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分析研究_第1页
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分析研究_第2页
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分析研究_第3页
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分析研究_第4页
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分析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1.2理论概述 11.2.1什么是委托代理问题 11.2.2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21.2.3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1.3研究思路与框架 3第二章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 42.1我国国有企业天然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42.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与西方私有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同 4第三章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问题的案例分析 53.1案例背景介绍 63.2案例中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问题分析 8第四章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问题 84.1外部人控制问题与代理人的行政任命 84.2多重代理引起目标偏差和任务多元化、矛盾化 94.3串谋问题 94.4权力创租与抽租 9第五章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95.1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 105.2健全强有力的市场法制环境 105.2加大委托人的机会成本 105.3鼓励代理人对委托人的监督反馈 105.4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10第六章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分析研究学生姓名:王帅指导老师:田晓方内容摘要我国国有企业天然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由全体人民共同所有,所以其委托代理关系与西方私有企业相比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此外,西方国家对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代理人问题,而我国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代理人问题,还存在委托人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委托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监督机制第一章绪论1.1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多年,取得了很大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推行“两权分离、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权责关系,逐步开拓国有企业稳步发展的新局面。但在近些年的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了众多不良问题,如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少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私欲泛滥、寻租投机行为屡禁不止等等,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其中委托代理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西方对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代理人问题,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与西方私有制企业并不完全相同,不仅具有代理人问题,还具有委托人问题,而本文研究的重心在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人问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对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委托人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委托代理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委托人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不管是委托代理问题,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委托人问题都是无法根除的。但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国有企业存在的委托人问题,从而提出建议与对策,尽力减少企业的损失,提高企业的效率,增加企业的利润。1.2理论概述委托代理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减少所有者的经营风险。完善委托代理关系,有助于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代理问题,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1.2.1什么是委托代理问题从企业发展的历程看,尽管古典企业中孕育着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管理的胚胎,但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只是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中才成为普遍现象。伴随二战后企业制度由旧时的“企业主企业”演化为现代的“经理人员企业”,企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管理者与股东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企业管理本身的复杂性,经营决策趋于专业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由所有者直接经营,而由职业经理人员来经营,传统意义上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业主型企业,已被所有权和企业实际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企业所取代。所有权与实际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一个基本点。这样的“两权分离”可以看作是财富与能力之间的一种有机组合。