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2011-2015)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蚌埠市食品行业协会蚌埠学院编制二○○九年十二月目录前言3第一章规划期限、范围与依据6一规划期限和范围6二规划的主要内容6三规划依据7第二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8一蚌埠轻工(食品)行业现状综述8二“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10三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环境13第三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19一指导思想19二发展原则21三发展目标22四发展方向22五发展重点29第四章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及治理54第五章实现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56第六章附录60一蚌埠市轻工行业发展趋势统计分析图表60二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产业链参考目录71三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重点推进项目(第一批)81前言2009年8月、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上海、江苏考察经济工作时指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在经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个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潮流正在世界涌动。中国经济也处在调整结构的关键时刻。作为传统产业的轻工业,在面对未来五年的战略发展抉择之际,依靠科技和智力因素实现产业升级,延伸轻工产业链,构建区域轻工产业配套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轻工业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和惠农作用显著。2008年,我国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62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家电、皮革、塑料、食品、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1.7%,产品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全行业吸纳就业3500万人。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加工,使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制浆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等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和关键设备,具备了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成为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蚌埠市位于淮河中游,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结合部,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蚌埠总面积5917平方公里,现辖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四区和怀远、固镇、五河三县。蚌埠市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交通便利、科教资源丰富,是皖北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工业涉及机械、纺织、轻工、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34个行业、400多个门类,已形成以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和以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其中,轻工产业是蚌埠市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蚌埠市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产业覆盖了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烟草、酿酒、烘焙、炒货、豆制品加工、工艺美术品制造(玉器、珍珠)、塑料制品、玻璃制品、轻工食品专用设备制造等多个行业。主要有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润啤酒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安徽皖酒集团、成果石榴酒酿造有限公司、安徽中烟工业公司蚌埠卷烟厂、蚌埠卷烟材料厂、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蚌埠宏业肉类联合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安徽蒂王集团鸿盛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鑫泰粮油有限公司、安徽雁湖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天麒面粉有限公司、易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鑫民玻璃有限公司、金黄山凹版印刷有限公司、安徽中亿纸业有限公司、安徽大群包装有限公司、蚌埠市华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豪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天一包装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鸿雁塑业有限公司、金叶丙纤丝束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2008年实现总产值236.65亿元。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并做出了《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轻工(食品)产业列入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积极探索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提升支柱产业创新水平,构筑经济增长极,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综合效益,为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环境的优化、产业发展的加速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蚌埠在振兴安徽省轻工业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按照蚌埠市委、市政府“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振兴经济”的目标和要求,切实做好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蚌埠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蚌埠市人民政府批准,由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蚌埠市食品协会负责,并委托蚌埠学院承担《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任务。2009年8月,蚌埠学院成立了《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2009年8月至11月期间,在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蚌埠市食品协会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项目组》按照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及行业内企业现状调研轻工(食品)行业内企业补充调研轻工(食品)行业内重点企业调研的程序,先后三次在蚌埠市三县六区进行实地调研,对全市轻工(食品)行业内企业及资源进行了走访和摸底,比较清晰地认识了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发展的优势及其存在问题,为编制规划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项目组》得到了市发改委、统计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科技局、环保局、工商局、市三县六区经贸委(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不仅为《项目组》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重要文件、报告和各类出版物,而且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是蚌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蚌埠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充分发挥轻工(食品)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方面的作用,为蚌埠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加工制造、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做好配套保障工作以及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在蚌埠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遵循区域轻工(食品)行业发展规律,根据轻工(食品)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参照《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轻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09-2011年)》、《安徽省轻工业振兴规划》(2009-2011年)等原则和要求,在对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进行战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设计了《规划》的框架,确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以及发展重点的具体内容。经过与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蚌埠市食品协会等部门的反复沟通和讨论,并于2009年11月20日通过专门会议向市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详细汇报。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最终形成了《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期指导蚌埠市进一步提升轻工(食品)行业竞争力、打造优势与特色轻工(食品)产业。《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写组第一章规划期限、范围与依据一规划期限和范围《规划》期限:2011-2015年。