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称谓的演变_第1页
史书称谓的演变_第2页
史书称谓的演变_第3页
史书称谓的演变_第4页
史书称谓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史书称谓的演变书〔最早,终于北宋〕《尚书》一《太史公书》一《汉书》一《宋书》一《北齐书〕一《梁书〕一《陈书—《魏书》一《周书》一《隋书》一《晋书》一新旧《唐书》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秦纪春秋墨子云:吾见百国春秋梼机楚国称史为梼机。志史《小史》〔东汉,刘若,最早〕一《通史》〔梁武帝〕一《梁史》〔许享〕一《南史》与《北史》〔李延寿〕一史〔通称,五代后〕史学史〔学科〕的独立时间:19世纪20年代奠基人:梁启超代表作:(1)《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年〕之《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2)《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1926—1927年〕之《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认为中国史学史应注意四方面问题: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发展趋势。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一)对象史学史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历史学本身,是研究历史学发生、发展及各时期史学活动状况的学科,它有着清理史学遗产、阐明史学演进过程和揭示史学发展规律的任务。(二)任务清理史学遗产。包括:分析历史著述的内容和形式;考察其材料来源、撰述过程、可信程度;探讨历史著述所表现出的史学观点和思想倾向等。阐明史学演进过程对不同或相同时期各种史著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概括,指出其在形式上、内容上的或因或革,揭示史学发展中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评析史学著作的社会作用。〔区别于史籍题解、史家介绍〕揭示史学发展规律。探讨史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内在原因,分析史学发展中的矛盾运动,指出史学发展呈现怎样的、必然的阶段性,从而预示史学的发展趋势。中国史学史的内容(一)历史编纂学历史编纂学是怎样编写历史的学问。涉及到史书编纂的内容、形式和文字表述等。(二)历史观历史观是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回答诸如人类社会的性质、社会是否发展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三)史学思想史学思想是对历史学本身的一种认识,回答历史学的性质、作用、治史目的以及与此相应的方法论问题。(四)治史方法(五)史学评论即史学批评,是指人们对史家、史书或某一种史学现象、史学思想的评论,如:对历史著述进行诸如材料真伪、结构优劣、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等方面的判断和论证。(六)史官制度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官方对修史的政策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和具体措施等。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方法1、系统掌握史学史知识。2、研读经典著作。中国史学名著繁富,读不胜读。史学史方面唯一的一份学术杂志《史学史研究》专辟“读书会”栏目(2002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又创办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提倡认真读原著,以提高研究水平。共列了27部,即《书》、《诗》、《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续汉书》的《志*《五代史志》(《隋书志》);《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资治通鉴》、《史通》、《文史通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读通鉴论》。后来,白寿彝先生又加了三部:《论语》、《孟子》、《读史方舆纪要》。3、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一是目录学。二是语言学。三社会史4、背诵一些典范文章。第一章史学的初创时期甲骨文(1)名称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2)发现清光绪年间,国子监王懿荣有一次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一一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王懿荣被誉为“甲骨文之父”。(3)内容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T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尚书》〔1〕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学著作〔2〕《尚书》最早只称《书》,意思是上古的史书,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称“书经”。〔3〕作者:孔子传说孔子删《书》三千多篇为百篇,用来作为教材,教授学生。〔4〕《今文尚书》孔子删《书》百篇,经秦始皇、项羽烧书,已经不存了,西汉初期已不见。汉文帝时向民间搜集图书,秦朝的老博士伏胜,后称之为伏生(生是尊敬的意思),传写了二十八篇。伏胜当时九十多岁,有的说是口授的,有的说是藏在墙壁中拿出的。伏生所传《尚书》是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的,所以称《今文尚书》,共28篇。〔5〕《古文尚书》“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书艺文志》)。所得《古文尚书》比伏胜所传《今文尚书》多出16篇,全用蝌蚪文(大篆)书写而称《古文尚书》。唐代失传。〔7〕《尚书》的成就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尚书》28篇,每篇有一个标题,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这正是以记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的开始。比如《尧典》记尧舜的事迹;《禹贡》记大禹治水及任土作贡之事;《牧誓》记牧野之战有关事项等。“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斯真《尚书》之遗也”(《文史通义•书教下》)。