时说:“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护民力,反驳苛政和随意刑杀。[2]”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只比初中教材多“他主见以德治民”几个字。这两种说法,都是把仁作为政治学范畴来讲。现在天津等地试用的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实验本)在继承本来历史教材讲法的基础上,增强了新的内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见以爱人之心调整与和睦人际关系。[3]”新增强的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从伦理学角度来讲的。我认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要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怎样做人与调整人际关系才是仁的思想的核心。笔者按照多年教学和讨论的体味,拟从三个方面来阐明孔子关于仁的伦理学思想。
第一,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仁”字在上古时代已浮现,古人释为“相人偶”,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热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进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孔子所宣传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时代人的价值发觉的绝对。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5]”“伤人乎”的人是指养马者,春秋时代养马者的社会地位很低,相当于奴隶或半奴隶的身份,这有力地说明孔子的仁适用于劳动人民。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分,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涵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
其次,仁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仁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是各种道德的总和。仁包括个体修养、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如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强调为仁要身体力行,反驳花言巧语的伪饰和卑躬屈膝的奉承,说:“巧言佞XXX,鲜矣仁。”[6]“刚强木讷近仁。[7]”在孔子看来,仁者心地坦荡无私,无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忧”[8]。具有仁的品德的人还无所畏惧,敢于坚持真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9]。总之,仁是各种品德的集合体,仁者是完善无缺的人格体现。
在这个道德的集合体中,忠与孝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道德条目。忠字在孔子那里有更宽泛的含义,不仅要“臣事君以忠”,更要在人际交往与处事上做到“执事敬”、“与人忠”。孔子认为忠是待人接物的普通原则,是全部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社会公德。孔子十分重视维护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各种规范中,孔子尤其强调孝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子女对父母不仅要尽赡养的责任,更需要“敬”;不但要养身体,更要养心,并把后者看得比前者还重要。和睦的家庭是和睦的社会之本。孔子的弟子有子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0]”孝是各种道德的规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
第三,达到仁的途径。做一个仁者是孔子追求的抱负,怎样才干做一个仁者呢?孔子认为,只要有坚决的志向,始终不渝地追求,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求仁而得仁”[11]。孔子还从消极的不为和乐观的有为两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仁的详细途径。消极的不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乐观的有为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13]”这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更高的道德层次,是道德的最高要求。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政治学范畴的仁
孔子把伦理学范畴的仁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把政治和伦理结合起来,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孔子开创了中国伦理政治之先河。
第一,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14]。为官者道德的凹凸是政治好坏的打算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5]。第二,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假如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假如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见推行教化,反驳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6]。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
其次,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定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行忍也。”[17]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睦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驳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见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睦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8]”对一般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长进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用而爱人。这一点是中学教材强调的主要内容。节用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见推行古代较轻的什一征税办法,弟子冉求协助季氏聚敛财宝,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9]”他主见治理国家“导XXX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0]。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行低估的作用。
二、孟子的仁政
(一)仁的来源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孟子进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是怎么来的”这一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孟子认为人先天就具有怜悯心,他假设说:譬如现在有人骤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都会有惊骇怜悯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不是为着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着在乡邻伴侣间博取名誉,也不是由于厌恶小孩的哭声才这样的。因此,他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21]”由见人危难油然而生的怜悯心推论出人先天具有“四心”,把道德提升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2]。端就是端萌,孟子认为人就像拥有四肢那样拥有天赋的道德萌芽。沿着“四端”进展下去,就能与仁义礼智连为一体。
与人性理论相联系,孟子提出了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既然人人都有和善的天性,那么就没有须要向外用功,只要守住本心,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但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不道德的事呢?孟子认为,现实的不道德并非原本没有道德,而是人自已丢掉了和善的本心。因此,他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放弃或失掉的“本心”,“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知识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23]。
(二)仁政
作为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没有提出“仁政”的概念,而孟子多次使用仁政一词。根据思想自身进展的规律,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进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人性理论进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人之心,采取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亦即仁政,有时也称“王道”、“王政”等等。因为所处的详细历史时代不同,社会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孟子的仁政思想比孔子的德政有更多详细的内容。
第一,政治方面。孟子具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4]的思想。他反驳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XXX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25]”绝对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绝对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斗。但他反驳给人民带来无穷灾害的非正义战斗,指斥“春秋无义战”。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XXX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斗,攻城略地,他更是痛恨至极,怒骂道:“争地以战,XXX盈野;争城以战,XXX盈城。此所谓帅土地而食XXX,罪不容于死。[26]”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孟子敏锐地感觉到了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他赞成统一,但反驳以霸道与武力来举行制服,认为惟独不嗜XXX,行仁政而得百姓拥戴者,才干统一天下。
其次,经济方面。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无数农夫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翼解决农夫的土地问题。他把土地问题看
作是仁政的首要问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始”[27],经界就是地块之间的边界,即指土地。孟子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个方式,是梦想着把古代的井田制稍加以“润泽”,便可以在当初采取。笔者认为,孟子恢复井田制的主见当然过于抱负化,不合时宜,但孟子建议的实质是要求解决农夫的土地问题,由封建国家解决农夫的土地问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特征。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孟子的主见,而要看到其基本是符合历史进程的,怜悯人民的长进思想。第二,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见轻徭薄赋,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与薄税敛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内容。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说:“不违农时,毂不行食矣。[28]”他要求“薄税敛”,怒斥奢靡挥霍、XXX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群,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29]”孟子反驳杀鸡取卵似的剥削,是有利于当初社会生产力进展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庇护工商的思想。他认为工商是社会生产和交换不行缺少的经济部门。战国时林立的关卡和重税对工商业的进展是个大桎梏,针对这种现象,孟子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意思是说在市场上给商人提供贮存货物的地方,却不征收货物税;假如滞销,依法征购,不让它长期积压。对于各地设立的关卡,孟子要求只稽查而不征税,“关,讥而不征”[30],这种主见对工商业的进展是有利的。
第三,法律方面。孟子针对当初刑罚严苛的局面,提出省刑罚的主见。特殊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反驳株连,提出“罪人不孥”[31],这一主见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长进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其许多思想在今日仍然闪烁着光线,我们应当加以批评的继承。在详细处理中学教材上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时,要注重掌握各自的重点,讲清晰二者之间的区分与联系。孔子的仁应着重从伦理学方面来讲,他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与价值;而孟子的仁政主要是政治思想,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孟子的仁政继承与进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鲜亮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恒产”的长进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进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解释:
[1]九年义务教导三年制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老师教学用书》,人民教导出版社l992年版,第100页。
[2]九年义务教导三年制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民教导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3]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实验本)人民教导出版社l998年12月版,第40页。
[4][12][14][16]《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
[5]《乡XXX》。
[6][10][20]《学而》。
[7][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保安服务合同解读
- 长期信用借款保证书模版
- 教师与家长携手承诺发展
- 链家改进版房屋买卖协议
- 版供水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文明停车维护市容的使命
- 葡萄购销合同模板
- 景观石料购买协议
- 招标信息酒店建设项目
- 啤酒花购销合约
- UI设计·形考任务一
- 天津理工大学数据结构实验报告4
- 雷达原理与系统-雷达系统设计与实验
- 充电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
- 起诉状(淘宝虚假交易)
- 论文《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市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潜力评估表格
- 化工设计习题及答案
- 提高急性脑梗死的再灌注率PDCA
- 《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大闹天宫》-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