《规划》编制范围:对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总体发展进行了规划,涉及行业为:粮油加工行业、肉制品加工行业、乳制品加工行业、烟草行业、酿酒行业、豆制品行业、烘焙行业、炒货行业、纯水行业、塑料制品行业、制浆造纸行业、日用化学制品行业、包装印刷行业、皮革及制品行业、家具及办公用品行业、工艺美术品制造行业(玉器、珍珠)、玻璃制品行业、轻工(食品)专用设备制造行业。《规划》编制涵盖蚌埠市行政辖区,包括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二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由总规划和十八个行业专项规划两大部分组成。总规划共分五章。总规划首先介绍了我国轻工业发展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并就轻工(食品)行业在蚌埠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蚌埠轻工(食品)优势行业进行了研究;第二章提出了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第三章对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发展重点工作、产业布局及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做了具体规划;第四章对规划实施环境影响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案;第五章提出实现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专项规划共分十八个行业,分别是粮油加工行业、肉制品加工行业、乳制品加工行业、炒货行业、烟草行业、酿酒行业、豆制品行业、烘焙行业、纯水行业、塑料制品行业、制浆造纸行业、日用化学制品行业、包装印刷行业、皮革及制品行业、家具及办公用品行业、工艺美术品制造行业(玉器、珍珠)、玻璃制品行业、轻工(食品)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等具有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轻工(食品)产业。三规划依据《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1、《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国务院《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3、《安徽省轻工业振兴规划》(2009-2011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5、国务院《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7、《安徽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试行)》8、《蚌埠生态市建设规划》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10、《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11、国务院《轻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09-2011年)》1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13、《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14、《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17、《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18、《安徽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19、《安徽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20、《安徽省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21、《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22、《2009年蚌埠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第二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蚌埠轻工(食品)行业现状综述轻工(食品)产业是蚌埠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酿酒、烟草、炒货、烘焙、玻璃制品、塑料加工、纸及纸制品、包装印刷业、工艺美术品、家具制造等十多个大行业的工业体系。2008年,蚌埠市规模以上轻工(食品)企业206家,比上一年增长17.7%,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46.5%(同期全国比例为29.3%);实现工业总产值236.6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5.1%,占工业总产值的56.9%(同期全国比例为18.9%)。蚌埠轻工(食品)产业产品不仅为本市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用品,而且很多产品还远销到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蚌埠轻工(食品)行业中的农副产品加工、酿酒、烟草、炒货、轻工(食品)专用设备制造等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蚌埠卷烟厂的“黄山”商标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皖”牌白酒、“雁湖”面粉等六个产品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皖国春秋”“高姿牛”等涉及到粮食加工、卷烟、酿酒、塑料制品等多个行业的25个商标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安徽省白老五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白老五”牌西瓜籽等14个农产品获得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安徽省汉白玉米业有限公司等27企业生产的47种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粮油加工行业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48家,总产值38亿元,产值过亿的企业12家,形成了16万吨大米、28万吨小麦粉和5.6万吨食用油的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安徽丰原油脂有限公司、中纺粮油蚌埠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天麒面粉有限公司、五河县易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五河县双丰面粉有限公司等。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粮食加工正在逐步向深加工、宽领域发展。肉制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0家,总产值8.2亿,产值过亿企业2家。主要企业有:宏业肉类联合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引进“吃的健康”重大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00亿。乳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家,总产值0.22亿,两家规模以上企业是和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福淋乳业有限公司。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9家,总产值12亿元,形成了23300千升白酒、222000千升啤酒和7700千升卷烟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3家,行业总产值达49亿元。三家规模以上企业是:安徽中烟工业公司蚌埠卷烟厂、蚌埠卷烟材料厂、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包装印刷业规模以上企业14家,总产值9.3亿,主要企业有:蚌埠市金黄山凹版印刷有限公司、安徽中亿纸业有限公司、大群包装有限公司等。玻璃制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2家,行业总产值4.6亿元,形成了7.5万吨的日用玻璃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蚌埠市新黄山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蚌埠市鑫民玻璃有限公司、翔宇玻璃制造有限公司等。塑料制品业规模以上企业12家,总产值3.6亿,形成了1.3万吨的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豪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天一包装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鸿雁塑业有限公司、金叶丙纤丝束有限公司等。轻工专用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6家,总产值1.25亿,主要企业有:蚌埠轻化药机有限责任公司,富朗特纺织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和安徽大康机械有限公司等。工艺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家,总产值0.45亿,两家规模以上企业是蚌埠市正东玉器有限责任公司和蚌埠市森泽木制品工艺厂。家具和办公用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8家,总产值3.43亿,主要企业有:蚌埠市贝斯特办公用品有限公司、金马板材集团、德翔人造板有限公司等。此外,还分布着豆制品加工行业、纯水行业、烘焙行业、炒货行业、造纸行业、日用化学制品行业、皮革及制品行业,企业数量较多,规模普遍不大。二“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寻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更为迫切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影响。一是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短期难现高增长。二是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抢占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三是全球产业结构将快速重组,产业融合加速推进。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地位相对上升,全球经济政治向多极化发展。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促进发展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决定,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新形势下,协调内需与外需,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镇化和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三、“十二五”时期将是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期(一)从经济周期看,安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较大金融危机对安徽省的影响虽较全国略有滞后,但此轮周期已于2008年二季度见顶,四季度见底,因此“十二五”与全国同步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可能性较大。