编年体的开端全书按虞、夏、商、周朝代顺序编排,每一朝代,又依帝王先后次序排列文献。很象以时间为线索的编年体,是我国编年体的开端。地志体的先例《禹贡》篇,讲大禹治水,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广记九州地理情况,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一片地理志。发展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酒诰》中的“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鉴)”,要康叔经常想到民心这面镜子。《召诰》反复讲到夏、商兴衰之史,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多士》讲代兴亡之故等都是其具体体现。f.记言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包括:誓词(《汤誓》等)、训词、讲话(掌权的大臣的讲话)、问答、命令。典章制度及地理物产则不是记言的。还有一两篇是记事的。缺点是绝大部分没有记说话的时间。《尚书》难读,国学大师王国维自称只能读懂1/2,甚至有人说其连1/2都读不懂。所以历代都有人作注,近代为之作注的更多,其工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校、释、译、论。《尚书》是现存最古的中国史书。编年史的发展一、第一部编年体史■——《春秋》及孔子的史学贡献《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地位:1.孔子修《春秋》成为“信史”,开创私人修史孔子修《春秋》升为“儒家经典”孔子修《春秋》首创编年体的雏形孔子修《春秋》首创“春秋笔法”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二、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中国西晋初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战国时期的魏国墓穴中发现的竹书。三、完备的编年体史著一一《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记言史的发展一、《国语》(一)简介《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体例: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地位:1.一部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首创一种史学体裁一一国别体二、《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特色:1.多存谋议或辞说善于描写人物长于说事巧用譬喻历史观和史学思想一、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一)天命史观(二)人事观(三)历史循环论1.孟子代表的一治一乱说2.邹衍五德终始论(四)历史进化论商鞅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2韩非首先提出历史应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二、史学思想鉴戒作用殷周到春秋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知识的鉴借作用,即“劝善戒恶”。记载历史时把成功与善相联系,把失败与恶联系起来。古为今用春秋时期的史学还是从以前的史事中吸取教训而为政治服务,战国时期史学思想的特点是强调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一秦汉司马迁《史记》一一中国史学的奠基石一、司马迁生平1.家世父,司马谈,是汉武帝建元年间的太史令,博学多识,对司马迁影响深远。生平特点(1)学问渊博官太史令,掌天文、历法、记载时事,保藏图书。在天文学上他是第一个对中国天文学作了总结的人。(2)社会知识丰富(3)富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4)有理想、有志气、有毅力,继承他父亲的遗志,立下写《史记》的志向。二、司马迁的史学贡献一)书名司马迁所作《史记》初名《太史公书》,称为《史记》是在东汉末期汉桓帝时开始的。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二)史记成就奠定通史规模一通古今之变《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通史应有三方面:(1)时间通〔从黄帝到汉武帝时,近三千年历史〕。〔2〕地域通〔《竹书纪年》在地域上不通,西周以后只记晋国,战国时只记魏国,而《史记》记了中国的各个地域兼及外国〕。〔3〕内容通〔《史记》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首创纪传体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52万6千5百字。尽管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史体——纪传体,始自司马迁。广载人物司马迁除记政治、经济、人物外,还记了哲学家〔老子、庄子、孔子的弟子,孟子、荀子等〕、文学家〔屈原、司马相如等〕、医学家〔扁鹊、仓公〕、大商人、大手工业者、游侠刺客、演员、算卦的、看风水的、农民起义领袖等等。记及化外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朝鲜等也有记载。《史记》是最早记亚洲史的,比其本国的记载还早。文笔优美《史记》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适合社会需要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汉朝是空前强盛的统一大帝国。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发展。秦始皇奠定了中国的制度,汉武帝尊定了中国的疆域。当时东方为汉朝、西方为罗马,此乃世界上两大帝国。如此大帝国需要一部通史,《史记》则完全适应此需要。(三)《史记》之失对上古时代的传说资料记载太少,黄帝以前记的太少,有巢氏、神农氏、燧人氏都是代表时代的理想人物。对战国史的记载,在年代、史实上有矛盾,有错误。三、司马迁的治史之法(一)全面搜集文字资料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读书最多的人。(二)实地考察《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史,是其实地考察的结果。(三)亲身访问(四)慎重取舍四、司马迁的历史观(一)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即对历史发展持变化的观点,司马迁自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是“通古今之变”,他认为历史的变化不是偶然的。(二)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史记》则辟《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专记经济。