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合9篇数学说课稿学校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学问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学问是在学习了比的学问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终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预备的。同学学好这部分学问,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详细的问题。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班级同学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看、比较,让同学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熟悉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遵循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同学在“计算——观看、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把握学问。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同学学习数学学问的获得,力量进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同学依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同学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其次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看、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同学自己的观看、发觉,依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同学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知同学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同学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同学对比观看,引导同学发觉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准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推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其次个练习是,推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肯定的运用,以培育同学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力量。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长,意在到达娴熟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力量。
其次部分:
在熟悉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同学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同学计算,然后观看发觉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终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稳固练习。
在稳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推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稳固。
第2题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同学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同学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挨次,那么在沟通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同学发觉方法,总结规律,使同学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同学依据当前所学的学问猜数,一方面稳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问,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讨论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头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同学在探究中学习。而且在学问点的猎取时,让同学自主观看发觉,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表达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同学的思维进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意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同学把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同学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索,但同学的逆向思维好像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同学在力量上的估量缺乏。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觉,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或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急,后面稳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忙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肯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同学的学习心情。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数学说课稿学校篇2
一、内容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校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学问的支配特点是:从一班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支配同学能够接受的几何初步学问,其中第六册教材中支配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支配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熟悉,清晰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同学把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支配的。所以若想使同学理解把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需以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学问,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并把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进展同学的空间思维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同学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学具:
1.用Flash对比教材上的插图制成复合课件为老师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个长为40厘米,宽为30厘米的长方形和底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为老师演示教具;
3、让每个同学预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五、教学环节:
依据新课程理念,为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我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同学的主动性,让同学可以主动的动脑思索、动手操作,从而妥当的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完成好,我支配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迁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学问引入新学问,引导同学进行类推,把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学问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亲密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详细做法如下:
1.出示长方形教具:一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平行四边形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谁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较黑板上长方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在这里通过第1、2两道题的复习,使同学清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清晰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第3题的练习,产生悬念,引起同学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动机与欲望,老师由此引出新课。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仅靠肉眼观看是不够的,必需科学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才能正确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入其次个环节。
(二)、引导发觉
在这里,我化抽象为详细,将书中的插图整合到一起制成课件,便于同学观看比较。
首先通过数方格引导同学发觉: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详细做法如下:
1、出示复合Flash课件,从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使同学明确,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让同学观看图中出示长方形,让同学数一数,长、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在图中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同学数一数,它的底、高及面积各是多少?(消失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观看数出的数据,你发觉了什么?
然后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同学发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详细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不便利,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你们有信念完成吗?
2、让同学拿出预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线用剪刀剪开,将剪开后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3、出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加强同学印象,帮助同学理解,让同学分组观看思索:把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提问:①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4、引导同学得出结论: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5、公式用字母表示。这一步骤需要使同学清晰每个字母的含义,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写成S=ah。(板书)
6、引导同学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让同学看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当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同学比较新课开头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解除悬念。再让同学思索书中的例题,在老师的扶持下,让同学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齐做,老师巡察指导,共同订正。
(三)、稳固深化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为同学设计了梯度练习,以对所学内容进行稳固和深化,习题可以依据状况进行增删。
1、求以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给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图形。)
2、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两个平行四边形试推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谈谈你有什么发觉?
3、铺一块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价15元,铺这块草坪总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我总结的内容主要是让同学清晰: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略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或S=ah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同学是一个主动的探求者,老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同学能够探究的情境,而不是供应现成的学问,所以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可以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发觉学习。
数学说课稿学校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班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育思索的力量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力量。
3.培育学习数学的爱好以及观看力量、操作力量、对比归纳力量等。
本节课是在同学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同学探究和把握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
同学把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进展同学的独特思维,培育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目标之三是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沟通、合作和进展,猎取信息的力量,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同学的全面进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同学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爱去公园玩吗?星期天,很多小伴侣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同学可能回答: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看情景(一)。
师:依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同学回答。)这个小伴侣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依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学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同学回答,老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供应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同学观看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同学比较感爱好,从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敬重同学的实际生活阅历,让同学从自己比较熟识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同学解决自己发觉问题的欲望。】
2.观看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伴侣在干什么呢?