(二)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导向有利于安徽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提升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将着力平衡国内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差距、挖掘广大的中西部和农村市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区域方面,将进一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区域间资源整合,增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多极化的地区增长格局。产业方面,整合壮大战略性产业和资源性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抑制产能过剩,进一步推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实施,有利于安徽省在政策、资金、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获得国家更多支持。(三)安徽到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2009年,安徽省GDP将跨上万亿元台阶,2011年人均GDP将突破3000美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是我省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跨越、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由40%向50%加速时期。这一时期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将带来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阶段。二是安徽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条件日趋成熟。产业基础与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趋强;投资建设项目集中回报;发展的动力支撑增强。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活力趋强,有利于激发安徽经济发展活力。四、安徽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及面临的新挑战(一)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产业结构看,最突出的是工业化水平低。不仅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弱,也制约了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进程,弱化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需求动力。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资源性产业比重偏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比重低。从需求结构看,外需带动力弱、消费贡献少、投资效率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从区域结构看,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皖北地区发展滞后。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薄弱,缺乏竞争优势。(二)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大资源消耗过多、环境代价过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二是发展环境成本高;三是劳动生产率低;四是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低。(三)区域竞争和资源争夺更加激烈为争取发展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抓结构调整,抓转型升级,积极调整生产力战略布局,打造发展新平台,培育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区域竞争加剧,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四)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十二五”时期安徽省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优先发展,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三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环境一、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分析(一)轻工(食品)原料等生产要素供给优势蚌埠市位于淮北平原地区,处于黄淮海产粮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所属三县都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粮、油、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2008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产量253.4万吨,占全省总量的8%;棉花产量3.2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8.8%;8.6油料产量28.8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2.6%;肉类总产量24.7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7.3%;水产品产量9.1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1%。蚌埠市周边地区的轻工(食品)原料资源也较为丰富,淮北平原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其中甘薯、大豆、烤烟、高梁等播种面积占全省70%以上,小麦、玉米、芝麻等播种面积占全省60%以上,全区现有林地116万亩,两淮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临近的凤阳县是玻璃制品的主要原料石英砂的原料基地,这些临近的资源为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便捷充分的原料和能源获取保障。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的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充足。蚌埠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数量和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居全国先进行列,技术资源密集度高。此外蚌埠市及其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二)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产业基础较好。蚌埠市是安徽省著名的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较好。轻工(食品)产业是蚌埠市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蚌埠市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产业覆盖了粮食加工、肉制品加工、包装印刷、酿酒、玻璃制品制造、卷烟制造、塑料制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形成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有利的带动了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三)交通区位优势蚌埠市是我国南北交通的核心枢纽之一,具有突出的交通优势。由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四种运输方式组成了综合性的对外交通网络,是东部沿海省市经济向中部、西部地区发展的过渡地带和交通要道。交通区位优势对于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发展的意义主要有:一是距离轻工(食品)产品需求巨大的苏浙沪等区域市场交通便捷,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二是蚌埠市作为淮海经济区南端重要的工业城市,处在全国经济总体战略转移中间地带,是长三角城市群延伸地带的中心城市,承接东部地区轻工(食品)产业转移具备有利的条件。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和通车,将把蚌埠推进京沪高速产业带,为蚌埠市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政策优势除了蚌埠市制定的投资工业项目的各项扶植政策以外,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还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优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的文件规定,蚌埠市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怀远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在增值税抵扣范围优惠政策中,轻工(食品)产业中的多个行业在优惠范围之列,具体行业有: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皮革、皮毛、羽毛(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二、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发展劣势分析(一)部分相对优势有下降趋势轻工(食品)产业不仅是蚌埠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周边许多省市的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就原材料、劳动力而言,蚌埠市在黄淮海地区和皖北地区不具有绝对优势,甚至不具备较强的相对优势。就交通优势而言,近年来也有下降的趋势,在安徽省内,经过近年来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以省会城市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在安徽省外,南京和徐州两个大型交通枢纽的存在,使蚌埠市南北方向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范围受到挤压。内外部区域环境条件的变化,蚌埠市能够影响的范围,物质流和信息流所及的腹地范围正在缩小,使得蚌埠市在整体区域中的比较优势在下降。