(三)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天和鬼神,而是人类自身。五、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一)对史学功能的认识司马迁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垂训鉴戒”的观点,强调治近现代史,《史记》略古详今,记秦汉史占全书的十分之六七。(二)撰写《史记》的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六、司马迁在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史学家,在世界上亦是第一流的史学家。《史记》的部分内容被译成五种文字。《汉书》的价值(一)首创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二)开创政区地理志(三)开沿革地理之始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建立与多途发展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种类: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等。王粲《英雄记》法显《佛国记》2、史部独立(1)汉代的图书分类:班固《汉书•艺文志》依《七略》分类,即六艺略(后来的“经”部)诸子略(后来的“子”部)、诗赋略(后来的“集”部、兵书略(后来的“子”部、数术略、方技略(均入后来的“子”部),没有“史”部,甚至于“略”下的“种”中,亦无“史”之小类。(2)三国、西晋时期“史部“独立二、史学的多途发展1、撰述皇朝史的高潮一类是撰述前朝历史以总结经验教训;一类是撰述本朝历史以宣扬开国创业的功业。2、其他史著的发展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等。王粲《英雄记》法显《佛国记》三、史官制度的新发展1、专职史官的出现:曹魏首设专官著史;西晋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号大著作郎,增至八人;北魏再专设记君主日常言行、处理政事的起居令史;汉时,起居令史之职由御史所掌;魏晋之后,则由著作佐郎兼领起居注事;2、国家对史书编纂干预的增多(1)诏撰已不属个别(3)北齐出现“大臣统领”制(4)隋禁私撰史著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郡国志》记录东汉以来地理情况,《百官志》记录东汉官制,它们对地理历史和官制沿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可以上接《汉书》的《地理志》和《百官公卿表》。《舆服志》是新创志目,记载车仗、服饰制度,是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范晔与《后汉书》编纂特点: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2、重“论赞”3、文笔优美《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4、据事直书,立论持平史学思想: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2、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陈寿与《三国志》编纂特点:(1)编撰体例上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2)叙事简洁(以致疏略);(3)为司马氏迪护;(4)《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裴松之与《三国志注》1、裴注的内容:补阙、存疑、纠违、论辩2、对裴注的评价:裴注“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又多首尾完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政史类》)沈约与《宋书》萧子显《南齐书》魏收《魏书》编年体类:袁宏《后汉纪》史注的发展史注的发展是历史文献学成熟的标志,也是史学多途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的史注数目大;出现了许多注史派别和注史方法,为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吴)韦昭《国语解》韦昭注《国语》吸收了东汉、三国时多人成果可谓汉,魏旧注的集成之作,但注文中更重要的是韦昭自己的见解.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韦昭的《国语解》,其学术价值是非常大的。二、西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西晋著名史注家杜预按年将《春秋》与《左传》分割,然后把《左传》之文相应地附加于经文之后,最后自己再为之注释。注释文字不仅详于名物、典制,而且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号、身份、世系也都有很清楚的交代。三、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裴松之奉宋文帝之诏,广搜博采,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注主要有四种方法:补阙,即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这是裴注的主要特点;备异,即一事各书记载不同,条列参考;惩妄,即《三国志》错谬之处;裴注加以订正;论辨,即对《三国志》中史料运用不当或记载不合史体处,加以论辨,阐发观点。裴注的重心是补充史实,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以充实三国史的内容.四、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裴骃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基础,吸收儒家经传和诸子百家之说,又摄取前人成果,撰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使得名家之说在《集解》中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在《史记》的注解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集解》不完全是采前人之说,其中也有不少裴骃自己的观点,因而倍受后人重视,为现存最早而又完整的旧注。五、南朝宋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具有鲜明的魏晋南北朝盛行史注特点。首先是征引繁富,注引书遍涉经、史、子、集,还有不少佛经;其次,能根据《世说新语》的风格和特点,增加注释的内容,一般注释以注音、解释方言、考镜名物典制及地理沿革等为主;其三,态度谨严,不仅大大提高了《世说新语》的史料价值,其本身也堪称古代最有成就史注之一。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注》40卷,记河流1252条,依水流所经,载相关山川、都市、祠庙、石刻、战争、人物、歌谣、故事传说等。