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文档“动化动化”教学让课堂如此精彩_第1页
研修文档“动化动化”教学让课堂如此精彩_第2页
研修文档“动化动化”教学让课堂如此精彩_第3页
研修文档“动化动化”教学让课堂如此精彩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化动化”教学,让课堂如此精彩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人们意识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然而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与生俱来”,更不会凭空而至;我们也知道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当它到来的时候却往往稍纵即逝——所以,作为一个对教学孜孜以求的老师来说,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动化”教学课堂,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的瞬间,让课堂绽放精彩。一、抓住契机——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如,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师生在围绕着教材展开的真情对话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样,师生间的互动对话的过程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这个葬礼是特殊的?学生发言:(1)不是为死去的人,是为干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很特殊;(2)不是把瀑布葬掉,而是纪念这个曾经美丽壮观的瀑布;(3)这个葬礼由总统亲自主持,很特殊;(4)来参加这个葬礼的人很特殊,都是一些环保专家、科学家等知名人士。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一给予肯定。这时,又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这个悲剧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他还想说下去,可是又一时语塞,说不清楚。我刚想请他坐下,略一沉吟,就像商人看到了绝妙的商机。我慷慨激昂地说:“瀑布曾经为人类生活带来无限美好,人类不珍惜,且沦为残害瀑布的刽子手:今天我们——瀑布的谋杀者为瀑布举行葬礼!这不正是这个葬礼的特殊意义所在吗?我们觉醒,我们忏悔,我们要以此形式唤醒人类。”反思: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碰撞,有奇思妙想,就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创设足够的创造空间。即使如教师所愿,学生在课堂上有灵感出现,有智慧的火花迸发,要把它转化为可生成的资源,也需要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而且无法复制。二、认真倾听——做有效生成的提升者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比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支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反思: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三、二度开发——做生成教学的拓展者在注重生成的课堂里,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一些灵性的画面定格,而应进一步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使其更加美丽动人。《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需要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课文可分为三部分:谜—揭谜—启示。在学到“启示”部分时,我故意抛出一个问题:老师认为,既然课文讲的是谜,现在谜底已经揭开了,文章可以结束了,再写也啰嗦了,我们把4、5、6小节删掉好吗?学生反应热烈,有学生说:“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4、5、6小节写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删掉。”有学生说:“课文写谜揭谜,揭谜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也认为不能少。”课上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了,但我想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认识上,还没有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继续展开教学:“同学们,课文中‘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对每个人都有借鉴意义。你们也可以将自己经历的事情加以概括提炼成一句格言。”有学生举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来说明只要认真学,方法正确,不怕挫折就能成功;有学生举自己参加学校演讲比赛获奖的经历来说明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等等。课后,他们还各写了一篇小作文。本课学习本可以“启示”作结,但教师在学生对教材充分盘活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开发,进一步把学习引向纵深。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展现自我,超越自我。四、欣赏学生——做生成信息的赞赏者四、欣赏学生——做生成信息的赞赏者这是一节作文改写课,要求把一首《我给奶奶送阳光》的小诗改写成记叙文。我试图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增加必要的故事情节,挖掘有限的文字材料,使文章更加饱满生动,比如:读了“阳光洒满天地间”,应该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景象。再如小孙女是怎样“包阳光”的,奶奶听小孙女说“我给您送阳光来了”会怎样,特别是小孙女为奶奶捶背等情节,都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看着学生们艰难地交流着,我在一旁不禁替他们着急,不时提示他们,但收效甚微。突然,一位平时特别爱表演的女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可以表演吗?”表演作文?我愣了一下,随即一想,这个建议还真不错呢,让学生们借助表演,充实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何乐而不为之呢?一听表演,同学们来了兴趣,于是小小组很快进入了合作学习状态,每个同学都投入到了愉快的表演中,他们一边演一边揣摩书本上给予的语言文字,一边演一边修改讨论,好不热闹!一小组上台表演,下面的同学看得别提多认真了,表演一结束,马上小手林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评价。这个说:“小孙女发现阳光不见了应该很失望才对。”那个说:“金色的阳光洒满天地间,我想景色一定很美。小女孩看到了碧绿的小草,看到了翠绿的山峦,看到了清清的小河,享受着这美好的景象,应该很快乐的。”“还有,当微风吹过小河上泛起层层涟漪,就像亲爱的奶奶脸上的皱纹,小女孩不禁想起奶奶卧病在床,无法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于是就想把阳光兜回家,和奶奶一起分享。我觉的这里小女孩可以自言自语。”“奶奶说话时应该既是有气无力的,因为她生病了,但是又是很慈祥的,而且还很欣慰,因为奶奶看到活泼的小孙女,病就没那么痛苦了。”“我建议演奶奶的同学应该摸摸孙女的头,这样更显得奶奶的慈爱”……我惊讶了,学生们说得多精彩,体会得多深刻啊!反思: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当你在课堂上正为某个重点、难点焦头烂额时,学生自发的吹来“东风”,教师如果能够巧借“东风”,欣赏学生,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堂课正是由于老师没有拒绝学生送来的“及时雨”,才使得课堂上的思维的火花竞相喷射。我们看到,课堂上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需要大家补充增加的地方,学生通过同伴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情不自禁的语言表达,自然而然的体会出来了!这都是源于对生成信息的赞赏啊!五、适时调整——做生成资源的重组者五、适时调整——做生成资源的重组者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事实上,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促进高质量的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三借芭蕉扇》这课,课堂伊始,我先激趣:同学们,花果山水帘洞有个美猴王,身怀七十二般变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孙悟空)请大家读读课文,然后说说孙悟空有哪些特点?生1:我觉得孙悟空是个武艺高强。生2、孙悟空很聪明,他智慧过人。生3:孙悟空英勇善战。生4:孙悟空粗心大意。生5:孙悟空不怕困难。生6:孙悟空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生7:孙悟空爱搞恶作剧。生8:孙悟空目中无人。生9:孙悟空敢于斗争,有正义感。生10:孙悟空自高自大,不谦虚。……从学生的发言中,我选择了:疾恶如仇、英勇善战、敢于斗争、这三方面在黑板上板书,准备引导学生体会孙悟空的形象。于是学生交流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小结道:“孙悟空疾恶如仇、英勇善战、敢于斗争,真是个了不起的美猴王,让我们一起来认真研究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这些特点的。”一句话,就进入了课前设计好的教路。我自认为孩子们应该对我的设计很感兴趣,而且他们应该是争先恐后地表达才对。可是我努力调动了几次情绪,学生们似乎还是心不在焉……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学生初读课文后对孙悟空的感悟和认识是学生独特的、真实的感受,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学生基础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那么他们的感悟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我认识到起初教学设计的两点不足:首先我没有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一开始就打消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热情,所以,其后出现启而不发的局面是必然的!其次我面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资源,仅仅是“以不变应万变”强行将学生的思路拉上教师的教路,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和开发。于是经过深思熟虑,我将开头的部分重新设计如下:师:同学们只读了一遍,就对孙悟空这么了解,真不简单。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对孙悟空的评价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么就请同学们帮老师把孙悟空的优点和缺点写在黑板上。(学生把自己对孙悟空的看法分类写在黑板上)师:那么你们觉得孙悟空到底是好是坏呢?(有同学说好,有同学说坏)好,那我们就分成两小组进行辩论,好吗?但是,辩论前,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从书上找出强有力的证据。(如果出现一边倒的现象,那么教师出任其中一方。师生尽情交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所以作为一个有“动态生成”意识的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这堂课重新设计后,让教师跟着学生的学情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资源,重组教学。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本身,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