股东是公司的真正所有者,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能力作为一种高级人力资本,取代了物质资本而成为更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所有者把企业财产的实际占用、使用处置权委托给“代理人”即经理阶层行使,本意是为了促使优秀管理者的人力资本和股东实物资本的最佳结合,以求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获取价值最大化。但所有者的产权目标既然要人格化地委托在“代理人”身上,就先天地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产生“问题”准备了条件。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在产权安排的契约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同,就有可能产生委托代理问题。所谓委托代理问题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均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并且两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陈通陈通﹒宏微观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2:1671.2.2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委托代理理论(thePrincipalagenttheory)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Aroow—Debreu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SahlmanWA.InsightsfromtheventurecapitalmodelofProjectgovernance[J]﹒BusinessEconomics,1994,29(3):35一48,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创始人包括Wilson(1969)、SpenceZeckhauser(1971)、Ross(1973)、Mirrless(1974、1976)、Holmstrom(1979、1982)、Grossman和Hart(1983)等。现代企业理论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分支:SahlmanWA.InsightsfromtheventurecapitalmodelofProjectgovernance[J]﹒BusinessEconomics,1994,29(3):35一48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Sappington,1991)。经过30余年的发展,委托代理理论由传统的双边委托代理理论(单一委托人、单一代理人、单一事务的委托代理),发展出多代理人理论(单一委托人、多个代理人、单一事务)、共同代理理论(多委托人、单一代理人、单一事务的委托代理)和多任务代理理论(单一委托人、单一代理人、多项事务的委托代理)。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理论之一,国内外研究较多。主要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委托代理关系及原因;委托代理的代理成本和激励问题。哈里斯、拉维夫、霍姆斯特姆、罗斯、哈特等人开拓了委托代理理论,构建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考察代理问题和委托问题。格罗斯曼和哈特构建完整的道德祸因模型;艾克洛夫构建逆向选择问题研究的分析范式;詹森和默克林创立了实证代理理论,考察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企业内部对管理者的激励问题。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张维迎(1994)研究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试图解释为什么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等;张维迎(1996)对代理理论的模型进行详细的介绍;张春霖(1995)探讨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并运用代理理论分析初始委托人的界定和代理人对风险的态度。阎伟(1999)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间的激励不相融,从而根除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刘以安等(2003)分析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温海珍等(2003)提出委托代理风险的防范可以从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来考虑;李绪红(2004)基于管家理论对委托代理关系中经营者的“代理人”角色和委托管家关系中经营者的“管家”角色进行对比。李燕萍,杨艳.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激励的博弈分析[J].管理学学报,20O4(ll):p324一3291.2.3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制度性原因和直接原因。制度性原因的根源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两权分离”。由于资产所有者和企业实际管理者不是同一个人,客观上存在着动机不对称、利益不一致、目标不一致。由此,必然衍生出委托代理问题。当然,尽管如此,现代企业制度终究要比“两权合一”的传统企业制度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导致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不完备契约。(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关系中的一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信息的状况。如果监督企业员工的生产效率是无成本的,那么企业所有者就能确保他们的经理和员工都能有效地工作。然而,由于员工的私人信息远比所有者多,所有者布恩那个洞察员工所做的一切,这种信息不对称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代理人直接控制并经营企业,具备生产技能与业务经营上的优势,必然产生逆向选择行为。同时由于委托人已经授权,不便也不可能过细干预,加之知识不对称,因而对经营状况和企业经营者努力程度的了解是有限的和肤浅的,无法准确判断经营者是否在尽心竭力地追求股东的利益,无法对代理人实施完全的监督。(2)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或条件。不确定性包括:由无法预见的偶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由可以预见的偶发时间带来的不确定性,尽管这种偶发事件可预见,但因其预见及应对的成本过高,使当事人不得不放弃对它的预见;在信息上具有非对称性的偶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3)不完备契约不完备契约是相对于完备契约而言的。一个完备契约是指能够准确描述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种状态下契约各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力的契约。相比之下,如果一个契约达不到上述要求,就是不完备契约。