《水经注》不仅内容详实丰富,文字也生动斐然,因而很受后世推崇。第五章传统史学的顶峰——两宋时期:史学繁荣与新儒学运动影响宋代史学基本特征(一)史学空前发展,体例完备。1、史书数量大增《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补》等2、史书体例发展:(1)旧体裁的新发展:编年体重新崛起;典制体充分发展;方志的盛行。(2)开创新史体: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纲目体:朱熹与门人赵师渊对《通鉴》改造,成《通鉴纲目》,“纲”据时间顺序写出史事提纲,学案体:朱熹《伊洛渊源录》,“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金石学著作:欧阳修是中国金石学的开创者,著有《集古录》。宋代更为完备的修史机构:起居院,时政记房,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编修敕令所,玉牒所等。理学对史学产生影响1、对历史认识的影响:理学家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运动都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2、对史观的影响:理学家认为对历史起作用的是天理;3、对史书编纂的影响:(1)史法:重褒贬:用《春秋》笔法褒善贬恶,《新五代史》、《通鉴纲目》;重正统之辨:欧阳修、章望之、司马光等;2)史书编纂体裁:纲目体:朱熹《通鉴纲目序例》学案体:朱熹《伊洛渊源录》本末体:袁枢《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宋代其他几部著名私修史著:1、欧阳修《新五代史》;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3、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4、徐梦莘《三朝北梦会编》欧阳修的史学成就新旧《唐书》的比较: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1)、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2)、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3)、《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4)、《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从史料价值上看: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从编写体例上看: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新旧《五代史》的比较:1、内容上:《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如旧史”本纪”61卷,而新书仅留12卷。2、指导思想上:欧氏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贬,忽视甚至歪曲史实。如他大搞”一字褒贬”,确定某些字的特殊含义,如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有罪曰讨;天子亲往曰征。然后用”字”去记述史事,从中表现出褒贬之意。而褒谁贬谁,完全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3、体例上:《旧五代史》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仿《三国志》,而新史则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新五代史》仿《史记》立”世家”的办法,以记十国之事。改”志”曰”考”,如《司天考》(《天文志》)、《职方考》(《郡县志》)。喜用类传,欧氏按自己观点,把人物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列入各朝的《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等之中。把后妃和宗室列入《家人传》专在一朝做官的,列入这一代的《臣传》历仕数代的人,列入《杂传》。4、资料上:两者相比,旧史较好,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但新书在资料上也有所补充,如《四夷附录》中,记叙了许多有关契丹等民族历史的资料,这是旧史所没有的。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一)疑古辨伪欧阳修较为客观地对儒家经籍进行分析,指出后儒解释中的错谬,批评了那些曲解臆说。这对当时学术风气的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二)金石学欧阳修对三代以后的金石铭刻的收集与研究,是他的学术事业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三)目录校勘宋仁宗时期,《崇文总目》《资治通鉴》的出现及其影响(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通鉴》体裁:编年体通史,294卷,起自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止于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载有1362年史事《资治通鉴》的著作特点:(一)材料丰富,考证精详;(二)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三)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由于司马光政治上保守,所以他写《通鉴》是想通过著述历史来影响当时最高统治者,以达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因此在书中强调维护纲纪名分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倡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司马光的史学思想:第一、非有正闰之辨,止为纪年衔接:(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第二、“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作用)第三、“礼之为物大矣”(强调封建礼教)第四、“监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借鉴和总结)第五,反对神鬼怪异之说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音注》胡注的特点:校注:理校、他校、本校、对校;胡注内容:①关于文字方面的注释:如字音、文义、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的注释;②辨正前人注释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