同学通过观看,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依据猜字谜的嬉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嬉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学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同学回答后,老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育了同学从身边生活中发觉并提出简洁数学问题的力量,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刚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讨论第一个问题。
(1)同学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思索,想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老师巡察。)
(2)小组商量沟通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老师巡察。)
(3)全班汇报沟通。
同学汇报时,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同学的计算方法如:
①由于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连减)。
④15101=6
……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讨论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同学思索,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商量沟通所用的方法。这样,同学既有思索的机会,又有和同伴沟通合作学习的机会,最终在全班沟通汇报。在汇报沟通中鼓舞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呈现,有的同学用“破十法”,有的同学用“连减法”,有的同学“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同学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同学供应了思索的空间,敬重了同学的独特,使不同层次同学的思维力量得到了进展。】
2.同学小组商量喜爱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爱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同学小组商量。
(2)同学汇报喜爱的方法。
老师提问:为什么喜爱这种方法?
【针对消失的多种计算方法,老师又为同学供应了一次对比沟通的机会,使同学在互相沟通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沟通自己喜爱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同学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搜集、猎取有价值信息的力量,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说课稿学校篇4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基础
《猜生日》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同学已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学问,会推断大月、小月及第几季度、会看日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过生日的情境,通过猜生日这一活动,让同学运用大月、小月等有关学问推断,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为以后一天的时间、24时计时法,形成有关时间的学问系统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①学问目标:结合详细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从数学角度看待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②力量目标:在合作沟通中,培育同学思索,勇于提出自己观点,及仔细倾听别人看法的力量。
③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育同学敬重长辈关怀他人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详细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学难点:对推算方法的理解、把握。
二、教学过程
㈠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把同学熟识的小红帽故事编出继集,7月1日,放暑假了,小红帽要去外婆家为外婆过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创设情境复习大月、小月,季度等有关学问,激发同学的信念与爱好。最终同事实导出课题“外婆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我们一起来“猜生日”。
㈡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猜猜外婆的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
同学自主探究。回答,师板书出同学的推导过程。
①一星期有7天。1+7=8,所以是7月8日。
②一天一天的数。〔师和同学一起边翻日历边齐数。〕
2、猜熊奶奶的生日。
创设情境:熊奶奶也来为外婆庆贺生日,小红帽问熊奶奶的生日,熊奶奶说:“我的生日是上个月的最终一天。”
同学思索:“上个月的最终一天是几月几日。”生答师板书。
7月的上个月是6月,6月的最终一天6月30日。
3、猜小帽的生日。
淘气的小红帽要考考大家,她要大家猜猜他的生日,“今日是7月8日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用小组商量的形式来解决。
生回答出几种推算的方法,师板书出来。
①7月是大月,7月8日中有31天,用8日减去一天,给30天,凑成31天,8日少了一天成了7日,就是8月7日。〔〕
②在日历上一天一天的数。数过30天,就到了8月7日。
③8+30=3838-31=7得出8月7日。〔〕
④7月8日再过23天,满31天,30-23=7,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得出8月7日。
最终引导同学说说哪种方法,最简便,并总结:抓住了7月是大月有31天,〔〕先凑出31天,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了。
4、猜老师的生日,“老师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3天。
让同学猜出老师的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写上一句祝愿的话。
同学消失两种答案:12月28日,12月29日。
师引导同学倒数:31、30、29,得出正确答案是12月29日,并引导同学得出倒数第3天是指导经过了两天,到了第3天,应当用31-2=29。而不能用31-3=28。
㈢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1、合作探究,互猜生日。[+_xxJXSJ.+}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句话,让别人也来猜一猜。
2、思索:豆豆12周岁,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
3、课后小结:师生谈话。
㈣布置作业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来玩猜生日的嬉戏,比比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三、教学方法选择
㈠细心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爱好。
《猜生日》这节课,教材中只有3句话“我的生日在这个月的最终一天”、“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三天”。看似简洁,其实可挖掘的内容许多,为了让孩子有昂扬的学习爱好旺盛的求知欲,我构思了“小红帽”的续编故事,用现代教学手段,电脑课件呈现,把教育内容溶于其中,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教学内容有层次的逐步绽开,寓教教于乐,不断的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爱好。
㈡注意体验,激励自主探究。
我采纳了谈话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敬重同学阅历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同学依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探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同学通过沟通探讨。使不同学问水平的同学在小组学习中互补互学。进一步学会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在沟通中,使同学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让同学选择最优化算化,渗透最优化的思想。
㈢让同学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生日与生活亲密联系,通过猜故事人物的生日,猜老师的生日,同学之间的互猜生日等活动,使同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学问,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活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最终,我布置实践作业,让同学回家与家长玩猜生日的嬉戏,进一步突显数学的生活化,让课内学习延长到课外,到达课虽尽,趣犹在的良好效果。
四、板书设计
〔外婆的头像〕:〔熊奶奶头像〕:
7月1日7月8日7月6月6月30日
〔小红帽头像〕:〔老师头像〕:12月29日
7月8日8月7日31-2=29
数学说课稿学校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其次课时“熟悉平方千米”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同学熟悉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知同学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同学通过计算发觉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五班级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和老师与同学的探究,使同学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及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3、培育同学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悉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洁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纳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商量、沟通等手段通过组织同学感悟、探究让同学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洁的换算。让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同学自主参加学问的发生、进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稳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同学数学学问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力量的进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稳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熟悉”的四大教学流程绽开教学,这样能给同学更多的主动参加、主动思索的空间,使同学主动主动地进展,在获得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进展思维,培育力量。详细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第一、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其次、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测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熟悉1平方千米:
(三)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教学支配,可以促进同学数学思索力量和空间观念的进展)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同学尝试,小组沟通,说出推算过程。
2、沟通,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沟通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熟悉与把握状况
第三、应用稳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2、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