显然不完备契约是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完备契约的。这是因为:人的智能是有限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任何人不可能洞察和预见未来的一切;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困难;监督契约执行的高成本。1.3研究思路与框架本文首先通过对委托代理理论的文献综述,说明我国国有企业天然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并从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与西方私有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同之处出发,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委托人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策与建议。文章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文献综述等内容的介绍。第二章说明我国国有企业天然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并分析与西方私有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同之处。第三章通过案例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委托人问题展开分析。第四章根据案例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委托人问题进行总结。第五章提出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第六章是结束语,总结全文观点和主要内容。第二章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2.1我国国有企业天然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在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中,并不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只有在企业形态演变到公司制企业阶段,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关系才随之产生。这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但是,国有企业中天然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的存在总有一定的目的,无论是政治上或意识形态上为了坚持公有制,还是在经济管理上为了消除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总是属于全体人民所有。但是,全体人民不可能集体去管理企业,首先委托给政府。政府是一个公共法人,他需要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委托给具体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运营。因此,国有企业中天然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并且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并不完全是出于分工效果和规模效果,而是主要由国有企业的属性决定的。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委托者追求的是在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国有企业职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者既是具体的受托者(即代理人),又是一个经济人,不可避免地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货币收益、控制权收益等。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相一致。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之间同样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因此,国有企业中同样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并且由于国有企业有着复杂的属性,国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比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制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更为严重。2.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与西方私有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同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与西方国家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有较大的差异,表现为一种双重代理体系,即第一重体系是从初始委托人(全体公民)到政府的自下而上的多级授权链,亦即公有产权由全民授权国家来代理,成为国有产权,国有产权又由国家授权政府来代理,政府再委托有关部门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第二重体系是国家到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再到经营者(最终代理人)的自上而下的多级代理链。政府是这两大体系中的特殊角色,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初始委托人的代理人,又是最终代理人的委托人。通过比较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与西方私有制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具有以下不同点:(1)与私有制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相比,国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表现为是一种更为纯粹的委托代理。国有企业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全体人民作为一个集合是无法直接经营国有企业,只能实行委托经营。全体人民作为委托人,在监督代理人时,由于存在着监督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且,全体人民也无法直接去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管理状况,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经营等管理,是纯粹的外部人。因此,国有企业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表现出一种非常纯粹的委托代理关系。私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可分性,不仅可资源独享独占,而且可具体分配至每个拥有产权的所有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紧密相关。