另外,腹地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消费能力不强,这对于对腹地经济依赖较大的轻工(食品)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二)产业发展水平低,能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少目前,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企业数量增长较快,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但从轻工(食品)产业的总体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来看,其产业规模、产品类别、企业实力、创新资源与产业集聚优势尚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产值过亿的企业数量较少,缺乏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三)产业发展体系不完善,相互关联度低产业集群一般有两种形态:一是水平型产业群,即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以及与之关联度较高的其他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二是垂直型产业群,即相互独立的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着上下游关系而形成的集合。蚌埠市的轻工(食品)产业除了粮食加工业和玻璃制品业初步形成了水平型产业群以外,其他的行业产业集聚度都较低;垂直型产业群发展滞后,产业间的关联度较低,产业链条短而单一。(四)发展资金短缺,研发投入不足轻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投资较大,见效缓慢,对流动资金需求量大,且承担很大的市场风险。蚌埠市多数轻工(食品)企业存在发展资金和周转资金短缺的困难,受抵押担保、减贷慎贷、信用评价等因素影响,当地金融部门难以解决贷款问题,这使得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融资渠道亟待拓展。由于受资金约束等条件的影响,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目前,蚌埠市众多轻工(食品)企业中,只有一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只占蚌埠市现有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数量的5%。除极少数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设立有技术科研机构,拥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先进的技术之外,绝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科研人员缺乏,规模以上企业07年投入的研发费只有3100万元,仅占总产值的的0.15%。三、蚌埠市(食品)轻工产业发展机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轻工(食品)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机遇2000-2008年是中国轻工业快速增长的年代,九年期间轻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幅达19.62%,2003年至2008年增速超过20%。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既为轻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对轻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持续的提高将为轻工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蚌埠市及其周边地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蚌埠市以及整个皖北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将更加协调,农村购买力将持续提高,为蚌埠的轻工(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更强的购买力腹地,市场将更加活跃。(二)国家和安徽省两级“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和实施,将为轻工(食品)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09年,国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安徽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相继出台,《安徽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调整和振兴重点产业,包括:建设国内一流区域性烟酒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区域性塑料加工产业基地;打造国际一流家电研发、制造中心;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包括:工艺美术及旅游产品业、皮革制品业、造纸业、印刷业、家具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玻璃、陶瓷制品业及照明和日化产业。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蚌埠市的轻工(食品)产业的主要行业基本上都包括在了规划振兴的重点产业之中,随着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也将直接或间接受益,将会加大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调整、升级的步伐。(三)国家和安徽省各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积极推进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特别是安徽省正式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为蚌埠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上的扶持以及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轻工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契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东部的沿海地区向外转移行业主要是对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产业,如玩具、制衣、制鞋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产业转移源头,对外转移的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印刷业、文体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钢材加工业等九大行业;江苏、浙江转出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珠三角地区转移的主要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由此可见东部各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是轻工业,涉及到的多个产业在蚌埠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如塑料制品、印刷、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加上作为泛长三角区域中的一员,蚌埠市具有地域、劳动力、交通等承接东部地区轻工业产业转移的多种优势。这些将成为蚌埠市壮大轻工(食品)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的一个有利契机。四、蚌埠市食品轻工产业面临的挑战(一)机遇共享带来的竞争挑战中部崛起战略、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淮海经济区发展等战略激发了相关各省市率先崛起的热情,机遇己演变成了竞争。这对于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市场竞争加剧。以淮河经济区为例,经济区中的其他三个省:山东、江苏、河南都是轻工业强省,2007年轻工业工产值分别在全国排名第二、第四和第五,相比之下,安徽省轻工食品产业整体发展较弱,产业缺乏竞争。在安徽省内,包括临近的皖北各市都纷纷将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轻工食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这势必会加剧产品市场的竞争。二是产业招商难度加大。目前,国际、国内大型知名企业集团已经或基本完成全国性区域布局,中部地区都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沿海的轻工业产业转移,这给蚌埠市轻工(食品)产业招商、尤其是招名企和发展总部经济带来一定困难。(二)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亟待加强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国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轻工业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的现实要求。目前,蚌埠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鉴定以及面向基层、面向市场的检测水平等方面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三)清洁生产和环境问题压力加大轻工食品产业中的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玻璃制品业)已被国家列入11个重污染行业。蚌埠市轻工食品企业相当一部分产品低附加值、低质量,高污染、高消耗,综合利用差,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保压力大,综合竞争力不强。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面临极大的挑战。第三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作为轻工(食品)行业首要任务。以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坚持促进出口,巩固国际市场;坚持稳定就业,加大民生服务;大力实施品牌化、标准化、集聚化战略,提升品牌经济比重,提高质量档次,全力打造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聚;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减排,着力推动轻工(食品)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强化创新体系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靠创新开拓经济增长的新领域,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轻工(食品)产业发展之路,形成区域轻工(食品)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蚌埠农业的特色资源出发,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以安全与品质为突破口,加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对国内和国际市场供给能力,增强轻工(食品)产业对蚌埠农业产业化的引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作用;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烟草、酿酒等轻工产业。——以宣传区域文化资源为出发点,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生活品位为着眼点,围绕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重点发展炒货业、玉器和珍珠工艺美术品制造等轻工产业。——以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速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煤化工和精细化工等区域传统支柱产业,以及光伏、生物、新能源等区域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配套的战略合作体系;重点发展玻璃制品、塑料制品、轻工(食品)专用设备制造、包装印刷、家具及办公用品等轻工产业。