3、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量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第四、全课总结,深化熟悉
数学说课稿学校篇6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熟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学校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同学过去初步熟悉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同学比较深化地讨论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头。由讨论平面图形扩展到讨论立体图形,是同学进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育同学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学问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同学初次较深化讨论立体几何图形,因此,依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学校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教学目标为:
①学问目标:使同学把握长方体的特征,熟悉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力量目标:培育同学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力量,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同学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把握长方风光、棱、顶点的特征和熟悉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学问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准备主要采纳讲授法、观看发觉法、试验法,以及分组商量、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教学,让同学在观看、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商量、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准时验证结论。实行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同学动手操作、观看、试验得出结论,表达了教学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引导同学怎样有序观看、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育同学动手、动口、动脑的力量,使同学的观看力量、操作力量、抽象概括力量逐步提高,教会同学学习。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学问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需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详细化(应用)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看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同学观看:“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样子是这样的?”在同学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知同学这些物体的样子是长方体,让同学初步感性熟悉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推断一个物体的样子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讨论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精确地推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学问的学习中去。
其次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看实物或模型,熟悉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同学认真观看,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加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同学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同学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绽开讨论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准备采纳分组商量、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商量的问题放手给同学。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同学商量解决: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样子?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同学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同学充分商量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同学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方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同学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学问而且教方法,对培育同学的力量大有好处。并且采纳了分组商量、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充分参加到学问的形成过程,表达了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育了同学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熟悉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熟悉的又一次飞跃,是培育和进展同学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预备首先引导同学观看实物,并商量:“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同学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熟悉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改变,然后让同学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同学的熟悉,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详细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敏捷、好玩、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深化把握长方体的特征。
2.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同学往里面倒水的样子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稳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同学智力,使同学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纳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熟悉
面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别状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学校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纳分组商量,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同学参加教学全过程,增添了同学的仆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教学,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熟悉》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判指正。
数学说课稿学校篇7
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的说课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一班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12节的《乘车》一课。
一、教材分析
它是在同学把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初步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它也是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同学已有的学问基础和学习阅历,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学问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力量目标:初步培育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创新意识,同时还扩展了同学的学问面。另外能使同学真正把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挨次,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在学习中提高计算的力量。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进展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同学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熟悉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4、教学重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与含义。
5、教学难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挨次。
6、对教材的处理:老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后,将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创设一些详细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同学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好玩的,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爱好,又扩展了同学的学问面。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制造条件让同学理解算式本身的含义,只有这样同学才会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纳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表达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同学学习的深厚爱好与动机。
一班级的同学由于年龄小,留意力不集中,学习简单疲惫,因此,我以带同学去老师家做客为切入点,将数学学问融于他们感爱好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而且使同学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育同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同学供应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机会,让同学在开放性的商量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猎取新的学问,让同学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发觉新旧学问的联系,发觉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5分钟的新课预备、15分钟的新授和20分钟的稳固练习。下面我具体的说明一下这三部分。
〔一〕新课预备
1、导入:“应数学王国国王的邀请,我们今日要到数学王国去做客,去数学王国的路比较远,所以得乘车去,可是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
由于一班级孩子的特点是都喜爱听故事,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数学王国巡游记”的故事情境,以此引出新课的学习。
2、复习:“在上车之前,司机叔叔想看看我们有没有资格去数学王国,所以要考我们10道口算题,大家有没有信念通过?”