私有制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也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对企业的内部信息有较多的了解,不仅仅纯粹地作为企业的外部人,是积极的内部所有者。这种差异使得国有企业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为严重,增加了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成本。(2)国有企业中委托人目标多元化、复杂化。由于政府的目标函数不仅是多重的,而且有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深刻的冲突,如一方面要求经济增长、效率提高,一方面又追求高就业、社会安定等。委托人目标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对代理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政府官员作为委托人的行为人,其本身不是股东,并不能享受所有者的权益,在现实中往往干预而不是支持、配合代理人的行为人的工作,其行为存在着侵犯企业利益问题。私有制企业不同的是,委托行为人一般为所有权的拥有者,其目标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自己谨慎选出的企业代理人必定会密切关注、密切配合。(3)国有企业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地位不平等。作为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在私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中,委托人一般是在经理人市场上选择与代理人自由签约,双方之间纯粹是一种经济上的交易,具有平等的地位。国有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隐含的契约,所有者一般是靠行政方式选派经营者。党对国有企业拥有人事任免权。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地位不平等,代理人在一定程度上附属于委托人。(4)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层次比私有企业多。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中委托关系表现为间接性、多层性、复杂性且协调关系繁琐。全体人民作为最终所有者,不可能对众多的国有企业直接行使监督权,只有借助多层代理关系间接加以管理。这样导致信息的非对称性增大,委托人监督能力减弱,使得协调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不一致的代理费用较高。(5)国有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选择的非市场化。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完全是通过市场自由选择形成的,委托人出于追求委托收益,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经理市场上选择有能力经营本企业的经理人员,并根据经理人员的经营绩效决定对其进行奖惩。但在国有企业中,政府一般是通过行政方式任命经营者,选择经营者标准不完全是经济绩效,评价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也比较原始。另外,政府官员作为委托人的行为人既不具备私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又无自主支配资产转让的实际权力,因而在选择经理和约束经理行为时,难以借助市场化自由契约特征,或多或少倾向于行政手段。(6)国有产权代表缺乏风险责任能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企业虽然也实行法人治理制度,但大股东仍能通过董事会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尤其是风险决策。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因缺乏承担企业决策风险责任的物质基础,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因素,在缺乏企业风险责任联带机制的情况下,国有产权代理人的决策行为难以与个人股东一样理性化。第三章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问题的案例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与西方国家私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此,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既要借鉴西方私有企业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经验,又不能教条地照搬西方的做法,要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探索一种切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法。对于西方国有私有企业来讲,委托人一般是企业的所有者,所以委托人作为理性人,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故西方国家对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代理人问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效用。而由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政府作为企业经营者的直接委托人追求的目标并不一定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多元的、复杂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不仅有西方理论重点研究的代理人问题,还有自己独特的委托人问题。这里的委托人指的并不是国有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全体人民。这是因为选择全体人民作为委托人是抽象的,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国的现行作法是,国有企业委托人由国家这个非人格化的主体充当,而政府官员作为国家的代表实际行使着国有企业委托人的权力,任命、监督和约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下面我们就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委托人问题,通过案例进行分析。3.1案例背景介绍南昌市化工原料厂(以下简称南昌化原厂)系南昌市化工局所属国有企业。1984年,该厂主管部门通过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分别接触了西德、日本和美国的有关公司,经比较后,决定引进美国PPG公司的技术。这一技术引进基础上在江西被列为“七五”期间省内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建设过程中,南昌化原厂征购土地建设了向白炭黑生产线供应蒸汽、煤气、水、电等生产要素的配套设施。整个基础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为8930万元人民币,其中引进技术和设备使用国家外汇443万美元。此外,南昌化原厂还为白炭黑的生产向银行借贷流动资金2369万元人民币。所以,该基础上的总投资额实际超过1亿元。南昌化原厂于1986年引进白炭黑技术。1989年8月白炭黑生产线开始试生产,并很快达到了设计能力(年产1万吨)。