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_第1页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_第2页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_第3页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_第4页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城市化是近代化经过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下文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浏览参考!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篇1浅谈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摘要:区域城市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身边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课题。论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城市化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分析,全面演示了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体系。通过看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分析把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分为东中西几大经济区域并研究分析他们共同的和特有的城市化问题。最后把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与城市化的发展相结合,研究分析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东部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经济;西部经济引言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和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当代化的必经阶段。它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另一再现。经济城市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构造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隆则是城市化的深化表现。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化,人口在不同产业间应有合理的分布。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经过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包括具有当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态构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城市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城市的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纵观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无论从城市化的政策施行方面,还是从城市化经过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来看,我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宏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解决好城市化经过中所碰到的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宏大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其它政策的贯彻施行,是推动我国综合实力水平不断进步的潜在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中的众多问题都得到了讨论讲明,众学者各持己见,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很好的讨论,然而目前的总的框架不尽明显,有的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有的不够系统等等,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异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极为不平衡,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对各区域作了点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前工作的一些重点,提出了些对策和建议。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特点: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形式替代分散的乡村企业发展形式,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同时,城市所集聚的要平日益增加,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也将愈加密切,因此传统上通过单一的城市人口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就有其局限性。很多学者试图通过建立复合指标体系来反映城市化进程。尽管城市化复合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大争议,但也不失为一种研究城市化机制变化的有效手段。1.1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分块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分为四大区域东部城市化,中部城市化和西部城市化以及东部城市化中所包含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主要是靠区域城市化不断扩大发展而来,换种讲法,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壮大必然提高整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因而,解决好东中西以及东北地区的城市化问题,会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宏大的飞跃。1.2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区域城市化的一大特点重在其区域性。东部地区依托平原为主,气候温度适宜,资源能源丰富,开发较早,人才较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及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大城市多,城市人口较多且密度大,城镇体系构造较为完好。中部地区主要以高原为主,交通相对薄弱,对外条件相对较差,固然其资源较为丰富,但其薄弱环节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基础,城市体系框架已初步构成,城市化正从发育阶段进入成长阶段。西部地区深处内陆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市场发育较差,人口密度小,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显缺乏。使其成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问题2.1我国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无论是对城市化的发展做科学的规划,还是解决城市化存在的问题,都必须对城市化水平有个清楚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根据针对性,层次性,全面性,可评价性,动态性的原则,构建了由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描绘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是对城市化不同侧面的详细描绘,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具体描绘)。2.1.1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构造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隆则是城市化的深化表现,使得单位空间内经济活动强度和总量规模大增,因而能够从经济实力,产业构造,经济外向型,经济效益等方面来反映经济城市化水平。2.1.2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化,人口在不同产业间应有合理的分布。另外,城市人口不能过分膨胀,否则会影响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发挥。