——以提高民生服务为出发点,以食品安全能力建设为保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民生工程建设;重点发展豆制品加工、烘焙、纯水等轻工产业。——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指南,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要求,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轻工特色产业,以高科技、高附加值轻工产品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竞争优势。重点发展日用化学制品、制浆造纸、皮革及制品等轻工产业。在具体发展策略方面,通过对蚌埠现有产业基础及今后国家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十二五”期间蚌埠轻工(食品)产业可分为三种发展类型:一是外延发展型产业,对于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产业,要采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度提高供给能力的发展策略,这类产业主要包括烘焙、玻璃制品、塑料制品、轻工(食品)专用设备制造、家具及办公用品、工艺美术品制造。二是内涵提高型产业,对于市场发展空间有一定限制的产业,要采取精深加工、质量为主的提高内涵的发展策略,这类产业主要包括烟草、酿酒、制浆造纸、包装印刷行业。三是新兴开拓型产业,对于原来有一定基础或基础较弱但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发展的产业,要采取大力培育、开拓创新的发展策略,使其发展成为蚌埠轻工(食品)产业新的增长点,这类产业主要包括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豆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炒货、日用化学制品等行业。二发展原则——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相结合。选择拉动消费作用显著、产业关联度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行业、企业及项目为发展重点,以提高集约化水平为目标,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在保持工业增长过程中推动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工业快速发展。——坚持推进工业发展与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转化相结合。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资源型产业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产业为增长点,推进资源型产业和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优势资源就地加工增值,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坚持推进工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推动作用大的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开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处理好工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市场配置为主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市场准入,避免恶性竞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坚持推进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就业优先、服务民生,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为提高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供产业支撑和就业平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可靠的物质、人力和市场基础,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三发展目标总量明显扩大“十二五”期间,蚌埠规模以上轻工(食品)企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5%以上,到2015年轻工(食品)行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为220亿元。技术进步显著提高到“十二五”末,实施22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入超1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食品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1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争取增加1-2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30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170家;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22家;工业总产值超20亿元以上企业7家;工业总产值超50亿元以上企业8家;争创10个安徽省名牌产品、3个中国名牌产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取得明显成效蚌埠轻工(食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10%。四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轻工(食品)行业项目多是在企业原有厂地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来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但对于完全新建或是因“退市进园”、城市改造而需搬迁的项目,要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和形成产业链的原则进行布局。蚌埠市农产品加工区域布局要围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区域特色农业、有利于突出专业化分工和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有效配套,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进行调整集聚,中心环节是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其他轻工(食品)行业要以重点龙头企业所在地为中心,以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的原则进行科学布局。(一)重点发展七大产业1、大力发展五大主导产业:粮油加工业、肉制品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酿酒业、烟草业粮油加工行业形成以稻米加工业为特色的怀远糯稻加工业基地、以小麦加工业为特色的五河小麦加工业基地、以油脂加工业为特色的固镇油脂加工业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副产品,支持并扶持怀远、五河、固镇农产品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不断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升级传统产业,开发高附加值的粮油精深加工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支持怀远、五河、固镇粮油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培育稻谷—大米—米制品精深加工、小麦—专用面粉—面制品精深加工、油料—油脂—油脂精深加工三大农产品产业链;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粮油加工产业带,实现粮油生产大市向粮油加工大市的跨越。以龙亢农场产业集中区为基础,借助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建设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着力打造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展示培训基地、农业种子繁育基地、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园、食品产业园、生态宜居城镇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从而成为蚌埠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挥丰原集团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技术的比较优势,形成以丰原集团为依托、“营养、安全、绿色、优质”为特色的产供销一体化杂粮加工业;强化桔杆利用技术攻关,强力推进桔杆转化利用,拓展原料范围,提高玉米芯、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以玉米芯生产木糖醇联产柠檬酸、玉米秸秆生产丁二酸联产乙醇示范项目,以及丰原集团与中国恒天集团合作利用玉米芯生产聚乳酸纺织新材料项目为核心,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延伸粮油加工产业链,建成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质产业基地。肉制品加工行业形成以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吃的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屠宰、冷却、冷冻与冷藏,分割,肉制品加工及精深加工、肉制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包装、营销的一体化、集团化肉类产业基地,培育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肉制品加工产业链;集聚肉制品加工行业内中小企业,建设淮上区肉制品工业园,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扩大生产规模,优化肉制品产品品种和结构;通过冷链化物流,建立肉制品加工企业现代营销体系,形成以蚌埠宏业肉类联合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为骨干的肉制品物流配送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依托地方农业资源形成食料种植、加工——养殖——屠宰及肉制品产品加工一条龙生产,集聚种植业、食料加工、养殖业、屠宰业、物流业、包装业、餐饮业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配套体系。乳制品加工行业形成以蚌埠和平乳业、福淋乳业为重点的乳制品加工基地,严守行业准入、市场准入标准,重点实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监控体系,带动县(市)、乡(镇)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纸和纸制品、包装印刷、物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协调配套发展,逐步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区域性产业体系和发展优势;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重点发展蚂蚁山良种奶牛繁育中心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和改造,培育发酵乳—灭菌乳—功能乳以及配方乳粉—脱脂乳粉等乳制品加工产业链;支持和平乳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形成牧业园、种植园、乳业工业园、观光休闲园一体化发展的特色突出、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乳制品工业结构格局。