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_第1页
温州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_第2页
温州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_第3页
温州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_第4页
温州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州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聚族而居”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稳定的社会单元,蕴含着丰富而又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民族习俗风情。温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分布广、数量多、特色明显,至今还留存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印迹,是温州祖先高超的生存和发展智慧的具体展现,是我国古代耕读文化代表和古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旅游价值,对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谐社会构建、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等都有很大意义。但由于长期以来思想上重视不够、资金上投入不足、管理上体制不完善,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一直没有很好地跟上,古村落面临着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双重劫难。加强温州古村落综合保护和有机利用,已成为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温州古村落的基本情况浙江是全国古村落存有数量较多的省份,而温州又是全省古村落分布最广的城市之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温州古村落存有数量众多全省共有较高保护利用价值的历史文化村落971个,温州有146个(见表1),包括古建筑村落106个、自然生态村落14个、民俗风情村落26个。古建筑村落主要分布在永嘉、泰顺、苍南、平阳等县,按年代划分,明代以前11个,明代17个,清代55个,近现代23个,古建筑总数达4288处,其中属历史建筑的667处,属历史文化名村的有12个村落(见表2)。自然生态村落主要分布在永嘉、文成、泰顺等县,有古树名木435株,有绿化示范村(森林村庄)5个(见表3)。民俗风情村落散布于各县(市、区),以汉族、畲族居多,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59项(见表4)。表1温州历史文化村落调查表2古建筑村落调查表3自然生态村落调查表4民俗风情村落调查2.温州古村落地域特色明显温州古村落呈现出以下特色:一是建村历史悠久,遗风犹存。如,文成县九都村刘基庙,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由皇帝敕建;龙湾区新城村永昌堡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当时修建此堡为抗倭;乐清市南阁村起源于五代,明代达到高潮,现存的牌楼群等明代建筑,是浙江省木牌楼群的代表;永嘉县芙蓉村建于北宋,重建于明末清初;而泰顺县下桥村的古廊桥,被桥梁专家誉为“世界最美廊桥”,是中国廊桥的“活化石”。二是规划严谨科学,自然和谐。比如,楠溪江流域古建筑村落几乎都有寨墙寨门,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居、庭院朴素幽雅;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公共园林等设施完善。大多古建筑村落中既有私密的家庭生活空间,又有公共的信仰和文化活动空间;既有规模庞大、型制复杂的祠庙殿宇,又有玲珑小巧的民居路亭。三是建筑类型丰富,风格朴素。温州的古建筑村落,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寨墙、寨门等,一应俱全。温州的古建筑村落既没有多少深宅大院,也没有雕梁画栋,大多用卵石原木构筑的房屋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和谐亲切。四是风水观念浓厚,环境优美。不论是古建筑村落或是自然生态村落,其选址、规划、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都表现出极强的风水观念、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环境氛围。永嘉县芙蓉村的“七星八斗”、苍坡村的“文房四宝”,就是这种风水观念的实物佐证。五是宗族文化突出,乡俗淳朴。各村落多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般是以一村一姓为主。每个宗族各有其自身严格的宗法,有祠堂等礼仪建筑,各姓还按天干地支每隔若干年份重修宗谱。古村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还形成了一整套婚嫁、节庆、祭典、饮食、风物、传说、戏曲、工艺等习俗和特产。3.温州古村落保护价值较高温州很多古村落由于其历史久远、建筑科学、特色鲜明,蕴藏着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建筑、艺术、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价值,非常值得保护和利用。在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的646个“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温州有5个村落榜上有名,分别是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在中国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专业委员会评选的三届41个“中国景观村落”中,温州有8个村落入选,分别为乐清市的黄檀硐村、永嘉县的芙蓉村、屿北村、茶园坑村、埭头村、暨家寨、林坑村和瓯海区的水碓坑村。楠溪江古村落整体被授予国内唯一“中国景观古村落群”的称号。永嘉县芙蓉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嘉县屿北村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永嘉县岩头镇被列为浙江历史文化名镇。以楠溪江古村落群为代表的温州古村落是一个自然、文化、社会、血缘等各因素巧妙而又默契合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以底蕴深厚的原住居民为主体,以尊祖敬宗的宗族血缘为联系,以“耕可致富、读可荣身”为基本价值观,以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本思想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在这个文化生态系统中,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持续),还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读书入仕),更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孝悌仁爱)。在古村落里,我们能体会到生态、环保、优雅、舒适、和谐、文明、可持续等真谛。保护和利用好古村落,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二温州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开始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村庄整治等措施,使一批优秀古村落得到了保护和利用。但是,总体上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还非常滞后,古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严重的自然消亡和人为破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1.古村落保护的深层次矛盾非常突出大量古村落之所以难以实现有效保护,根本原因在于其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历史物质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突出。