2.1.3地域景观城市化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经过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包括具有当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态构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环境状态的好坏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能够从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衡量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我们通过层次研究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三级指标权重值基本采用等权方法求得。这样,我们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有个比拟完善的评价体系然后根据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分为城市化初级发展阶段(40%)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40%-80%)和高城市化发展阶段(80%-100%),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但我国的城市化与其它国家相比,问题比拟严峻且比拟落后。2.2我国城市化共同存在的问题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总体上城市化以点带面不断向周围扩展。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2.1土地资源透支严重。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在迅速发展,沿海很多地方已经发展到有项目无土地的地步,经济发展逐步走向疲态。比方珠三角长期以来土地过度透支,导致用地越来越紧,低价越来越高,成为制约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有些人利用这种形势,屡次转手出让土地使用权进行炒作从中谋求利益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就青岛而言,房地产170多家被洗出局,土地资源接近干涸。青岛市有大大小小不到800家房产公司,从去年开场,100多家中小企业陆续死掉,成了空壳空司。经过宏观调控,今年上半年又淘汰100余家。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而且洗牌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最终的市场规模可能会停留在500余家。据这种现象发展看来,青岛市里的人逐步会由于海岸地带地价的上涨而逐步往北寓居,留下来的沿海一带由开发商或者个人占有,这一地带多为经商人所用。就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住房将逐步北移,留足沿海一带为商务用房。2.2.2资源能源资源透支严重。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现行汇率测算,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全年能源消耗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为23.7亿吨,增长9.6%;原油3.2亿吨,增长7.1%;天然气556亿立方米,增长19.9%。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1月至5月投资增速到达25.9%,高于去年全年的24%。投资增长仍然主要来自于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由此可见,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能源产出效益较低的粗放经营形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国内万元GDP能源消耗为1.2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3%,是我国单位GDP能耗2003年以来的初次下降,但距离年初预定下降4%左右的目的还有很大的差距。2006年主要原材料消费继续大幅度增长。其中,钢材4.5亿吨,同比增长17.2%,占全球消费量的30%;铝865万吨,增长32.1%,占全球的25%;水泥12.4亿吨,增长14.5%,占全球的54%。如此大规模的资源消耗讲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不符合中国人口诸多、资源并不丰裕的现实国情。固然,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阶段性、转移性因素,但主要还是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高度粗放密切相关。值得提出的是,在发展经济的经过中,对有形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对文化等无形资源开发利用的缺乏交织在一起,单纯靠硬实力打拼市场,忽视了文化等软实力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入地认识到,假如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原材料消耗降下来,不把发展经济的眼界放宽一些,中国经济固然一时能够增长很快,总量能够快速扩张,但是质量和水平往往难以得到本质性的提升,也难以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要务。2.2.3环境透支严重。与能源、主要原材料大量消耗相对应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完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五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两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毁坏)。由于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毁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仅核算其中的10项,如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体废物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等都没有涉及。固然核算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好,但足以令我们对生态环境毁坏所造成的损失的全貌有所估计。这些数字再次证明,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显然,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情况下所获得的GDP不断增长是非常危险的。怎样彻底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需要从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入手,建立起比拟完善的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从生产的角度讲,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既要划是不尽合理。由于政府绩效主要分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而这些绩效的评价跟城市化的水平密切相关。我国政府政绩考评形式存在一些缺陷,其中表现比拟突出的是存在构造性偏差,详细为:第一,在政府自己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之间偏向于政府自己评价,尤其是上级领导的评价。第二,在经济绩效评价和非经济绩效评价之间偏向经济绩效评价,在经济绩效评价中,又严重偏向GDP评价。第三,在数量指标和民心向背评价之间偏向数量指标评价。例如新泰主要是靠煤炭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也附带有化工厂,焦化厂,炼油厂等高污染的企业,然而他们的规划却不尽人意。这些高污染,高粉尘的行业却时时刻刻把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之中,废气任意排放到空气中,致使河流污染严重,空气令人作呕。这些单靠经济拉动起来,不注重环境治理的城市化是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可的。有的地方采用突击批户口,以到达加快城镇化的目的,或者改变统计口径人为地增加城镇人口,个别地方为了提高本地的城市化水平甚至捏造数据;有些地方的问题更为严重,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惜动用行政命令强迫推行城市化,不准农民翻建住宅就是这种政策的典型体现。城市化发展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那种简单、机械、强硬地把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另外,对于城市化指标报告中所掺杂的水分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必须完善政府公开和政府监督与被监督。2.3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问题2.3.1东部地区城市化问题东部地区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城市化不平衡,矛盾问题最尖锐的地区。首先,城市化水平差距最大。东部地区已经有多个工业基地,而且辐射范围越来越大,可谓是中国城市化的领头军,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首列。然而,未辐射到的地区,十分是交通不便的山区,城市化的落后水平令人堪忧。其次,东部地区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最为突出,表现的最为全面,最为细致的地区。农民工是如今城市化建设的一大气力,而农民工问题是当代城市的宏大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华特点社--义的战略任务。