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_第1页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_第2页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_第3页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_第4页
社会心理学(2-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第五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社会认知及印象形成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人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推理的复杂过程,这一兴起的领域被称为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它探讨人们如何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这一复杂的过程。(二)印象的形成

人们往往在极其有限的情况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1.好恶评价(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2.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1)平均法则(2)叠加法则(信息叠加而形成总的印象)(3)加权平均法则(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3.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

(2)近因效应(据最后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一般而言,在熟悉的人之间往往近因效应起作用;陌生人之间往往首因效应起作用。(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3.自我知觉的内容

态度:内省;情绪:生理唤起水平、认知判断(三)社会知觉的偏差1.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2.宽大效应(积极性偏差)3.证实偏差(1)认知证实偏差既有观念或期望影响其社会知觉和行为,如刻板印象(2)行为证实偏差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4.后视偏差

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情况更为精确,大多表现为事后诸葛亮5.虚假一致偏差(罗斯:1977的经典实验)6.自我中心偏差

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三、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一)社会推理的步骤1.搜集、选择信息2.整合信息、形成判断(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2.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3.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典型信息或模式)

四、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识

(一)对印象管理的理解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可使人们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到满意.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提出“戏剧论”,又称为印象管理.他认为社会交往就是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种角色,演出一定的节目.当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他总是企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及交往的性质。面子功夫即印象管理的策略.亚力山大等:20世纪70年代提出情境同一性理论也认为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根本方面.(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1)卡内基《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人们》提出了6条方法(2)琼斯(1964)提出4条讨好策略

3.恰当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动、倾诉自己的思想.

(三)印象管理的识别

作为社会认知的客体(对象),人们要进行印象管理,以求控制别人的知觉和认知,使自己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而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们又要尽量识别他人的印象管理,剔除他人装饰出的东西,了解他人的真实态度、情感和人格。只有这样,人们方能辨别真伪,以控制、影响其交往活动.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作判断.(二)归因理论

1.成败归因模型(维纳,1979)(1)内一外因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外因: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等(2)稳定一不稳定稳定:能力、规则等不稳定:努力、运气等(3)可控制性(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维纳对原因三种维度的区分,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归因结果对人的期望、情绪、动机、自信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三纬度六因素归因模式

纬度因素

稳定性

内外在性

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是是是努力是是是任务难度是是是运气是是是身心状态是是是其他是是是2.三维理论(凯利,1967)

主要观点:(1)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三种: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及行动产生的环境.(2)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A.一致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一致。若是,一致性就高.B.一贯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在其他时间、地点是否也发生。若是,一贯性就高.C.特异性信息: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若是,特异性就低.马丽为什么发笑([美]麦克阿瑟)

条件一致性一贯性特异性归因1低:别人很少发笑高:她总是对他发笑低:她总对小丑们发笑人:玛丽(86%)2高:每个人都发笑高:她总是对他发笑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过笑刺激物:小丑(61%)3低:别人很少发笑低:她以前几乎没对他发过笑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过笑情境/环境(72%)

3.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希尔顿1986)

该模型认为,一个行为或事件的可能原因有很多,要从中找出真正的原因常需已有知识的帮助.在与行为、事件发生有关的所有条件中,如果某一条件比较突出、比较异常,那归因者就会把行为事件的发生归于它.而那些经常保持不变的条件不会被作为事件的原因,即使它们对事件的产生也是必要的.如小张期末考试不及格,其他人都及格了,那小张就突出了,他自身就是不及格的原因了.至于哪些条件被看做是异常的,则根据归因者已有的知识、注意的焦点、对照标准的选择等主观因素来决定.反常条件关注模型的优点:利用一种信息做一种归因.

4.顺序阶段模型(吉尔伯特等,1988)

归因过程的三个阶段:

(1)行为的分类:这一阶段是自动进行的.(2)自动的特质归因:即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动地把此行为与相应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如看到一个人随地吐痰,就认为此人没修养.(3)校正:即利用当时的情境因素来调整最初的特质归因.如看到周围没有垃圾箱,就可能认为这个人随地吐痰是因公共设施不完备造成的.需要意识的参与,需要较多的时间与努力.(三)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又叫对应偏差,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的差异可能是由下列两种原因造成的:(1)行动者较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知道自己之所以做出某一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