古村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建造的居住空间,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古村落原有的基础设施、室内布局与外部环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富裕起来的原住民急着要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温州是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的城市,人多地少,古村落的原住民在老房子不能动、新房子又没有土地建的环境下,越来越失去了保护的积极性,因此,一些村民总是想方设法将古村落古民居拆旧建新。永嘉县芙蓉村几年前就有村民建起了不符合要求的新楼房,与政府有关部门玩起了“捉迷藏”,有关部门把新楼房拆了之后,村民又重建。政府部门光拆除费用就花了100多万元,而且至今没有拆除干净。二是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矛盾突出。古村落固然有一定的经济开发价值,但更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价值。可惜的是,这些价值通常不被人们特别是原住民所认识,他们更看重的是可以直接带来利益的经济价值。所以,将古村落的房子租给民工居住者有之,在古村落里过度发展住宿业、餐饮业者有之,把公共活动空间当作宅基地建设者有之,这些都很大程度地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氛围。三是社会属性与私人属性的矛盾突出。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其存在更多的是社会使命,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但古村落中的民居又通常属于原住民私人所有,村民没有保护和修缮的法定义务,在没有足够经济利益补偿的情况下,很难调动村民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2.古村落受到的各种损坏比较严重根据调查,温州146个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村落中,有形的建筑物绝大多数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无形的传统文化更是快速地丧失乃至湮灭,即使是能够完整保护下来的极少数村落也处在岌岌可危的地步。一方面是自然毁损非常严重。温州古村落、古民居大多修建年代较早,而且建筑主要为木制结构,易受气候、风化、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古村落往往地处欠发达地区,村民大多外出经商或打工,在长期无人维护的情况下,古村落成为“空心村”,自然损坏非常快,倾圮现象经常出现,比如瑞安市高楼镇均路村,古村依山而建,四周环境优美,但青壮年均已下山,只有一些老人留守,民居空置率高,自然损坏非常严重,直到成为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拍摄基地,才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重视。另一方面人为破坏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出于生活和经济上的需要,盲目地进行拆旧房建新房,一些现代化建筑“插花”在古民居古建筑之间,一些石头路、水井、寨墙等具有历史文化因素的建筑被拆除,古村落里不断冒出一栋栋钢筋混凝土建筑。有些古村落大肆发展农家乐等餐饮住宿业,不仅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氛围,也破坏了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永嘉县黄南乡林坑村是一个依山而建、风景如画的古村落,因香港凤凰卫视副台长赵群力航拍殉职而出名,如今旅游成了气候,村民们大兴土木,古村落的韵味遭受巨大打击。有些古建筑被热心的“保护者”修缮得面目全非,如永嘉县苍坡村的东池上造了钢筋水泥的“九曲桥”,古村落的整体景观渐渐变成了“大杂烩”。更有甚者,古村落中一些有历史价值的物品被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偷走。古村落就如垂暮老人弱不禁风,火患无疑是第一天敌。古村落中的古屋毁于火灾甚多。2004年1月29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平阳县顺溪大屋发生火灾,27间古屋毁于一旦;2010年11月,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9间百年老屋被烧毁;2011年6月26日,永嘉县枫林古镇最有特色的圣旨门街30间店铺被大火烧毁,2013年3月3日,又有15间明代店铺遭火毁;2012年11月15日,永嘉县岩头镇丽水街4间木质结构的古屋化为灰烬。据调查,这些火灾主要是由于电线老化、保护不善所引起的。3.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存在诸多实际困难一是资金短缺。近些年来各地虽然投入了一些资金用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挽救和恢复了一批古民居、古建筑,但资金投入非常有限,1990年以来全市古建筑修缮资金累计才4000多万元,对众多的古村落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古村落进行保护和利用需要充分考虑和补偿原住民的利益,而普遍存在老化破损的古民居、古建筑需要进行大量的保护性修缮,这些都需要大笔的资金作为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苦于“囊中羞涩”,安排的财政补助资金力度明显不足。一些古村落希望通过旅游开发增加收入,但通常旅游收入尚不能满足管理费用支出,村集体和村民在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几无受益,导致不少村民对古村落保护没有兴趣甚至极度反感。虽然各级政府也大力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但尚未找到具体合适的途径进行推广,使得社会资金很难有效进入古村落保护之中。二是人才匮乏。古村落保护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程、技术、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以及策划、营销、文化传播、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温州这方面的人才还非常缺乏,远远难以满足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需要。三是经验不足。温州乃至全国在对古村落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还没有取得足够的成功经验,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模式,很多试点的经验方法还需要论证检验,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还处于不断的摸索过程当中。三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基本理念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秉承什么样的理念是非常关键的。这些年国内外古村落保护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的理念和思路作为指导,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物质与文化、经济与社会、生产与生活、保护与开发、近期与远期等方面的关系,科学、有序、稳步地推进保护和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古村落的物质和人文价值。一要整体性保护。防止文化遗产保护的碎片化。文化生态学所注重的就是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后的整体呈现,其系统均衡观点决定了要整体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因为古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产物,只要破坏一个就会少一个,对于温州全市5000多个村来说,146个古村落并不多,因此要在“重点保护”的基础上,对古村落实行“应保尽保”,凡被列入古村落或历史文化村落名单的村庄,各地都要采取一定措施加以保护,不能以种种借口放弃对任何一个古村落的保护。对于古村落保护,既要整体保护好丰富的古建筑遗存和古朴的村落风貌,又要重点做好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建筑和文化的保护工作。