另外,城市污水垃圾的处理,基础设施的不合理状况,城市功能分块的布局等是当前需要解决,也是将来需要避免的重要细节。再次,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逐步进入缓慢增长期。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已到达一定规模,根据其潜力和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将来的城市化发展必需建立新的增长点。2.3.2东北地区城市化问题东北地区城市化问题属于东部经济问题,但考虑其特殊性和地位性,我们单独考虑。东北地区的城市化主要依托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东北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体,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带动起来的城市群,问题特殊而严峻。首先,产业构造单一。即矿业城市往往是以所拥有的矿产资源的开采为单一的主导产业,由于种种先天的和人为的(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资源性城市在其发展中根本就没有考虑将来怎样发展的问题,没有考虑到矿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其次,生态环境毁坏严重。主要是由于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植被的毁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废矿渣(如各种尾矿、煤矸石等)占地,以及三废污染等。据分析,矿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比非矿产城市的平均水平要差。生态环境保护是政府应该抓的事情,但在很多资源性城市,由于政府财力缺乏,且最大的财政收入;就是其主要的环境管理对象矿山企业,因而,管理起来困难比拟大。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听凭矿山企业本人去搞是不行的,由于企业绝不会有动力去做它不愿意做的事,因此造成资源性城市生态环境毁坏严重的局面。最后,生产方式粗放,东北工业基地设备和技术缺乏更新和换代,单位产出低,能耗大,缺乏市场竞争力。2.3.3中部地区城市化问题首先,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性矛盾比拟突出。中部地区受计划经济观念和制度约束的影响,市场化程度较低,十分是资金,产权,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难以使具有比拟优势的人力资源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中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缓慢,国有经济成分比拟高。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国有企业机制和体制落后,企业冗员多,离退休人员包袱重,企业的也会负担重,难以适应日趋剧烈的市场竞争。其次,产业构造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构造水平仍然偏低。从总体上看,中部地区产业构造层次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除山西省外,其它中部各省都是农业大省,但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业所占比重较大,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这些资源型产业,经营方式粗放,不仅具有资源开采强度大,利用效率低,对环境影响大的特点,而且由于现有技术水平不高和附加值较低,构造性矛盾突出,严重阻碍了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再次,城市化水平居中,城市的集聚能力较弱。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城市发展速度较慢,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密度较低。中部地区没有发展起像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那样的工业集聚城市,也没有小城镇突飞猛涨的势头。大城市的集聚扩散效应不明显,城市功能分区不尽合理。2.3.4西部地区城市化问题首先,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并且规模比拟小。2000年底,西部地区城市160个。按每千万人口拥有的城市数量来讲,全国平均为5.36个,西部地区为4.51个。按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城市数量来讲,全国平均为0.69个,西部地区为0.23个。西部地区城市密度大约是全国平均的1/3,为东部的1/11、中部的1/6。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来讲,全国每个城市平均为34.8万人,西部地区为27.61万人。其次,西部城市化水平严重偏低,城市布局分散。2OO0年底,西部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8.3%,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分别占全国城市总量的44.5%和37.3%。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比东部低26.2个百分点,比中部低19个百分点。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布局比拟分散,没有构成实力强大的城市连绵区,这与东部沿海地区构成了很大的差异。再次,大城市数量少,城市功能不明显。2000年,我国现有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93个,西部地区仅9个。西部不仅特大城市稀少,而且大城市短缺,这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城乡经济协调的发展。近几年,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还主要在城市形象和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在城市经济功能建设方面刚刚起步,面向腹地区域的贸易、信息、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还相当薄弱。如金融方面,西部地区至今还没有一个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最后,城市特色不明显,对外开放程度低。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既要体如今政治、文化方面,更要体如今经济方面的中心作用。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在功能作用方面,还基本没有突破传统的框框。省会城市的产业发展与所担负的经济中心功能关联度弱,难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省会城市的发展甚至还没有统筹考虑市域范围内的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问题,因此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性、战略性较差。西部地区不少中小城市实际上只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行政中心。而发达地区的城市,除了行政中心的功能外,还有较强的市场经济功能。3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3.1区域城市化问题的相关理论3.1.1以费孝通、温铁军为代表的小城镇发展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为,小城镇建设费用低,入城门槛低,小城镇的发展便于把城乡两个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便于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便于根据自上而下的形式加速城镇化进程,而且小城镇生活费用低,管理成本低,生活环境却可能比拟高。因而,在中国经济实力较差,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小城镇是走中华特点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农村小城镇是解决中国城市化短缺的根本出路。3.1.2以王嗣均、张善余、王小鲁、吴育华等的大城市发展论。他们以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大城市经济效率高,建设用地省,环境污染便于集中处理,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转费用低,生活方式当代化程度高。并且,大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进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时机、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而且,这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初期和中期的共同特征。3.1.3以廖丹清等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平衡发展形式和朱铁臻、蔡宇平等的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论多元化形式。这两种观点基本类似,都以为发展大城市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前者是由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决定的,后者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城市化应该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逐步构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并举的,功能完善、构造合理的城市体系。