酿酒行业形成以皖酒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系列皖酒、华润雪花啤酒(安徽)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雪花、零点、喜宝、圣泉等著名品牌的啤酒、安徽成果石榴酒酿造有限公司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石榴酒为龙头的三大酒类酿造和销售基地;推进区域内优质原料种植、酿酒、酒产品包装、印刷、物流、广告等行业战略配套体系建设;支持华润雪花啤酒(安徽)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扩建24万KL,达到总年产60万KL的啤酒工程建设;支持华润雪花啤酒(安徽)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扩建5-7万吨,达到总年产10万吨的麦芽生产工程建设;重点实施高档酒酿造勾兑技术,支持皖酒集团品牌塑造和销售体系建设,帮助和促进企业扩大销售,使“皖”牌白酒成为区域性一流品牌;以怀远石榴生产基地资源为依托,通过政府引导和行业内协作,以石榴酒的保健功能为特色,加强对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努力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安徽成果石榴酒酿造有限公司为龙头,进一步创建石榴酒品牌,结合怀远丰富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盛誉久驻的石榴资源,开拓文化产业领域。烟草行业形成以安徽中烟集团一体化运作为基础,以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安徽中烟工业公司蚌埠卷烟厂、蚌埠卷烟材料厂为基地,推进集团化发展,自主创新,掌控卷烟调香核心技术,构筑中式卷烟工艺自主核心技术,重点实施减害降焦技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拓宽产品系列,使“黄山”牌系列卷烟成为“中式卷烟”代表品牌;以支撑中式卷烟发展为目标,招商引资,构建卷烟生产配套体系,整体提升烟机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培育高新技术开发区烟草机械和零部件制造新产业。2、着力打造两大特色产业:炒货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玉器、珍珠)炒货行业以着力推进炒货行业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发展“白老五”、“白根柱”、“仁杰”、“丁老头”、“丁记家”等省内强势区域品牌,积极打造省内炒货之都,形成有集约经营优势的炒货行业特色园区,带动以蚌埠市太平街为中心的皖北炒货批发市场发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炒货研发中心,提高产品质量,研发绿色食品、特色休闲旅游食品,形成坚果加工产业集群,提高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工艺美术品制造行业(玉器、珍珠)以正东玉器有限责任公司、固镇县蚌埠市森泽木制品工艺厂为龙头,进一步壮大和提升玉器、珍珠、木制品工艺美术品制造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扶持玉雕、珍珠等传统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工艺美术品产业园,集生产、展示、交易、鉴定、研发于一体,发展文化产业。(二)提升、扶持和引导十一类轻工(食品)产业:玻璃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行制造、包装印刷业、轻工(食品)专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及办公用品制造业、豆制品业、烘焙业、纯水业、日用化学制品制造业、制浆造纸业、皮革及制品制造业1、加速提升五大产业:玻璃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行业、包装印刷行业、轻工(食品)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家具及办公用品行业玻璃制品制造业以龙子湖区玻璃制品产业园为中心,调整产品结构,降低能源消耗,重点发展高档玻璃包装容器;依托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华强玻璃有限公司发展水晶玻璃、光学玻璃等玻璃深加工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蚌埠市鑫民玻璃有限公司、翔宇玻璃容器等企业,重点实施日用玻璃高品质化技术,发展日用、医用玻璃器皿;以蚌埠市新黄山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宝莱日用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集聚蚌埠保温瓶胆生产中小企业,形成保温瓶胆产业集群。塑料制品制造业以安徽鸿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建设万吨废塑综合加工项目,构建五河县废塑再生料生产钙塑瓦楞箱产业集群,创建全国最大的废塑加工基地;以蚌埠日月塑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复合型多功能农业棚膜;以蚌埠恒星塑业有限公司、蓝天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天一包装有限公司、恒辉包装有限公司、安徽金正塑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形成生产食品包装袋、酒类包装用的泡塑、瓶盖的塑料行业产业集群,研发生物降解塑料包装膜,形成大中小各类塑料企业和塑料机械行业在科研、设计、模具、生产和商贸环节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发展局面。包装印刷行业以蚌埠金黄山凹版印刷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烟标印刷;以安徽海峰印刷有限公司和科洋彩印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包装盒(箱)彩色印刷、书刊印刷等;以安徽中亿纸业有限公司、大群包装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食品包装;按照印刷行业“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发展方向,延伸印刷产业链,加大商业印刷力度,发展个性化印刷。轻工(食品)专用设备制造行业支持蚌埠轻化药机有限责任公司厂区搬迁扩建工程项目和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分离机械、过滤机械、轻工机械和压力容器;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研发中心建设和产品结构调整,培养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及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一线操作人员队伍。家具及办公用品行业以蚌埠贝斯特办公用品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提升办公家具行业整体装备水平,提高办公家具产品的质量,扩大家具品牌的知名度,开发绿色环保办公家具;加快建设港隆文具用品企业项目。2、扶持三大产业:豆制品业、烘焙业、纯水业豆制品业形成以蚌埠星光豆制品厂为龙头、集聚中小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豆制品加工产业群;加强豆制品原料基地建设,加快豆制品生产的工业化速度,实行豆制品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品牌意识,注重科技创新,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开拓休闲、旅游豆制品市场。烘焙业重点发展老约翰、好利来、超群饼业等品牌的面包、饼干、蛋糕等类型产品,采用规格化和专用化的基础原辅料和生物技术、工程化食品实用新技术,利用区域自然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开发休闲食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形成食品机械、基础原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电子商务等关联行业协同发展的烘焙产业集群;通过招商引资,延伸集群产业链,推动烘焙食品区域经济带的形成。纯水行业以海晶纯净水有限公司为龙头,推动纯净水行业基础建设项目的审批与实施,加强纯水饮用安全管理,提高行业整体经营水平。3、引导三大产业:日用化学制品制造业、制浆造纸业、皮革及制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制品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扩大虎头火柴有限公司、团结日用化学有限公司传统名牌产品的影响力,促进企业扩大销售;加快樱皇日化等企业建设,重点支持洗理用品、合成洗涤剂等产业发展;支持绿色功能性产品产业化;积极培育高档化妆品产业发展。制浆造纸行业充分利用蚌埠市非木材纤维资源优势,科学论证制浆造纸一体化工程可行性,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生产规模大型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产品高档化、生产清洁化制浆造纸生产基地。皮革及制品行业以蚌埠市兴光服装有限责任公司为骨干,实施名牌战略,做好真皮标志工作,巩固国际市场;推进皮革制品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五发展重点(一)粮油加工行业1、发展趋势(1)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粮油加工业布局向主产区转移的趋势明显;企业生产规模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企业进一步整合、提升,向集团化方向迈进。(2)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粮油产品向营养、安全、绿色、优质方向发展;科技创新为粮食加工业发展带来活力,以粮油食品为重点的深加工步伐进一步加快,杂粮杂豆和特种油脂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引起重视,粮油加工的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提高;粮油工业企业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粮油工业企业节能环保被高度重视。(3)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粮油制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对象的需求。粮油深加工的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将作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发展及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因素。稻米加工主要生产具有国内外市场的发芽糙米制品、高规格淀粉糖、高纯度米蛋白、米淀粉脂肪替代物、米糠多糖、稻壳深加工产品(如脱色剂、硅胶等)等高科技产品。小麦加工,以增加面粉品种和提高面粉产出率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优质食品专用面粉、营养强化和功能性面粉,以及小麦谷朊粉、变性淀粉等面粉深加工产品,推进主食生产工业化。