在此环节我用10道口算题复习了学过的10以内的加减法,用开火车的形式是要考察一个小组的把握状况,用直呼的方法是为了集中孩子的留意力,同时也是对孩子口算力量的一个训练。
〔二〕新授
1、说一说:“有谁坐过公共汽车?谁来说一说坐车时都需要留意些什么?”
此环节是协作“知荣明耻,文明出行”的主题活动来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依据图意提数学问题:“请认真观看这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发觉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依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此处初步培育了同学认真观看、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创新意识,到达了力量目标。
3、同学完成说想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此处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力量,同
时老师也能够了解同学对连加、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状况,以便准时调整后面的教学。
4、试一试:“如今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口,可是门上有密码锁,它的密码分别是四道数学题,我们得把题做对了才能进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此处设计了一个密码锁,目的是为了调动同学的学习热忱,吸引孩子的留意力。第一题让同学小组合作用教具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加减混合运算挨次的感性体验。其次题上升一个难度,让同学边说边算。第三、第四题再提升一个难度,让同学直接计算。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计算力量,关心孩子从直观到抽象,初步训练了孩子的规律思维力量,提高了孩子的计算力量。
〔三〕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进入了数学王国,看到了一棵大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棵树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吧。请大家认真观看这幅图,从图中你都发觉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依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这个环节中,我进一步给孩子们制造了一个可以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即熬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力量,又稳固了所学新知,同时使同学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好玩的。
2、计算:“如今我们来到了数学河,河里的鱼都是数学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惊奇的数学鱼吧。”
这部分的计算题是由同学完成的,目的是进一步稳固所学新知,同时熬炼孩子的规律思维力量和计算力量。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同学,允许借助学具操作完成有关计算。
3、我是小小统计员:“渡过了数学河,我们就来到了图形之家,图形们听说我们的到来都特别兴奋,让我们来统计一下都有哪些图形来欢迎我们了,看看谁是一个合格的统计员。”
此环节初步培育了孩子整理数据、统计数据的力量,同时还熬炼了孩子给图形分类的意识。
4、说一说,填一填:“来到了机智狗的家,机智狗请我们吃樱桃,可是樱桃好象不够,请你认真观看这幅图,从图中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依据这些数学信息请你解答一下这道数学题。”
“从数学王国回来之后,我想给机智狗写信,可是我不知道邮票够不够,请你认真观看这幅图,从图中你发觉了那些数学信息?
依据这些数学信息请你解答一下这道数学题。”
此环节稳固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挨次,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最终,欢迎各位评审老师指导,关心我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数学说课稿学校篇8
教学设计说明
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课究竟该怎么上,是每位数学老师都非常关怀的问题。“算法多样化”
又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鼓舞与敬重同学的思索,为同学供应沟通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沟通让同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同学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供应有效途径,培育同学的创新思维,促进同学的独特进展。为此,我们开展了《在算法多样化中培育低班级同学创新思维的策略讨论》。
首先谈谈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我们认为,算法多样化不同于算法多样。算法多样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有多样的计算〔解题〕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对同一个数学问题进行多样计算〔解题〕的基础上,能从不同的角度思索问题,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基本教学策略和一般操作形式。详细策略如下:创设情景,激发爱好-思索,探究算法-沟通算法,理解算理-体验感悟,优化算法-联系实际,应用拓展-归纳评价,激励创新。
本次参赛我们选择了“5个3加3个3等于8个3”这一计算教学内容,旨在表达以上教学策略,汇报我们初步的讨论成果。
其次谈谈本课的一些设计思路
在学习本学问之前,同学通过学习,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把握了乘法口诀,因此,本堂课“新”的地方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等时,可利用乘法安排律合起来算,在教学中则如何奇妙地渗透乘法安排律的思想。
在平常的教学中,同学的思维较活跃,在小组活动中,同学的合作意识较强,能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能听取其他组员的看法;学习中,同学的主体性也较强,但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很多同学不能完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这方面有待于老师的指导与培育。
依据教材与同学的实际状况以及本课与讨论课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感知乘法安排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2、通过思索、合作沟通等方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合作力量,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3、让同学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沟通评价中培育同学的自信念,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乘法安排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难点是理解算理,初步感知乘法安排律的思想。
为到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并能很好地与课题联系起来,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生活情景,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从同学的生活阅历与已有学问动身,使同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新教材没有成章的应用题教学了,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渗透解决问题呢?在我们讨论课题中也提到: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呈现同学熟识的生活素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开展教学,使同学领悟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就能激发起同学主动参加解题的愿望和爱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了学校成立羽毛球队这样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情景,同学不断地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一共有多少个队员?”看似是一个个简洁的生活问题,实质上蕴含了对同学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如何计算“几个几加几个几”,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同学既探究了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计算方法,又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同学的学习力量,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索,自主探究算法,同学在经过自己的思索后,得到的是布满独特化的算法。因此在沟通时,我也充分放手,让同学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我则关心同学把思索的过程通过板书展现出来,但当同学表述不完好或错误时,准时赐予关心或订正,让同学在群体中呈现自己的算法,从中使同学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感悟同伴算法的特点,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三、在体验感悟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优化算法,感知乘法安排律