最好是设立古村落文化保护区,使众多原生态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当前应积极向国家申请设立楠溪江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并和雁荡山组团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要活态性保护。实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融合。当前保护古村落一个突出的误区是:只保护建筑不保护人文,只保护物化形式不保护文化理念。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就是要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融合。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村落的“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村落的“魂”。要从两个层面去把握:一方面,从有形的物质形态上怎么样做好修理完善,保持其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并赋予视觉上的美感。另一方面,从无形的文化层面上做好发掘、提炼、传承,并给人以心灵上的感染。当前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速度比物质文化遗产还快,这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事情,要使古村落恢复其固有的文化活性,就要投入资金搜集、整理和复原古村落的耕读文化和入仕事迹,搜集、整理和复原祠堂宗谱、管理事迹和人伦故事,而不能只把保护资金投入到固化的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上。三要原真性保护。尽量做到保留原址、原状、原物。原真性其意为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绝不能热衷于用以假乱真的现代赝品去代替、去修补,要通过保护其文化载体的原真性来实现,尽量做到“原址、原状、原物”的真实保留,使古村落给人直观、形象、历史感强的感受。不但要保留其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风格和用途,还要保留其文化理念和精神特质传承的脉络和通道。不但要保护古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身,还要整体性打造历史文化村落优美的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化村落的环境面貌,显现历史文化村落的田园意境。四要永续性发展。促进科学保护和有机利用相互协调。古村落是活的有机的文化载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断演变和发展。因此,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不是物质的简单保护,也不是文化的机械传递。全国各地古村落保护的经验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光保护是保护不了的,光传承也是传承不了的,而是要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切实做好有机开发利用的文章,寻找历史和现实的平衡点,推动古村落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必须统筹考虑遗产保护、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古村落生态、文化、艺术等方面资源禀赋,进行适度合理的产业化开发,促进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调动各方面保护古村落的能动性,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四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几点建议针对当前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今后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尽其用”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科学推进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1.科学制定规划对全市古村落进行一次全新的普查摸底,进一步调查村落的历史遗存范围、传统街巷格局、地域建筑风貌、建筑数量规模等内容,按分级分项保护要求及时上报市政府列入古村落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古村落保护和利用规划,制定古村落保护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原住民搬迁居住区规划。规划、文化、住建等部门,要加强对各地规划编制的指导及规划实施的监督。古村落保护和利用规划必须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落实各级责任建立“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责任机制,以具有保护价值的146个历史文化村为重点,全面实施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工程。党委、政府要抓紧研究制定古村落保护和利用政策意见,各县(市、区)、乡镇(街道)要根据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办法,按照古村落保护和利用要求及时序认真组织实施,力争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使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有质的提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积极协调解决古村落保护和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各级要把相关工作要求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引导各地更加重视和落实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3.抓紧抢修整治加紧对古村落进行抢修和整治,是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第一步,对面临自然破损和人为破坏双重劫难的古村落来说至关重要。古村落所在地应按照保护规划,对古村落进行维护和整治,对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和整治。使用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的单位和个人,也应当承担维修和保护的义务。加大对古村落中违章建筑的拆除力度,村民自行改建的建筑应尽量恢复原貌。在古村落抢修和整治过程中,应按照“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的思路,尽量保持原建筑物的历史原貌和风格。4.探索产权置换县(市、区)、乡镇(街道)可组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国有或集体投资主体,在符合规划和经原产权所有人同意的前提下,对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收购。收购后的集体土地及古民居、古建筑,既可通过非农业建设用地流转方式进行保护性利用,也可将集体土地征收国有后依法办理土地出让手续,按照土地评估的一定比例向政府补缴土地出让金,扣除相关规费后以财政注资方式返还给国有或集体投资主体。允许收购后的古建筑在完成修缮后,采取公开拍卖方式进入市场交易,而新的业主必须与古村落保护机构签订维护和保护协议。列入古村落保护范围的古建筑业主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可将现有古建筑评估作价入股古村落投资主体,以股权方式参与古村落经营活动并享有收益分配。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节余指标要优先安排到古村落保护利用的重点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绝不可无视古村落居民的经济利益和权利,事实上,通过损害居民的实际利益完全达不到保护的目的。5.创新开发模式目前国内许多地方推动古村落产业化开发,往往借鉴了周庄、乌镇的原地开发模式、新天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