玉米加工,在稳定玉米加工和普通淀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造纸、纺织、建筑和化工等行业需要的高附加值特种变性淀粉,控制新增玉米酒精产能;加快发展葡萄糖、高果葡糖、功能性低聚糖、木糖醇等作为食糖补充的固体淀粉糖,以及用作食品配料的多元糖醇等淀粉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替代进口的食品和医药行业需要的小品种氨基酸和其他新的发酵制品。大豆加工,适度扩大大豆油脂生产规模,重点开发生产营养保健型油脂;大力发展大豆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浓缩蛋白、组织蛋白、专用分离蛋白、改性大豆蛋白、豆奶粉等新兴大豆食品和食品基料。花生加工,提高花生油产量和品质,开发专用油新品种,开发生产花生分离蛋白、浓缩蛋白、花生蛋白活性肽等深加工产品。(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对稻米加工副产品米糠、稻壳等综合利用。开发米糠油、以米糠为原料的医药产品(谷维素、维生素B、谷甾醇等)、以米糠为原料的日化产品(香皂、香波、润肤露、婴儿爽身粉等)、以米糠为原料制环保面碗;稻壳可用作能源发电,生产纤维板、糠醛、白炭黑、活性炭和高模数硅酸钾等。鼓励企业对淀粉废水、麸皮、麦胚等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小麦蛋白、麦麸低聚糖、麦胚油等功能性产品。利用玉米胚、芯、茎等副产品生产玉米油、糠醛、木糖醇、饲料等产品。加强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磷脂、异黄酮、维生素E、纤维素、低聚糖、皂甙、多肽等高附加值保健食品,推广利用油脚、皂脚水等提取生产脂肪酸、甘油和肥料技术,利用废弃食用油脂生产生物柴油。鼓励粮油加工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水、能源和粮油原料消耗,提升技术工艺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国家优质水稻、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主产区和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的优势,重点支持我市粮油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稻米、面粉加工传统优势产业,培育面制品、米制品和油脂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粮油加工产业带,实现粮油生产大市向粮油加工大市的跨越。3、发展原则(1)食品安全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粮油加工产品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查,关闭和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2)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要和发展趋势,大力培育粮油加工的优势产业、产品和龙头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加大扶持,促进粮油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3)科技创新原则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研发中心,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和增加科技投入,使加工设备、生产工艺始终保持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高附加值的粮油精深加工产品,优化产品结构。(4)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环保型、节约型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发展目标围绕小麦—面粉—面制品深加工、稻谷—稻米—米制品深加工、油料—油脂—油脂深加工等产业链,大力发展粮油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我市粮油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业,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力争到2015年,蚌埠市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5%左右,产值过亿的粮油加工企业达到20家。2015年末蚌埠市主要粮油品种精深加工比率达到30%以上;新培育5家粮食加工企业进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力争到2015年,农产品竞争力有大突破。争创安徽省著名商标2件,安徽省名牌产品4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2个。市级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30%以上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建立1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在30%以上。(1)小麦加工业打造五河小麦加工业基地;在怀远、固镇、五河小麦主产区,形成优质小麦加工群;向产品系列化和高档化延伸;在满足城乡居民日常口粮消费的前提下,开发面粉新品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先生产各类高品质的食品专用粉和营养强化面粉;开发汤用面粉、面拖料等面粉延伸产品;有条件的企业,可根据市场需要,通过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展小麦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谷朊粉、小麦胚芽、小麦麸皮制品,从而最大程度利用小麦资源。(2)稻米加工业打造怀远糯稻加工业基地;在怀远、固镇、五河稻谷主产区,形成优质稻米加工群;加工向精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提高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免淘米、微量营养强化大米和有机大米、绿色大米等新产品;开发以大米为原料的功能食品;合理利用米糠资源,开发米糠油、米糠食品;推广稻壳煤气发电装置、稻壳纤维一次性餐具、稻壳纤维压缩板材等技术。(3)杂粮加工业以丰原集团为龙头,发展杂粮精深加工,建设杂粮加工生产基地,开发粗纤维粮食食品,促进杂粮的转化增值。在初加工的基础上,向营养、保健和复合食品等领域延伸,研发和推广杂粮的精深加工技术,增加花色品种、提升产品档次,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4)油脂加工业打造固镇油脂加工业基地;在固镇油料主产区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引导骨干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推广混合溶剂萃取、超临界萃取等先进的油脂提取技术,重点发展营养、健康食用油产品,如玉米胚芽油、米糠油、小麦胚芽油等,引导消费市场向营养化方向发展。推进绿色花生制品的生产,注重花生蛋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5)粮食制品加工业将发展粮食制品生产作为发展粮食加工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小麦和稻谷产区建设以小麦粉、大米、糯米为原料的粮食二次以上的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粮食制品的精深加工产业,提高粮食初加工产品的深加工比例,延伸产业链,提升粮食制品的附加值。利用小麦粉、大米、糯米等初加工产品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符合消费者饮食习惯的食品,包括旅游食品、方便食品、大众主食产品、速冻食品、功能食品等,使粮食制品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二)肉制品加工行业1、发展趋势(1)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肉品质量标准,建立现代化肉品质量管理体制。(2)提高肉类深加工水平,发展多种类、高质量的肉制品。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设备,采用高新技术手段(超微粉碎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气调保鲜技术、冷冻干燥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等)和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肉类深加工水平,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3)引进高科技发展名牌产品。改进技术装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推进肉类行业科技进步,改革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开发出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以名牌为龙头,以科技为先导,实行集约化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4)大力提高肉类食品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以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发展饲料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纵向产业组织;以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为基干,联合同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形成分工协作、集团化的横向产销体系;围绕发展民族品牌和国内外市场需要,搞好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由此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的生产加工能力。(5)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冷却肉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将提高、逐渐代替热鲜肉,是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大趋势。冷却肉的生产、贮藏、运输和销售均在冷链条件下进行,科学控制温度,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障鲜肉食品的卫生质量。采用冷却生产和销售模式,有效保留肉食品中的营养和风味成分。冷却肉实行工厂化生产,并采用科学的管理体系。我国冷却肉在大城市已占到生鲜猪肉市场份额的25%左右。传统肉制品的生产方式将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这是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二大趋势。我国的传统肉制品包括腌腊和酱卤类肉制品等产品,如腌火腿、板鸭、风鹅、盐水鸭。为满足传统肉制品的商品属性,实现规模化生产,保障高卫生安全性,将着力于以下研究:研究传统肉制品的风味形成机理;研究影响传统肉制品品质的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研发新型生产设备。将传统肉制品的生产方式从手工转变为机械化,将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的开展、提高肉制品质量。低温肉制品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将提高,是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三大趋势。采用温和的条件对肉加热,对肉制品加工所用的原料肉中的营养和风味成分破坏较少,可有效保留肉类食品中的营养和风味物质。