以上学者所主张的城市化发展形式并不是片面发展,而是强调的一种和谐。例如,张善余固然提倡大城市发展论,但并不是片面发展大城市,而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这也与当时所处时期的城市发展方针有关。3.2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固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较突出,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将来需要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城市的发展中,城市化不仅要注重可见的,物质的硬件建设,也要注重制度、文化等软件建设,务实科学,积极地推进城市化。其一,要科学定位。各城市要根据本身的资源,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条件以及总则规则,实事求是,科学的进行城市定位,注重城市文明,充分体现特色。要根据城市发展中的内外条件的演变调整其定位,和优势出发建设特色城市。其二,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我国城市化要同时面临资金短缺,人口压力宏大,资源紧张,环境问题尖锐的宏大压力,这已构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在发展城市来知足现代人的需要时,不能以危及后代的生存能力和发展为代价。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几方面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认清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以免造成不能够转的宏大毁坏。其三,要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化本身就是从区域着眼来定义的一种经济发展的现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化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发展要根据区域规划,从整体考虑,发挥各大城市的优势,挖掘潜能,打破行政束缚,放眼于大市场,实现区域经济的规模化,集团化,建立区域共同市场。要使城市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相适应,强化区域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其四,要提高城市领导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领导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改善城市管理,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策是复杂的系统科学,应当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决策的科技含量,避免领导单人决策所造成的不科学因素。最后,要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念。制度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逐步打破长期实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化管理体制,施行积极地城市化政策,消除过度担忧城市化发展对现有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心理冲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调控和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建设的步伐。3.3区域城市化问题工作难点另外,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需要从以现阶段入手,抓紧当前的工作,分析当前的问题,解决阻碍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首先,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里使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广义概念,狭义的概念则主要指社会保险。建立规范、稳定的筹资机制。资金是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基础,没有稳定的资本供应,社会保障体系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我们已经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资金筹集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就业者单位、个人和政府共同出资。在这里,单位是第一责任人,个人是第二责任人,政府是最后责任人。目前,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方面,单位和个人的交费比例有明确规定,我们能够根据这些规定加大征缴力度,提高收缴率,强化基金支付能力。政府财政出资需要规范的是资金;的渠道和数额。总结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成功经历,规范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保障的预算管理。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在市场经济下,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除了政府以外,其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不具备这样的号召力,都不能够在这方面行使强迫权,但从制度运行的成本方面考虑却不一定要政府来亲身操办。社会保障的成功实践表明,能够将详细业务交给代表政府的社会机构去经办,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就是制定法规、政策,负责监督。因而,社会化服务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业务和基金的监管。社会保障体系的监督管理分为两种:一种是业务政策的监督,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折不扣地执行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政策;另一种是资金收缴、发放、投资运营的监督,维护基金安全,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这是社会保险体系监督管理的核心。其次,改革户籍管理,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县城和重点城镇逐步建立初步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离土进镇建房、经商、办企业;解决好其子女人学、入托等问题。放开农民进入农村城镇的限制,取消城市增容费及其他费用,逐步建立以寓居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要在进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能够使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财产权带进城的产权流转制度;在承包期内,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或兼业而进入城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收回或改变承包关系;放弃了土地承包权的返回农村时应当允许重新承包;同时,允许进城农民根据自愿和市场的原则对其承包地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保证农民毫无后顾之忧地转移。要在县城优先初步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然后在重点镇建立,条件成熟后再在全社会建立。能够从劳保、医保开场逐步推开,无论是老居民还是新来居民,都享有同等待遇,以吸引农民进得来、留得下,并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比方讲珠三角有近两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留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障碍,难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农村。假如政策障碍得以消除,他们能合法地转变成市民,则会促进城市化进程,也会带动市场需求。最后,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强化功能,反对形象工程。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城镇、发展经济。一要就业优先,就业多少应当成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二要注重农村充裕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大量吸纳农民成为市民。三要在各项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城镇职能构造、功能构造,调整经济构造,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要注重特色。