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总结_第1页
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总结_第2页
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总结_第3页
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总结_第4页
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总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总结

本次试卷共分5个大题,总分值50分。

一、试卷总体印象

本次初一生物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局部题目比拟敏捷,突出考查了学生的思维的力量,内容丰富,难易适中。多数题与生活严密相连,可以很好的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本次试卷的亮点之一。

二、得失分状况和缘由进展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共24题,24分。此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根底学问的把握状况,此题题型较活注意根底,初一的学生大局部还没有摆脱小学学习学问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详细问题如下:1、个别学生对学问的把握不坚固2、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力量较差3、不会将学到的学问应用到实际4、不会对问题进展分析。其次大题,推断题,此题全是课本上的根底学问,此题总分值同学较多。学生对这一类型题比拟喜爱。第三大题,填空题,共6题,8分。也是考察根底学问以及其运用力量,有个别敏捷题,因此学生在次题失分较多,特殊是第2小题的失分同学较多。第四大题,连线题共5分。考察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学生做到不是很好。第五大题,共2题,5分,是识图,分析题,考察了学生的识图力量和分析力量,学生做的不是很抱负。

三、实行措施

从学生试卷可看出,初中生物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仔细讨论与反思

1、要连续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

2、狠抓根底学问的落实,把书本学问与日常的生产、生活严密联系,教师认为学生会的学生不肯定会,要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学问常识化,寓教于乐,把初中生物课上成学生最喜爱的课。

3、用一个简洁的探究试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搞清晰每一个步骤,体验探究过程,至少遇到同类问题可以借鉴。

4、深入了解学生,关怀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方可按需而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任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的成绩和实践力量肯定回与日俱增!

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总结2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熟悉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养分2、生物能进展呼吸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6、生长发育7、能生殖8、遗传变异

二、观看法P2

其次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展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生物的分类

根据形态构造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根据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根据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其次章生物圈是全部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行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外表: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供应了根本条件:养分物质、阳光、空气和水,相宜的.温度和肯定的生存空间。

其次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xx考点)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试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把握)

三、探究的过程:1、发觉问题、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规划4、实施规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沟通

四、对比试验P15

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依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0xx考点)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整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整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进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局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非生物局部: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物质养分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生态系统具有肯定的自动调整力量

在一般状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整力量有肯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