算法多样化后究竟要不要优化,这一问题始终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大家争辩的焦点。我们认为,算法优化也应视详细状况而定。在本堂课中,就应当优化,但优化的过程不应当是老师强加于同学的,而是在同学反复地体验感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同学思维的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虽没有推举给同学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算法,但我在不断地帮同学梳理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这一方法,同学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到这一方法能使运算简便,从而自然而然地应用这一方法,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感知乘法安排律。
四、细心组织练习,在多样化中培育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在生活化情境中设计开放性、综合应用性问题也是我们课题讨论的策略之一。教学中,遵循“留给同学更多自主思索的空间”这一原则,设计了一组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开放性的练习,使同学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供应更多创新的机会,增添同学的创新力量。
练习1:由图过渡到算式,供应给同学最基本的练习,这种练习是最枯燥的,为激发同学的爱好,回答正确或能说出想法就嘉奖小星星,表达了评价的激励机制,使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大增,将课堂气氛推向了**。
练习2:由练习1奇妙地改变出:“蔡老师一共奖了多少颗星星?”这一问题情景?让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圈一圈,算一算,从而转变了练习为练而练的机械的形式。由于同学思索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一样,从而消失了多种计算方法。通过小组沟通,使同学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培育同学的发散性思维。
练习3是开放性的练习,因此,我对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能写几种就写几种。充分表达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进展。课最终的课后思索,应用拓展,与课开头的情景遥相呼应,既表达了课的完好性,又将新旧学问联系起来,让同学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将课延长到课外
最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和课题讨论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按对教材可以“重组、补充、超越”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再处理
1、为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与我校成立羽毛球队相联系,将书上例1的苹果图改成了羽毛球图;
2、无论从整数乘法的定义来看,还是从乘法的实际应用来看,几个几是更为基本的含义,几的几倍是派生的,为突出重点,本节课中我紧扣几个几来关心同学理解。
几的几倍〔即书上的例2〕将在学习“5个3减3个3等于2个3”这一课中进行学习,由于那时同学对几个几已经很娴熟了,就可以重点解决几的几倍的问题了。其实,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地制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新理念。
数学说课稿学校篇9
一、说教材、说学情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班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同学熟悉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学问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同学以后熟悉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育同学空间观念供应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同学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同学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很多表象,但由于同学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同学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力量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讨论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讨论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互相关系,这种互相关系,同学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关心他们解决。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学问目标:关心同学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别位置关系,初步熟悉垂线和平行线。
技能目标: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及想象力量。
情感目标:培育同学在实践中发觉问题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相互平行”“相互垂直”等概念,特殊要留意对看似不相交,而事实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依据教学大纲,新教材教法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学问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看发觉法。即让同学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看再观看,通过动手动脑自主发觉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同学经受感知——比较——理解——发觉这一认知过程。
四、说教学设计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建立表象
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关于直线的学问,复习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两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小吊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现状动态及应用前景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锦纶6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负债课程设计
- 中国电子通讯行业行业发展格局及未来前景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生物书籍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热轧薄宽钢带市场运营态势与前景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泵隔膜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合同管理体系课程设计
- 认识四肢课程设计
- 生鲜猪肉销售合同模板
- 2024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通河县所属事业单位招聘74人(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私募基金管理人-廉洁从业管理准则
- 医疗器械质量方针和目标管理制度
- 北京市城管执法行政处罚裁量区域分类管理台帐
- 5.1+走近老师(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 退役军人事务员职业技能理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农村农产品加工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未来三年行业预测报告
- 识别界限 拒绝性骚扰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 3.8形状改变了(教学课件)科学二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