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目标】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教学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任选一种导入均可)形式一: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杜甫在这首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形式二: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他对唐诗作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他曾说过:“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林庚。林庚说:“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过生活语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林庚的文艺随笔《说“木叶”》,看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对诗歌语言进行了一种怎样的解读,又教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诗歌鉴赏知识。知人论世林庚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留校。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题目点拨“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精读文本读文正音袅袅(niǎo)照浦(pǔ)褒(bāo)寒砧(zhēn)言筌(quán)亭皋(gāo)万应锭(dìng)迢远(tiáo)灼灼(zhuó)涔阳(cén)窸窣(xīsū)柳恽(yùn)词义解释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景况情况;光景。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内容概括(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默读文本,小组结合小标题进行讨论:这篇文章主要的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发现问题(1-3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总结句)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分析问题(4-6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第6段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总结全文(第7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研读文本(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1-3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明确:①“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②诗歌中有用“树”,有用“叶”“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③其中关键在于“木”字。找出与“树”“叶”“木”有关的诗句,并思考所有诗句留给你什么印象?明确: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印象: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归纳“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明确:意象颜色/形态感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舒朗飘零落叶繁密饱含水分春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2)教师组织学生阅读4-6段,小组讨论并回答: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明确:“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3)学生小组讨分析文章主题。明确: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探究1】小组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分析: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注意】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探究2】小组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分析: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明确: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意象积累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乡愁乡思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望帝啼鹃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捣衣——对亲人的牵挂、思妇伤情行为类意象,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黍离——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莼羹鲈脍——思乡之情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课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劳徕赏赉田莱明眸善睐B.橘颂菊花焗油局促不安C.惊厥蕨菜鳜鱼猖獗一时D.砧板苫布针毡阽危若是2.下列填在括号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的诗歌语言?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是一字千金。

A.传诵精妙几乎B.传诵精致简直C.传颂精妙几乎D.传颂精致简直3.重读课文,分析“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A项,“莱”读“lái”,其余读“lài”;B项,全读“jú”;C项,“鳜”读“ɡuì”,其余读“jué”;D项,依次读zhēn/shàn/zhān/diàn。2.【答案】A【解析】(1)“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2)“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3)“简直”的意思是“完全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