生产低温肉制品必须保障低温肉制品的卫生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原料肉(生肉)的微生物数量。还有,建立肉食品生产的追踪溯源技术体系;建立肉品分级制度;加大肉类发酵剂的国产化程度;自主研发和生产肉类加工设备,改变过分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的现状;加强对肉类副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2、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主导产业基地,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深化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蚌埠市肉制品加工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3、发展原则(1)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肉制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业。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大肉制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蚌埠市肉制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业,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档次。(2)壮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着力建设以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的生猪、牛羊、家禽生产基地。(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加快发展、提升水平、注重规范”的要求,积极整合农村现有组织资源,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逐步规范,以规范促进发展。(4)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一是加快肉制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二是完善肉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级肉制品安全监测中心、县(区)肉制品安全监测站、市场和生产基地监测点建设,形成三级监测网络,实施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管。三是打造肉制品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争创安徽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争创名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各类肉制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市肉制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5)加快肉制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肉制品现代流通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在江浙沪地区建立直销、连锁营销网络、开设专卖窗口。加大肉制品品牌的整合力度,积极推动肉制品“进超市工程”,提高名牌肉制品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和支持产品知名度较高、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经营”的原则,引领肉制品进入各地超市销售。着力加大畜禽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功能、扩大经营规模、增强辐射能力。(6)深化科技创新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重点支持科技园区建设,肉制品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应用,龙头企业技术及产品自主研发和创新,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二是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力度。健全完善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术推广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三是建立农民培训新机制。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培育专业农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培育专业民工;以农民创业培训计划为载体,培育农村创业人才,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人才支撑。4、发展目标(1)龙头企业实力有大提升。形成以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五河县“吃的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产供销一体化肉类产业基地,完善肉制品加工产业链;完善以宏业肉类联合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肉制品物流配送基地建设,打造肉制品加工企业现代营销体系;建设淮上区肉制品工业园,通过市场导向和政策引导,集聚肉制品加工行业内中小企业,逐步改变作坊方式生产,优化肉制品产品品种和结构。到2015年,全市肉制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超5亿元的4家,超亿元的10家。(2)加快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着力建设以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的生猪、牛羊、家禽生产基地。畜牧业建成生猪、家禽、牛羊等15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到2015年,实现肉类总产40万吨,规模养殖比重达70%以上。力争创建国家级肉制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4个。(3)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高,50%以上的农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三)乳制品加工行业1、发展趋势我国乳制品加工业呈现的总体趋势是: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营养、安全、方便、功能化和多样化;技术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乳制品工业的发展更加依赖技术的创新。具体趋势是:1、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行业利润向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集中。作为可替代性极强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利润将主要集中在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的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2、高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及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在乳制品工业生产和产品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支撑。3、食品安全问题愈来愈受重视,乳制品安全成为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4、消费群体变化对乳制品工业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年食品,尤其是营养保健食品需要加速发展;二是城镇人口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数量、质量、品种将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小康进程的加快,今后五到十年将是人们食物消费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四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营养、方便、休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潜力巨大;五是更加注重营养科学合理,六是更加注重体现中国食文化。同时,消费层次的不同以及年龄、文化、职业、民族、地区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食品的消费将呈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对名牌产品的消费意识和需求将普遍增强。5、产品开发日益重要。随着小康进程的不断加快,食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潮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交叉弹性将不断提高,产品开发和更新换代步伐成为增强产品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首要条件。2、指导思想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合理进行产业布局。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重点扶持产业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全面提高乳制品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3、发展原则(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充分发挥蚌埠市发展食品工业的综合优势,从原料、加工、科研到销售,从重点企业、原料基地到中小企业,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传统营销、现代物流到网上销售,从质量监管、市场准入、产品标准到标准化生产,把壮大优势、培育特色、优化产业链有机衔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整体上优化全市乳制品工业布局和结构,形成全市食品工业的综合优势。(2)突出特色、提高档次原则以现有比较优势为重点,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正规个人资金借贷合同样本
- 2024年修订版:航空航天器零部件制造与供应合同
- 2024年二手住宅买卖合同模板(附赠品规定)
- 2024年导师与研究生实习合同
- 2024年合同延期补充协议
- 旅游服务合同指南
- 房屋买卖定金合同的常见条款
- 电力外线施工合同管理方案
- 文件资料委托储存合同协议书
- 新三板跨境投资法律服务合同
- 《婴幼儿视力发育》课件
- 小学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设计
- 法律资料特种设备法律法规与事故案例培训
- 中国结完整版本
-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设计
- 成立分公司计划书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
- 社会服务项目结果评估报告
- 消防系统停水应急预案范本
- 过敏性结膜炎课件
- 2023年贵州黔东南州直事业单位遴选工作人员42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