1991年4月28日该基础上通过了化工部验收,5月正式投产。从1990年下半年起,在国内市场上,南昌白炭黑的声誉渐起,开始供不应求。从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角度看,南昌化原厂的白炭黑基础上是十分成功的。美国PPG公司是化工领域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转让技术使用权通常带有控制技术和市场的附加条款。PPG向南昌化原厂转让白炭黑技术使用权也是如此。除南昌化原厂在引进技术时须一次性支付的费用外,协议还要PPG要与该厂成立一家全部经销该厂白炭黑产品的合资公司。按照协议,1988年成立双方合资的“南吉化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股权各半,合资期为17年。该合资公司按白炭黑产品销售收入的12.5%向南昌化原厂收取销售费。本来,到此为止,南昌化原厂已完成了白炭黑技术引进的过程。可是,1990年正当该厂生产的白炭黑市场前景日益看好的时候,美国PPG公司提出了在白炭黑生产和销售上进行全面合资的意向,并得到了该厂及其主管上级的响应。从1991年初到1992年底,双方经过多次谈判,最后在1993年1月签署合资《合同》,成立了“南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取代原来的“南吉化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南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吉公司”)由美国PPG公司在香港注册的子公司“PPG丰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PPG一FT)控股60%,南昌化原厂仅持股40%。注册资本定为500万美元的等值人民币,约合2800万元。PPG一FT仅以300万美元现汇出资就轻易取得了控股权,PPG对南昌化原厂白炭黑生产核心车间的收购,而南昌化原厂转给南吉公司的却是国家花了上亿元人民币投资建成的正进入收益期的工业项目。(1)PPG蓄谋收购核心车间,故意排斥专用辅助设施,把经营风险留给南昌化原厂南昌化原厂的白炭黑生产体系由白炭黑车间、水玻璃车间、空压站、配变电所、造汽车间、铁路专用线以及机修、水电等配套设施组成。显然,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产系统。按常规,这些设施都应进入合资公司。然而,PPG方面坚持只让白炭黑生产线的核心部分(即白炭黑车间、水玻璃车间和空压站)进入南吉公司,而对其配套、附属设施则以安全性和环保标准未达到PPG的要求为由排斥在合资范围之外,由南吉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付费使用。南吉公司吸收的职工只有242人。PPG方面坚持这样做的用意是,既能达到控股目的,又能将其出资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从形式上看,南昌化原厂与南吉公司在配套、附属设施的使用上是一种外部化的买卖关系,一方提供各种生产服务,另一方按市价付费。但实际上,转入南吉公司的设施都是白炭黑生产线的主体部分,所有配套、附属设施在功能上是依附于它、为它服务的。这些配套、附属设施是一种专用资产,一旦失去了该生产线的主体部分,将变得毫无用处。合资合同对南昌化原厂用这些设施向南吉公司提供生产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作了严格规定,并指明该厂“应尽其最大努力使该等价格不高于同地区国营企业支付的水、蒸汽、电力、煤气和电信价格”,但对于PPG方面应就这些设施的未来命运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却未作任何规定。因此,PPG方面通过南吉公司实际上控制了这些设施,但这些资产的经营风险却全部留给了中方。(2)亿元国有资产只卖四千万,把全部包袱、债务留给南昌化原厂南昌化原厂转给南吉公司的白炭黑车间、水玻璃车间、空压站等设施,经江西省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和南昌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确认,资产净现价为6161.6万元人民币,但成交价格却只有4400万元。成交价与评估价相差1760多万元。产权交易难免讨价还价,成交价与评估价有差异本不足怪,问题是这宗交易中方当事人对本应坚持的权益有没有坚持,让步让得有无道理。首先,白炭黑生产线这项整体性资产只分割出主体部分出售,而买方事实上又能同时支配其配套、附属设施的使用。其次,对出售部分也未作为整体性资产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而是拆零分项评估重置成本,舍掉了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和开拓市场后正进入收益期的整体资产的升值。再次,成交价以多计折旧、少计利息支出、不计汇率损失和剔除土地使用权转让费等办法,又砍掉了评估价的28.6%。这样层层剥皮所造成的中方权益损失,远不是成交价比评估价低1760多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所能概括得了的。不难看出,这项合资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并不真正属于南昌化原厂,而属于南吉公司。而南吉公司是由PPG方面控制的。而南昌化原厂在让渡出白炭黑生产线的产权后,就意味着退出了白炭黑生产领域。留给南昌化原厂的是:只能依附于合资公司的配套、附属设计;1000多名无适销产品可生产的职工;6000多万元尚待偿还的建设白炭黑生产线的贷款本息,估计后续5年都未必能还清。(3)重大产权交易却无权责限定合同,目的只给中方“挖坑”依PPG方面的提议,南昌化原厂转给南吉公司的4400万元实物资产,在价值上分为两部分:其中与200万美元等值的1120万元人民币作为中方的出资;其中3280万元人民币的资产则是“出售和转让”,由南吉公司用银行贷款以人民币购买。但是,外方购买股权的资金迟迟不到位,中方当事人也从未提出签订产权交易合同的要求。而且,即使在成立南吉公司的合资《合同》中,对该项产权交易的支付方式、支付期限及其违约罚则和外方对其该承担的责任、应作的承诺也只字未提。南吉公司直到1994年秋季才偿付这笔资产价款。这项成交价3280万元的国有资产就在长达一年半之久的时间里处于未获支付且无担保而交出了所有权的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PPG在合资《合同》则明确规定,在南吉公司“获批准和注册登记营业执照当日或其后尽可能早的日期”,南昌化原厂须向南吉公司交出上述“设施和技术使用权的所有权”。同时详细规定了南昌化原厂对交出的设施须承担的责任和该作的保证,并开列了这些设施的明细清单作为合同附件。这份合资合同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如此不对称,看来外方是有意安排,中方当事人似乎也很难用一时疏忽来解释。(4)不同管理部门意见相背,但合资仍“成功”完成南昌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完全支持南昌化原厂与PPG方面合资。市政府、市化工局和市计委的官员参加了合资谈判。当南昌化原厂在合资谈判中面对外方强硬压价而向市政府请示对策时,市政府主管领导的答复是:“从南昌招商引资的大局考虑,可以退到帐面价”。当该合资基础上引起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质疑时,由市政府办公厅、市计委、市经贸委、市国资局、市化工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写出了与厂方报告基调相同的调查报告,对该合资项目予以全面肯定。在江西省内,省经委和省石化厅对南昌市的白炭黑合资基础上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用合资方式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管理是可以的,但应以平等互惠为前提。