城镇建设不能把任何形式作为样板照搬照用,应根据各自历史发展传统、现实发展环境及条件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或以工业兴镇,以商带镇,或全面发展,多种形式相结合。要强化功能。城镇化的目的不是建设城市,更不是大广场、大马路.而是发挥城镇具有的集聚经济和辐射经济的功能。强化这种功能,就要使县城和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建设风格和标准同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相适应,构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雄厚的市政财源、较高的开放程度、完善规范的市场秩序;较高的市政管理水平;较强的城镇建设的融资能力;一体化的土地综合利用体系和交通体系;安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的产业和服务发展体系等。就要明确反对任何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象工程已害苦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当代化;农村很穷,农民很穷,更经受不了形象工程。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要搞好计划生育,保证基础教育;要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的协调发展。4结论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面对着宏大挑战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国情国力、工业化发展形势相协调.经过应有序、健康。并以为:第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城市化水平目的以界定在50%~55%为宜,而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国家不同国情的高指标、高比例。第二,政府对城市今后的发展应当以引导为主,不应为追求绩效而制定一些不合理的规划。第三,城市化发展的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弹性规划,留足余地,阶段明确,分期施行,集中建设,紧凑发展。第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应当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道路。正确引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人口流动、产业政策、区域平衡、科技进步、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当作整体一盘棋来统筹制定总体战略。参考文献1.孟陶然.对我国城市化问题的几点考虑[J].长白学刊:110-1102.宋俊芳.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95-983.宋养琰,宋洁尘.警觉经济高增长中的四大透支[J]中国经济时报4.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商务印书馆19995.廖丹清.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考虑的因素[J]经济参考报20016.-国英.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07.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78.陆大道.关于我国大规模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20069.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410.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篇2浅谈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摘要]从经济学的视角浅析了城市新区发展的趋势,说明相关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初步探寻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框架与方法,以求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新区的真正适宜的可持续发展形式。[关键词]新区发展,经济学浅析,可持续发展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郊区化已在我国各大城市悄然兴起,新区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城市空间构造向外拓展与新区的发展有着深入的经济学动因,它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决策者和城市规划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而深入认识城市发展和新区发展的经济学成因,探求城市新区发展的基础理论框架,将有助于把握住新区发展的方向,指导新区发展的实践。1城市新区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动态1.1对城市新区的认识城市新区是一个相对于城市旧区的概念,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新区开发与旧城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两个方面。城市新区是伴随着郊区化的出现而发展的。郊区化代表了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向郊区迁移,各种城市功能向郊区外溢的一种分散化经过。城市新区是指地处郊区范围、具有相对明确发展界线的集中城市化区域。城市新区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组织管理系统上都存在可感悟和被认同的界限,它相对于城市传统中心区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完好性,它是城市复杂大系统下的一个各要素齐备的子系统。从地域空间分布来看,城市郊区化与新区发展相对于中心城区和城市行政区发生在同一地域空间,新区发展是城市郊区化形式的演进。1.2中西方城市新区的理论动态西方早在20世纪初即致力于对当代城市空间构造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探索并出现了大量有关的理论研究。其中又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最为著名。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田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KJ巴顿系统地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去研究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空间经济分析方法,并以成本效益分析等新方法对城市经济问题和城市空间构造进行研究。新城市主义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首先出现,美国人以为,新城市主义提供了消除郊区蔓延,城市衰败的发展方式,并提出了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有益发展的若干原则。1997年,Glendening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其初衷是建立一种使州政府能知道城市开发的手段,并使州政府财政支出对城市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和后来提出的紧凑城市都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讨论高密度的开发、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形式,旨在减少对能源和消耗和资源的浪费,以保护生态和环境,创造适宜人居的环境。这三种理论对当今的城市新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对城市拓展的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场。90年代该领域的研究更趋活跃,研究方向也从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转向大城市地域构造优化、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方面,并且对大都市地域构造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转型、构造变迁等新趋势进行了较为深化地讨论。2城市新区产业发展的经济学浅析郊区化是与城市化的进程相伴随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种种城市病的产生,进而掀起了城市离心化运动。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城市外部跨越式发展地区,包括城市中心区外围的卫星城、科技园区、大型寓居社区以及综合性新城。因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城市新区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动因。很多城市的衰败、竞争力下降往往是忽视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结合。城市新区的发展必须与产业的发展严密结合在一起,从产业特点的角度出发来建设和规划各种产业空间的物质载体,能够使得城市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力。2.1产业集群是城市新区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