当省经委和省石化厅得知南昌化原厂正以中方资产权益的重大让步为代价谋求与PPG方面合资时,曾多方设法,试图阻止。这两个部门的反对引起了江西省政府有关领导人的重视。可是,此时合资合同早己签订,并已得到省外经贸厅批准,生米煮成了熟饭,终止合同就要冒与PPG方面打官司的风险。3.2案例中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问题分析(1)外部人控制严重。案例中合资企业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市政府等管理部门起到决定性作用,国资局本身只是市政府的一个部门,不能不听命于市政府的决策。国有企业的资产如何变更,过程操作无不体现政府的外部控制结果。南昌化原厂在白炭黑项目上投入巨额资金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白炭黑生产基地,在经历了建设期和市场开拓期的风险、刚步入基本无风险的最佳效益期时,却截取该基础上的核心车间去与外商搞合资,还向外商无原则让利,岂不是将快到手的利润拱手送人!外商仅以300万美元出资就掌握了控股权并分走60%的利润,只需两年即可收回投资,而化原厂依然一身债务。这哪里是利用外资,分明是被外资利用。(2)机会主义倾向突出。市政府国资主管官员在合资问题上求成之心更甚于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切。这也许是由于现时条件下一个城市的招商引资规模与当地官员的政绩考核关系更密切之故,而且可能还有依靠外资实力同外地竞争和缓解当地财政、经济困难的考虑。省市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对同一个合资基础上或企业出售的评价竟如此不同,结果还是完成了合资过程,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严重。(3)基于市政府主管官员树立政绩等因素的机会主义倾向,对于市级的国有企业委托人(上一级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和国有企业南昌化原厂代理人(即法定代表人)串谋,共同隐瞒真相,满足各自不同利益要求,进而导致无人维护国有资产,使国家利益严重受损。南昌白炭黑合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本质上是处于“经济人”理性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体制环境中起作用的必然后果。中方的各级代理人并没有处于资产委托人的有效监控之下,国有资产经营者、管理者的行为取向与其代理人的角色义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当前,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人都在致力于招商引资,但他们的动机和视角却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偏离增强企业活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殖这一基本方向。第四章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问题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人问题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对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并且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下面我们对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委托人问题进行总结。4.1外部人控制问题与代理人的行政任命“外部人控制”问题,是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特有的现象。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缺乏规范性,政府对企业自主权的干预仍保持较强大惯性,造成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中“外部人控制”的现象。以政府官员为主体的国资委代表国家实行管理者职能和股东职能,因而对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委托代理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官员试图通过控制企业领导而控制企业行为,结果迫使企业领导将企业的决策权向上转移。企业决策权向上转移的后果便是企业决策过程和经营过程的外部人控制。对比私人资产委托代理与国有资产委托代理会发现:前者完全是通过市场自由选择形成的;后者则难以借助市场力量,而是或多或少倾向于行政手段。其原因就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己经将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而却把在计划经济时代设计的那种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方式仍然沿用到市场经济之中。直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主要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在企业内的选拔、任命甚至直接从主管机关中委派而产生。地方与部门政府在选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人选上存在着明显的道德风险,即选取与委托人关系良好的人作为代理人而使自己获得关系租金。4.2多重代理引起目标偏差和任务多元化、矛盾化委托层次复杂是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的显著特点。由初始委托人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中间要经过国家政府、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等层次。各层次委托人是有着自身利益的独立主体,但缺乏剩余所取权,其利益与国有企业经营好坏并不直接挂钩,故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监督的积极性并不高,并且这些委托人自身还缺乏有效的选择机制及约束制衡机制。由于国有企业委托人委托代理层次太多,根据“变压器”理论,监督的积极性以级数的形式递减,因而初始委托人的意愿将不可能在“多重代理”中被代理人无偏差地执行,从而最终环节的经营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将不可避免。地方或部门政府、国资委给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任务是多元的,比如利润与就业、政府业绩、形象工程等。这里存在着两个冲突:一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如何把它们分配到最需要完成的任务中;二是市场不确定性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时间与精力的配置,自然会提出一种不同于委托人的要求,两者之间的摩擦是必然的。4.3串谋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中产权制度安排非常注意防范委托代理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的危害。西方国家具体的做法是建立专门的监督人去监督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其他人员。但监督人和被监督人仍有可能达成一种“串谋”默契。在我国复杂的多级委托代理结构中,国资委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均不具备剩余所取权,并且国资委还以监督人的角色存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在机会主义的影响下就有可能产生国资委官员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串谋。可能出现两种状况:二者享受现有利益,无人维护和提高国有资产利益;联合侵蚀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4.4权力创租与抽租“权力创租”是指政客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提高企业或代理人的利益,人为创造租金,诱使企业或代理人向其“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金的条件;“抽租”是指政客故意提出某项会使企业或代理人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迫使企业或代理人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与政府官员分享,这种权力创租和抽租在我国非常普遍地存在着。在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存在行政性委托和外部人控制,寻租活动的蔓延,产生不公平竞争,浪费大量人、财、物,造成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下降,使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更加复杂。对于国资委来讲,它既不具备所有者的最终剩余索取权,也没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拥有收益,这将必然造成其缺少内在的动力,当合法的收入得不到满足时,国资委官员会通过寻租的方式提高隐性收入。第五章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委托人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针对以上目前存在的委托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减少企业的资产损失,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效率。下面针对以上存在的委托人问题提出几点建议:5.1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在市场发生作用的条件下,责任必须与利益相联系,收益必须与风险相对称。对委托人——政府官员实行优胜劣汰,则国有产权委托人的效率问题就不会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有效发展的一个负荷。缺乏竞争的压力使作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政府及其官员缺乏创新和进步的动机,这也是政府机构缺乏活力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竟争激励是鼓励委托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驱动力,也是对人才资源实现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一种机制。5.2健全强有力的市场法制环境法治社会的主要原则在于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用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同时限制政府的权力。大力推进行政法制建设,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环境,同时,以法制化的规则和程序制约权力的运行,使掌握权力的国资委只能在法律限定的范围、程序、程度上行使职权。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以强有力的法制环境作为后盾,因此,要健全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而不以政府部门的政策规定为转移,使法律比政府政策更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要细化制度规则,使执行法律制度的官员无法自由变通,从而最大程度地规避特权意志和面子人情关系对官员行为的影响。立法的主导就是要排除凭借行政手段的贯彻方式,执法的前提就是从制度上给予司法部门独立、公正的执法条件,建立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制环境,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减少或避免国企委托人的机会主义,公正裁决法制问题,完成对国有资产运营的有效保障。5.2加大委托人的机会成本提高国有企业委托人的薪水已经证明对约束委托人道德风险效果甚微,所以通过提高道德风险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和处罚率,提高国资委官员道德风险行为的预期成本,弱化官员从事道德风险活动的动机,来防止其与被监督人串谋勾结。可以从仕途机会成本、经济机会成本相结合,综合运用设置高的成本障碍,防止机会主义道德风险。5.3鼓励代理人对委托人的监督反馈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最为密切的两个主体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构人员的具体行为将全方位的体现在代理人的面前。对于委托人的监督约束,国企代理人具有更为有利的依据和建议,通过委托代理双向的激励约束合作关系,将有力的推进国有资产的运营,鼓励代理人向人大等权力机构反映情况。5.4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舆论作为具有价值评判色彩的群体意见,一经产生便具有监督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被人们加以利用,促使某些社会事务及人的行为、观念的价值评判沿着特定轨道运行。不断地强化其监督作用,这是舆论本身在其形成、发展中所固有的功能。因此舆论监督是人们利用舆论本身固有的监督功能加以大众媒介为手段的一种监督方式。对官员特别是对手中握有实权的领导干部实施尽可能全面的监督,使他们能时刻处于组织监督和公众监督的视野中,减少因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机会,因而要最大程度地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要强化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如建立对国资委官员败德行为的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新闻媒体对官员败德行为的迅速揭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反映、揭露问题和监督政府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涉及面广、影响力大、透明度高的特点,体现社会监督的广泛性、公开性、民主性、效率性。“三鹿奶粉事件”就是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的一个典范。第六章结束语本文分为六部分。首先通过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文献综述等方面的介绍。其次说明了我国国有企业天然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并分析与西方私有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